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袁英德夸奖自己,黛玉白皙的瓜子脸浮现出一丝羞红,屈身给袁英德行了一礼低声道:“多谢袁大人夸奖,小女子愧不敢当。”
行了一礼后,她这才站到了贾瑜身边。
袁英德看着站在一起的两人,男的英气勃勃不怒自威,女的秀丽婉约,透出一股诗书之气。
虽然他对贾瑜还是有些看不惯,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
“老爷、袁大人、姑爷、小姐,可以用餐了。”一旁的梅姨在一旁提醒。
“好了,都坐下吧。”林如海笑着邀请众人入座。
席间,众人不可避免聊到了时政,俩人都对目前大夏的情况表示了担心。
几杯酒下肚后,袁英德愤愤道:“如今我大夏边患严重,北有辽东建奴,西南沿海则是倭寇作乱,内有贪官污吏横征暴敛。
可叹我偌大的大夏,每年收上来的税银居然只有五百余万。
而这五百余万两银子,光是辽东就要分走两百余万两,剩下的三百余万还要给官员们发俸禄、赈灾、救济以及养活上百万士卒,难怪国势如此颓败了。”
林如海也轻叹了一声:“说起来,其实也难为陛下了。
十多年前太上皇经历过铁网山一事后心灰意冷,将大位传给了陛下便躲进了龙首宫,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陛下。
彼时整个大夏如同一个即将破损的花瓶,陛下则是如同一个工匠般小心翼翼的将这个花瓶补了又补,还不敢太用力,生怕一个用力过度便将家当给敲碎了。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那些人又开始在下面作妖,尤其是那谈卿云等人,这些年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可就因为他是太上皇的人,陛下只能捏着鼻子用他,去年好不容易将他弄走,如今陛下好不容易重新打起精神,将你我等人调入内阁,我等自当一心为公,协助陛下将大夏整治好。”
“说得对……”
听到这里,袁英德便精神一震。
“说起来,老夫还得感谢如海和你的女婿啊。
若非你们在扬州弄到了那么多的银子,如今的朝廷还在为银子苦恼呢。
更何况他还打通了咱们和察哈尔部落的通商路径,从此以后,朝廷还能利用羊毛纺织出源源不断的羊毛布,为朝廷提供税收。
老夫虽在顺天府尹,但也听同僚们提起过,自从朝廷和察哈尔做了羊毛生意后,光是这四五个月,就为朝廷赚了不下一百万两银子,有了这些税收,朝廷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
而将羊毛变成羊毛布的法子,便是贾侯爷献给朝廷的,光是这一项,贾侯爷便是功在当代。”
听到袁英德如此夸奖自己,贾瑜倒是颇为惊讶,从刚才自己和他的争吵便能看出,这老头对自己可没什么好感,怎么突然夸奖起自己来了。
或许是看出贾瑜眼中的疑惑,袁英德借着酒劲斜瞥了他一眼,冷笑道:“怎么……是不是奇怪老夫为什么会突然夸你?”
不待贾瑜回答,他自顾自的说道:“直到现在,老夫依然认为你当初下手太过毒辣,动辄伤人性命置人于死地,这也是老夫当初为何要革掉你秀才功名的原因。
但老夫这个人从不公报私仇,一是一,二是二,你献上将羊毛变成羊毛布的秘方,朝廷百姓都因此获利,有大功于国。
功是功过是过,老夫从来不会将二者混为一谈。”
贾瑜心中一动,这老头虽然是个倔脾气,但为人还是颇为正直,至少做不出徇私枉法的事情来。
不过想来也是,如果这老头为人真的不堪,昌平帝又怎么会把他和林如海调入内阁呢。
只是犀利虽然这么想,嘴上却冷笑道:“这么说,本侯倒是要谢谢你的赞赏啰。”
袁英德冷哼一声:“老夫用不着伱谢,只是期望你莫忘初心为好。倘若日后你……罢了……不说了,喝酒……”
三个男人在桌上推杯换盏,梅姨和黛玉二女则分别坐在林如海和贾瑜的旁边,一边替二人斟酒夹菜一边静静的听三人吹牛侃大山,顺便说着朝中的局势。
梅姨倒也罢了,黛玉却听得两眼放光。
以往在荣国府的时候,黛玉听到的几乎全都是什么家长里短的破事。
什么王二麻子的媳妇偷人啦,今儿个老太太又把某某媳妇臭骂一顿啦,亦或是宝玉今儿个又摔玉之类的事情。
这也使得从小就失去母亲的黛玉性子变得愈发敏感起来,在原著中,黛玉甚至敏感到看到花朵凋谢都能为之落泪甚至还弄出了黛玉葬花的情节出来。
但是自从和贾瑜在一起,尤其是林如海调回神京,将他接到府邸父女一起同住后,接触到的事情一下子截然不同起来。
林如海和贾瑜都是什么人?
