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稀世珍宝
高丽遣使走海路,已在登州登陆,表奏先送至东京。
郭绍观之,乃工整的汉字写成。先是自称高丽的礼乐、衣冠皆尊唐风,与中原同。听说中原皇帝击败辽国甚是高兴,上表恭贺。然后大段骂辽国,一句“禽兽之国”给郭绍印象最深。
这些骂词若是传到契丹皇室,却不知萧思温等人作何感想。
前期朝廷主动派人联络高丽,本是尝试让高丽在辽国腹背夹击。不过此时的效率实在太慢了,等周军已经攻占幽云,高丽才刚刚与大周顺利结交。
因高丽使者登岸,朝中官员预备皇帝问及高丽诸事,一时间很多人议论高丽。
八卦不分古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高丽的一系列国策方略、抑或风土人情……郭绍最先听到的是一个八卦:高丽国主王昭的王后、是他的亲妹妹。
国王和王后的父亲都是高丽太祖王建,王后是公主、随其母皇甫氏姓,乃同父异母的亲兄妹。这样也可以?
郭绍听了很好奇,莫论在这个时代,便是现代兄妹结婚也不行。不过他很快想到了后世某国的电视剧,一下子便恍然大悟。
……宣仁三年年底,高丽使者朝见,进贡稀世宝剑一把。
宦官将宝剑搬到养德殿,因是珍奇之物,十分小心翼翼。当是时,礼部侍郎卢多逊也刚接待完高丽使臣,前来觐见。
不料郭绍对宝剑毫无兴趣,他正在把玩着军器监刚送来的一枝火绳枪,而对宝剑一眼都没瞧。
这火铳做得非常精细,铳尾以上好的木料镶嵌,上面还雕琢着鎏金祥云花纹;枪管平直光滑,上面抹着黄油,内外都精心打磨光滑,里面是用锥子钻磨平整。
草木灰泡制过的火绳,击发装置的机关和簧片是用黄铜锻制,照样做得十分精细巧妙。
此物因是送给皇帝的东西,比较注重装饰,简直如同艺术品一样。不过成批制造的火铳肯定没这么精致,不然成本太高了。
郭绍看到这东西简直是爱不释手,什么宝剑根本无法再引起他的兴趣,就算那什么宝剑真能削铁如泥,它还是一把刀而已,而且只是稀有之物无法大量复制。
他注意到火铳底部用的螺纹连接……大概制作方法是用木头刻出螺纹,再做砂型铸造铁芯,然后锻制尾部。这种构造便于拆卸枪管,清洗残渣。
桌子上还有一叠江宁府奏报的卷宗,新海船已大致完工,一共三艘。郭绍已下旨让江宁船坊海试后,把海船调到登州(山东);侍卫司水军派一些将士接手海船,明年高丽使臣回国,便可用这几艘海船送他们回去。另下旨工部派人到登州新建一个港口。
卢多逊看了一眼被搁在桌案上的高丽宝剑,躬身道:“陛下,高丽国似乎盛产宝剑。”
郭绍抬起头道:“哦?朕未曾听过。”
卢多逊道:“他们曾进贡辽国,送的也是宝剑。”
郭绍听罢知道卢多逊是话里有话,想借物发挥。便把火绳枪放下,饶有兴致地听着。
卢多逊继续道:“不过后来辽国把渤海国灭了,高丽便与辽国关系恶化。此因高丽国图谋渤海国久矣,并迁徙人口经营西京(平壤);不料辽国先下手,尽吞渤海国之地。辽国强大,高丽欲得渤海国旧地愈难,故愤恨契丹。”
郭绍点头道:“原来如此。”
当此时,辽国在幽州战败,丢失了幽云大片土地,但实力仍旧很大;有高丽在其腹背牵制,也有好处。
卢多逊道:“此番高丽国派使者来,请我朝出兵收复营州,共同合击契丹。以臣之见,高丽见辽军战败,再度窥欲渤海旧地,仍有野心矣。”
郭绍听到野心,又把玩着手里的火器,瞧了一眼桌案上摆着的海船资料卷宗,不仅露出了笑意:“各国国主意求自强,有进取之心无可厚非。
