第148章 制度与生产力
王文龙笑着问黄道周:“黄小友以为治国之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比黄道周提出来的还大,三人思索一番都不知该如何回答。
王文龙便又换了个方式来问:“三位以为而今朝堂上各家提出的种种政策,目的究竟在何处?想要把国家治成什么样子?”
汪文言没读过什么书,生怕自己的答案被别人先说出来,于是率先回答:“自然是要治的小人不敢为祸才好。”
黄尊素想了想,回答说道:“治国的目的是用贤才,如此才能规范使得小人不出。”
黄道周最后说道:“我以为经邦治国最好的便是做到《礼记》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听着三人的话,王文龙笑起来:“你们所说都是表现,海清河晏,百姓的生活不一定就安乐,若是一个暴君用大兵镇压的百姓不敢反抗,让人做安安饿殍,表面上看起来也是海清河晏了。你们都看过我的《国富论》,想必知道生产力的概念,我以为这才是底层逻辑,制度只是保证而已。”
王文龙一番话说完,三人都开始默默思考。
而隔着一道帘子在厨房之中听讲的小虎眨巴眨巴眼睛。
王平保的媳妇儿抱怨说道:“文龙讲的话这般深奥,我们家的孩子这样小哪里听得懂?就是我也听不懂……”身后坐着吃饭的马婆子闻言忍不住笑。
王平保却是皱眉摇头:“你们妇人见识短,现在听不懂,难道一辈子也听不懂?我们听不懂,难道孩子就一定不懂?从小多和文龙这样的人物交往,以后不成龙凤也能成个狮虎,要是嫌不懂就不让他听,咱再往下传几辈都是刻字匠1
而在饭堂里,“制度只是保证……”黄尊素反复琢磨着这话,似乎是要想通什么关窍。
而一旁的黄道周思考半天,突然开口问道:“建阳先生所讲的意思是不是治国标准应该看有没有实行好圣贤教诲之中所要行的好事?”
“也可以这么说,”王文龙点头说道:“就拿礼运大同篇中的‘选贤与人’来说,选贤举能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贤达之士可以将世道变得更好。寻章摘句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干实事。”
黄道周眼前一亮,称赞说道:“建阳先生果真才是真正儒者,一语道破了学问的本质,就像先生所说,天下种种学问,大家争论不休,争长道短,最后其实还是要看能否将天下治理的好。没有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的道理1
王文龙点点头:“常州诸位先生说亲贤臣、远小人这话是没错的,但是亲贤臣、远小人为的是使得朝廷能够更好的运转,为百姓做更多实事,并不只是字面意思为了让贤者可以都去做官。”
黄道周点头道:“所以朝廷应该选择真正有能力的贤人去做官,一些夸夸其谈之辈不当用。这就是不以言举人的道理了。”
王文龙笑着摇头:“还是浅了,难道朝廷的一切作为只是为了选谁当官吗?或者说:难道只通过选贤举能就能塑造一个大同世道?”
黄道周刚刚建立的思想自觉很有道理,这时又被王文龙推翻,他知道王文龙想要引导他得到某个结果,但是却十分苦恼,因为他总感觉隔着一层东西看不透。
王文龙开导他说道:“伱们仔细想想,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社会才叫做大同世道?圣人说大同世道的结果是怎样来判断的?”
三人都在皱眉思考,这时汪文言突然抓住身边的黄尊素问:“黄朋友,你再把孔圣人的话给我背一遍1
黄尊素小声给他背了一遍礼运大同篇,又稍加解释,汪文言突然大声道:“我悟了!我悟了1 黄道周奇怪问道:“你悟了什么?”
