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搞得当朝宰相很没面子,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李晓仁看在眼里,觉得和这种人计较不值得,更加和他保持距离。然而有些人就如同蟑螂,不是你想不理就能不理的。一个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不让那些小人给你添麻烦。
但是董翔不会就此罢休,毕竟自己是建安皇帝的老师,毕竟他很听自己的话,于是董就开始想尽办法去诋毁李晓仁。人难免要出错,李晓仁的每一次错误,都会被董翔及时的抓住,然后被揉进折子里,通过恰如其分的夸大,最后呈现给皇帝。
所谓“三人成虎”多少事情都是旁人之间的以讹传讹,但是传到最后所有人都信了。年轻的汉献帝对李晓仁的印象越来越恶略,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就这么被自己老谋深算的老师给算计了。这种事发生多了也就逃不过李晓仁的眼睛,只不过他并没有多大的政治野心。要不是蒙先帝厚恩,他早就回家享福了,董翔愿意闹就闹,他还是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这一年,匈奴又来向汉朝要救济粮,这次兵分多路,边关连连告急,李晓仁又一次披挂出征。董翔和周宝这种人的可耻在于没有大局观念,永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老是觉得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不顾边关战情,开始酝酿李晓仁造反的假象,汉献帝不出所料又上套了,可是这回犯错误的代价太大了!
董翔入宫告发李晓仁谋反,汉灵帝一开始不相信,这是放在谁面前也不会轻易相信的。董翔又说:“太傅每天聚集心腹在府中密议谋反之事,我们已经观察很久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汉灵帝毕竟年纪还轻就有些动摇了,但还犹犹豫豫不敢相信。
他就试探地问道:“可是大将军在外作战手握重兵”
“可以先捉拿他的家人,再召他回京。”
“如果走漏的风声,他带兵投敌还算尚可,但是如果带兵杀回来如何是好?”
“只要行动迅速,太傅是不知情的,回京之后只能束手就擒。”
“可是京城之中有他的耳目啊。”
“可调附近州府的精兵。”说罢,董翔从袖口里掏出一个蜡封的信封,打开之后里面有张纸。上边写着附近州府可调之兵,其实那些将领都是董翔自认为的心腹。
这件事太过突然,汉献帝被搞得大脑一片空白。他隐约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就是说不上来。身为皇帝,与生俱来的谨慎让他觉得这件事情不可为,可是面前站着自己最信任的人啊!他还是不想对李晓仁下手,看着自己的老师,只得应付地说:“还是先让太傅安心打完仗吧!”
董翔心里“咯噔”一下,要坏了?本来马到功成的事情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当即董翔跪下磕头如捣蒜,声泪俱下说:“陛下连老臣也不信了吗?”对呀!连他也不信了吗?这句话把汉献帝震醒了。是他教自己识文断字,是他看着自己成长起来的,是他在朝廷上力挺自己,是他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安危。
于是汉献帝一拍龙案:“来人!”
汉献帝一声命令,殿外侍卫应声而答:“在。”
“朕下令全城戒严!调京师附近州府的刘维、徐浩、赵明青带兵入京。”
“诺!”董翔听了心中暗喜。
两天后,三人奉诏带兵入京。三军进驻长安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表示京城附近的卫戍部队已经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街头巷尾都讨论着这次掀起的政治波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晓仁要出状况,但是半个月过去了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这引起了更多人的猜测。
此时最纠结的莫过于汉献帝,他对自己当初的决策有点后悔,对于是否继续有点犹豫不决。在他刚刚即位的时候,民间就有人传言是李晓仁篡改灵帝遗诏,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敢把政军财的大权全部都交到一个人的手里,而灵帝这么做了是谁都会怀疑。汉献帝开始很担心,很担心自己才成为汉朝的最后一任。时间证明了一切,李晓仁是忠君爱国的,虽然在拆陵的问题上让自己很难堪,但是他是为了皇帝,从来没有过什么非分只想。
李晓仁早晚有继任唐国公的一天,早晚要彻底的交出权力。可是自己去靠谁?值得担当此任的只有自己的老师,汉献帝把李晓仁的辞职当成权力的过渡,毕竟他不能为自己服务一辈子。至于别人背地里说自己在排挤李晓仁,他觉得问心无愧,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汉献帝这样的想法可急坏了董翔,现在就差最后这一哆嗦了还能功亏一篑了?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想起了李晓仁的好友邵任明。
他让太监假传皇帝的口谕宣邵任明进宫,邵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刚走到宫门,董翔一把将邵任明拉到一边,悄声道:“你要有大祸了,太尉想要谋反,人们都说你和他共谋。”
邵任明吓了一大跳:“冤枉!我不知道太尉谋反啊!”董翔道:“你只有揭发李晓仁,才能保住自己。”又教邵任明说了许多话。邵不是傻瓜,他知道这件事情一定有蹊跷,但是这段时间汉献帝不断“排挤”李晓仁,三地军队进驻长安附近,对京城卫戍部队形成包围之势,一看就是李晓仁要朝不保夕。邵任明自己不相信李晓仁造反,但是自己一家老小还要吃饭,自己还要再往上爬一爬,这个时候不拍拍董翔的马屁,顺便和“乱成贼子”划清界限,更待何时?
