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请叫我王校长
被人动了碗里的奶酪,天下世家必然不肯乖乖就范,甚至为了对抗,他们恐怕不惜支持其他诸侯对王景发动战争。
但王景显然不在乎,既然是斗争,自然做好了斗争到底的准备。
革命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要流血,要牺牲。
在得知王景的真实目的与坚定态度之后,黄琬陷入了绝望,心中甚至有些后悔。
他原本还以为自己能够与王景合作,甚至先蛰伏起来,然后慢慢用各种政治手段,操纵王景,鸠占鹊巢。
可惜黄琬现在才发现,自己小看了王景,因此叹气一声:“祁侯竟有如此大志,但变法一事,还请三思。”
王景却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怎会因为黄琬三言两语就轻言放弃?
“太尉的意思是,天下世家绝不会就范对吧?其实你不用担忧,我有足够的耐心,我可以先从洛阳开始布局,只要有足够的实力,这世上就没有人能够挡我的路。”
对此,黄琬只能苦笑以对,眼神充满绝望。
就在黄琬心灰意冷之际,王景又开口了:“其实我对儒学并无偏见,学儒之人,也并非不能做官,我只是不接受垄断,太尉能听明白这其中的差别吗?”
王景说得如此直白,黄琬自然是听懂了。
安陆黄氏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与王景合作,否则在新的秩序体系中,将再无立足之地。
黄琬心中权衡得失,苦闷和纠结的表情,在他的脸上来回变换不停。
王景等的有点不耐烦了,直接下了最后通牒:“可以合作的,我就合作,拒绝合作的,我就消灭,所以太尉,你们安陆黄氏,是选择与我合作,还是被选择我消灭?”
看着王景强硬无比的态度,黄琬最终无奈,起身一揖,做足了臣服的姿态:“黄氏一族,愿意为祁侯效劳。”
终于,一番言语交锋过后,王景成功拿下了黄琬这一支儒门势力,新党的队伍又壮大了几分。
亲自送王景离开之后,黄奎返身回到庭院中,面带不解之色地询问黄琬:“父亲,为何答应与祁侯合作?难道祁侯的变法当真可以成事吗?”
“祁侯王景,果然非常人也。”
黄琬轻叹一声,随即看向儿子:“汝南袁氏使尽浑身解数,袁绍袁术更是倾半个天下之兵围困京师,却仍败在祁侯手中。我黄氏的血脉延续,难不成还要托付在他们身上?观如今天下格局,王景雄踞京师虎视天下,无敌之势已成。因此加入新党已经是我们黄家唯一可选的选择,其他的路都是死路。”
黄奎这才恍然:“孩儿明白了。”
“从今往后,你便向祁侯效忠,记住了,为他办事,要尽心,尽力,不可有丝毫携带。”
“是,父亲。”
就这样,王景搞定了安陆黄氏。
而黄琬做事也确实非常上道,第二天就在朝堂上提议,向刘协建议晋升王景为帝朝卫将军,使王景能够名正言顺地执掌京师之地的军事力量。
实际上,王景如今已经彻底掌握京师,只不过此前的官职一直都是度辽将军,名不正言不顺。
如今北军在虎牢关外取得大捷,联军兵败如山倒,已然无力继续阻止王景和新党了。
因此王景加官进爵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但这事情由旧党台柱之一的黄琬提出,还是使得文武百官十分震惊。
作为交换,王景也任命黄奎为洛阳令,算是投桃报李。
退朝后,王景走出皇宫时心情颇为振奋,卫将军这个职务总算是拿下了,从此以后,北军便可总领京师的防务,而且官职的品级也比度辽将军高出一筹,乃是金印紫绶。
卫将军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一样,皆有开府之权,可光明正大的置官属,掌兵权,甚至预闻政务。
而此前王景的度辽将军这个职位,也就是听着比较威风,本质上却还是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说白了也不过是帝朝内部一個高级别的临时工而已。
可现在不一样了,卫将军位高权重不说,而且还是常置,拥有开府之权,可以光明正大的培植党羽,组建势力。
王景出任卫将军一职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算在洛阳开班授课,将西园改造成一座军事学院,然后自己出任校长。
等这座军事学院建成,以后他就可以从军中提拔表现出众的后起之秀,传授他们兵家之学,打破将门对兵家知识的垄断,同时也能以这种方式给予底层士兵晋升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奋勇之心。
当然,最重要还是通过这种军校的方式,以校长的身份,加强对军队的影响力。
四月时节,百盛放,春意正浓。
司徒府内,气氛却是一片萧索寂寥。
杨彪眉头紧锁,表情纠结,黄琬的突然倒戈,让弘农杨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作为帝朝“四世三公”级别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与安陆黄氏明显属于同一个政治派系,早就约定好了要守望相助。
可如今黄琬突然倒向王景,杨家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黄琬上表王景为卫将军之后,王景就顺理成章地接管过了洛阳地区的防务,名正言顺地掌控禁军。
杨彪好不容易安插的棋子,都被一一拔除,而洛阳下辖二十一个县,地方官员也遭到了大换血,被替换上了新党的成员。
虽然王景还没动到朝堂上,可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所谓的“四世三公”,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指挥不动地方,调配不了资源,你就算贵为三宫之一的司徒又如何?
