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烈火烹油
    农历的六月中旬。
    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来到了。
    在这样的天气里,治安支队的同志们还要坚持上街巡逻,是真的很辛苦。
    随着酷热的天气,冰棍、北冰洋汽水、凉粉、酸梅汤等消暑食品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成为了市民们消暑解渴的好选择。
    于是,刘之野以刘家庄的名义,慷慨解囊,为同志们每日里准备了酸梅汤、冰棍、冰镇西瓜和大碗茶等清凉饮品,让大家伙在炎炎夏日中能感受到一丝凉意。
    每天,这支由三千多人组成的队伍,光这些消费就要费近四五百元。一个夏天下来,怎么着也得费刘之野两三万元之多。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连京城市局的上级部门都为之震动。副局长亲自出马,手持锦旗,前往刘家庄进行慰问并感谢。
    建国以来,尽管不乏资本家慷慨解囊,捐出过巨额资金,但农民群体如此大规模地为国家单位捐赠巨额资金,却是前所未有。
    这一举动,无疑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展现了新社会农民们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此事,值得大书特书,令所有人学习的。
    各级媒体在听闻此事后,也是进行了多番采访报道。
    因此,刘家庄再次在京城引起了轰动,其名声远扬,使得原本已在京城享有盛誉的各类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备受追捧。
    …………
    入夏后,京城里的大小四合院中就有搭天棚的习俗,天棚又叫凉棚,和屋里相比甚觉爽意。
    过去,老京城有句老话叫做“天棚、鱼缸、石榴树”,如果三者具备那就是“殷实人家”了。
    清竹枝词有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
    这里所说的“搭凉棚”,也就是“搭天棚”。便是说过去那会儿,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只要是住在四合院里,都要在自家院子里搭凉棚。
    而所谓的的“糊冷布”,就是要在自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的纱帘。
    在这个没有空调电风扇都很少的时代,老京城夏日改善家居小环境的主要方法就是搭凉棚。
    夏天用凉席搭个天棚,把整个四合院罩住,防止太阳暴晒,能令室内气温下降不少。
    但是,一般家庭也不一定都搭得起凉棚。能搭得起凉棚的,得是多少有点钱的人家。
    旧社会那会儿,就有穷讲究的人家,借钱去搭建凉棚的。
    刘之野一家自然不缺这点钱,他可不想在这炎炎的夏日里遭罪。特别是他们居住的东厢房,夏天里更是特别的热。
    四合院的东厢房坐东朝西,这种朝向在夏天时无法有效接收凉爽的东南风,而且由于夏季的强烈阳光直射,导致屋内非常炎热。
    此外,东厢房的位置通常靠近院落的东侧,夏季的炎热天气中,东墙外是别人的院子或西厢,不可能留有窗户。
    只是西边朝自己的院落处留有窗户和门,这样的布局使得空气形不成对流,热气难以排出,进一步加剧了屋内的炎热感。
    刘之野慷慨解囊,出资搭建天棚,闫埠贵及其他东跨院的住户们对此那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毕竟,无需他们掏腰包,便能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何乐而不为呢?即便是傻子,也不会拒绝这样跟着沾光的好事。
    四合院里的其他住户,可就没有这好处了,只能眼巴巴地干看着。
    特别是贾张氏,近期故态复萌,她不干对刘家人怎么着了,反而在背后对闫埠贵冷嘲热讽:“臭不要脸的,不害臊……”那叫一個羡慕嫉妒恨。
    对此,闫埠贵责深恨之。心里暗戳戳地想着:“好啊,咱们走着瞧,总有你求我的那一天。哼哼……到时候的……”
    这搭建凉棚得找专业人士干,老京城就有专吃“搭棚”这碗饭的一行,是京城传统的七十二行之一。入夏搭棚、入秋拆棚,都是这一行人。
    不过,刘家建筑队的“样式雷”技艺精湛;有他们在,刘之野自然无需另寻他人。
    对“样式雷”而言,搭建凉棚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小事一桩。而且搭建凉棚这项业务,现在也是村里建筑队的业务之一。
    说实话,为了养活这支队伍,刘之野也是煞费苦心。这也得益于如今专业搞建筑的队伍少,且多为公家的。
    而且,在这年月里搭建凉棚的专业队伍更是几乎没有了。
    建国以后,因为京城大兴土木建筑,急需建筑工人。这些过去的“棚行”,就被集中到建筑队干“架子工”去了。
    虽然,他们依旧是吃老本行这碗饭,攀高绑架子什么的,但不再干“棚房”这个行当了。
    所以,这没有了专业人士,但是市场还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不刘家庄的建筑队的机会就来了嘛!
