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被刺激到了的米国
第637章 被刺激到了的米国
考虑在月球表面建一个种植中心,其实也不单单是为了开发月球和测试实验植物在外星球的存活以及生长而准备的。
当可控核聚变技术解决掉能源的限制问题后,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人口的膨胀都将迎来一个快速向上的阶段。
尽管如今的地球足够宽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终有一天,人类向着外太空扩张是早晚的事情。
或许在未来,各国可能会研发出更多的科学技术来让地球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但这一天的到来也仅仅是会被推迟一些而已。
而且,人类刻在骨子里的好奇与生性,也会驱使着他们去探索那些更遥远的深空。
正如他以前所说的一样,只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文明,才有着足够的潜力。
月球表面的种植中心,同样是为了开发外太空与殖民而准备的。
尤其是火星的开发。
在徐川既定的目标中,他的想法是完全彻底的改造整个火星,让其变换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但这个想法太大太遥远,受限制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更关键的是,改造火星还还需要火星具备改造的条件。
尽管从目前航天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来看,火星的确具备一定的改造条件。但这并不是百分百确定的。
真正的确定还需要等待星海号抵达火星后,全面对火星进行考察才能知道。
如果具备条件可以改造,那么他自然是选择这一条路线,会全力支持和联合各国去完成这一项史无前例的的庞大工程。
但如果火星本身不具备改造条件,那他自然也得考虑另外的路线。
比如火星殖民基地,亦或者火星城一类的移民。
而在第二项选择中,如何供应火星殖民基地中人口的正常生活所需,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相对比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行轨道和距离,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和运行轨道则完全不同。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旋转,这种情况下,它离地球的距离基本是固定的。
哪怕是远地点,月球距离地球也只有四十万公里左右。
而火星,则完全不同。
如果是远地点,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最远距离超过了四亿公里。
这一个庞大的数字,哪怕是光,也需要长达二十二分钟的时间才能抵达。
哪怕是近地点的时候,火星距离地球也有足足五千五百万公里以上。且需要隔上十几年,近地点才会出现一次。
若是平均下来,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超过了两亿公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依赖航天器从地球上运输物资,可以说要实现永久性、大规模的殖民活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自给自足,才是殖民地外行星的基础条件。
对于徐川来说,无论是月球表面的种植基地,还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还在研发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碳化合物等一系列的技术,都是为了日后的殖民而准备的。
另一边,米国。
华盛顿白屋中,某间会议室内,一场会议正在召开着。
在星海号顺利的从外太空返航后,尤其是返航过程中遭遇的意外和轻松的摆脱,几乎让所有知情的人士陷入了沉默中。
面对着这种特殊的情况,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相关蔀门门的高级官员,老年总統的双手拍在了桌子上,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相关的情报信息我想在座的诸位已经都看过了。我们的对手已经在航天领域上展露出了上相当程度的野心,无论是那架星海号,还是传说中的电推进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那架星海号在返航阶段遭遇袭击时高达12马赫的飞行速度,连**都追不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更是难以容忍的事情!”
“我需要一个解决办法!”
会议室中,cia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站起身开口道:“我想,情况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闻言,会议室中所有人都将目光投递了过去。被所有人注视着,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深吸了口气,开口道:
“对于那艘星海号的首航,cia保持了全程的关注和重视,也获取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弄清楚他们采用的动力系统到底是纯电推进还是电推进+传统推进的结合,但至少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和数据。”
“从目前我们获取的数据来看,那艘星海号,想要摆脱武器的袭击,在正常情况下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有人皱着眉头快速道:“但它在返航过程中轻松摆脱了那两枚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武器。”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点了点头,道:“是,情况的确是这样,但那是情况特殊。在那个节点,那艘星海号正处于高速返航阶段,它本身依旧保持了至少五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甚至更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迅速摆脱袭击。”
“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雷达监控,从对方启动加速摆脱袭击到提升到12马赫的巅峰速度,用时超过了十五分钟。”
“这意味着那艘航天飞机在提速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近距离的发射武器袭击,命中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重视对方,相信在那艘星海号成熟后,他们很快就会发展出空天战机。”
“而我们需要迅速在这一领域跟上脚步,以及找到击落对方空天战机的手段!”