若到时候王景真要对弘农杨氏动手,又会比杀一只鸡困难多少呢?
为此杨彪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越是思考,他的心情便越是烦躁,很快杨彪便暗中召集司徒府的属官和幕僚议事。
众人议论纷纷,都在大骂黄琬不是东西,不少人甚至连汝南袁氏也一并骂了,怒喷袁绍和袁术这两坨废物,十倍兵力都被王景打得打败,找一头猪领兵都比他们强啊。
听到手下污言秽语不断,杨彪一个头两个大。
骂人我难道不会吗?
找你们过来,是要你们出主意的啊!
可杨彪手底下的人,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明哲保身,反正不是骂黄琬卑鄙,就是骂袁绍和袁术无能。
唯有杨彪的儿子杨修,嘴角带笑,不发一语。
杨彪冷眼旁观,自然看到了自己儿子的与众不同,便开口问他:“德祖,你怎么看?”
杨修今年才十五岁,虽未及冠,却已由长辈提前取下了表字,名为德祖,显然是对他寄予厚望。
而身为天才的杨修,仗着天资聪颖,智迈群伦,自幼便恃才放旷不怎么把天下英雄放在眼里。此刻听闻父亲杨彪开口询问自己,他竟当着大家的面,讥讽笑道:“我能怎么看,当笑话看啊。”
又来了!又来了!
杨彪颇感无奈,自己这个儿子,论智商论才华,那真是天下少有人能及。
可他喜欢口出狂言,这惹祸的本事,也是天下一绝。
事实也的确如此,杨修素来就看不惯围绕在父亲身边的这群酒囊饭袋,此刻见他们出工不出力更是愤然开喷:“尔等聚集在我们杨家,无非是想让我们杨氏出头罢了,可祁侯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吗?你们真要有这种能耐,何不自己去动手?”
“杨司徒,德祖这次真是太过分了,伱得管管啊!”
“就是说啊,如此目无尊长,以后怎还得了?”
杨修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顿时闹得群情激奋,纷纷调转枪头向杨彪施压。
杨彪也是无奈,只得赔礼道歉,好说歹说,才把此事揭过。
但被杨修这么一搅合,会自然是开不下去了,只能散场,各回各家。
待宾客散尽,杨彪回到府中,阴沉着脸,忧心忡忡地把杨修叫去了书房,显然因为刚才的闹剧而有些生气。杨修倒是像个没事的人似的走进书房:“父亲找我?”
“唉,德祖,刚才你真不该那样说话的,传扬出去,若是被太傅听见了,恐怕会对我们弘农杨氏有意见。”
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不止是政治上的盟友,本身也是亲家,杨彪的妻子袁氏就出身汝南袁氏,与袁绍和袁术等人同辈。
因此官场上杨彪和袁隗是同僚,论辈分,杨彪是袁隗的晚辈。
依照礼法,袁隗要是发难训斥,杨彪也只能生受着。
可杨修依旧我行我素:“一群鼠辈罢了,父亲何须将他们放在眼里?”
