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打仗,后方的日子还要照常继续过。夏粮入库后,雍公大举募兵,很多青壮应征入伍,劳力短缺起来,普通百姓比以前更为辛劳。
汝南新息城南吴家村,吴陈氏的丈夫吴雄再度披甲上了战场,吴陈氏伤心了一晚,第二天红着眼睛笑着送丈夫离开,让儿子吴元前去学庠,带着女儿到棉田摘棉花。
今年天旱又起了虫灾,棉花的收成不好,好在自家今年比去年少种了二十亩。公婆、叔叔以及弟媳都来帮忙,吴陈氏本想从村里请人,可是村里多数人家都种了棉,根本请不到人手,自家二十亩加上吴壮家的八十亩,一家人足足忙了半个多月才收完。
吴家靠近淮水的棉田,每亩摘了七十斤棉,至于其他离水远的棉田,花了大气力担水还仅收到四五十斤棉,有的甚至只有三四十斤左右。
吴家四十亩棉田是官府分给的配额,棉花收下来后官府有人来收税,棉田欠收原本每亩二十斤的税赋减为十斤,剩下的每斤十五钱收购,并不强求。
妯娌俩商议了一下,认为价格太低,去年每斤棉市场上能卖五十钱,今年棉产不如去年一半,价格肯定要飞涨。
吴王氏种了八十亩,除了三十亩地靠水,其他五十亩平均只收得五十斤左右,即便如此刨去交出的税赋外还有近四千斤棉,即便按去年的棉价五十钱算也能换到二十万钱。
看着屋中堆积如山的棉花,吴王氏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打扮整齐,吴王氏让丈夫吴壮赶着牛车,拉了一车棉花去了城中集市,准备先换些钱回来。
晌午时分,夫妻俩一脸阴霾地回了村,一车棉花又拉了回来。吴王氏没有先回自家,直接向东边嫂子新起的宅院走去,进屋就嚷道:“嫂子,不好了。”
吴陈氏正在将棉花捻线,女儿吴杏正用小手捧着棉花,玩着不亦乐乎。
吴王氏一屁股坐在旁边的竹椅上,呼呼喘着粗气,吴陈氏抬起头问道:“怎么了,一惊一乍的?”
“嫂子,今年棉花的价一斤才十二钱,还不如官府给的价呢。”吴王氏苦着脸,都快哭出来了。
今年打仗,官府大量征粮,导致粮价飞涨,市面上每石二百一十钱,一亩地能收粮三石多,能达到七百钱左右。棉花才收五六十斤,若按每斤十二钱,每亩棉花也不过七百来钱。
看上去差不多,可是种棉比起种粮累了许多,摊上花费的功夫种棉远不如种粮呢。有种棉花的气力,能多垦几亩荒地出来。
自家一百一十亩地种了八十亩棉,照这样算下去还不如种粮呢。吴王氏想起自己这些日子起早贪黑忙碌,发财梦化成泡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吴杏见婶婶“呜呜”大哭,有些胆怯地躲进娘的怀里。
吴陈氏忙放下手中活计,掏出帕子递给吴王氏,惊问道:“怎么这么低的价?”
吴王氏用帕子抹抹泪,省了省鼻涕,抽泣道:“听市场上收棉的人说,今年棉花产量虽然低,但是种的亩数却比去年多了数十倍,价钱自然要跌,还说过两天怕是十二钱都没有了。嫂子,怎么办啊?”
虽然自家种得不多,但算起来也是不少钱,吴陈氏急得站起身,在屋中团团转,口中念叨道:“你先别哭,你可问了今年棉衣和棉布的价?”