一个是扬州巡盐御史,未来的内阁阁老,一个是当朝的定远侯。
这两人平日里谈及的无一不是朝廷的大事,考虑的是家国情怀,至于家长里短的事情固然有,但对于他们而言,这些都是微末细节,二人也从未放在心上。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贾瑜、林如海这样的心怀天下的人在一起,所思所想的自然也是家国大事。
有时候黛玉回想起昔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生闷气的事情,这才意识到昔日的自己那种伤春悲秋的情怀是何等的可笑。
只见三人又喝了几杯酒后,已经有了几分酒意的袁英德对贾瑜道:“贾侯爷,适才我与如海老弟谈及朝廷诸多弊端,你对此却一言不发,莫非是你另有高见?”
“不敢当袁大人夸奖。”
贾瑜淡淡道:“只是本侯毕竟是个勋贵,讨论时政针砭利弊是你们文官的专利,本侯一介武夫就不去掺合了。”
袁英德摇摇头:“你虽然是武将,但再怎么说也当过秀才,自然不能跟那些武夫相提并论。”
听着这老头话语中露出的那种浓浓的优越感,贾瑜心里也有些不爽起来,“袁大人,你这话本侯不敢苟同。
武夫怎么了,武夫难道就不能为朝廷办事,为君父分忧了么?
你这话倘若传了出去,恐有挑动文武对立的嫌疑啊?”
袁英德闻言几乎要跳了起来,大夏可不像前宋那样重文抑武,当兵的地位就跟奴才一般,不少士兵还要黥面刺字,文官们甚至称呼士兵们为贼配军。
当兵的地位太过低下的后果很快便显现了,当金国打到汴梁城时,守城的十万大军几乎一哄而散,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宋朝卖命。
最后遭受到了靖康之耻,金兵们冲入皇宫,洗劫一空,无情地将一切夺走。皇帝和后宫的妇女们成了他们的俘虏,国库也被洗劫一空。
“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这些数字如同冷酷的刀锋,无声地揭示着一个庞大的群体被迫离开家园,踏上未知的命运之路。
然而,在金兵的押解途中,生与死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这些人里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半道上,幸存下来的一千多人,或者选择自尽,或者被金兵凌辱,她们的名节和尊严在这段历程中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摧残。
皇后、公主、宫女等数千人成了金兵的奴隶,包括公主在内的无数女人全都被蹂躏致死,就连皇后也因为被数名金兵士卒强暴导致怀孕。
这段故事堪称是华夏最黑暗的历史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宋朝那堪称变态的重文抑武所导致的。
袁英德作为一名饱读诗书之人,当然明白文武对立的后果有多严重。
当然了,文官看不起武官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你可以做但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来后果很严重,别说他一个顺天府尹了,就连皇帝也不能承担这个后果。
“你放屁,老夫只是……只是实话实说而已,怎么就挑动文武对立了?你莫要信口雌黄诬陷老夫!”
看到袁英德气得差点七窍生烟的模样,贾瑜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了。
他赶紧提起酒壶亲自将袁英德的杯子斟满,笑道:“我只是随口一说而已,袁大人何必生气。
来……咱们满饮此杯。”
袁英德摁住酒杯,不悦道:“要老夫喝了这杯酒也可以,但老夫还是刚才那句话。
你对朝中局势如何看待,老夫想听听你的意见。”
贾瑜沉吟了一下:“袁大人、岳父大人,不知道您二位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
那便是自周亡以来,我华夏便开始频繁的改朝换代,而每个朝代更新换代的时间未有超过三百年者,这又是为何呢?”
“嗯?”
