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 两人随农人们行走不断观望四周。
    这些人的衣着打扮有些像秦时服饰,多为矿石染色的深色布料。姜遗光知道这种由矿石染色的布料因为耐脏耐洗,褪色了也就是变成青色灰色或者蓝色之类的,曾经很受贫苦百姓欢迎。不过在梁朝的前百来年就有了更方便且更便宜的染料, 色彩更艳些, 百姓们便很快舍弃了原来的染料。
    所以像这样粗糙的深色布料其实已经失传了。他们确确实实来到了“过去”。
    但姜遗光拿不准他们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人, 他说着古语,其实对这类古语了解不多,只学了一些日常对话。
    再者, 语言这种东西并不会迅速变化,一种语言通常会流传很久,它的变化是潜移默化、慢慢转变的。所以姜遗光也无法用语言确定此时是什么时代,只能再打探。
    据这里的人说,他们是突然出现在祭坛中央的。当时村民们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典, 以祈求来年丰收。
    通过闲聊,姜遗光还得知了一件事。这几年雨水少,庄稼一直歉收,村里人已经节衣缩食了好几年, 以前村里人都挺长寿的, 最近几年冬天时冻死病死的多了不少。
    村民们认为,这是有“不详”降临了他们的村庄。所以祭典祭上天时, 也请求各路神仙收了“不详”,让他们的庄稼能长出更多的穗,蚕能够吐出更多的丝, 他们能够身体康健, 不得百病。
    他们虔诚地祈祷,日日夜夜。
    所以他们才对姜遗光和顾忆柳如此客气, 甚至恭敬。
    外来的那个人,是客人。
    而姜遗光和顾忆柳,是忽然出现在祭台中央的。
    一对年轻男女从天而降,样貌出众恍如仙人,穿着他们从未见过的衣裳,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话。他们必是上天使者,是神仙派来救他们的!
    他们又怎么敢对救星不客气、不恭敬呢?
    顾忆柳恍惚间生出个古怪的错觉。
    不论是镜中还是镜外,百姓永远都过得苦涩。入镜人乞求活下来,百姓也乞求着活下来。
    感慨不过一息,她就苦笑着甩甩头。
    自身难保了,还考虑什么天下百姓?哈哈,她又不是圣人。
    尽管知道村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姜遗光和顾忆柳仍旧轻悄悄地用只有两个人能听清的声音说话。
    说的无非是此次死劫中的怪相。
    村民们祭祀处就设在深林中,密密丛林中一片广袤平坦的平台,这片平台的位置,正是他们日后见到的布满尸骨的深坑。
    应该是同一片树林吧。
    但此时的树林远没有他们后来见到的那样密,还是正常的树林的样子。繁茂的草与花栖息在树根下,隐隐能听到鸟鸣与小虫窸窸窣窣。
    这是个非常正常的树林。
    从树林中走出来,不远就是村庄了。村庄也和他们见到的村庄不一样,门啊窗啊都是正常的朝向,房屋旁田地道路规划得整整齐齐。
    只是地里的苗青黄不一,稀稀拉拉的,看着就没什么生气,狗也没精打采地摇着尾巴。不远处竹林叶子和杆都泛着黄,整个村庄好像弥漫着枯萎的气息。
    村庄里其他人大约是得了消息,跟着跑出来,大多都很惊喜。男人女人都十分瘦,几个跑来跑去的小孩子更是干瘦,大头小身子,肚子却鼓鼓的,一看就知道饿久了。
    在这么一群人中,其中一个人非常显眼,别人都十分憔悴干瘦,那个人虽然个头不高也不胖,气色却比其他人好很多。
    姜遗光一望即知,他就是那个外来的客人。
    而且这人的打扮……看起来像个渔夫。
    姜遗光和顾忆柳都开始觉得事态有些熟悉了,对视一眼,顾忆柳无声地说出三个字。
    姜遗光轻一点头。
    之后二人故技重施,顾忆柳做出姿态,不说不笑,一言不发,只垂眸观一切。需要开口的事让姜遗光来,后者和那个客人聊了几句后,表情逐渐凝重,对着顾忆柳使个眼色,微一点头。
    顾忆柳一颗心彻底提了起来。
    果然……
    他们果然在一篇文章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复兴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
    哈,居然是桃花源?
    太可笑了,鬼怪、死劫……居然是桃花源?这居然是桃花源?
    哈哈哈哈哈——
    顾忆柳忍住狂笑的冲动,只觉得无比讽刺。
    五柳先生一生所著甚多,《桃花源记》不过是桃花源诗的一首序,并不是最出名的那篇文章。可偏偏又是引用最广的一篇。
    顾忆柳学的文章不多,大多还是在成为入镜人之后,被近卫们要求学的。
    当时他们都深陷于十八重死劫的恐怖和绝望中,这篇文章叫他们一见倾心,反复耕读后更是向往。她也曾想过,若是自己能平安活下来,什么功名利禄都不在乎了,她只想找个平静安宁的小村庄,喂牛、放羊、种地,安安稳稳渡过余生。
    如今……这死劫反而像是特地要打破她的奢望似的。好像在嘲笑她,凭你也想要安稳太平的日子?