吴王氏又省了省鼻涕,抽抽搭搭地道:“棉价落了棉衣自然也要大降价,棉布兴许还能卖上五六千钱一匹,比起去年也落了一半价。嫂子,要不咱们把棉都织成布吧。”
吴陈氏想了想,摇头道:“不划算,棉布价看起来还好,那纺棉织布的人肯定多,要将这么多的棉织成布花费的人手可不少,今年的工价恐怕要涨数倍,里里外外算下来也不划算。”
吴王氏在心中盘算了一下,嫂子说得在理,忍不住又“呜呜”哭起来。
吴陈氏被她哭得心烦意乱,一跺脚定下主意,道:“越拖越死,不如趁早卖给官府,十五钱一斤至少还能有点小赚。”
吴王氏有些犹豫,吴陈氏把杏儿塞到她手中,道:“你替奴看着杏儿,官府收棉的人应该还在陈家集,奴赶紧去找他们,别等官府的人走了想卖都没地方。”
看着吴陈氏风风火火地往外走,吴王氏忙开口喊道:“嫂子,奴家的棉也跟你一起卖吧。”
官府以每斤十五钱的价格收购了吴家三千六百斤棉,这让许多私下种棉的人羡慕不已,吴雄是军中健儿,官府都卖情面,能将棉花卖出。
可他们未得官府许可私下种棉,官府不会来收他们手中的棉,如今市面上棉花的价格已经跌到十钱一斤了,让种棉人愁眉不展,正处打听哪里的棉价高些。
正如吴陈氏预料,今年的工价涨得惊人,每匹布一千二百的工价钱还是请不到织工,剩下的棉花仍有千斤,妯娌俩加上婆婆每天从早到晚纺纱织布,辛苦操劳。
那些私下种棉之人更是进退两难,卖则价低,纺线、织布仅靠自家人手不知要忙到何时,苦不堪言。
…………
义阳郡治所平阳城,太守府后宅,杨安深的夫人卢氏正设宴招待来客,何氏在一旁殷勤司酒布菜,杨湫带着赵萱、张兰前来收棉了。
正月,杨湫诞子沈文叔,已经七个月大了。闷在家中觉得气闷,杨湫索性带了儿女一同前来义阳郡收棉玩耍,顺带看望大哥大嫂。
卢氏嫡女杨琳已经出嫁,嫡子杨充在襄阳学宫与杨愔等人一起就读,杨湫此次来义阳把他也带了来,让他们母子相聚。
襄阳与平阳(今信阳市)相距六百余里,卢氏过年时才会随杨安深前往襄阳,一年才见到儿子一次。出嫁从夫,虽然卢氏想前去襄阳照看儿子,但不能离开丈夫独往,今年五月查出又有了身孕,越发不敢轻动。 何氏长袖善舞,见杨湫带了儿女来,实打实掏了十两金买了许多礼物。酒席宴前,何氏一口一个姑奶奶奉承得杨湫开心。
杨湫本不喜欢何氏,但伸手不打笑面人,何况去年收棉何氏出了把棉交给织布人直接收布的好主意,今年收棉还要倚仗她,也便回敬了她一杯酒,让她坐下说话。
卢氏是个宽厚人,近些年何氏低头做小,帮着她应付杨安深新纳的姬妾,也便没有难为她。何氏善长打理,家中的一些买卖卢氏也与她商量,杨安深见何氏能给家中赚钱,对她也高看一眼,比起其他姬妾来地位高些。
好不容易找到插话的机会,何氏笑问道:“姑奶奶,今年的棉价大跌,工价飞涨,这棉花怎么收?”
杨湫笑道:“市面棉花每斤十钱左右,你不妨以十五钱的价格收购。”
何氏惊道:“这么高的价,奴估计种棉的人都要来平阳卖棉了。”
“尽管敞开收,哪怕超过两百万斤也不怕。”杨湫豪气十足地道:“奴此行带了三千两金,准备大干一常”
何氏先惊后喜,杨湫胆敢如此大包大揽,身后肯定是杨安玄在撑腰,雍公的生意还能不赚钱吗。
举杯敬酒,何氏心痒难耐地打听道:“姑奶奶,收这么多棉是军中还要做棉衣、棉被吗?”