汪文言激动回答:“孔圣人在大同篇里其实已经说了:选拔有贤达的人,向百姓传达礼仪教养——目的是让百姓老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人可以吃肉,人人都有衣服穿……”
“所以选贤举能不是目的,让百姓过得好才是目的1
“选贤举能也好,讲信修睦也好,都不过是让百姓过得好的办法而已。不必认死理。”
“就像建阳先生在《国富论》里面说的一样,若按照适当的方法实行,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那自然日子就越过越好了,这也是实现大同的方法,不一定要寻章摘句。”
王文龙也不禁惊讶,汪文言这悟性果真是足够强大,怪不得能以白身左右天下。
他笑着点点头:“其实我的三条主张根本原因在《国富论》里都有写明——我以为合理的制度应该能够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至于是否批评太监,不是一定之规,只看是否需要。”
黄道周和黄尊素也终于明白了王文龙的意思。
王文龙的一切目的只为发展生产力,常州的东林党恨太监入骨,但是王文龙却并不觉得太监是最大问题——如果不和太监斗争可以更好的发展国力,那留着太监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黄尊素和黄道周都受过传统儒家的教育,对于王文龙的这套理论有些难以认同,但是却都感到王文龙的主张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唯独汪文言却是眼前发亮,他虽然出生歙州汪氏,但是实在没有受什么儒家士大夫的教育,要不然也不至于去当狱吏。
他指指黄尊素手中的《国富论》道:“我听黄真长讲解建阳先生的书时就觉得很有道理,再听到建阳先生此言,真有茅塞顿开之感1
汪文言觉得王文龙的这套思想很有魅力,比那些听不懂的儒家理论实用的多。
王文龙意外看着汪文言,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明白,汪文言本来就是个现实主义者,而装备了他的这一套社会学理论后简直是如虎添翼……也不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如今三人的疑惑得到解答,王文龙便笑着问起他们三人之后的打算。
眼前三位都是在历史中有大能为的人物,做事能力都毋庸置疑,王文龙想邀请他们加入报社。
三人却都不好意思的表示拒绝。
黄道周和黄尊素都表示要回去继续读书,不可能放弃科举之路年纪轻轻加入报社,而汪文言则是婉言推辞,他有点嫌弃报社的工作,他想要有更大舞台,不愿做一帮手浪费时间。
(本章完)
王文龙笑着问黄道周:“黄小友以为治国之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比黄道周提出来的还大,三人思索一番都不知该如何回答。
王文龙便又换了个方式来问:“三位以为而今朝堂上各家提出的种种政策,目的究竟在何处?想要把国家治成什么样子?”
汪文言没读过什么书,生怕自己的答案被别人先说出来,于是率先回答:“自然是要治的小人不敢为祸才好。”
黄尊素想了想,回答说道:“治国的目的是用贤才,如此才能规范使得小人不出。”
黄道周最后说道:“我以为经邦治国最好的便是做到《礼记》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听着三人的话,王文龙笑起来:“你们所说都是表现,海清河晏,百姓的生活不一定就安乐,若是一个暴君用大兵镇压的百姓不敢反抗,让人做安安饿殍,表面上看起来也是海清河晏了。你们都看过我的《国富论》,想必知道生产力的概念,我以为这才是底层逻辑,制度只是保证而已。”
王文龙一番话说完,三人都开始默默思考。
而隔着一道帘子在厨房之中听讲的小虎眨巴眨巴眼睛。
王平保的媳妇儿抱怨说道:“文龙讲的话这般深奥,我们家的孩子这样小哪里听得懂?就是我也听不懂……”身后坐着吃饭的马婆子闻言忍不住笑。
王平保却是皱眉摇头:“你们妇人见识短,现在听不懂,难道一辈子也听不懂?我们听不懂,难道孩子就一定不懂?从小多和文龙这样的人物交往,以后不成龙凤也能成个狮虎,要是嫌不懂就不让他听,咱再往下传几辈都是刻字匠1
而在饭堂里,“制度只是保证……”黄尊素反复琢磨着这话,似乎是要想通什么关窍。
而一旁的黄道周思考半天,突然开口问道:“建阳先生所讲的意思是不是治国标准应该看有没有实行好圣贤教诲之中所要行的好事?”
