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众多作家交头接耳,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不大,但汇聚在一起却在会场上空形成了一股声场,扰乱着大家的听觉。
“寻根文学?这个说法好啊!寻找我们文学的根,寻找我们文化的根,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重拾信心。”
……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嘿呦,怎么说起来,好像都跟林朝阳有点关系?”
有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引来了身边其他人的侧目。
大家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1978年,林朝阳以一篇《牧马人》横空出世,在彼时方兴未艾的“伤痕文学”头上狠狠的浇了一盆油,让这股文学潮流的火烧的越发旺盛,《牧马人》也因此成为了伤痕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1979年,林朝阳写了一篇《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无意间掺合进了“惜春派”与“偏佐派”的大讨论中。
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反思文学”这一概念很快被文学界所接受,并且迅速取代了“伤痕文学”,成为了当时最时髦的文学流派。
如今,林朝阳又提出了“寻根文学”这个概念,虽然“寻根文学”这个说法是李拓提出来的,但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他的功劳,大家都把这個功劳归到了林朝阳的身上。
一位作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接连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文学概念,这体现的不仅是林朝阳在创作上的深刻感悟,更是他对于文学理论的深刻认识。
在场众人不禁叹服。
“伤痕、反思、寻根……”
张炜嘴里喃喃念叨着这三个词汇,心中慢慢的升出几分明悟来。
这三种文学概念的传播与传承,不恰好就是这些年来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吗?
伤痕文学是对人道洪流歇斯底里的控诉,因为那个时候人道洪流刚刚结束,人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过了几年,反思文学出现,那是因为人们过了宣泄的阶段,需要对于过去进行反思和总结。
现在,林朝阳又提出了寻根文学这个概念,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道洪流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已经逐渐成为过去,现在这个社会需要重拾那些被我们丢掉的文化。
想通了这三种文学概念之间的关联,张炜看向林朝阳的眼神中迸发出闪亮的光芒。
这样连贯又丰富的理论,绝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参悟出来的,恐怕朝阳同志早已经酝酿多年了吧?
会场内因着“寻根文学”这个概念的浮出水面而变得嘈杂喧嚣,作家们兴奋的互相交头接耳,互相讨论争辩,乐此不疲。
李拓此时也充满了激动,张罗道:“我觉得我们应该让朝阳把今天的发言整理出来,发表到杂志上,让更多的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看到。”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高声附和。
“说的没错!”
“言之有理。”
众人齐声要求林朝阳将发言整理出来,面对着众志成城,林朝阳也不能推脱,干脆的答应了下来。
那边李拓又聚集了几个人,这几位都是自称听了林朝阳的发言深有感悟的,也想借此机会将自己的感悟都写下来,共襄盛举。
作家们亢奋、激动、热血沸腾,内心充满了见证和参与历史的自豪与激动,整个宴会厅内如同炙热的火炉,充满了躁动、昂扬的气氛。
章光年默默的站在一旁,看着这些大部分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下的作家。
不知为什么,心中对于林朝阳的埋怨渐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欣慰与喜悦。
看着被人群簇拥着的林朝阳,他的嘴角不自觉的露出笑容。
他们这代人确实是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今天晚上的非正式会议进行了一个小时,时间并不长,可作家们的喧闹却持续到了深夜。
到第二天开会的时候,林朝阳打着哈欠出现在会场,章光年见他这副样子,忍不住酸溜溜的说了一句:
“年轻人一大清早的就这么萎靡不振可不行啊!”
“昨晚熬夜写了点东西。”
章光年知道林朝阳写的肯定是他昨天发表那番言论的总结性文章,“写完了没?”
“没呢,哪儿那么快啊!”林朝阳又打了个哈欠回道。
昨晚那群作家亢奋的拉着他聊了好几个小时,好不容易回到房间,本以为能休息了,李拓又跑过来督促他赶紧把总结文章写出来。
熬到下半夜两点,他实在坚持不住睡了过去。
听着林朝阳的话,章光年没说什么,关于林朝阳的言论他昨天是从头听到尾的,知道像这样成熟的文学理论必然需要一片雄文来支撑,怎么可能是一天晚上写出来的。
“慢慢写,写出来了拿给《文艺报》,我给你发表。”
林朝阳调侃道:“这话我得给老冯带过去,你这手伸的也太长了!”
《文艺报》和《人民文学》都是文协主办的刊物,章光年是文协的二把手,想让林朝阳发表篇文章自然不是问题。
不过《文艺报》如今的总编辑是冯穆,这种事他肯定是要跟冯穆打招呼的。
章光年笑骂道:“我们开大会,你开小会。我没找你的麻烦就算了,你还来找我的麻烦?怎么?唐因这个副总编就不算领导了?我这个前任总编这点面子都没有了?少跟我这挑拨离间!”