不过朝廷最近无意兴兵与辽国再战,卢侍郎可回复高丽国使臣,此事容后再议。”
卢多逊抱拳道:“臣遵旨。”
郭绍转身瞧了一番墙壁上挂的一副简略大图。最近因高丽使臣到京,他对高丽国的处境也有一些个人的理解。
这块地方在古代早期比较有空间,越到后面处境会越不妙。
隋唐之交时,高句丽是比较强盛的国家,肯定因为对隋唐边境已经有威胁,隋朝唐朝才会不惜动员大军几度讨伐。
但是唐朝以后,契丹崛起东北,一直威胁中原北方的草原力量也在冬移。不仅威胁中原,也在压缩高丽的空间。他们从此时起,面对的不仅是中原王朝,游牧民族也将成威胁他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等以后,牧猎民族的威胁继续在东边,高丽还会多一个日本国海上威胁,可谓被各种势力夹在了中间,能一直扛下去,也是挺顽强的人群。)
郭绍道:“以往我朝很想收复幽云,便欲利用高丽国牵制;而今高丽国想占渤海国旧地,又欲我朝出兵辽东。各国都在为自家谋划。”
养德殿内郭绍君臣二人,只有一个官宦和几个宫女。郭绍便正大光明地问道:“高丽国似乎是灭亡新罗、百济后立国,其国内可有内敌?”
卢多逊道:“王氏立国后,对内施行推恩怀柔之策,臣闻其国安定。”
郭绍点头若有所思。
……收复幽云之地,影响十分大。不过这时的消息传递速度有限,刚战胜时感受不到什么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周、辽两国的影响才渐渐凸显出来。
直至宣仁四年初,抚桑国平安京的天皇使节送来了国书,并进贡朝贺。东京礼部和客省为了营造“万邦来朝”的政绩,上书给予了丰厚的回赠。朝贡制度实在是中原王朝在财货方面吃亏,但若不这样,别国便没有主动朝贡的动力。
郭绍下旨与抚桑国使节谈两国结交通商(以前中原战乱,民间海贸通商却从未断绝),并密令枢密院兵曹司派细作混入商队中前往抚桑国了解远方情状。
邦交虽是大事,但郭绍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只是顺手处置。他一直在构思兵权变革。
而火绳枪也成批制造出来了,郭绍不仅看奏报,也亲自上校场观摩。
正式试验火器的是虎贲军“神火都”一百余人,这小股人马在虎贲军里一直没能扩建,因为实在毫无战绩,不过建制也保留下来没有撤销……以前皇帝亲自下旨建立的一都人马,没人随便撤了。
神火都的人用青铜铳用了两年,此时已是十分娴熟。火绳枪和青铜铳完全是两码事,但机关和用法步骤相同,现在的火器本来就是在青铜铳的基础上主要改进了枪管而已。
将士们从腰带上取下小竹筒,拿牙齿咬开塞子,然后把里面秤好的火药倒进枪口,再用通条把比较软的铅丸强捅进去,接着拿小葫芦里的火药抖一些在击发池里,便可准备发火。
校场上“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硝烟弥漫,远处的靶子上尽是孔。火器确实能用!毕竟火药在封闭空间里燃烧增压,就会把铅弹打出去,一切都是客观规律,不会有什么例外。
新制火器有效射程五十步,三十步内,可穿大部分锁甲鳞甲。至于精度……反正方位不会飘错,比孔大的青铜铳准多了。