杨湫一撇嘴,道:“来之前奴向辛长史打听制军棉衣之事,辛长史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说棉价大跌,今年军中棉衣的价格也要大减,接着跟奴诉了一通苦,说什么打仗将库存的钱粮消耗一空,看那样子巴不得奴倒贴钱做棉衣。”
赵萱“格格”笑道:“还好我爹领军出战,要不然肯定要吃胡子瞪眼教训奴一通。”
何氏心中一紧,军中棉衣是最来钱的生意,若是这桩生意不赚钱,那收这么多棉花做什么?要织布到哪请这么多人手去?今年的工价可是涨了数倍。
杨湫多喝了两杯,带着几分醉意炫耀道:“今年种棉人多、棉价下跌三哥早有预料,他早命工匠改进了纺车和织机(1)。”
何氏瞪圆了眼睛,问道:“姑奶奶可让人试过?”
张兰接口道:“试过了,纺线能提升六倍,织布至少提升三倍。”
“哎呀”,何氏眉开眼笑地道:“若是这样,只要看好机子,真是越多棉越好。”
后宅诸女饮宴欢声笑语,大堂之上太守杨安深亦在宴客,座中诸客却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杨安深居中而坐,这些年养尊处优让他的体重猛增,比起年轻时胖了一圈。
座中客是郡中门阀,叶、郭、卢、周、万、任等世家的家主相邀前来,送上一份厚礼,得太守留宴。
此次诸人前来是为了棉花之事,开春时这些人得了杨安深许诺,想种多少棉就种多少,分配义阳的额度是四万亩,杨安深自家在官田种的数目都不只这些,这些世家把家中一半田地都用来种棉了,少说也有十五六万亩。
原以为能赚个盆满钵满,没想是入不敷出,这种棉可不如种粮,想起当初雍公派官吏警告过,只是有几人听进了心里。
世家所种的棉田比起普通百姓可不是多出一星半点,农庄上的佃户经过数次梳理已然不多,雍公治下百姓税赋不多,世道也安宁,谁还愿意躲在世家门下做奴仆,自己当家作主不好吗。
这么多棉请人摘、弹、纺、织可是大开销,人手严重不足,工价不敢少给。雍公治下循行巡视四方,这些门阀亦不敢欺压良善,前段时日听闻襄阳庞氏子弟就挨了笞杖。
军中购棉制衣,价格十五钱一斤,比起市价高出一些,自家堆积如山的棉花总得找个出路不是,能少亏点尽量少亏点。
杨安深美滋滋地喝着酒,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些家主诉苦,当初这些人逼着自己松口要多种棉,如今又求着自己收棉,一进一出自己的进项就来了。
其实早些天他也愁得睡不着,族中的田地近七成被他下令种了棉,虽然他能卖到十五钱一斤,但相比去年棉价跌成这样,杨安深心如刀割,滴血啊,都是钱。
七月底,身在云社城的杨安玄派人送给他一封密信,让杨安深松了一口气,方知三弟在下一盘大棋,难怪他对那些阳奉阴违种棉的举动不闻不问。
信中杨安玄告诉他,若能做成此事当记他大功。杨安深暗自思量,三弟有问鼎天下的实力,自己身为他的嫡兄将来封公封侯亦非难事。
只是要封公拜侯总得要些名目,三弟交待自己办的事既能立功又不用冒风险,而且可以从中捞取好处,看来还是自家兄弟骨肉亲埃
端起酒杯,杨安深笑道:“诸公,且满饮此杯,愚有几句话跟诸公讲,听过之后诸公定然欢喜。”
——