会议室中,议论蜂起。
在听完众多的讨论后,老年总統敲了敲桌子,让众人安静下来。
“这件事后续我会再召开会议进行重点讨论,至于现在.”
说着,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会议室一角的nasa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身上,接着道:“关于阿尔忒弥斯计划,你们进行的怎么样了?”
听到询问,比尔·尼尔森快速的起身回道:“阿尔忒弥斯计划进行一切顺利,我们已经完成了初阶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完成航天器的组装测试、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
“按照既定计划,将在7月份左右开启初阶的载人航天活动。”
“这些东西我不关心,我只想知道,你们能否在对手之前完成载人登月,重返月球?”
闻言,比尔·尼尔森微皱了一下眉头,迅速回道:“在载人登月之前,我们还要完成航天器的测试工作,以及至少一次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活动,以确保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没有问题。”
“毕竟载人登月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过这类工程了,一切都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恢复。”
微微顿了顿,比尔·尼尔森快速的补了一句:“当然,我相信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能比我们有着更充沛的载人登月经验了。哪怕是他们发展出了航天飞机,也追不上我们。”
老年总統敲了敲桌子,继续说道:“我们的对手已经在快速的追赶我们,如果在航天领域都没法保持住优势,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我们的民众和百姓!”
“我需要你想办法,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确保我们能在这场航天竞赛中赢下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四月初,星海号航天飞机首次航行后,其试飞数据分析工作完成了。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也拿到了相关的检测报告。
厚厚的一叠报告文件上,叠放着大概十页左右的简要版本报告。
一边翻阅着手中星海号首航的分析数据,他一边听着翁筠宗的汇报。
“星海号的首航,从分析数据上来看,主要有两大块地方有些问题,后续需要进行跟踪优化。”
“第一部分是大气层内航飞的时候,机翼的设计稳定性不够。在攀升高度的时候,尤其是在突破二十公里以后,遭遇不稳定气流因为大气密度的关系会导致机身的平衡性突破设计值。”
“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咱们没有航天飞机的制造经验,也没有航飞数据。再加上二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对于传统的涡轮喷气飞机,无论是民航客机还是战斗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抵达的高度。”
“所以从设计上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后续需要进行调整.”
翻阅着手中的数据,徐川也看到了翁筠宗指出来的第一处缺陷,上面有着相当详细的表格图,柱状图,线图和大量的分析数据。
虽然在主持航天飞机项目的时候他恶补了很多航天领域的知识,但终究并非航天领域的学者。大部分常规性的知识他能看懂,但这种涉及到详细数据分析的,还是有些差强人意。
不过他也没勉强,毕竟术业有专攻,这些东西交个专业的人去做就行了。
盯着手中的分析报告看了一会,他抬头问道:“这个问题影响大吗?”
翁筠宗摇摇头,道:“算不上很大,通过航飞数据不断进行改进就行,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风洞实验和相关的测试优化。”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问题不大,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那边都有相关的风洞室,找他们.”
话还没说完,他就想起了什么,接着道:“算了,找一下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吧,这事麻烦他帮忙安排一下,我会打个招呼的。第二个问题呢?”