神火都因为需要三排轮流射击,建制也与普通军队一都四队、一队二十几人不同,神火都只有三队。军队建制是根据战术而制定,兵器战术一变,建制才变;或许兵制也会逐渐改变。
这玩意的射程比步弓、弩都要近许多,比如郭绍这等级别的神臂手用步弓能射一百步还能有精度!而且操作繁杂,射速很慢……但相比步弓的战斗力,近距离穿甲能力比弓弩强。
至于射程,则超过了骑射。
几个月的改进试验,军器监令昝居润的奏疏说法是:远近介乎步、骑弓箭之间。近处穿甲最强,是为长;临阵发射缓慢繁复,准头不定,既无骑射之灵活,是为短。
不过郭绍的看法不同。这玩意最大的好处,是让一群农夫懂得了队列和军纪后,就能立刻拥有不弱的战斗力。
他们不一定能打赢百战精兵,但大周拥有禁军十几万精锐步骑的代价,是花了几十年、让整个天下打得稀烂。
郭绍看了神火都的表演,心情十分惬意,回到北苑时,在一个湖边轻快地捡起了一块石子,往湖面上扔石子玩耍。那石子在水面轻快地跃动,跳起了几圈涟漪。
随行的大臣都十分高兴,不过也许会觉得郭绍此时举止有点轻浮了。
就在这时,郭绍指着水面道:“咱们的火炮一砸一个坑,其实完全可以尝试别的法子。”
昝居润道:“石炮炮弹太重,若角度太小,在面前就掉到地上了。”
郭绍道:“那便想法子。咱们做那‘开花弹’路数方向不对,怕是没什么用(除非做出榴弹炮)。”
几个人不能答。
郭绍没有理会,久久看着湖面上的涟漪,如同他此时的心情,轻快而不平静。
第七百三十八章 薄凉
宣仁四年(公元963年)春,吴越国平静无事地归于大周版图,郭绍政权在周朝基础上扩张了几倍,统治诸国旧地。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从东京到地方支持改国号的人不计其数,时机已经成熟。在诸臣强求之下,郭绍勉为其难改国号为许,盖因郭绍曾封许州节度使。
并改年号为始兴。建国取年号,与继承皇位改年号的情况不同,现在下诏之日即为始兴元年。
大朝颁诏,君臣又每日商议新建太庙、礼制,十分繁忙。朝廷内外有不少前朝旧臣,此时心中难免悲伤,但实在无力反对,又在郭绍治下做了几年官,受了恩惠,此时还算太平无事。
对后宫也有一道圣旨,取消对前朝嫔妃的一切封号,并恩准前朝嫔妃带着私人财物离开皇宫,从此自由,只需在内侍省登名即可离宫。
符金盏上书,她已无名分留在皇宫,请旨回大名府娘家。
郭绍很快就批复,连一次挽留都没有。这让符金盏自己也稍稍有点意外。
春季来临,宫中的草木都已发芽,远远看去绿意盎然,但清晨潮湿的空气中,金盏却莫名感觉有点冷清。更有万福宫住得不耐烦的嫔妃收拾东西从宫殿之间的小路出来,一副萧索的景象。
金盏以前在宫中权势极大,此时她要离开宫廷的消息也是很多人议论。虽然皇帝以前待她很好,甚至曾有流言他们早就有私情;但而今看来,金盏的地位还是因为她的身份,不仅是先帝皇后,也是当今皇后的姐姐。
现在皇帝建立新朝,急于摆脱与前朝的关系,金盏在宫里确实就是多余的了。
就算金盏美艳,可是天子六宫粉黛并不缺美色;相比她与前朝的牵扯,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更何况,金盏再美,也年过三十韶华不再(古代女子十二三就可以经历人伦)。人们都认为金盏离宫是合情合理的结果。
符金盏的宫里这几日非常冷静,很少有人再来走动。连宦官曹泰也说:“幸得娘娘仍是皇后的大姐,不然人心还不知道薄凉到什么份上哩!”