ps:注(1):手摇纺车始于战国,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东晋时出现脚踏纺车,北宋出现大纺车,南宋出现水转大纺车;《天工开物》(明)上记载的纺车与当时纺车相比,大概提高效率十倍,有记载大纺车的效率是手摇纺车的二十倍。同样,织机的效率因为黄道婆得到大大提升,黄道婆是宋元时代的人,《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花机和腰机,可以猜测织布机效率比起书中所述提高了很多。真实情况不明,勿细究。
(本章完)
汝南新息城南吴家村,吴陈氏的丈夫吴雄再度披甲上了战场,吴陈氏伤心了一晚,第二天红着眼睛笑着送丈夫离开,让儿子吴元前去学庠,带着女儿到棉田摘棉花。
今年天旱又起了虫灾,棉花的收成不好,好在自家今年比去年少种了二十亩。公婆、叔叔以及弟媳都来帮忙,吴陈氏本想从村里请人,可是村里多数人家都种了棉,根本请不到人手,自家二十亩加上吴壮家的八十亩,一家人足足忙了半个多月才收完。
吴家靠近淮水的棉田,每亩摘了七十斤棉,至于其他离水远的棉田,花了大气力担水还仅收到四五十斤棉,有的甚至只有三四十斤左右。
吴家四十亩棉田是官府分给的配额,棉花收下来后官府有人来收税,棉田欠收原本每亩二十斤的税赋减为十斤,剩下的每斤十五钱收购,并不强求。
妯娌俩商议了一下,认为价格太低,去年每斤棉市场上能卖五十钱,今年棉产不如去年一半,价格肯定要飞涨。
吴王氏种了八十亩,除了三十亩地靠水,其他五十亩平均只收得五十斤左右,即便如此刨去交出的税赋外还有近四千斤棉,即便按去年的棉价五十钱算也能换到二十万钱。
看着屋中堆积如山的棉花,吴王氏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打扮整齐,吴王氏让丈夫吴壮赶着牛车,拉了一车棉花去了城中集市,准备先换些钱回来。
晌午时分,夫妻俩一脸阴霾地回了村,一车棉花又拉了回来。吴王氏没有先回自家,直接向东边嫂子新起的宅院走去,进屋就嚷道:“嫂子,不好了。”
吴陈氏正在将棉花捻线,女儿吴杏正用小手捧着棉花,玩着不亦乐乎。
吴王氏一屁股坐在旁边的竹椅上,呼呼喘着粗气,吴陈氏抬起头问道:“怎么了,一惊一乍的?”
“嫂子,今年棉花的价一斤才十二钱,还不如官府给的价呢。”吴王氏苦着脸,都快哭出来了。
今年打仗,官府大量征粮,导致粮价飞涨,市面上每石二百一十钱,一亩地能收粮三石多,能达到七百钱左右。棉花才收五六十斤,若按每斤十二钱,每亩棉花也不过七百来钱。
看上去差不多,可是种棉比起种粮累了许多,摊上花费的功夫种棉远不如种粮呢。有种棉花的气力,能多垦几亩荒地出来。
自家一百一十亩地种了八十亩棉,照这样算下去还不如种粮呢。吴王氏想起自己这些日子起早贪黑忙碌,发财梦化成泡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吴杏见婶婶“呜呜”大哭,有些胆怯地躲进娘的怀里。
吴陈氏忙放下手中活计,掏出帕子递给吴王氏,惊问道:“怎么这么低的价?”
吴王氏用帕子抹抹泪,省了省鼻涕,抽泣道:“听市场上收棉的人说,今年棉花产量虽然低,但是种的亩数却比去年多了数十倍,价钱自然要跌,还说过两天怕是十二钱都没有了。嫂子,怎么办啊?”
虽然自家种得不多,但算起来也是不少钱,吴陈氏急得站起身,在屋中团团转,口中念叨道:“你先别哭,你可问了今年棉衣和棉布的价?”