历史上,四十五岁人到中年时的杨修都敢当着曹丞相的面口出狂言取笑他的儿子曹彰,可见其狂傲,更别说杨修现在才十五岁了,正是年少轻狂的叛逆期。
什么汝南袁氏,根本没放在眼里。
对于自己这个恃才傲物的儿子,杨彪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打又舍不得,不打吧,又太不像话,最后只能不轻不重地训斥了一句:“你这性子,若不改改,早晚死在这张‘嘴巴’上。”
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可是对父亲的话,杨修却当成了耳边风,根本没往心里去。
今天的密会,杨修就是要故意搅局,此刻更是出言劝说杨彪向王景投诚:“父亲,祁侯建书院,练新军,还安排手下亲信在各地大搞屯田,积攒粮食和甲兵,种种举动,无不昭显其野心和壮志。此人日后必为一代雄主,放眼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杨彪听完这话,不置可否,表情却是略微起了一丝变化。
踌躇良久,杨彪才稍微动了动眼皮,看向儿子杨修,语气带着疑惑:“很少见你如此推崇一个人,怎么,转性了?”
被父亲调侃,杨修苦笑:“父亲,孩儿只是狂傲,又不是愚蠢,如祁侯这般强者,我何德何能敢轻视于他?”
杨修很少佩服谁,因为他的智商太高,任何事情,落入他的眼里,都会被他寻找到蛛丝马迹,然后窥见真相背后的秘密。
史书上所记载的大部分策略和计谋,在他看来,也不过尔尔,易位而处,他也有信心能够做到相同的事。
唯有王景的事迹和作为,他是一点也看不懂,猜不透,尤其是王景修炼的速度,更是让他这位儒门炼神奇才都望尘莫及。
一连几次,北军都在极其不利的状态下豪取大胜,杨修便被王景彻底折服,成了他的小迷弟。
此刻杨修更是一心想劝杨彪倒向新党:“父亲,祁侯大势已成,日后必得天下,杨氏虽尊,然而能敌天下大势否?与其陪着汝南袁氏坠落深渊,不如抽身而退,投石问路。”
杨彪却有些不甘心:“唉,非是为父顽固不化,实在是祁侯对儒学充满敌视,如今还大肆扶持墨家,动摇儒门大业,这实在可恨。”
“父亲此言差矣,儒门是儒门,杨家是杨家,儒门兴衰,与我们弘农杨氏有何干系?纵使父亲为儒门献身,可一旦弘农杨氏举族遭灭,儒门就算能延续荣光,又与我们弘农杨氏有何益处?父亲,虽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可前提是全局的利益与我杨家的利益一致啊。眼下乱世将至,弘农杨氏需要的不是光大门楣,而是生存。”
杨修可不像杨彪,读书读坏了脑壳,或者说杨修还很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已经四十八岁,读了大半辈子《尚书》的杨彪,就连思想都被从内到外地给变成了儒学的形状。
而这一番大逆不道的话,更是说得杨彪心旌摇曳,六神无主。
生死存亡的危机就在眼前,要大义凛然的慷慨赴死,谈何容易?
杨彪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否则当初董卓霍乱京师,他也不会视而不见了。
“父亲,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更何况祁侯并非禁止儒学,只是打破了以往的独尊局面,只要加入其中,我们杨家未必没有机会。而不加入,则一定没有机会!”
“还请父亲三思!”
…………
数日后,卫将军府再添捷报。
议事厅内,王景抚掌而笑,显然心情大好。
而在他身边,荀攸、贾诩和李儒三位谋士,也纷纷恭贺说道:“恭喜主公,拿下弘农杨氏,洛阳局势必定稳如泰山。”
古代中国,皇权难下县乡,炎汉帝朝时期更是如此。
且不说那些多如繁星的各种封国,就算是朝廷直属的郡县,地方政治往往也被当地的大姓豪族和郡望世家以察举制的方式所把持着。
没了这些地方土财主的帮助,强如董卓又如何?