金盏沉默片刻,说道:“你不必与我回河北了。你虽是我的人,不过官家还是很倚重你,无论怎样,宫中才是你的归宿。”
曹泰大哭:“奴婢只想在娘娘身边服侍,帮您做些添置柴米之事也是有用的。”
金盏微笑道:“我不再是端慈皇后,可也不需要我亲自劳心柴米琐事,符家还没沦落到那份上。”
就在这时,听见有人喊道:“皇后驾到。”
符金盏转过身,微微屈膝道:“拜见皇后。”
“大姐!”符二妹上前一把抓住她的手,“听说你要走……”
金盏道:“不过是回家。”
符二妹道:“以前我在符家,姐姐在东京,终不得相见,这才相聚数年,又要分别。”说到这里,二妹的眼睛都红了。
若是换作别人这么说,金盏会认为她是来看笑话的,但她太了解二妹,这话倒是实在话。二妹心机不深、也没什么棱角。
金盏微笑道:“你真是傻,天下的亲姐妹,本就该分开过活。”
俩人说了一会儿话,二妹欲言又止,终于轻声道:“大姐帮了陛下不少,而今却什么也没得到……”
连符二妹也认定金盏会退出这个舞台,成为过去。是的,改朝换代了,以前的东西能抛弃的就该抛弃,不然何来新气象?主要缘由,是江山社稷与儿女私情无法比拟,轻重明显。
金盏似乎还看得开,悄悄说道:“怎么会什么都没得到?官家将把那些好的念想,回报给二妹和符家。”
“大姐……”二妹抿了一下嘴唇,“你对我真好。”
金盏道:“我对自己人,都是用心对待。”
就在这时,张氏和杜氏求见,金盏叫曹泰去迎她们进来。二人上前行礼,金盏好言道:“你们倒还记得我。”二人也说了些好话。
符金盏看向与自己相处最久的杜氏,“官家恩准前朝嫔妃自愿回家,你是否离宫?”
杜氏一脸无奈伤感的样子,有气无力地说道:“我而今在宫中无名无分,也很想家。可是父母已逝,回去只能靠着弟过活,我们姐弟自小一起长大便罢了,可弟而今已成家立业,我去靠着弟媳也不是办法。”
张氏意味深长地嘀咕了一句:“杜姐姐的弟弟是内殿直大将哩……”
杜氏立刻回敬道:“您也不想离宫罢?”
张氏道:“我娘家的人已经快十年没见过了,我已出家,空门便是去处。”
杜氏不动声色道:“那也是因为您的外甥是大将罢?”
张氏冷笑道:“外甥能指靠什么,原不是一家人。”
金盏没理会她们含沙射影的话,这要是数月前,她们岂敢在自己面前争这种话?金盏看了一眼二妹,不过金盏倒不是太担心,她不认为二妹的地位会受到威胁……二妹这个皇后有点特殊,她和郭绍以联姻目的成婚,却有感情,一般的人难以对她造成影响。
高丽遣使走海路,已在登州登陆,表奏先送至东京。
郭绍观之,乃工整的汉字写成。先是自称高丽的礼乐、衣冠皆尊唐风,与中原同。听说中原皇帝击败辽国甚是高兴,上表恭贺。然后大段骂辽国,一句“禽兽之国”给郭绍印象最深。
这些骂词若是传到契丹皇室,却不知萧思温等人作何感想。
前期朝廷主动派人联络高丽,本是尝试让高丽在辽国腹背夹击。不过此时的效率实在太慢了,等周军已经攻占幽云,高丽才刚刚与大周顺利结交。
因高丽使者登岸,朝中官员预备皇帝问及高丽诸事,一时间很多人议论高丽。
八卦不分古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高丽的一系列国策方略、抑或风土人情……郭绍最先听到的是一个八卦:高丽国主王昭的王后、是他的亲妹妹。
国王和王后的父亲都是高丽太祖王建,王后是公主、随其母皇甫氏姓,乃同父异母的亲兄妹。这样也可以?