章光年14岁就加入了共青团,说一声老革命毫不过分,他五十年代就曾担任过《文艺报》总编辑。
“嘿嘿,开个玩笑嘛!你们这些领导,可真开不起玩笑!”
信口胡诌了两句,林朝阳入了座,李拓坐在他的身旁,精神奕奕。
林朝阳好奇的盯着他看了看,昨晚自己睡的时候他还没睡呢,这精力未免也太旺盛了吧?
“你昨晚几点睡的?”他问李拓。
“没睡。”李拓回道。
“没睡?没睡你这么精神?”林朝阳惊讶道。
“兴奋啊!激动啊!根本睡不着!”
李拓表情夸张又开始跟林朝阳喋喋不休起来,林朝阳听了一会儿便忍不住犯困,强撑着开会。
中午补了个觉,他总算是有了些精神,又熬了一下午。
到傍晚,桃园宾馆里突然骚动了起来,林朝阳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今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奖名单公布了,获奖名单中包括了这次来参加会议的李杭育等两位作家获奖。
开会期间有人得了奖,得奖人自然高兴,其他人也跟着起哄,加之昨天会议炒热起来的气氛,让这次会议期间的氛围充满了欢乐和积极的力量。
又过了一天全国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会程终于结束,会议结束已经是下午五点,作家们还会在桃园宾馆再待一晚上,明天就会各奔东西。
短短三天时间,因为林朝阳提出的文学理念,大家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面对离别充满了不舍。
这两天李拓一到晚上就钻进林朝阳的房间,不停的催促着林朝阳写文章,在他的不断鞭策之下,林朝阳终于在这天晚上九点多钟将文章写完了。
李拓激动的抢过文章,迫不及待的召集了众多与会的作家们。
他召集大家开会甚至不需要什么动员,只是在宾馆走廊里大喊一句:
“朝阳的文章写完了!”
作家们立刻冒头,很快便集结到了宴会厅。
这两天时间里,大家一直在等着林朝阳这篇文章的出炉,赶在会议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大家终于赶上了。
经过两天的发酵林朝阳提出的“寻根文学”已经成为了这次会议所有参会作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参会作家的认可与支持。
在离开前的最后一晚能够得见这篇文章的真容,也使得大家这次的涿县之旅变得圆满。
文章的手稿就一份,作家们都跃跃欲试的想先睹为快。
李拓将手稿拿在手中,站在会场的最中间,朗声道:“我知道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不过稿子就一份。这样吧,我来当个肉喇叭,给大家朗读一遍,行不行?”
听了他的建议,众人齐声表示赞同,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肩负了大家的期望,李拓手里捏着手稿,眼神先是在稿子上停留了几十秒,似乎在默读上面的内容。
等他觉得熟悉了之后,才缓缓开口。
“《文学的根》,作者林朝阳。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中华文化到哪里去了?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他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
……
《月亮和六便士》中写了一个现代派画家。但他真诚推崇提香等古典派画家,倒是很少提及现代派同志。
他后来逃离了繁华都市,到土著野民所在的丛林里,长年隐没,含辛茹苦,最终在原始文化中找到了现代艺术的支点,创造了杰作。这就是后来横空出世的高更。
……”
李拓刚拿到稿子,也不是专业播音员,因此一开始读起来磕磕绊绊,但慢慢的,他的思想逐渐被林朝阳的文字俘获,全神贯注到文章之中,声音变得饱满、炙热,饱含情感。
不仅是他,其他参加会议的作家们也同样如此。
虽然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大家都已经通过林朝阳的讲述了解了,可当这些思想从语言变成文字,再回归语言充实进大家的内心,却让这些人心中生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热血澎湃。
“……这里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思想和制度,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
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
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仍有民族的自我。
我们的责任也许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
林朝阳的这篇《文学的根》洋洋洒洒上万言,堪称雄文。
李拓全程声音洪亮高亢,朗读到最后,他的声音已经沙哑,却始终透露着一股坚实。
读到最后,他的眼眶发红,脸上写满了庄重,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宴会厅。
“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
我们的文学必须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根若深,则生机勃发。
文学有‘根’,我们的文化才有‘根’,我们的民族才有‘根’。
有朝一日,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再次涅槃重生,光耀世人!”
文章到此结束,李拓猛地站上椅子,手中稿纸挥动,猎猎作响。
“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涿县宣言’!”