贾瑜此言一出,林如海、袁英德顿时愣住了。
诚然,如他们这般饱读诗书的人当然知道自周以来朝代频繁更迭换代之事,也曾经有无数人思索朝代更迭的原因。
但从来没有人从时间线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看到两人愣在当场,贾瑜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缓缓道:“土地……确切的说,是农人所持有的土地的变化,才是导致朝代更迭的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理会瞪大了眼睛的二人,贾瑜继续道:“历朝历代,每逢长期战乱就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每次战乱死上四成甚至八成的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也导致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会空导致出现的大量的空地、荒地,彼时朝廷都会鼓励农夫开垦荒地,而老百姓也很乐意,毕竟种的越多自己的收获也就越多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就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的事情自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有的农夫因为一场大病或是种种原因不得已卖掉了手中的田地,最后沦为了佃户,只能靠替地主种地为生。
而人性都是贪婪的,这跟有钱没钱没有关系。
那些地主并不会因为手里已经有了几千上万亩良田而满足,他们会更加疯狂的兼并土地,剥削手下的佃户。
即便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不会停止这种行为。
两位不知有没有想过,一旦当全国超过一半甚至九成的田地都落到地主富绅的手中时,那剩下的九成农户他们要如何生活?
一旦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那些饥寒交迫的农夫便会沦为流民。
这些流民居无定所,走到哪里乞讨到哪里。
流民人少的时候尚好,可一旦流民的数量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时,会发生什么场景呢?恐怕那时候想不改朝换代都不可能了吧?”
此时,林如海、袁英德的身子已经僵住了,俩人的脑海里似乎看到一望无边的大地上,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流民。
他们衣衫褴褛身躯僵硬,步履蹒跚的游荡在荒郊野外甚至是各个城池中间。
而城中那些士绅富户们却依旧欢声笑语酒池肉林。
突然,随着一个人跳了出来,高声喊了几句,随后这些流民们便开始疯狂的朝着各个城池涌去,他们用扁担、竹竿、柴刀、铁铲等各种工具对前来镇压他们的官兵扑了过去,即便是死也要拖一个人垫底。
在死了无数人之后,旧的朝代很快就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
而这个新的王朝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王朝也会逐渐步入前朝的后尘,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场景太可怕了,饶是以二人的定力也是面色大变,而一旁的梅姨和黛玉身为女子,更是吓得俏脸煞白,黛玉更是忍不住一把抓住了贾瑜的胳膊。
良久,袁英德长长吐了口气,拿起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后才叹息:“虽然老夫很想痛骂你一句危言耸听,但理智却告诉老夫,你的话很有道理,或许这便是我华夏为何每隔数百年甚至数十年便会改朝换代的原因吧。”
紧紧抓着贾瑜胳膊的黛玉则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身边的男人,自己的男人实在是太有才了,连父亲和无数先贤大儒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却被他分析得明明白白。
(本章完)
行了一礼后,她这才站到了贾瑜身边。
袁英德看着站在一起的两人,男的英气勃勃不怒自威,女的秀丽婉约,透出一股诗书之气。
虽然他对贾瑜还是有些看不惯,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
“老爷、袁大人、姑爷、小姐,可以用餐了。”一旁的梅姨在一旁提醒。
“好了,都坐下吧。”林如海笑着邀请众人入座。
席间,众人不可避免聊到了时政,俩人都对目前大夏的情况表示了担心。
几杯酒下肚后,袁英德愤愤道:“如今我大夏边患严重,北有辽东建奴,西南沿海则是倭寇作乱,内有贪官污吏横征暴敛。
可叹我偌大的大夏,每年收上来的税银居然只有五百余万。
而这五百余万两银子,光是辽东就要分走两百余万两,剩下的三百余万还要给官员们发俸禄、赈灾、救济以及养活上百万士卒,难怪国势如此颓败了。”
林如海也轻叹了一声:“说起来,其实也难为陛下了。
十多年前太上皇经历过铁网山一事后心灰意冷,将大位传给了陛下便躲进了龙首宫,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陛下。
彼时整个大夏如同一个即将破损的花瓶,陛下则是如同一个工匠般小心翼翼的将这个花瓶补了又补,还不敢太用力,生怕一个用力过度便将家当给敲碎了。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那些人又开始在下面作妖,尤其是那谈卿云等人,这些年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可就因为他是太上皇的人,陛下只能捏着鼻子用他,去年好不容易将他弄走,如今陛下好不容易重新打起精神,将你我等人调入内阁,我等自当一心为公,协助陛下将大夏整治好。”
“说得对……”
听到这里,袁英德便精神一震。
“说起来,老夫还得感谢如海和你的女婿啊。
若非你们在扬州弄到了那么多的银子,如今的朝廷还在为银子苦恼呢。
更何况他还打通了咱们和察哈尔部落的通商路径,从此以后,朝廷还能利用羊毛纺织出源源不断的羊毛布,为朝廷提供税收。
老夫虽在顺天府尹,但也听同僚们提起过,自从朝廷和察哈尔做了羊毛生意后,光是这四五个月,就为朝廷赚了不下一百万两银子,有了这些税收,朝廷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
而将羊毛变成羊毛布的法子,便是贾侯爷献给朝廷的,光是这一项,贾侯爷便是功在当代。”
听到袁英德如此夸奖自己,贾瑜倒是颇为惊讶,从刚才自己和他的争吵便能看出,这老头对自己可没什么好感,怎么突然夸奖起自己来了。
或许是看出贾瑜眼中的疑惑,袁英德借着酒劲斜瞥了他一眼,冷笑道:“怎么……是不是奇怪老夫为什么会突然夸你?”