吴王氏又省了省鼻涕,抽抽搭搭地道:“棉价落了棉衣自然也要大降价,棉布兴许还能卖上五六千钱一匹,比起去年也落了一半价。嫂子,要不咱们把棉都织成布吧。”
吴陈氏想了想,摇头道:“不划算,棉布价看起来还好,那纺棉织布的人肯定多,要将这么多的棉织成布花费的人手可不少,今年的工价恐怕要涨数倍,里里外外算下来也不划算。”
吴王氏在心中盘算了一下,嫂子说得在理,忍不住又“呜呜”哭起来。
吴陈氏被她哭得心烦意乱,一跺脚定下主意,道:“越拖越死,不如趁早卖给官府,十五钱一斤至少还能有点小赚。”
吴王氏有些犹豫,吴陈氏把杏儿塞到她手中,道:“你替奴看着杏儿,官府收棉的人应该还在陈家集,奴赶紧去找他们,别等官府的人走了想卖都没地方。”
看着吴陈氏风风火火地往外走,吴王氏忙开口喊道:“嫂子,奴家的棉也跟你一起卖吧。”
官府以每斤十五钱的价格收购了吴家三千六百斤棉,这让许多私下种棉的人羡慕不已,吴雄是军中健儿,官府都卖情面,能将棉花卖出。
可他们未得官府许可私下种棉,官府不会来收他们手中的棉,如今市面上棉花的价格已经跌到十钱一斤了,让种棉人愁眉不展,正处打听哪里的棉价高些。
正如吴陈氏预料,今年的工价涨得惊人,每匹布一千二百的工价钱还是请不到织工,剩下的棉花仍有千斤,妯娌俩加上婆婆每天从早到晚纺纱织布,辛苦操劳。
那些私下种棉之人更是进退两难,卖则价低,纺线、织布仅靠自家人手不知要忙到何时,苦不堪言。
…………
义阳郡治所平阳城,太守府后宅,杨安深的夫人卢氏正设宴招待来客,何氏在一旁殷勤司酒布菜,杨湫带着赵萱、张兰前来收棉了。
正月,杨湫诞子沈文叔,已经七个月大了。闷在家中觉得气闷,杨湫索性带了儿女一同前来义阳郡收棉玩耍,顺带看望大哥大嫂。
卢氏嫡女杨琳已经出嫁,嫡子杨充在襄阳学宫与杨愔等人一起就读,杨湫此次来义阳把他也带了来,让他们母子相聚。
襄阳与平阳(今信阳市)相距六百余里,卢氏过年时才会随杨安深前往襄阳,一年才见到儿子一次。出嫁从夫,虽然卢氏想前去襄阳照看儿子,但不能离开丈夫独往,今年五月查出又有了身孕,越发不敢轻动。 何氏长袖善舞,见杨湫带了儿女来,实打实掏了十两金买了许多礼物。酒席宴前,何氏一口一个姑奶奶奉承得杨湫开心。
杨湫本不喜欢何氏,但伸手不打笑面人,何况去年收棉何氏出了把棉交给织布人直接收布的好主意,今年收棉还要倚仗她,也便回敬了她一杯酒,让她坐下说话。
卢氏是个宽厚人,近些年何氏低头做小,帮着她应付杨安深新纳的姬妾,也便没有难为她。何氏善长打理,家中的一些买卖卢氏也与她商量,杨安深见何氏能给家中赚钱,对她也高看一眼,比起其他姬妾来地位高些。
好不容易找到插话的机会,何氏笑问道:“姑奶奶,今年的棉价大跌,工价飞涨,这棉花怎么收?”
杨湫笑道:“市面棉花每斤十钱左右,你不妨以十五钱的价格收购。”
何氏惊道:“这么高的价,奴估计种棉的人都要来平阳卖棉了。”
“尽管敞开收,哪怕超过两百万斤也不怕。”杨湫豪气十足地道:“奴此行带了三千两金,准备大干一常”
何氏先惊后喜,杨湫胆敢如此大包大揽,身后肯定是杨安玄在撑腰,雍公的生意还能不赚钱吗。
举杯敬酒,何氏心痒难耐地打听道:“姑奶奶,收这么多棉是军中还要做棉衣、棉被吗?”