收不上税,没钱没粮,最后只能去抢。
而当军队开始抢劫,就会失去当地民心,沦为一支没有斗志和荣誉的流寇,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迅速败亡。
王景施展种种手段,只威逼不杀人,就是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
历史上董卓杀了袁隗一家老小,除了泄愤屁用没有,反而让剩余的袁家之人,更加坚定了造反的信念,拼了命要干董卓。
比如袁隗的长子袁胤,就在袁隗死后去投奔了袁术,然后动用袁家的资源,倾尽全力资助孙坚打爆董卓。
有董胖子这个前车之鉴,王景自然知道不能轻动袁隗、杨彪和黄琬这样的朝中大臣,而是一直不断向他们施压,直到他们扛不住压力,自己选择屈服。
如今有了黄琬和杨彪的投效,至少治下的土地,征粮和收税会变得轻松许多,否则要养几万大军,那真的是只能靠烧杀抢掠了。
有了钱粮,不仅可以练兵,还能稳住朝堂,同时发展地方经济。
当然,只靠种田是无法富国强兵的,想要赚钱,想要发展,农业只是基础,工业才是支柱。
因此王景非常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恰好洛阳聚集了大量的工匠,而王景扶持墨学,又使得大量墨者前来投靠,让洛阳地区的工坊迅速增加。
正好最近奇巧阁扩张,鲁方刚砸入重金,在孟津港那里建了一座新的工场,王景闲来无事,便想去瞧上几眼。
他当即叫来侍卫,亲自动身去找鲁方。
而此时此刻的孟津港,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
奇巧阁的一处铁器工坊门外,只见大热天的竟然直接就排起了几百人的长龙,不少衣着朴素的游商,聚集在门外探头探脑地向里面张望,目光中满是殷切的期待,眉宇间又略带几分焦急的神色。
头顶的太阳越来越大,晒得人满头大汗,可等候的客商依旧不肯离开。
这般门庭若市的盛景,足以反映奇巧阁的产品如今在民间究竟有多受欢迎,真可谓是供不应求。
“下一位,一零八号牌,八十把剪刀,请到二号货仓领取货物。”
负责接待客人的小厮,扯着嗓子站在人群中大声叫嚷起来。
而拿着一零八号牌的是一名身着麻衣的中年男人,他脚上穿着一只就皮靴,脚指头都露在外面,此刻却是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跟捡了钱一样高兴:“哈哈,我的我的!总算是轮到我了!”
他兴奋地跟着去了二号仓库,领取他之前订购的商品。
四四方方的大木箱里,垫着干草,上面摆放着八十把铁剪刀。
“点算清楚之后,咱们就钱货两讫了。”
“要的要的,我这就掏钱。”
客人干净利索地付清了尾款,抱着大箱子欢天喜地地走出了大门,心里却是念叨着:“这奇巧阁出品的剪刀质量就是好啊,还卖得如此便宜,只要我勤快些,跑去乡下一转手,利润起码翻个两三番,这次是真的要赚大发了!”
(本章完)
被人动了碗里的奶酪,天下世家必然不肯乖乖就范,甚至为了对抗,他们恐怕不惜支持其他诸侯对王景发动战争。
但王景显然不在乎,既然是斗争,自然做好了斗争到底的准备。
革命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要流血,要牺牲。
在得知王景的真实目的与坚定态度之后,黄琬陷入了绝望,心中甚至有些后悔。
他原本还以为自己能够与王景合作,甚至先蛰伏起来,然后慢慢用各种政治手段,操纵王景,鸠占鹊巢。
可惜黄琬现在才发现,自己小看了王景,因此叹气一声:“祁侯竟有如此大志,但变法一事,还请三思。”
王景却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怎会因为黄琬三言两语就轻言放弃?
“太尉的意思是,天下世家绝不会就范对吧?其实你不用担忧,我有足够的耐心,我可以先从洛阳开始布局,只要有足够的实力,这世上就没有人能够挡我的路。”
对此,黄琬只能苦笑以对,眼神充满绝望。
就在黄琬心灰意冷之际,王景又开口了:“其实我对儒学并无偏见,学儒之人,也并非不能做官,我只是不接受垄断,太尉能听明白这其中的差别吗?”
王景说得如此直白,黄琬自然是听懂了。
安陆黄氏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与王景合作,否则在新的秩序体系中,将再无立足之地。
黄琬心中权衡得失,苦闷和纠结的表情,在他的脸上来回变换不停。
王景等的有点不耐烦了,直接下了最后通牒:“可以合作的,我就合作,拒绝合作的,我就消灭,所以太尉,你们安陆黄氏,是选择与我合作,还是被选择我消灭?”
看着王景强硬无比的态度,黄琬最终无奈,起身一揖,做足了臣服的姿态:“黄氏一族,愿意为祁侯效劳。”
终于,一番言语交锋过后,王景成功拿下了黄琬这一支儒门势力,新党的队伍又壮大了几分。
亲自送王景离开之后,黄奎返身回到庭院中,面带不解之色地询问黄琬:“父亲,为何答应与祁侯合作?难道祁侯的变法当真可以成事吗?”