于是见到皇上之后他便揭发李晓仁谋反。汉献帝还纳闷邵任明深夜来是干什么呢,原来是告密来了。汉献帝自己不是没有判断,但邵任明的话和董翔说得仈jiu不离十,他心里就有些动作了。董翔细细一观察发现形式大好,立刻把自己的绝招用上了——哭。
汉献帝终于爆发了,宣布刘维率禁军去抄唐国公府,徐浩率另一部分禁军去捕捉其他李党,赵明青带领三地兵马驻守长安外围。
但是此时正是黑夜,为了达到突袭效果,汉献帝又写了一封密诏招两人进城进城。徐浩一见是非正式的手诏,头都大了。上回是来这里驻军也就罢了,这回是抓“李党”抓谁都可以为什么偏偏要抓他,身边的京军可在人家手里呢,万一反了自己能不能留个全尸还是个疑问,于是他问传旨的太监:“这诏书可信?要不再去请皇上发一道明诏,我好名正言顺地去捉李党?”
太监说道:“这是密诏,事涉机密,不能泄露,怎么能用明诏?要是用明诏的话,黄花菜都凉了,你赶紧去吧,绝对没有问题。”
此时刘维已经动起来了,徐浩一想,咬了咬牙动手吧!
当夜,一帮所谓的李党悉数被捕获,而这些人都是长安附近的权势人物,很多都是军队长官,而司马维的军队则拿着驺虞幡控制着京军。驺虞幡是一种绘有驺虞图形的旗帜,赵明青一旦亮出这个东西,就表示要解散军队。
但是董翔不会就此罢休,毕竟自己是建安皇帝的老师,毕竟他很听自己的话,于是董就开始想尽办法去诋毁李晓仁。人难免要出错,李晓仁的每一次错误,都会被董翔及时的抓住,然后被揉进折子里,通过恰如其分的夸大,最后呈现给皇帝。
所谓“三人成虎”多少事情都是旁人之间的以讹传讹,但是传到最后所有人都信了。年轻的汉献帝对李晓仁的印象越来越恶略,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就这么被自己老谋深算的老师给算计了。这种事发生多了也就逃不过李晓仁的眼睛,只不过他并没有多大的政治野心。要不是蒙先帝厚恩,他早就回家享福了,董翔愿意闹就闹,他还是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这一年,匈奴又来向汉朝要救济粮,这次兵分多路,边关连连告急,李晓仁又一次披挂出征。董翔和周宝这种人的可耻在于没有大局观念,永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老是觉得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不顾边关战情,开始酝酿李晓仁造反的假象,汉献帝不出所料又上套了,可是这回犯错误的代价太大了!
董翔入宫告发李晓仁谋反,汉灵帝一开始不相信,这是放在谁面前也不会轻易相信的。董翔又说:“太傅每天聚集心腹在府中密议谋反之事,我们已经观察很久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汉灵帝毕竟年纪还轻就有些动摇了,但还犹犹豫豫不敢相信。
他就试探地问道:“可是大将军在外作战手握重兵”
“可以先捉拿他的家人,再召他回京。”
“如果走漏的风声,他带兵投敌还算尚可,但是如果带兵杀回来如何是好?”
“只要行动迅速,太傅是不知情的,回京之后只能束手就擒。”
“可是京城之中有他的耳目啊。”
“可调附近州府的精兵。”说罢,董翔从袖口里掏出一个蜡封的信封,打开之后里面有张纸。上边写着附近州府可调之兵,其实那些将领都是董翔自认为的心腹。
这件事太过突然,汉献帝被搞得大脑一片空白。他隐约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就是说不上来。身为皇帝,与生俱来的谨慎让他觉得这件事情不可为,可是面前站着自己最信任的人啊!他还是不想对李晓仁下手,看着自己的老师,只得应付地说:“还是先让太傅安心打完仗吧!”