杨湫一撇嘴,道:“来之前奴向辛长史打听制军棉衣之事,辛长史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说棉价大跌,今年军中棉衣的价格也要大减,接着跟奴诉了一通苦,说什么打仗将库存的钱粮消耗一空,看那样子巴不得奴倒贴钱做棉衣。”
赵萱“格格”笑道:“还好我爹领军出战,要不然肯定要吃胡子瞪眼教训奴一通。”
何氏心中一紧,军中棉衣是最来钱的生意,若是这桩生意不赚钱,那收这么多棉花做什么?要织布到哪请这么多人手去?今年的工价可是涨了数倍。
杨湫多喝了两杯,带着几分醉意炫耀道:“今年种棉人多、棉价下跌三哥早有预料,他早命工匠改进了纺车和织机(1)。”
何氏瞪圆了眼睛,问道:“姑奶奶可让人试过?”
张兰接口道:“试过了,纺线能提升六倍,织布至少提升三倍。”
“哎呀”,何氏眉开眼笑地道:“若是这样,只要看好机子,真是越多棉越好。”
后宅诸女饮宴欢声笑语,大堂之上太守杨安深亦在宴客,座中诸客却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杨安深居中而坐,这些年养尊处优让他的体重猛增,比起年轻时胖了一圈。
座中客是郡中门阀,叶、郭、卢、周、万、任等世家的家主相邀前来,送上一份厚礼,得太守留宴。
此次诸人前来是为了棉花之事,开春时这些人得了杨安深许诺,想种多少棉就种多少,分配义阳的额度是四万亩,杨安深自家在官田种的数目都不只这些,这些世家把家中一半田地都用来种棉了,少说也有十五六万亩。
原以为能赚个盆满钵满,没想是入不敷出,这种棉可不如种粮,想起当初雍公派官吏警告过,只是有几人听进了心里。
世家所种的棉田比起普通百姓可不是多出一星半点,农庄上的佃户经过数次梳理已然不多,雍公治下百姓税赋不多,世道也安宁,谁还愿意躲在世家门下做奴仆,自己当家作主不好吗。
这么多棉请人摘、弹、纺、织可是大开销,人手严重不足,工价不敢少给。雍公治下循行巡视四方,这些门阀亦不敢欺压良善,前段时日听闻襄阳庞氏子弟就挨了笞杖。
军中购棉制衣,价格十五钱一斤,比起市价高出一些,自家堆积如山的棉花总得找个出路不是,能少亏点尽量少亏点。
杨安深美滋滋地喝着酒,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些家主诉苦,当初这些人逼着自己松口要多种棉,如今又求着自己收棉,一进一出自己的进项就来了。
其实早些天他也愁得睡不着,族中的田地近七成被他下令种了棉,虽然他能卖到十五钱一斤,但相比去年棉价跌成这样,杨安深心如刀割,滴血啊,都是钱。
七月底,身在云社城的杨安玄派人送给他一封密信,让杨安深松了一口气,方知三弟在下一盘大棋,难怪他对那些阳奉阴违种棉的举动不闻不问。
信中杨安玄告诉他,若能做成此事当记他大功。杨安深暗自思量,三弟有问鼎天下的实力,自己身为他的嫡兄将来封公封侯亦非难事。
只是要封公拜侯总得要些名目,三弟交待自己办的事既能立功又不用冒风险,而且可以从中捞取好处,看来还是自家兄弟骨肉亲埃
端起酒杯,杨安深笑道:“诸公,且满饮此杯,愚有几句话跟诸公讲,听过之后诸公定然欢喜。”
——
ps:注(1):手摇纺车始于战国,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东晋时出现脚踏纺车,北宋出现大纺车,南宋出现水转大纺车;《天工开物》(明)上记载的纺车与当时纺车相比,大概提高效率十倍,有记载大纺车的效率是手摇纺车的二十倍。同样,织机的效率因为黄道婆得到大大提升,黄道婆是宋元时代的人,《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花机和腰机,可以猜测织布机效率比起书中所述提高了很多。真实情况不明,勿细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