翁筠宗:“第二个问题则是返航时出现的。”
“通过各种观测和探测设备,我们确认了在星海号返航脱离近地轨道进入大气层时,其机身承受的摩擦热量超过了设计之初的预期。”
“其原因是进入大气层后,过高的速度和空气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在航天飞机表面会对表面隔热材料造成超出预期的损伤。”
“相对比第一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要严重不少。”
“如果按照目前的隔热材料和设计来看,星海号平均每航行10-12次左右就需要更换掉机身外部的隔热材料。”
听到这话,徐川皱起了眉头。
10-12次航行就需要更换一次隔热瓦,这个数据和设计预期可完全没法比。
在设计中,星海号上的隔热材料是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即便是有问题,应该也只是部分问题而已。
但现在,这个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了很大部分。
尽管对比起米国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来说,平均10-12次航飞周期更换隔热瓦的数据已经相当优秀了。
毕竟无论是米国还是前红苏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次发射着陆后,隔热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换。
但对于星海号来说,这份数据,却没能够达到预期。
皱着眉头,徐川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报告文件,找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的数据。
从速度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返航时,星海号最高时的速度达到了27.46马赫。
换算一下,差不多达到了9.5千米每秒的速度,都快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了。
如果是在天气良好的晴天,无云的地面上,星海号以这个速度飞过,哪怕是在宽视距中,人眼都很难捕捉到画面。
顶多就是看到一个黑点刷的一下就从天空中过去了。
哪怕这仅仅是在返回大气层之初时的巅峰速度,后续很快就会降下来,但如此高的返航速度,产生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来说依旧是个极大的压力。
尽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相关的情况,也做出了一定的减缓措施和手段,但很显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超出了预期的阈值。
当然,10-12次航飞更换一次航天飞机外部的隔热瓦,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星海号外部的隔热瓦绝大部分都可以做成标准件的情况下,造价更是比传统的航天飞机要低很多。
从成本这些方面来考虑,这些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抛开成本以外,徐川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点,那就是:‘安全性’!
过高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尤其是对于外部的隔热材料来说,是个极大的压力。
过高的摩擦温度,可能会造成隔热瓦等材料的脱落,从而对航天飞机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的话,重复出现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一类的事故并不是不可能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原因是隔热瓦损坏,热气流烧穿了铝制机身,导致爆炸。
而且这也不是航天飞机第一次出现隔热瓦损坏了。
1988年的时候,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发生了可以说一模一样的事故。
不过庆幸的事,它最终安全返航了。因为脱落的隔热瓦下面正好是一个不锈钢天线,它的耐热强度远高于铝合金。
而对于徐川来说,隔热瓦损坏或脱落造成的航天飞机安全性问题,是他无论如何都需要避免和完美的。
(本章完)
考虑在月球表面建一个种植中心,其实也不单单是为了开发月球和测试实验植物在外星球的存活以及生长而准备的。
当可控核聚变技术解决掉能源的限制问题后,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人口的膨胀都将迎来一个快速向上的阶段。
尽管如今的地球足够宽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终有一天,人类向着外太空扩张是早晚的事情。
或许在未来,各国可能会研发出更多的科学技术来让地球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但这一天的到来也仅仅是会被推迟一些而已。
而且,人类刻在骨子里的好奇与生性,也会驱使着他们去探索那些更遥远的深空。
正如他以前所说的一样,只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文明,才有着足够的潜力。
月球表面的种植中心,同样是为了开发外太空与殖民而准备的。
尤其是火星的开发。
在徐川既定的目标中,他的想法是完全彻底的改造整个火星,让其变换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但这个想法太大太遥远,受限制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更关键的是,改造火星还还需要火星具备改造的条件。
尽管从目前航天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来看,火星的确具备一定的改造条件。但这并不是百分百确定的。
真正的确定还需要等待星海号抵达火星后,全面对火星进行考察才能知道。
如果具备条件可以改造,那么他自然是选择这一条路线,会全力支持和联合各国去完成这一项史无前例的的庞大工程。
但如果火星本身不具备改造条件,那他自然也得考虑另外的路线。
比如火星殖民基地,亦或者火星城一类的移民。
而在第二项选择中,如何供应火星殖民基地中人口的正常生活所需,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相对比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行轨道和距离,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和运行轨道则完全不同。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旋转,这种情况下,它离地球的距离基本是固定的。
哪怕是远地点,月球距离地球也只有四十万公里左右。
而火星,则完全不同。
如果是远地点,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最远距离超过了四亿公里。
这一个庞大的数字,哪怕是光,也需要长达二十二分钟的时间才能抵达。
哪怕是近地点的时候,火星距离地球也有足足五千五百万公里以上。且需要隔上十几年,近地点才会出现一次。
若是平均下来,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超过了两亿公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依赖航天器从地球上运输物资,可以说要实现永久性、大规模的殖民活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自给自足,才是殖民地外行星的基础条件。
对于徐川来说,无论是月球表面的种植基地,还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还在研发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碳化合物等一系列的技术,都是为了日后的殖民而准备的。
另一边,米国。
华盛顿白屋中,某间会议室内,一场会议正在召开着。
在星海号顺利的从外太空返航后,尤其是返航过程中遭遇的意外和轻松的摆脱,几乎让所有知情的人士陷入了沉默中。
面对着这种特殊的情况,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相关蔀门门的高级官员,老年总統的双手拍在了桌子上,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相关的情报信息我想在座的诸位已经都看过了。我们的对手已经在航天领域上展露出了上相当程度的野心,无论是那架星海号,还是传说中的电推进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那架星海号在返航阶段遭遇袭击时高达12马赫的飞行速度,连**都追不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更是难以容忍的事情!”