“祁侯王景,果然非常人也。”
黄琬轻叹一声,随即看向儿子:“汝南袁氏使尽浑身解数,袁绍袁术更是倾半个天下之兵围困京师,却仍败在祁侯手中。我黄氏的血脉延续,难不成还要托付在他们身上?观如今天下格局,王景雄踞京师虎视天下,无敌之势已成。因此加入新党已经是我们黄家唯一可选的选择,其他的路都是死路。”
黄奎这才恍然:“孩儿明白了。”
“从今往后,你便向祁侯效忠,记住了,为他办事,要尽心,尽力,不可有丝毫携带。”
“是,父亲。”
就这样,王景搞定了安陆黄氏。
而黄琬做事也确实非常上道,第二天就在朝堂上提议,向刘协建议晋升王景为帝朝卫将军,使王景能够名正言顺地执掌京师之地的军事力量。
实际上,王景如今已经彻底掌握京师,只不过此前的官职一直都是度辽将军,名不正言不顺。
如今北军在虎牢关外取得大捷,联军兵败如山倒,已然无力继续阻止王景和新党了。
因此王景加官进爵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但这事情由旧党台柱之一的黄琬提出,还是使得文武百官十分震惊。
作为交换,王景也任命黄奎为洛阳令,算是投桃报李。
退朝后,王景走出皇宫时心情颇为振奋,卫将军这个职务总算是拿下了,从此以后,北军便可总领京师的防务,而且官职的品级也比度辽将军高出一筹,乃是金印紫绶。
卫将军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一样,皆有开府之权,可光明正大的置官属,掌兵权,甚至预闻政务。
而此前王景的度辽将军这个职位,也就是听着比较威风,本质上却还是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说白了也不过是帝朝内部一個高级别的临时工而已。
可现在不一样了,卫将军位高权重不说,而且还是常置,拥有开府之权,可以光明正大的培植党羽,组建势力。
王景出任卫将军一职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算在洛阳开班授课,将西园改造成一座军事学院,然后自己出任校长。
等这座军事学院建成,以后他就可以从军中提拔表现出众的后起之秀,传授他们兵家之学,打破将门对兵家知识的垄断,同时也能以这种方式给予底层士兵晋升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奋勇之心。
当然,最重要还是通过这种军校的方式,以校长的身份,加强对军队的影响力。
四月时节,百盛放,春意正浓。
司徒府内,气氛却是一片萧索寂寥。
杨彪眉头紧锁,表情纠结,黄琬的突然倒戈,让弘农杨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作为帝朝“四世三公”级别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与安陆黄氏明显属于同一个政治派系,早就约定好了要守望相助。
可如今黄琬突然倒向王景,杨家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黄琬上表王景为卫将军之后,王景就顺理成章地接管过了洛阳地区的防务,名正言顺地掌控禁军。
杨彪好不容易安插的棋子,都被一一拔除,而洛阳下辖二十一个县,地方官员也遭到了大换血,被替换上了新党的成员。
虽然王景还没动到朝堂上,可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所谓的“四世三公”,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指挥不动地方,调配不了资源,你就算贵为三宫之一的司徒又如何?
若到时候王景真要对弘农杨氏动手,又会比杀一只鸡困难多少呢?
为此杨彪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越是思考,他的心情便越是烦躁,很快杨彪便暗中召集司徒府的属官和幕僚议事。
众人议论纷纷,都在大骂黄琬不是东西,不少人甚至连汝南袁氏也一并骂了,怒喷袁绍和袁术这两坨废物,十倍兵力都被王景打得打败,找一头猪领兵都比他们强啊。
听到手下污言秽语不断,杨彪一个头两个大。
骂人我难道不会吗?
找你们过来,是要你们出主意的啊!
可杨彪手底下的人,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明哲保身,反正不是骂黄琬卑鄙,就是骂袁绍和袁术无能。
唯有杨彪的儿子杨修,嘴角带笑,不发一语。
杨彪冷眼旁观,自然看到了自己儿子的与众不同,便开口问他:“德祖,你怎么看?”
杨修今年才十五岁,虽未及冠,却已由长辈提前取下了表字,名为德祖,显然是对他寄予厚望。
而身为天才的杨修,仗着天资聪颖,智迈群伦,自幼便恃才放旷不怎么把天下英雄放在眼里。此刻听闻父亲杨彪开口询问自己,他竟当着大家的面,讥讽笑道:“我能怎么看,当笑话看啊。”
又来了!又来了!