    这是真的桃花源么?
    不是说,桃花源中的人安宁又幸福吗?他们自己耕地种田,养蚕制衣,又怎么会饿肚子呢?
    顾忆柳再一想,这篇文章中的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桃花源中的人不知外面世界如何。那对于这个渔人而言,他们两个不也算是“外面世界”的人吗?
    再想下去就感觉脑子转不过来了。
    比起顾忆柳,姜遗光淡然很多。
    他又不是没碰过这种情况,原来还有他自己写的书里的鬼跑出来的事呢。
    因为他对古语不算很了解,担心被看出破绽,问答时便十分言简意赅。
    反而那渔人看他们不像常人,主动说了许多话。
    和姜遗光读到的一模一样。
    渔人所处时代为“晋”,此时算不得安稳,而据渔人所说,他的确是沿着小溪、穿过一片桃花林,又走过一处山洞才到了这个村庄。
    这村里的人其实都不知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从来没见过外人。
    村民初见渔人十分惊讶,为了回答渔人的问题,他们还想要翻出祖辈流传下的东西来解答。
    不过昨天没找出来就是了。可能有些人不愿意拿出来,也可能他们都忘了放在哪儿了。
    渔人还发现了一点。
    这一点,两个入镜人也发现了。
    村里人全都不识字。
    会说话,但不会数数,不认识字。
    姜遗光一想就觉得没什么奇怪的,这些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彼此都认识,自家耕地自家吃,不需要买卖,也就不需要用货币,需要什么又缺了的,直接和人家换就是了。
    这样一来也不必读书,只要会种地、会养蚕、会织布就行了。读书干什么?又不考功名,而且一个人读书就意味着少一个人干活,慢慢的,也就不读书了。
    不读书,自然也不会珍惜书,许多书都破坏了。人们不会写字记录,所有事只能靠一代代口口相传。这无疑又给两个入镜人增加了难度。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次死劫到底要他们干什么。
    要把“桃花源”变成真正的桃花源吗?
    姜遗光就提出,他知道村民们的祖先留下了东西,他想要看看。
    村民们一阵骚动,最后真的把东西给找出来了。
    书早就没了,那些楔了字的竹片片不知什么时候被当柴火烧了。有些丝绢也被拿去裁衣服穿,只剩下一个尺头还算完好的一块布,原本准备拿来糊窗户,现在姜遗光要,这户人家就忍痛让了出来。
    渔人也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阴差阳错下,这份分明是祖先留给后辈的传书竟然只有姜遗光一个外人能看懂。
    顾忆柳看着那块略略泛黄的丝绢,轻轻叹息。
    正是原来孟怀英她们发现的那卷。
    是巧合?还是人为?
    真的……有这么巧吗?
    她问姜遗光:“上面写了什么?”
    姜遗光眉头都皱起来了,似乎思索了一下怎么回答。
    他先让其他人不要跟上来,示意顾忆柳和自己走到无人处,才问她一个问题:“你知道烂柯人的传说吗?”
    顾忆柳不明所以,飞快答道:“我知道,有个樵夫上山打柴,发现两人正在对弈,便在一旁观棋,等他观棋完下山后发现山下已经过了一百年,用来打柴的斧头的木头柄都烂了。但……烂柯人故事和这个村庄有什么关系?”
    这些村民的祖先似乎很希望后人记住他们的事,所以写的十分详尽。
    他们是秦末战乱逃出来的一批人。但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即受上峰之命,寻找“乱时之山”。
    烂柯人典故出自南朝《述异记》,但早在该典故以前,就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有人认为神仙的寿命其实与凡人无异,只是他们的一天等于地上一年,神仙的一百年就等于凡间的数万年,所以神仙在凡人眼中才会长生不老。
    又有人坚信,神仙的居所与凡间应当有某些交融之处,神仙可以通过这些地方进入凡间。
    只要找到了这些地方,居住在这里,虽然不能达到“一日一年”的效果,但也能叫时间变得更慢,也算得上延寿了。况且,若是真的找到了,岂不是证明世上真有神仙吗?
    有神仙,就有长生。
    神仙要么住在山里,要么住在海中,必然是远离人烟处。凡神仙所居处,因仙力澎湃,必然与其他普通山脉有所不同,春秋冬夏随心交替,昼夜不分,故称“乱时之山”。
    为求长生,秦皇派出不知多少忠勇之士,寻找乱时之山。
    这儿就是先祖们挑选的“乱时之山”,因为他们发现,住在山中的人显得年轻许多。他们当中有人会摸骨,绑了几个验了骨龄,发现果真比应有的岁数更年轻些。

章节目录

镜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往生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往生阙并收藏镜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