    因为,搭棚可是个技术含量很高以及道德含量也很高的力气活儿,一般人可干不了。
    老京城的四合院,大多都是由四方大青砖铺地,支撑起高大天棚的是几根粗壮的木蒿或竹蒿。
    要是给人家搭天棚,支柱就支在主家四合院的青砖之上,还不能把青砖给压碎了,要每根支柱“均匀受力”。
    根据这户人家四合院的大小,少则四根立柱,当然也不能太多,天棚的横梁就搭在这户人家房屋的屋脊上。
    每当搭棚或拆棚之际,棚匠们都会身手敏捷地攀上房梁,穿梭于屋顶之间。这时,他们会齐声高呼:“高来高……”,声音洪亮,尾音悠长,回荡在古老四合院之间。
    棚匠这一声声高喝,体现着这一行的职业道德。意思是及时提醒到左邻右舍的人们:“我要来上房爬高了,居高临下,各家注意啦!”
    附近的居民如有不宜、不愿被人看见的,闻声就要提前准备了。
    除了这一声高亢的吆喝声,上房还有一些“行规”,比如说,搭棚遮阳时候,不能遮光,影响人家的光线。
    还有,上房不能把人家的房瓦给踩坏了,以免下雨时房子漏水。
    另外,工人们站在高处,就要求自己个儿“目不斜视”,绝不能趁机偷看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
    别看这些工匠们,有的大字不识几个,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最为讲规矩。
    刘之野的前世老丈人,就是一位传统的泥瓦匠,为人最是憨厚正派,六十多岁了,还在坚持做工。
    因此,那些优良的规矩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定地传承下去。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
    偌大的京城,家境殷实的人也不在少数。刘家庄的这支队伍,恰如及时雨般出现,为许多人解了燃眉之急。
    很多没有门路的人,都求到了刘之野的身上,比如说那些遗老遗少们就是。
    所以说,这生意做的是相当地兴隆,赚的是盆满钵满地。在今年,刘家庄的建筑队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如今,这支队伍汇集了刘家庄及其周边村落的精英工匠,包括木匠、石匠、泥瓦匠和铁匠等,总数超过了500人。而且,如有重大工程还可以临时增加人手。
    村里头还斥巨资,为建筑队配备了齐全的工程机械,这些设备丝毫不逊色于官方的施工队伍。
    在雷老六的领导下,村里的建筑队已经焕然一新,实力大增,在京城民间建筑市场里,广受好评。
    如今的这支庞大的队伍,足以同时开展多个工程项目,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和潜力。
    现在,他们手中的工程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刘家庄的下水道改建项目,这是一项旨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
    此外,他们还在铺设沼气管道,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同时,他们还负责建设村委会办公楼,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
    除此之外,他们还与大学合作,共同建设了几个基地,为村里的科研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工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也为当地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他还有余力承接其他地区的各类工程项目,如今已经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
    以上说的是家里条件好的,夏天可以在自家院子搭凉棚避暑。
    要是搭不起凉棚的人家该怎么办呢?别急,劳动人民有办法,那就是安装门帘子,开纱窗。
    对于条件一般的人家,安装门帘子是要比凉棚更实惠也更需要的。
    过去,即使是再贫寒的人家,可以不搭凉棚,但是,窗帘和门帘,哪怕只是用便宜的冷布糊的和秫秸编的,也是要准备的。
    一般进入农历的五月份,家家户户就要开始挂帘子、开纱窗。开纱窗就是将窗户纸撕去,换上纱布,这样透气通风。
    还有的家里是玻璃窗的,就在窗户里边边钉上一张纱布,天热开着窗就成。
    纱布有不同的材质,又叫冷布。绿色的最为养眼,故诗词中多有“绿纱窗”之说。
    这时还要准备凉席、凉垫、蒲扇、芭蕉扇、蚊香、艾草系家居之物,等屋中酷热难耐时,只能出屋“避暑”所用。
    因为暑热伤津耗气,身体自然反应就是不爱吃饭,故而消夏吃食更多注重开胃解暑。
    这会儿地,京城里的大四合院中多有水井,小四合院中也有不少干井。
    无论是水井还是干井,井中的温度均要比井外低。夏季人们可以将食品储放在其中,有降温、保鲜的作用。
    这就是京城俗称的“井拔凉”,就是用新从井里取的水,冰镇西瓜等水果。
    一般镇上三四个小时,那冰镇过的水果更加可口,能甜到人们的心窝里头去。
    当然,避暑的最佳去处则是胡同中的老槐树下、大柳树下。一张小桌、几个板凳,独坐是养神,小聚是舒心。
    这老街坊们凑在一块儿,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一壶来之不易地“高碎”就能喝上半天,虽然茶淡了,但是兴犹浓。
    夏日穿衣不为避寒之用,所以越简单越好。
    小孩子和一些男人们,索性赤裸着上身或仅着一条短裤,手中再拿一个“芭蕉扇”,正所谓“暑热无君子”嘛!