杨彪颇感无奈,自己这个儿子,论智商论才华,那真是天下少有人能及。
可他喜欢口出狂言,这惹祸的本事,也是天下一绝。
事实也的确如此,杨修素来就看不惯围绕在父亲身边的这群酒囊饭袋,此刻见他们出工不出力更是愤然开喷:“尔等聚集在我们杨家,无非是想让我们杨氏出头罢了,可祁侯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吗?你们真要有这种能耐,何不自己去动手?”
“杨司徒,德祖这次真是太过分了,伱得管管啊!”
“就是说啊,如此目无尊长,以后怎还得了?”
杨修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顿时闹得群情激奋,纷纷调转枪头向杨彪施压。
杨彪也是无奈,只得赔礼道歉,好说歹说,才把此事揭过。
但被杨修这么一搅合,会自然是开不下去了,只能散场,各回各家。
待宾客散尽,杨彪回到府中,阴沉着脸,忧心忡忡地把杨修叫去了书房,显然因为刚才的闹剧而有些生气。杨修倒是像个没事的人似的走进书房:“父亲找我?”
“唉,德祖,刚才你真不该那样说话的,传扬出去,若是被太傅听见了,恐怕会对我们弘农杨氏有意见。”
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不止是政治上的盟友,本身也是亲家,杨彪的妻子袁氏就出身汝南袁氏,与袁绍和袁术等人同辈。
因此官场上杨彪和袁隗是同僚,论辈分,杨彪是袁隗的晚辈。
依照礼法,袁隗要是发难训斥,杨彪也只能生受着。
可杨修依旧我行我素:“一群鼠辈罢了,父亲何须将他们放在眼里?”
历史上,四十五岁人到中年时的杨修都敢当着曹丞相的面口出狂言取笑他的儿子曹彰,可见其狂傲,更别说杨修现在才十五岁了,正是年少轻狂的叛逆期。
什么汝南袁氏,根本没放在眼里。
对于自己这个恃才傲物的儿子,杨彪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打又舍不得,不打吧,又太不像话,最后只能不轻不重地训斥了一句:“你这性子,若不改改,早晚死在这张‘嘴巴’上。”
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可是对父亲的话,杨修却当成了耳边风,根本没往心里去。
今天的密会,杨修就是要故意搅局,此刻更是出言劝说杨彪向王景投诚:“父亲,祁侯建书院,练新军,还安排手下亲信在各地大搞屯田,积攒粮食和甲兵,种种举动,无不昭显其野心和壮志。此人日后必为一代雄主,放眼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杨彪听完这话,不置可否,表情却是略微起了一丝变化。
踌躇良久,杨彪才稍微动了动眼皮,看向儿子杨修,语气带着疑惑:“很少见你如此推崇一个人,怎么,转性了?”
被父亲调侃,杨修苦笑:“父亲,孩儿只是狂傲,又不是愚蠢,如祁侯这般强者,我何德何能敢轻视于他?”
杨修很少佩服谁,因为他的智商太高,任何事情,落入他的眼里,都会被他寻找到蛛丝马迹,然后窥见真相背后的秘密。
史书上所记载的大部分策略和计谋,在他看来,也不过尔尔,易位而处,他也有信心能够做到相同的事。
唯有王景的事迹和作为,他是一点也看不懂,猜不透,尤其是王景修炼的速度,更是让他这位儒门炼神奇才都望尘莫及。
一连几次,北军都在极其不利的状态下豪取大胜,杨修便被王景彻底折服,成了他的小迷弟。
此刻杨修更是一心想劝杨彪倒向新党:“父亲,祁侯大势已成,日后必得天下,杨氏虽尊,然而能敌天下大势否?与其陪着汝南袁氏坠落深渊,不如抽身而退,投石问路。”
杨彪却有些不甘心:“唉,非是为父顽固不化,实在是祁侯对儒学充满敌视,如今还大肆扶持墨家,动摇儒门大业,这实在可恨。”
“父亲此言差矣,儒门是儒门,杨家是杨家,儒门兴衰,与我们弘农杨氏有何干系?纵使父亲为儒门献身,可一旦弘农杨氏举族遭灭,儒门就算能延续荣光,又与我们弘农杨氏有何益处?父亲,虽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可前提是全局的利益与我杨家的利益一致啊。眼下乱世将至,弘农杨氏需要的不是光大门楣,而是生存。”
杨修可不像杨彪,读书读坏了脑壳,或者说杨修还很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已经四十八岁,读了大半辈子《尚书》的杨彪,就连思想都被从内到外地给变成了儒学的形状。
而这一番大逆不道的话,更是说得杨彪心旌摇曳,六神无主。
生死存亡的危机就在眼前,要大义凛然的慷慨赴死,谈何容易?
