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展开宣纸,朱雄英开始思考大明最终灭亡的原因,时不时还在纸张上写上几笔。
首先,历史上看,大明的灭亡似乎是因为内忧外患,大明王朝的腐败、常年的灾祸以及战乱导致的,但细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历程,除了大汉王朝国寿达到四百年外,其他的统一王朝还真没有延续那么长。
秦二世,隋二世,唐三朝,宋两块,元更是不足百年,这是为什么?
朱雄英在宣纸上画上大大的问号,慢慢在旁边写上了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全球气候变化,一个是王朝周期。
全球气候变化,这在整个历史研究上都有记载,春秋时期,气候开始转暖,当时的黄河流域,我们能看到梅树、竹子等植物的生长,个别地方更是出现了农作物一年两熟的情况,与后世的两湖地区气候很是相似,直到东汉,大陆迎来了600年的寒冷期,洛阳地区竟出现了降雪的现象,三国时淮河首次出现结冰现象。
隋朝,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中世纪温暖期,农业带向北移动,而唐朝,气候又开始反复,更有专家推测,导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的因素之一可能就是寒冷、干燥气候以及较少的夏季降雨,其实很好理解,古代黄河流域都是粮食产区,但随着气候的变化,渐渐地温带气候向南方偏移,北方迎来寒冷干燥,较少的降雨,农作物自然也就会歉收,当农田里的作物满足不了百姓的生存基本,那饥荒自然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当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活不下去的话,终会形成社会动乱与各方叛乱。
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都是这样,百姓其实思想很淳朴,能吃饱,能穿暖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可能一辈子见到的最大的官员就是村子里的里正,所以,他们并不会在意是谁在当皇帝。
南宋,气候又开始了回升,气候的周期直到大明朝。
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冰河交替朝代,洪武三十年,长达四百年的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周期彻底结束,华夏大陆开始迎来全面的气候下降,直至明末,小冰期达到巅峰。
历史上记录: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
可以说明末时期,朝内的大灾已然是数不胜数了。
看着自己写出的各地大灾情况,朱雄英陷入了浓浓的无力,天灾终究还是人力不可及的。
怎么办?发展国力一定是最首要的,华夏大陆陷入小冰河,那其他地方呢?
朱雄英在宣纸上点出其他大陆情况,突然有点理解大不列颠为什么要打造一个日不落帝国了,只有地盘越大,本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生活情况才会蒸蒸向上。
首先,朱雄英的目光就瞄向了如今的女真族所在地。
不提这些人之后的偷朝行为,光是这块地区,那可就是块宝地,黑土地,北大荒,北粮仓,无一不在说明这块地区的富庶。
也就是这些女真族不识货,想想那些女真族为什么要向北征战,不就是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使得他们赖以生存的辽东土地突然种不出足以果腹的粮食了吗。
内忧:各种灾祸
外祸:外族入侵
外族入侵,大明自然要备战,备战需要后勤,自然需要从百姓身上加征税赋,可国内大灾不断,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天下早就无税赋可征,种种因素的叠加之下,最终只能失去了民心,百姓们自然要揭竿而起,百姓起义,朝廷自然要镇压,恶性循环之下,大明自然迎来了被外族窃国灭亡的结局。
关于这点,朱雄英已经有了些微的解决头绪,只要地盘大了,那气候一定不会成为限制,至于这些外祸,谁不服?那就打过去!
朱雄英眼睛里冒出点点星火。
现在的首要问题,那就是提高军备。
各种武器的研究,朱雄英并不担心,金手指又不是摆着好看的,大不了一个个的搜索过去,这么多人,总归是会有聪明人存在的。
除了武器,剩下的就是后勤,现在的大明,还处于休养生息的时候,元朝的剥削实在是太劳民伤财,看来挣钱还是要靠外邦。
有了简单的头绪,朱雄英也就把这个问题放在了脑后,重新拿出一张宣纸,王朝周期?
这不就是所谓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吗?
王朝周期,也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也就是土地的人口承载极限,但这点朱雄英并不担心,只要自己的拳头够强,大明大军能够所向披靡,那只要看上了那里,打过去就是了,土地,那不很多吗,七大洲呢。
终究还是要自己的拳头够强,朱雄英最终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在纸上,朱雄英最终写下了实力两个字,心中的汹涌澎拜更是久久不能平息。
“来人!”
向外一喊,不久,两个小宦官就低着头进来了,看着地面上散落的纸张,战战兢兢地不敢乱看。
“把这张纸给我裱起来,就挂在上面。”
朱雄英指着自己的头顶,两个小宦官小心答是,接过宣纸就小心地退下了。
目标很大,必须要徐徐图之,这更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朱雄英很明白,现在,他已经开始考虑怎么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自己的爷爷叔叔们听了。
一挥衣袖,朱雄英踱步来到窗口,看着远处的大红宫墙,目光悠长,好似透过应天府看到了茫茫大海对面的未开发之地。
那里才应该是朱家子弟的征战之地,大丈夫,自然要征战沙场,为国家开疆扩土,只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折腾有什么意思。
首先,历史上看,大明的灭亡似乎是因为内忧外患,大明王朝的腐败、常年的灾祸以及战乱导致的,但细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历程,除了大汉王朝国寿达到四百年外,其他的统一王朝还真没有延续那么长。
秦二世,隋二世,唐三朝,宋两块,元更是不足百年,这是为什么?