郭绍听了很好奇,莫论在这个时代,便是现代兄妹结婚也不行。不过他很快想到了后世某国的电视剧,一下子便恍然大悟。
……宣仁三年年底,高丽使者朝见,进贡稀世宝剑一把。
宦官将宝剑搬到养德殿,因是珍奇之物,十分小心翼翼。当是时,礼部侍郎卢多逊也刚接待完高丽使臣,前来觐见。
不料郭绍对宝剑毫无兴趣,他正在把玩着军器监刚送来的一枝火绳枪,而对宝剑一眼都没瞧。
这火铳做得非常精细,铳尾以上好的木料镶嵌,上面还雕琢着鎏金祥云花纹;枪管平直光滑,上面抹着黄油,内外都精心打磨光滑,里面是用锥子钻磨平整。
草木灰泡制过的火绳,击发装置的机关和簧片是用黄铜锻制,照样做得十分精细巧妙。
此物因是送给皇帝的东西,比较注重装饰,简直如同艺术品一样。不过成批制造的火铳肯定没这么精致,不然成本太高了。
郭绍看到这东西简直是爱不释手,什么宝剑根本无法再引起他的兴趣,就算那什么宝剑真能削铁如泥,它还是一把刀而已,而且只是稀有之物无法大量复制。
他注意到火铳底部用的螺纹连接……大概制作方法是用木头刻出螺纹,再做砂型铸造铁芯,然后锻制尾部。这种构造便于拆卸枪管,清洗残渣。
桌子上还有一叠江宁府奏报的卷宗,新海船已大致完工,一共三艘。郭绍已下旨让江宁船坊海试后,把海船调到登州(山东);侍卫司水军派一些将士接手海船,明年高丽使臣回国,便可用这几艘海船送他们回去。另下旨工部派人到登州新建一个港口。
卢多逊看了一眼被搁在桌案上的高丽宝剑,躬身道:“陛下,高丽国似乎盛产宝剑。”
郭绍抬起头道:“哦?朕未曾听过。”
卢多逊道:“他们曾进贡辽国,送的也是宝剑。”
郭绍听罢知道卢多逊是话里有话,想借物发挥。便把火绳枪放下,饶有兴致地听着。
卢多逊继续道:“不过后来辽国把渤海国灭了,高丽便与辽国关系恶化。此因高丽国图谋渤海国久矣,并迁徙人口经营西京(平壤);不料辽国先下手,尽吞渤海国之地。辽国强大,高丽欲得渤海国旧地愈难,故愤恨契丹。”
郭绍点头道:“原来如此。”
当此时,辽国在幽州战败,丢失了幽云大片土地,但实力仍旧很大;有高丽在其腹背牵制,也有好处。
卢多逊道:“此番高丽国派使者来,请我朝出兵收复营州,共同合击契丹。以臣之见,高丽见辽军战败,再度窥欲渤海旧地,仍有野心矣。”
郭绍听到野心,又把玩着手里的火器,瞧了一眼桌案上摆着的海船资料卷宗,不仅露出了笑意:“各国国主意求自强,有进取之心无可厚非。
不过朝廷最近无意兴兵与辽国再战,卢侍郎可回复高丽国使臣,此事容后再议。”
卢多逊抱拳道:“臣遵旨。”
郭绍转身瞧了一番墙壁上挂的一副简略大图。最近因高丽使臣到京,他对高丽国的处境也有一些个人的理解。
这块地方在古代早期比较有空间,越到后面处境会越不妙。
隋唐之交时,高句丽是比较强盛的国家,肯定因为对隋唐边境已经有威胁,隋朝唐朝才会不惜动员大军几度讨伐。
但是唐朝以后,契丹崛起东北,一直威胁中原北方的草原力量也在冬移。不仅威胁中原,也在压缩高丽的空间。他们从此时起,面对的不仅是中原王朝,游牧民族也将成威胁他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等以后,牧猎民族的威胁继续在东边,高丽还会多一个日本国海上威胁,可谓被各种势力夹在了中间,能一直扛下去,也是挺顽强的人群。)
郭绍道:“以往我朝很想收复幽云,便欲利用高丽国牵制;而今高丽国想占渤海国旧地,又欲我朝出兵辽东。各国都在为自家谋划。”
养德殿内郭绍君臣二人,只有一个官宦和几个宫女。郭绍便正大光明地问道:“高丽国似乎是灭亡新罗、百济后立国,其国内可有内敌?”