杨彪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否则当初董卓霍乱京师,他也不会视而不见了。
“父亲,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更何况祁侯并非禁止儒学,只是打破了以往的独尊局面,只要加入其中,我们杨家未必没有机会。而不加入,则一定没有机会!”
“还请父亲三思!”
…………
数日后,卫将军府再添捷报。
议事厅内,王景抚掌而笑,显然心情大好。
而在他身边,荀攸、贾诩和李儒三位谋士,也纷纷恭贺说道:“恭喜主公,拿下弘农杨氏,洛阳局势必定稳如泰山。”
古代中国,皇权难下县乡,炎汉帝朝时期更是如此。
且不说那些多如繁星的各种封国,就算是朝廷直属的郡县,地方政治往往也被当地的大姓豪族和郡望世家以察举制的方式所把持着。
没了这些地方土财主的帮助,强如董卓又如何?
收不上税,没钱没粮,最后只能去抢。
而当军队开始抢劫,就会失去当地民心,沦为一支没有斗志和荣誉的流寇,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迅速败亡。
王景施展种种手段,只威逼不杀人,就是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
历史上董卓杀了袁隗一家老小,除了泄愤屁用没有,反而让剩余的袁家之人,更加坚定了造反的信念,拼了命要干董卓。
比如袁隗的长子袁胤,就在袁隗死后去投奔了袁术,然后动用袁家的资源,倾尽全力资助孙坚打爆董卓。
有董胖子这个前车之鉴,王景自然知道不能轻动袁隗、杨彪和黄琬这样的朝中大臣,而是一直不断向他们施压,直到他们扛不住压力,自己选择屈服。
如今有了黄琬和杨彪的投效,至少治下的土地,征粮和收税会变得轻松许多,否则要养几万大军,那真的是只能靠烧杀抢掠了。
有了钱粮,不仅可以练兵,还能稳住朝堂,同时发展地方经济。
当然,只靠种田是无法富国强兵的,想要赚钱,想要发展,农业只是基础,工业才是支柱。
因此王景非常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恰好洛阳聚集了大量的工匠,而王景扶持墨学,又使得大量墨者前来投靠,让洛阳地区的工坊迅速增加。
正好最近奇巧阁扩张,鲁方刚砸入重金,在孟津港那里建了一座新的工场,王景闲来无事,便想去瞧上几眼。
他当即叫来侍卫,亲自动身去找鲁方。
而此时此刻的孟津港,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
奇巧阁的一处铁器工坊门外,只见大热天的竟然直接就排起了几百人的长龙,不少衣着朴素的游商,聚集在门外探头探脑地向里面张望,目光中满是殷切的期待,眉宇间又略带几分焦急的神色。
头顶的太阳越来越大,晒得人满头大汗,可等候的客商依旧不肯离开。
这般门庭若市的盛景,足以反映奇巧阁的产品如今在民间究竟有多受欢迎,真可谓是供不应求。
“下一位,一零八号牌,八十把剪刀,请到二号货仓领取货物。”
负责接待客人的小厮,扯着嗓子站在人群中大声叫嚷起来。
而拿着一零八号牌的是一名身着麻衣的中年男人,他脚上穿着一只就皮靴,脚指头都露在外面,此刻却是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跟捡了钱一样高兴:“哈哈,我的我的!总算是轮到我了!”
他兴奋地跟着去了二号仓库,领取他之前订购的商品。
四四方方的大木箱里,垫着干草,上面摆放着八十把铁剪刀。
“点算清楚之后,咱们就钱货两讫了。”
“要的要的,我这就掏钱。”
客人干净利索地付清了尾款,抱着大箱子欢天喜地地走出了大门,心里却是念叨着:“这奇巧阁出品的剪刀质量就是好啊,还卖得如此便宜,只要我勤快些,跑去乡下一转手,利润起码翻个两三番,这次是真的要赚大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