“也可以这么说,”王文龙点头说道:“就拿礼运大同篇中的‘选贤与人’来说,选贤举能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贤达之士可以将世道变得更好。寻章摘句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干实事。”
黄道周眼前一亮,称赞说道:“建阳先生果真才是真正儒者,一语道破了学问的本质,就像先生所说,天下种种学问,大家争论不休,争长道短,最后其实还是要看能否将天下治理的好。没有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的道理1
王文龙点点头:“常州诸位先生说亲贤臣、远小人这话是没错的,但是亲贤臣、远小人为的是使得朝廷能够更好的运转,为百姓做更多实事,并不只是字面意思为了让贤者可以都去做官。”
黄道周点头道:“所以朝廷应该选择真正有能力的贤人去做官,一些夸夸其谈之辈不当用。这就是不以言举人的道理了。”
王文龙笑着摇头:“还是浅了,难道朝廷的一切作为只是为了选谁当官吗?或者说:难道只通过选贤举能就能塑造一个大同世道?”
黄道周刚刚建立的思想自觉很有道理,这时又被王文龙推翻,他知道王文龙想要引导他得到某个结果,但是却十分苦恼,因为他总感觉隔着一层东西看不透。
王文龙开导他说道:“伱们仔细想想,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社会才叫做大同世道?圣人说大同世道的结果是怎样来判断的?”
三人都在皱眉思考,这时汪文言突然抓住身边的黄尊素问:“黄朋友,你再把孔圣人的话给我背一遍1
黄尊素小声给他背了一遍礼运大同篇,又稍加解释,汪文言突然大声道:“我悟了!我悟了1 黄道周奇怪问道:“你悟了什么?”
汪文言激动回答:“孔圣人在大同篇里其实已经说了:选拔有贤达的人,向百姓传达礼仪教养——目的是让百姓老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人可以吃肉,人人都有衣服穿……”
“所以选贤举能不是目的,让百姓过得好才是目的1
“选贤举能也好,讲信修睦也好,都不过是让百姓过得好的办法而已。不必认死理。”
“就像建阳先生在《国富论》里面说的一样,若按照适当的方法实行,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那自然日子就越过越好了,这也是实现大同的方法,不一定要寻章摘句。”
王文龙也不禁惊讶,汪文言这悟性果真是足够强大,怪不得能以白身左右天下。
他笑着点点头:“其实我的三条主张根本原因在《国富论》里都有写明——我以为合理的制度应该能够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至于是否批评太监,不是一定之规,只看是否需要。”
黄道周和黄尊素也终于明白了王文龙的意思。
王文龙的一切目的只为发展生产力,常州的东林党恨太监入骨,但是王文龙却并不觉得太监是最大问题——如果不和太监斗争可以更好的发展国力,那留着太监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黄尊素和黄道周都受过传统儒家的教育,对于王文龙的这套理论有些难以认同,但是却都感到王文龙的主张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唯独汪文言却是眼前发亮,他虽然出生歙州汪氏,但是实在没有受什么儒家士大夫的教育,要不然也不至于去当狱吏。
他指指黄尊素手中的《国富论》道:“我听黄真长讲解建阳先生的书时就觉得很有道理,再听到建阳先生此言,真有茅塞顿开之感1
汪文言觉得王文龙的这套思想很有魅力,比那些听不懂的儒家理论实用的多。
王文龙意外看着汪文言,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明白,汪文言本来就是个现实主义者,而装备了他的这一套社会学理论后简直是如虎添翼……也不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如今三人的疑惑得到解答,王文龙便笑着问起他们三人之后的打算。
眼前三位都是在历史中有大能为的人物,做事能力都毋庸置疑,王文龙想邀请他们加入报社。
三人却都不好意思的表示拒绝。
黄道周和黄尊素都表示要回去继续读书,不可能放弃科举之路年纪轻轻加入报社,而汪文言则是婉言推辞,他有点嫌弃报社的工作,他想要有更大舞台,不愿做一帮手浪费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