不待贾瑜回答,他自顾自的说道:“直到现在,老夫依然认为你当初下手太过毒辣,动辄伤人性命置人于死地,这也是老夫当初为何要革掉你秀才功名的原因。
但老夫这个人从不公报私仇,一是一,二是二,你献上将羊毛变成羊毛布的秘方,朝廷百姓都因此获利,有大功于国。
功是功过是过,老夫从来不会将二者混为一谈。”
贾瑜心中一动,这老头虽然是个倔脾气,但为人还是颇为正直,至少做不出徇私枉法的事情来。
不过想来也是,如果这老头为人真的不堪,昌平帝又怎么会把他和林如海调入内阁呢。
只是犀利虽然这么想,嘴上却冷笑道:“这么说,本侯倒是要谢谢你的赞赏啰。”
袁英德冷哼一声:“老夫用不着伱谢,只是期望你莫忘初心为好。倘若日后你……罢了……不说了,喝酒……”
三个男人在桌上推杯换盏,梅姨和黛玉二女则分别坐在林如海和贾瑜的旁边,一边替二人斟酒夹菜一边静静的听三人吹牛侃大山,顺便说着朝中的局势。
梅姨倒也罢了,黛玉却听得两眼放光。
以往在荣国府的时候,黛玉听到的几乎全都是什么家长里短的破事。
什么王二麻子的媳妇偷人啦,今儿个老太太又把某某媳妇臭骂一顿啦,亦或是宝玉今儿个又摔玉之类的事情。
这也使得从小就失去母亲的黛玉性子变得愈发敏感起来,在原著中,黛玉甚至敏感到看到花朵凋谢都能为之落泪甚至还弄出了黛玉葬花的情节出来。
但是自从和贾瑜在一起,尤其是林如海调回神京,将他接到府邸父女一起同住后,接触到的事情一下子截然不同起来。
林如海和贾瑜都是什么人?
一个是扬州巡盐御史,未来的内阁阁老,一个是当朝的定远侯。
这两人平日里谈及的无一不是朝廷的大事,考虑的是家国情怀,至于家长里短的事情固然有,但对于他们而言,这些都是微末细节,二人也从未放在心上。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贾瑜、林如海这样的心怀天下的人在一起,所思所想的自然也是家国大事。
有时候黛玉回想起昔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生闷气的事情,这才意识到昔日的自己那种伤春悲秋的情怀是何等的可笑。
只见三人又喝了几杯酒后,已经有了几分酒意的袁英德对贾瑜道:“贾侯爷,适才我与如海老弟谈及朝廷诸多弊端,你对此却一言不发,莫非是你另有高见?”
“不敢当袁大人夸奖。”
贾瑜淡淡道:“只是本侯毕竟是个勋贵,讨论时政针砭利弊是你们文官的专利,本侯一介武夫就不去掺合了。”
袁英德摇摇头:“你虽然是武将,但再怎么说也当过秀才,自然不能跟那些武夫相提并论。”
听着这老头话语中露出的那种浓浓的优越感,贾瑜心里也有些不爽起来,“袁大人,你这话本侯不敢苟同。
武夫怎么了,武夫难道就不能为朝廷办事,为君父分忧了么?
你这话倘若传了出去,恐有挑动文武对立的嫌疑啊?”