董翔心里“咯噔”一下,要坏了?本来马到功成的事情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当即董翔跪下磕头如捣蒜,声泪俱下说:“陛下连老臣也不信了吗?”对呀!连他也不信了吗?这句话把汉献帝震醒了。是他教自己识文断字,是他看着自己成长起来的,是他在朝廷上力挺自己,是他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安危。
于是汉献帝一拍龙案:“来人!”
汉献帝一声命令,殿外侍卫应声而答:“在。”
“朕下令全城戒严!调京师附近州府的刘维、徐浩、赵明青带兵入京。”
“诺!”董翔听了心中暗喜。
两天后,三人奉诏带兵入京。三军进驻长安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表示京城附近的卫戍部队已经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街头巷尾都讨论着这次掀起的政治波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晓仁要出状况,但是半个月过去了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这引起了更多人的猜测。
此时最纠结的莫过于汉献帝,他对自己当初的决策有点后悔,对于是否继续有点犹豫不决。在他刚刚即位的时候,民间就有人传言是李晓仁篡改灵帝遗诏,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敢把政军财的大权全部都交到一个人的手里,而灵帝这么做了是谁都会怀疑。汉献帝开始很担心,很担心自己才成为汉朝的最后一任。时间证明了一切,李晓仁是忠君爱国的,虽然在拆陵的问题上让自己很难堪,但是他是为了皇帝,从来没有过什么非分只想。
李晓仁早晚有继任唐国公的一天,早晚要彻底的交出权力。可是自己去靠谁?值得担当此任的只有自己的老师,汉献帝把李晓仁的辞职当成权力的过渡,毕竟他不能为自己服务一辈子。至于别人背地里说自己在排挤李晓仁,他觉得问心无愧,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汉献帝这样的想法可急坏了董翔,现在就差最后这一哆嗦了还能功亏一篑了?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想起了李晓仁的好友邵任明。
他让太监假传皇帝的口谕宣邵任明进宫,邵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刚走到宫门,董翔一把将邵任明拉到一边,悄声道:“你要有大祸了,太尉想要谋反,人们都说你和他共谋。”
邵任明吓了一大跳:“冤枉!我不知道太尉谋反啊!”董翔道:“你只有揭发李晓仁,才能保住自己。”又教邵任明说了许多话。邵不是傻瓜,他知道这件事情一定有蹊跷,但是这段时间汉献帝不断“排挤”李晓仁,三地军队进驻长安附近,对京城卫戍部队形成包围之势,一看就是李晓仁要朝不保夕。邵任明自己不相信李晓仁造反,但是自己一家老小还要吃饭,自己还要再往上爬一爬,这个时候不拍拍董翔的马屁,顺便和“乱成贼子”划清界限,更待何时?
于是见到皇上之后他便揭发李晓仁谋反。汉献帝还纳闷邵任明深夜来是干什么呢,原来是告密来了。汉献帝自己不是没有判断,但邵任明的话和董翔说得仈jiu不离十,他心里就有些动作了。董翔细细一观察发现形式大好,立刻把自己的绝招用上了——哭。
汉献帝终于爆发了,宣布刘维率禁军去抄唐国公府,徐浩率另一部分禁军去捕捉其他李党,赵明青带领三地兵马驻守长安外围。
但是此时正是黑夜,为了达到突袭效果,汉献帝又写了一封密诏招两人进城进城。徐浩一见是非正式的手诏,头都大了。上回是来这里驻军也就罢了,这回是抓“李党”抓谁都可以为什么偏偏要抓他,身边的京军可在人家手里呢,万一反了自己能不能留个全尸还是个疑问,于是他问传旨的太监:“这诏书可信?要不再去请皇上发一道明诏,我好名正言顺地去捉李党?”
太监说道:“这是密诏,事涉机密,不能泄露,怎么能用明诏?要是用明诏的话,黄花菜都凉了,你赶紧去吧,绝对没有问题。”
此时刘维已经动起来了,徐浩一想,咬了咬牙动手吧!
当夜,一帮所谓的李党悉数被捕获,而这些人都是长安附近的权势人物,很多都是军队长官,而司马维的军队则拿着驺虞幡控制着京军。驺虞幡是一种绘有驺虞图形的旗帜,赵明青一旦亮出这个东西,就表示要解散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