卢多逊道:“王氏立国后,对内施行推恩怀柔之策,臣闻其国安定。”
郭绍点头若有所思。
……收复幽云之地,影响十分大。不过这时的消息传递速度有限,刚战胜时感受不到什么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周、辽两国的影响才渐渐凸显出来。
直至宣仁四年初,抚桑国平安京的天皇使节送来了国书,并进贡朝贺。东京礼部和客省为了营造“万邦来朝”的政绩,上书给予了丰厚的回赠。朝贡制度实在是中原王朝在财货方面吃亏,但若不这样,别国便没有主动朝贡的动力。
郭绍下旨与抚桑国使节谈两国结交通商(以前中原战乱,民间海贸通商却从未断绝),并密令枢密院兵曹司派细作混入商队中前往抚桑国了解远方情状。
邦交虽是大事,但郭绍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只是顺手处置。他一直在构思兵权变革。
而火绳枪也成批制造出来了,郭绍不仅看奏报,也亲自上校场观摩。
正式试验火器的是虎贲军“神火都”一百余人,这小股人马在虎贲军里一直没能扩建,因为实在毫无战绩,不过建制也保留下来没有撤销……以前皇帝亲自下旨建立的一都人马,没人随便撤了。
神火都的人用青铜铳用了两年,此时已是十分娴熟。火绳枪和青铜铳完全是两码事,但机关和用法步骤相同,现在的火器本来就是在青铜铳的基础上主要改进了枪管而已。
将士们从腰带上取下小竹筒,拿牙齿咬开塞子,然后把里面秤好的火药倒进枪口,再用通条把比较软的铅丸强捅进去,接着拿小葫芦里的火药抖一些在击发池里,便可准备发火。
校场上“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硝烟弥漫,远处的靶子上尽是孔。火器确实能用!毕竟火药在封闭空间里燃烧增压,就会把铅弹打出去,一切都是客观规律,不会有什么例外。
新制火器有效射程五十步,三十步内,可穿大部分锁甲鳞甲。至于精度……反正方位不会飘错,比孔大的青铜铳准多了。
神火都因为需要三排轮流射击,建制也与普通军队一都四队、一队二十几人不同,神火都只有三队。军队建制是根据战术而制定,兵器战术一变,建制才变;或许兵制也会逐渐改变。
这玩意的射程比步弓、弩都要近许多,比如郭绍这等级别的神臂手用步弓能射一百步还能有精度!而且操作繁杂,射速很慢……但相比步弓的战斗力,近距离穿甲能力比弓弩强。
至于射程,则超过了骑射。
几个月的改进试验,军器监令昝居润的奏疏说法是:远近介乎步、骑弓箭之间。近处穿甲最强,是为长;临阵发射缓慢繁复,准头不定,既无骑射之灵活,是为短。
不过郭绍的看法不同。这玩意最大的好处,是让一群农夫懂得了队列和军纪后,就能立刻拥有不弱的战斗力。
他们不一定能打赢百战精兵,但大周拥有禁军十几万精锐步骑的代价,是花了几十年、让整个天下打得稀烂。
郭绍看了神火都的表演,心情十分惬意,回到北苑时,在一个湖边轻快地捡起了一块石子,往湖面上扔石子玩耍。那石子在水面轻快地跃动,跳起了几圈涟漪。
随行的大臣都十分高兴,不过也许会觉得郭绍此时举止有点轻浮了。
就在这时,郭绍指着水面道:“咱们的火炮一砸一个坑,其实完全可以尝试别的法子。”
昝居润道:“石炮炮弹太重,若角度太小,在面前就掉到地上了。”
郭绍道:“那便想法子。咱们做那‘开花弹’路数方向不对,怕是没什么用(除非做出榴弹炮)。”
几个人不能答。
郭绍没有理会,久久看着湖面上的涟漪,如同他此时的心情,轻快而不平静。
第七百三十八章 薄凉
宣仁四年(公元963年)春,吴越国平静无事地归于大周版图,郭绍政权在周朝基础上扩张了几倍,统治诸国旧地。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从东京到地方支持改国号的人不计其数,时机已经成熟。在诸臣强求之下,郭绍勉为其难改国号为许,盖因郭绍曾封许州节度使。
并改年号为始兴。建国取年号,与继承皇位改年号的情况不同,现在下诏之日即为始兴元年。
大朝颁诏,君臣又每日商议新建太庙、礼制,十分繁忙。朝廷内外有不少前朝旧臣,此时心中难免悲伤,但实在无力反对,又在郭绍治下做了几年官,受了恩惠,此时还算太平无事。
对后宫也有一道圣旨,取消对前朝嫔妃的一切封号,并恩准前朝嫔妃带着私人财物离开皇宫,从此自由,只需在内侍省登名即可离宫。
符金盏上书,她已无名分留在皇宫,请旨回大名府娘家。
郭绍很快就批复,连一次挽留都没有。这让符金盏自己也稍稍有点意外。
春季来临,宫中的草木都已发芽,远远看去绿意盎然,但清晨潮湿的空气中,金盏却莫名感觉有点冷清。更有万福宫住得不耐烦的嫔妃收拾东西从宫殿之间的小路出来,一副萧索的景象。
金盏以前在宫中权势极大,此时她要离开宫廷的消息也是很多人议论。虽然皇帝以前待她很好,甚至曾有流言他们早就有私情;但而今看来,金盏的地位还是因为她的身份,不仅是先帝皇后,也是当今皇后的姐姐。
现在皇帝建立新朝,急于摆脱与前朝的关系,金盏在宫里确实就是多余的了。
就算金盏美艳,可是天子六宫粉黛并不缺美色;相比她与前朝的牵扯,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更何况,金盏再美,也年过三十韶华不再(古代女子十二三就可以经历人伦)。人们都认为金盏离宫是合情合理的结果。
符金盏的宫里这几日非常冷静,很少有人再来走动。连宦官曹泰也说:“幸得娘娘仍是皇后的大姐,不然人心还不知道薄凉到什么份上哩!”