    而女性就要穿得比较郑重些,她们不能跟老爷们似的光着膀子。天热就要选择轻薄的服装,无论是穿长衫还是裤褂总要宽松舒适些的。
    虽说,这夏日里酷热难耐,但人们也有口福。京城的主食系“南粮北调”,副食品只能就地解决了。
    囿于自然条件,京城一年中地,冬季、秋季、春季的吃食远不如夏季。
    每年的农历五—七月份期间,就是京城人们地吃食最为丰富的时候。
    此时市面上的水果、青菜、河鲜、湖鲜开始纷纷上市,品种之多不输于南方地区。
    因为,京郊地区多湖泊泽地,盛产莲藕,鱼虾蟹。
    什么什刹海、筒子河、永定河、白洋淀等地的鲜货在五月初就开始逐步上市了;相对于海鲜、肉类还比较便宜。
    而且,在这几个月里,桑葚、樱桃、甜瓜等水果也会应时而至。
    还有着春玉米,又称“五月鲜”,煮着吃,做成粥,味道非常鲜美,深受广大京城老百姓们的欢迎。
    进入六月,本地西瓜的就开始大量上市了,而且本地瓜比外地瓜好吃。因为,京城地区永定河畔的沙质土地最适合种西瓜。
    说起,西瓜上市的时间就比较集中了,可谓物美价廉,冰镇过的西瓜是夏日里最佳解暑美味。
    永定河也途径刘家庄,所以这两年京西刘家庄的西瓜,逐渐地声明远扬起来,成为京城“瓜界”的后起之秀。
    不光如此,刘家庄其它的农副产品,尤其是水果,在京城市场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最近这几年,每当季节更迭,京城的市场上总能见到刘家庄的新鲜水果,它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赢得了京城老百姓们的喜爱。
    从春天的草莓,到夏季的甜瓜、樱桃、桑葚、西瓜,再到秋天的桃子、苹果、梨、杏、李子、石榴、大枣,各种时令水果应有尽有。刘家庄的水果种类繁多,品质上乘,让人垂涎欲滴。
    今年,刘家庄的水果种植业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刘家庄经过合并周边几个村子,总人口激增,突破了七千大关,村里的劳动力资源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这一变革为刘家庄的水果种植带来了无限可能。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刘家庄的水果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水果们茁壮成长,硕果累累。
    端午节期间,刘之野回到了村里。他走遍了合并过来的其他村子,发现这些村子偏僻,地势崎岖,山地众多,对于种植粮食作物来说,条件并不理想。
    考虑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刘之野建议将他们大部分迁移到刘家庄去居住。
    随着村民的迁移,原村庄不应被荒废。相反,还可以将其转型为一个专门的水果和药材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村民们创造新的经济来源。
    此外,刘家庄与周边村落的交通连接问题亟待解决。一旦道路畅通,山里的特产和资源便能轻松运出,为当地带来繁荣与便利。
    也只有如此,刘家庄才能充分发挥其庞大人口和丰富土地资源的优势。
    时光荏苒,距离风起云涌的日子已不足数年。刘之野心怀壮志,急于夯实刘家庄的根基。
    这片土地,将成为他未来风雨无阻的避风港,也是他众多事业版图的起点。
    今夏,刘家庄最大的收获还有教育事业方面的开结果。
    今年夏天的中考,村里共有五十余名学生成功考入高中,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区中考录取率的五分之一,令人瞩目。
    更令人惊讶的是,前三名的优秀学子竟然都出自刘家庄,这无疑为整个刘家庄增添了无尽的荣耀。
    考上中专的学生也不少,今年夏天村里二十几位优秀的学生成功考入了中专学校。
    这一成绩不仅让刘家庄在全区范围内蝉联了第一,更在全市范围内脱颖而出,成为了读中专学生人数最多的村子。
    今年,最受瞩目的群体依然是大学生。他们的数量有望超过往年,原因何在?
    这一批学生,正是在刘家庄经济腾飞时期,通过自身努力考入高中的佼佼者。
    这几年村里的孩子们,生活无忧,环境优越,才得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业之中。
    因此,在顺利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期待着通过这一人生大考,开启自己崭新的未来篇章。
    刘之野坚信,教育的地位无可替代,始终放在首位。他深知,人才的涌现才是未来的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因此,他始终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想想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段岁月里,人才断层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如果,他想要在改开后大展手脚,这手里没有人才储备,那是万万不成的。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笔下宝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笔下宝宝并收藏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