袁英德闻言几乎要跳了起来,大夏可不像前宋那样重文抑武,当兵的地位就跟奴才一般,不少士兵还要黥面刺字,文官们甚至称呼士兵们为贼配军。
当兵的地位太过低下的后果很快便显现了,当金国打到汴梁城时,守城的十万大军几乎一哄而散,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宋朝卖命。
最后遭受到了靖康之耻,金兵们冲入皇宫,洗劫一空,无情地将一切夺走。皇帝和后宫的妇女们成了他们的俘虏,国库也被洗劫一空。
“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这些数字如同冷酷的刀锋,无声地揭示着一个庞大的群体被迫离开家园,踏上未知的命运之路。
然而,在金兵的押解途中,生与死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这些人里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半道上,幸存下来的一千多人,或者选择自尽,或者被金兵凌辱,她们的名节和尊严在这段历程中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摧残。
皇后、公主、宫女等数千人成了金兵的奴隶,包括公主在内的无数女人全都被蹂躏致死,就连皇后也因为被数名金兵士卒强暴导致怀孕。
这段故事堪称是华夏最黑暗的历史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宋朝那堪称变态的重文抑武所导致的。
袁英德作为一名饱读诗书之人,当然明白文武对立的后果有多严重。
当然了,文官看不起武官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你可以做但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来后果很严重,别说他一个顺天府尹了,就连皇帝也不能承担这个后果。
“你放屁,老夫只是……只是实话实说而已,怎么就挑动文武对立了?你莫要信口雌黄诬陷老夫!”
看到袁英德气得差点七窍生烟的模样,贾瑜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了。
他赶紧提起酒壶亲自将袁英德的杯子斟满,笑道:“我只是随口一说而已,袁大人何必生气。
来……咱们满饮此杯。”
袁英德摁住酒杯,不悦道:“要老夫喝了这杯酒也可以,但老夫还是刚才那句话。
你对朝中局势如何看待,老夫想听听你的意见。”
贾瑜沉吟了一下:“袁大人、岳父大人,不知道您二位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
那便是自周亡以来,我华夏便开始频繁的改朝换代,而每个朝代更新换代的时间未有超过三百年者,这又是为何呢?”
“嗯?”
贾瑜此言一出,林如海、袁英德顿时愣住了。
诚然,如他们这般饱读诗书的人当然知道自周以来朝代频繁更迭换代之事,也曾经有无数人思索朝代更迭的原因。
但从来没有人从时间线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看到两人愣在当场,贾瑜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缓缓道:“土地……确切的说,是农人所持有的土地的变化,才是导致朝代更迭的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理会瞪大了眼睛的二人,贾瑜继续道:“历朝历代,每逢长期战乱就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每次战乱死上四成甚至八成的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也导致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会空导致出现的大量的空地、荒地,彼时朝廷都会鼓励农夫开垦荒地,而老百姓也很乐意,毕竟种的越多自己的收获也就越多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就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的事情自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有的农夫因为一场大病或是种种原因不得已卖掉了手中的田地,最后沦为了佃户,只能靠替地主种地为生。
而人性都是贪婪的,这跟有钱没钱没有关系。
那些地主并不会因为手里已经有了几千上万亩良田而满足,他们会更加疯狂的兼并土地,剥削手下的佃户。
即便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不会停止这种行为。
两位不知有没有想过,一旦当全国超过一半甚至九成的田地都落到地主富绅的手中时,那剩下的九成农户他们要如何生活?
一旦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那些饥寒交迫的农夫便会沦为流民。
这些流民居无定所,走到哪里乞讨到哪里。
流民人少的时候尚好,可一旦流民的数量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时,会发生什么场景呢?恐怕那时候想不改朝换代都不可能了吧?”
此时,林如海、袁英德的身子已经僵住了,俩人的脑海里似乎看到一望无边的大地上,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流民。
他们衣衫褴褛身躯僵硬,步履蹒跚的游荡在荒郊野外甚至是各个城池中间。
而城中那些士绅富户们却依旧欢声笑语酒池肉林。
突然,随着一个人跳了出来,高声喊了几句,随后这些流民们便开始疯狂的朝着各个城池涌去,他们用扁担、竹竿、柴刀、铁铲等各种工具对前来镇压他们的官兵扑了过去,即便是死也要拖一个人垫底。
在死了无数人之后,旧的朝代很快就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
而这个新的王朝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王朝也会逐渐步入前朝的后尘,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场景太可怕了,饶是以二人的定力也是面色大变,而一旁的梅姨和黛玉身为女子,更是吓得俏脸煞白,黛玉更是忍不住一把抓住了贾瑜的胳膊。
良久,袁英德长长吐了口气,拿起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后才叹息:“虽然老夫很想痛骂你一句危言耸听,但理智却告诉老夫,你的话很有道理,或许这便是我华夏为何每隔数百年甚至数十年便会改朝换代的原因吧。”
紧紧抓着贾瑜胳膊的黛玉则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身边的男人,自己的男人实在是太有才了,连父亲和无数先贤大儒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却被他分析得明明白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