金盏沉默片刻,说道:“你不必与我回河北了。你虽是我的人,不过官家还是很倚重你,无论怎样,宫中才是你的归宿。”
曹泰大哭:“奴婢只想在娘娘身边服侍,帮您做些添置柴米之事也是有用的。”
金盏微笑道:“我不再是端慈皇后,可也不需要我亲自劳心柴米琐事,符家还没沦落到那份上。”
就在这时,听见有人喊道:“皇后驾到。”
符金盏转过身,微微屈膝道:“拜见皇后。”
“大姐!”符二妹上前一把抓住她的手,“听说你要走……”
金盏道:“不过是回家。”
符二妹道:“以前我在符家,姐姐在东京,终不得相见,这才相聚数年,又要分别。”说到这里,二妹的眼睛都红了。
若是换作别人这么说,金盏会认为她是来看笑话的,但她太了解二妹,这话倒是实在话。二妹心机不深、也没什么棱角。
金盏微笑道:“你真是傻,天下的亲姐妹,本就该分开过活。”
俩人说了一会儿话,二妹欲言又止,终于轻声道:“大姐帮了陛下不少,而今却什么也没得到……”
连符二妹也认定金盏会退出这个舞台,成为过去。是的,改朝换代了,以前的东西能抛弃的就该抛弃,不然何来新气象?主要缘由,是江山社稷与儿女私情无法比拟,轻重明显。
金盏似乎还看得开,悄悄说道:“怎么会什么都没得到?官家将把那些好的念想,回报给二妹和符家。”
“大姐……”二妹抿了一下嘴唇,“你对我真好。”
金盏道:“我对自己人,都是用心对待。”
就在这时,张氏和杜氏求见,金盏叫曹泰去迎她们进来。二人上前行礼,金盏好言道:“你们倒还记得我。”二人也说了些好话。
符金盏看向与自己相处最久的杜氏,“官家恩准前朝嫔妃自愿回家,你是否离宫?”
杜氏一脸无奈伤感的样子,有气无力地说道:“我而今在宫中无名无分,也很想家。可是父母已逝,回去只能靠着弟过活,我们姐弟自小一起长大便罢了,可弟而今已成家立业,我去靠着弟媳也不是办法。”
张氏意味深长地嘀咕了一句:“杜姐姐的弟弟是内殿直大将哩……”
杜氏立刻回敬道:“您也不想离宫罢?”
张氏道:“我娘家的人已经快十年没见过了,我已出家,空门便是去处。”
杜氏不动声色道:“那也是因为您的外甥是大将罢?”
张氏冷笑道:“外甥能指靠什么,原不是一家人。”
金盏没理会她们含沙射影的话,这要是数月前,她们岂敢在自己面前争这种话?金盏看了一眼二妹,不过金盏倒不是太担心,她不认为二妹的地位会受到威胁……二妹这个皇后有点特殊,她和郭绍以联姻目的成婚,却有感情,一般的人难以对她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