“我需要一个解决办法!”
会议室中,cia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站起身开口道:“我想,情况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闻言,会议室中所有人都将目光投递了过去。被所有人注视着,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深吸了口气,开口道:
“对于那艘星海号的首航,cia保持了全程的关注和重视,也获取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弄清楚他们采用的动力系统到底是纯电推进还是电推进+传统推进的结合,但至少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和数据。”
“从目前我们获取的数据来看,那艘星海号,想要摆脱武器的袭击,在正常情况下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有人皱着眉头快速道:“但它在返航过程中轻松摆脱了那两枚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武器。”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点了点头,道:“是,情况的确是这样,但那是情况特殊。在那个节点,那艘星海号正处于高速返航阶段,它本身依旧保持了至少五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甚至更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迅速摆脱袭击。”
“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雷达监控,从对方启动加速摆脱袭击到提升到12马赫的巅峰速度,用时超过了十五分钟。”
“这意味着那艘航天飞机在提速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近距离的发射武器袭击,命中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重视对方,相信在那艘星海号成熟后,他们很快就会发展出空天战机。”
“而我们需要迅速在这一领域跟上脚步,以及找到击落对方空天战机的手段!”
会议室中,议论蜂起。
在听完众多的讨论后,老年总統敲了敲桌子,让众人安静下来。
“这件事后续我会再召开会议进行重点讨论,至于现在.”
说着,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会议室一角的nasa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身上,接着道:“关于阿尔忒弥斯计划,你们进行的怎么样了?”
听到询问,比尔·尼尔森快速的起身回道:“阿尔忒弥斯计划进行一切顺利,我们已经完成了初阶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完成航天器的组装测试、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
“按照既定计划,将在7月份左右开启初阶的载人航天活动。”
“这些东西我不关心,我只想知道,你们能否在对手之前完成载人登月,重返月球?”
闻言,比尔·尼尔森微皱了一下眉头,迅速回道:“在载人登月之前,我们还要完成航天器的测试工作,以及至少一次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活动,以确保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没有问题。”
“毕竟载人登月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过这类工程了,一切都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恢复。”
微微顿了顿,比尔·尼尔森快速的补了一句:“当然,我相信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能比我们有着更充沛的载人登月经验了。哪怕是他们发展出了航天飞机,也追不上我们。”
老年总統敲了敲桌子,继续说道:“我们的对手已经在快速的追赶我们,如果在航天领域都没法保持住优势,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我们的民众和百姓!”
“我需要你想办法,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确保我们能在这场航天竞赛中赢下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四月初,星海号航天飞机首次航行后,其试飞数据分析工作完成了。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也拿到了相关的检测报告。
厚厚的一叠报告文件上,叠放着大概十页左右的简要版本报告。
一边翻阅着手中星海号首航的分析数据,他一边听着翁筠宗的汇报。
“星海号的首航,从分析数据上来看,主要有两大块地方有些问题,后续需要进行跟踪优化。”
“第一部分是大气层内航飞的时候,机翼的设计稳定性不够。在攀升高度的时候,尤其是在突破二十公里以后,遭遇不稳定气流因为大气密度的关系会导致机身的平衡性突破设计值。”
“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咱们没有航天飞机的制造经验,也没有航飞数据。再加上二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对于传统的涡轮喷气飞机,无论是民航客机还是战斗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抵达的高度。”
“所以从设计上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后续需要进行调整.”