这一句,是气吞山河的豪迈!
“寻根文学?这个说法好啊!寻找我们文学的根,寻找我们文化的根,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重拾信心。”
……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嘿呦,怎么说起来,好像都跟林朝阳有点关系?”
有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引来了身边其他人的侧目。
大家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1978年,林朝阳以一篇《牧马人》横空出世,在彼时方兴未艾的“伤痕文学”头上狠狠的浇了一盆油,让这股文学潮流的火烧的越发旺盛,《牧马人》也因此成为了伤痕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1979年,林朝阳写了一篇《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无意间掺合进了“惜春派”与“偏佐派”的大讨论中。
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反思文学”这一概念很快被文学界所接受,并且迅速取代了“伤痕文学”,成为了当时最时髦的文学流派。
如今,林朝阳又提出了“寻根文学”这个概念,虽然“寻根文学”这个说法是李拓提出来的,但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他的功劳,大家都把这個功劳归到了林朝阳的身上。
一位作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接连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文学概念,这体现的不仅是林朝阳在创作上的深刻感悟,更是他对于文学理论的深刻认识。
在场众人不禁叹服。
“伤痕、反思、寻根……”
张炜嘴里喃喃念叨着这三个词汇,心中慢慢的升出几分明悟来。
这三种文学概念的传播与传承,不恰好就是这些年来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吗?
伤痕文学是对人道洪流歇斯底里的控诉,因为那个时候人道洪流刚刚结束,人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过了几年,反思文学出现,那是因为人们过了宣泄的阶段,需要对于过去进行反思和总结。
现在,林朝阳又提出了寻根文学这个概念,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道洪流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已经逐渐成为过去,现在这个社会需要重拾那些被我们丢掉的文化。
想通了这三种文学概念之间的关联,张炜看向林朝阳的眼神中迸发出闪亮的光芒。
这样连贯又丰富的理论,绝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参悟出来的,恐怕朝阳同志早已经酝酿多年了吧?
会场内因着“寻根文学”这个概念的浮出水面而变得嘈杂喧嚣,作家们兴奋的互相交头接耳,互相讨论争辩,乐此不疲。
李拓此时也充满了激动,张罗道:“我觉得我们应该让朝阳把今天的发言整理出来,发表到杂志上,让更多的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看到。”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高声附和。
“说的没错!”
“言之有理。”
众人齐声要求林朝阳将发言整理出来,面对着众志成城,林朝阳也不能推脱,干脆的答应了下来。
那边李拓又聚集了几个人,这几位都是自称听了林朝阳的发言深有感悟的,也想借此机会将自己的感悟都写下来,共襄盛举。
作家们亢奋、激动、热血沸腾,内心充满了见证和参与历史的自豪与激动,整个宴会厅内如同炙热的火炉,充满了躁动、昂扬的气氛。
章光年默默的站在一旁,看着这些大部分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下的作家。
不知为什么,心中对于林朝阳的埋怨渐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欣慰与喜悦。
看着被人群簇拥着的林朝阳,他的嘴角不自觉的露出笑容。
他们这代人确实是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今天晚上的非正式会议进行了一个小时,时间并不长,可作家们的喧闹却持续到了深夜。
到第二天开会的时候,林朝阳打着哈欠出现在会场,章光年见他这副样子,忍不住酸溜溜的说了一句:
“年轻人一大清早的就这么萎靡不振可不行啊!”
“昨晚熬夜写了点东西。”
章光年知道林朝阳写的肯定是他昨天发表那番言论的总结性文章,“写完了没?”
“没呢,哪儿那么快啊!”林朝阳又打了个哈欠回道。
昨晚那群作家亢奋的拉着他聊了好几个小时,好不容易回到房间,本以为能休息了,李拓又跑过来督促他赶紧把总结文章写出来。
熬到下半夜两点,他实在坚持不住睡了过去。
听着林朝阳的话,章光年没说什么,关于林朝阳的言论他昨天是从头听到尾的,知道像这样成熟的文学理论必然需要一片雄文来支撑,怎么可能是一天晚上写出来的。
“慢慢写,写出来了拿给《文艺报》,我给你发表。”
林朝阳调侃道:“这话我得给老冯带过去,你这手伸的也太长了!”
《文艺报》和《人民文学》都是文协主办的刊物,章光年是文协的二把手,想让林朝阳发表篇文章自然不是问题。
不过《文艺报》如今的总编辑是冯穆,这种事他肯定是要跟冯穆打招呼的。
章光年笑骂道:“我们开大会,你开小会。我没找你的麻烦就算了,你还来找我的麻烦?怎么?唐因这个副总编就不算领导了?我这个前任总编这点面子都没有了?少跟我这挑拨离间!”