朱雄英在宣纸上画上大大的问号,慢慢在旁边写上了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全球气候变化,一个是王朝周期。
全球气候变化,这在整个历史研究上都有记载,春秋时期,气候开始转暖,当时的黄河流域,我们能看到梅树、竹子等植物的生长,个别地方更是出现了农作物一年两熟的情况,与后世的两湖地区气候很是相似,直到东汉,大陆迎来了600年的寒冷期,洛阳地区竟出现了降雪的现象,三国时淮河首次出现结冰现象。
隋朝,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中世纪温暖期,农业带向北移动,而唐朝,气候又开始反复,更有专家推测,导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的因素之一可能就是寒冷、干燥气候以及较少的夏季降雨,其实很好理解,古代黄河流域都是粮食产区,但随着气候的变化,渐渐地温带气候向南方偏移,北方迎来寒冷干燥,较少的降雨,农作物自然也就会歉收,当农田里的作物满足不了百姓的生存基本,那饥荒自然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当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活不下去的话,终会形成社会动乱与各方叛乱。
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都是这样,百姓其实思想很淳朴,能吃饱,能穿暖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可能一辈子见到的最大的官员就是村子里的里正,所以,他们并不会在意是谁在当皇帝。
南宋,气候又开始了回升,气候的周期直到大明朝。
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冰河交替朝代,洪武三十年,长达四百年的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周期彻底结束,华夏大陆开始迎来全面的气候下降,直至明末,小冰期达到巅峰。
历史上记录: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
可以说明末时期,朝内的大灾已然是数不胜数了。
看着自己写出的各地大灾情况,朱雄英陷入了浓浓的无力,天灾终究还是人力不可及的。
怎么办?发展国力一定是最首要的,华夏大陆陷入小冰河,那其他地方呢?
朱雄英在宣纸上点出其他大陆情况,突然有点理解大不列颠为什么要打造一个日不落帝国了,只有地盘越大,本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生活情况才会蒸蒸向上。
首先,朱雄英的目光就瞄向了如今的女真族所在地。
不提这些人之后的偷朝行为,光是这块地区,那可就是块宝地,黑土地,北大荒,北粮仓,无一不在说明这块地区的富庶。
也就是这些女真族不识货,想想那些女真族为什么要向北征战,不就是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使得他们赖以生存的辽东土地突然种不出足以果腹的粮食了吗。
内忧:各种灾祸
外祸:外族入侵
外族入侵,大明自然要备战,备战需要后勤,自然需要从百姓身上加征税赋,可国内大灾不断,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天下早就无税赋可征,种种因素的叠加之下,最终只能失去了民心,百姓们自然要揭竿而起,百姓起义,朝廷自然要镇压,恶性循环之下,大明自然迎来了被外族窃国灭亡的结局。
关于这点,朱雄英已经有了些微的解决头绪,只要地盘大了,那气候一定不会成为限制,至于这些外祸,谁不服?那就打过去!
朱雄英眼睛里冒出点点星火。
现在的首要问题,那就是提高军备。
各种武器的研究,朱雄英并不担心,金手指又不是摆着好看的,大不了一个个的搜索过去,这么多人,总归是会有聪明人存在的。
除了武器,剩下的就是后勤,现在的大明,还处于休养生息的时候,元朝的剥削实在是太劳民伤财,看来挣钱还是要靠外邦。
有了简单的头绪,朱雄英也就把这个问题放在了脑后,重新拿出一张宣纸,王朝周期?
这不就是所谓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吗?
王朝周期,也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也就是土地的人口承载极限,但这点朱雄英并不担心,只要自己的拳头够强,大明大军能够所向披靡,那只要看上了那里,打过去就是了,土地,那不很多吗,七大洲呢。
终究还是要自己的拳头够强,朱雄英最终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在纸上,朱雄英最终写下了实力两个字,心中的汹涌澎拜更是久久不能平息。
“来人!”
向外一喊,不久,两个小宦官就低着头进来了,看着地面上散落的纸张,战战兢兢地不敢乱看。
“把这张纸给我裱起来,就挂在上面。”
朱雄英指着自己的头顶,两个小宦官小心答是,接过宣纸就小心地退下了。
目标很大,必须要徐徐图之,这更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朱雄英很明白,现在,他已经开始考虑怎么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自己的爷爷叔叔们听了。
一挥衣袖,朱雄英踱步来到窗口,看着远处的大红宫墙,目光悠长,好似透过应天府看到了茫茫大海对面的未开发之地。
那里才应该是朱家子弟的征战之地,大丈夫,自然要征战沙场,为国家开疆扩土,只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折腾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