翻阅着手中的数据,徐川也看到了翁筠宗指出来的第一处缺陷,上面有着相当详细的表格图,柱状图,线图和大量的分析数据。
虽然在主持航天飞机项目的时候他恶补了很多航天领域的知识,但终究并非航天领域的学者。大部分常规性的知识他能看懂,但这种涉及到详细数据分析的,还是有些差强人意。
不过他也没勉强,毕竟术业有专攻,这些东西交个专业的人去做就行了。
盯着手中的分析报告看了一会,他抬头问道:“这个问题影响大吗?”
翁筠宗摇摇头,道:“算不上很大,通过航飞数据不断进行改进就行,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风洞实验和相关的测试优化。”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问题不大,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那边都有相关的风洞室,找他们.”
话还没说完,他就想起了什么,接着道:“算了,找一下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吧,这事麻烦他帮忙安排一下,我会打个招呼的。第二个问题呢?”
翁筠宗:“第二个问题则是返航时出现的。”
“通过各种观测和探测设备,我们确认了在星海号返航脱离近地轨道进入大气层时,其机身承受的摩擦热量超过了设计之初的预期。”
“其原因是进入大气层后,过高的速度和空气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在航天飞机表面会对表面隔热材料造成超出预期的损伤。”
“相对比第一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要严重不少。”
“如果按照目前的隔热材料和设计来看,星海号平均每航行10-12次左右就需要更换掉机身外部的隔热材料。”
听到这话,徐川皱起了眉头。
10-12次航行就需要更换一次隔热瓦,这个数据和设计预期可完全没法比。
在设计中,星海号上的隔热材料是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即便是有问题,应该也只是部分问题而已。
但现在,这个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了很大部分。
尽管对比起米国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来说,平均10-12次航飞周期更换隔热瓦的数据已经相当优秀了。
毕竟无论是米国还是前红苏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次发射着陆后,隔热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换。
但对于星海号来说,这份数据,却没能够达到预期。
皱着眉头,徐川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报告文件,找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的数据。
从速度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返航时,星海号最高时的速度达到了27.46马赫。
换算一下,差不多达到了9.5千米每秒的速度,都快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了。
如果是在天气良好的晴天,无云的地面上,星海号以这个速度飞过,哪怕是在宽视距中,人眼都很难捕捉到画面。
顶多就是看到一个黑点刷的一下就从天空中过去了。
哪怕这仅仅是在返回大气层之初时的巅峰速度,后续很快就会降下来,但如此高的返航速度,产生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来说依旧是个极大的压力。
尽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相关的情况,也做出了一定的减缓措施和手段,但很显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超出了预期的阈值。
当然,10-12次航飞更换一次航天飞机外部的隔热瓦,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星海号外部的隔热瓦绝大部分都可以做成标准件的情况下,造价更是比传统的航天飞机要低很多。
从成本这些方面来考虑,这些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抛开成本以外,徐川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点,那就是:‘安全性’!
过高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尤其是对于外部的隔热材料来说,是个极大的压力。
过高的摩擦温度,可能会造成隔热瓦等材料的脱落,从而对航天飞机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的话,重复出现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一类的事故并不是不可能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原因是隔热瓦损坏,热气流烧穿了铝制机身,导致爆炸。
而且这也不是航天飞机第一次出现隔热瓦损坏了。
1988年的时候,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发生了可以说一模一样的事故。
不过庆幸的事,它最终安全返航了。因为脱落的隔热瓦下面正好是一个不锈钢天线,它的耐热强度远高于铝合金。
而对于徐川来说,隔热瓦损坏或脱落造成的航天飞机安全性问题,是他无论如何都需要避免和完美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