章光年14岁就加入了共青团,说一声老革命毫不过分,他五十年代就曾担任过《文艺报》总编辑。
“嘿嘿,开个玩笑嘛!你们这些领导,可真开不起玩笑!”
信口胡诌了两句,林朝阳入了座,李拓坐在他的身旁,精神奕奕。
林朝阳好奇的盯着他看了看,昨晚自己睡的时候他还没睡呢,这精力未免也太旺盛了吧?
“你昨晚几点睡的?”他问李拓。
“没睡。”李拓回道。
“没睡?没睡你这么精神?”林朝阳惊讶道。
“兴奋啊!激动啊!根本睡不着!”
李拓表情夸张又开始跟林朝阳喋喋不休起来,林朝阳听了一会儿便忍不住犯困,强撑着开会。
中午补了个觉,他总算是有了些精神,又熬了一下午。
到傍晚,桃园宾馆里突然骚动了起来,林朝阳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今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奖名单公布了,获奖名单中包括了这次来参加会议的李杭育等两位作家获奖。
开会期间有人得了奖,得奖人自然高兴,其他人也跟着起哄,加之昨天会议炒热起来的气氛,让这次会议期间的氛围充满了欢乐和积极的力量。
又过了一天全国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会程终于结束,会议结束已经是下午五点,作家们还会在桃园宾馆再待一晚上,明天就会各奔东西。
短短三天时间,因为林朝阳提出的文学理念,大家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面对离别充满了不舍。
这两天李拓一到晚上就钻进林朝阳的房间,不停的催促着林朝阳写文章,在他的不断鞭策之下,林朝阳终于在这天晚上九点多钟将文章写完了。
李拓激动的抢过文章,迫不及待的召集了众多与会的作家们。
他召集大家开会甚至不需要什么动员,只是在宾馆走廊里大喊一句:
“朝阳的文章写完了!”
作家们立刻冒头,很快便集结到了宴会厅。
这两天时间里,大家一直在等着林朝阳这篇文章的出炉,赶在会议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大家终于赶上了。
经过两天的发酵林朝阳提出的“寻根文学”已经成为了这次会议所有参会作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参会作家的认可与支持。
在离开前的最后一晚能够得见这篇文章的真容,也使得大家这次的涿县之旅变得圆满。
文章的手稿就一份,作家们都跃跃欲试的想先睹为快。
李拓将手稿拿在手中,站在会场的最中间,朗声道:“我知道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不过稿子就一份。这样吧,我来当个肉喇叭,给大家朗读一遍,行不行?”
听了他的建议,众人齐声表示赞同,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肩负了大家的期望,李拓手里捏着手稿,眼神先是在稿子上停留了几十秒,似乎在默读上面的内容。
等他觉得熟悉了之后,才缓缓开口。
“《文学的根》,作者林朝阳。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中华文化到哪里去了?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他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
……
《月亮和六便士》中写了一个现代派画家。但他真诚推崇提香等古典派画家,倒是很少提及现代派同志。
他后来逃离了繁华都市,到土著野民所在的丛林里,长年隐没,含辛茹苦,最终在原始文化中找到了现代艺术的支点,创造了杰作。这就是后来横空出世的高更。
……”
李拓刚拿到稿子,也不是专业播音员,因此一开始读起来磕磕绊绊,但慢慢的,他的思想逐渐被林朝阳的文字俘获,全神贯注到文章之中,声音变得饱满、炙热,饱含情感。
不仅是他,其他参加会议的作家们也同样如此。
虽然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大家都已经通过林朝阳的讲述了解了,可当这些思想从语言变成文字,再回归语言充实进大家的内心,却让这些人心中生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热血澎湃。
“……这里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思想和制度,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
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
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仍有民族的自我。
我们的责任也许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
林朝阳的这篇《文学的根》洋洋洒洒上万言,堪称雄文。
李拓全程声音洪亮高亢,朗读到最后,他的声音已经沙哑,却始终透露着一股坚实。
读到最后,他的眼眶发红,脸上写满了庄重,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宴会厅。
“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
我们的文学必须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根若深,则生机勃发。
文学有‘根’,我们的文化才有‘根’,我们的民族才有‘根’。
有朝一日,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再次涅槃重生,光耀世人!”
文章到此结束,李拓猛地站上椅子,手中稿纸挥动,猎猎作响。
“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涿县宣言’!”
这一句,是气吞山河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