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儿将排骨剁好,对张柳说:“你不是一直嫌弃我二嫂子做的红烧肉不如我做的好吃吗?今天姑姑教给你做红烧肉好不好?”
    只要不是做针线,张柳还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张柳说:“小姑姑,等我学会了,我就做个你们吃,我做的一定比我娘做的好吃。”
    绣儿说:“你现在还没有学呢,等你会做了再说好不好吃。”红烧肉是一道大菜,对于这时候的人来说,特别考验。毕竟村里的人家,谁家也不会三五不时的吃肉,更别说是红烧肉这种又放油有放糖的菜,只有家里来亲戚或是办见什么事请客的时候才会做红烧肉。因为做的次数少,做红烧肉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现糖炒过了发苦,或者糖没到火候肉很甜的情况。
    绣儿继续说:“做红烧肉先用大火,再用小火收汁。”张柳点着火,绣儿把油倒在大锅里。绣儿说,“接下来你可要好好看着我是怎么做红烧肉的。”
    张柳只见绣儿在锅里的有热后放入一勺糖,将糖炒到了糊,这时锅里都往外冒烟了,张柳说:“小姑姑,是不是火太大了?需不需要火小一点?”
    绣儿说:“火正合适。"
    绣儿又将切好的肉片的姜、成瓣的蒜头、桂皮、干辣椒、八角放到锅里,大火爆炒三分钟,这时肉变成了深红色;加入盐、一勺酱油,刚刚没过勺底的醋、半勺糖、两勺白酒。
    绣儿对张柳说:“这时候加水,水不要多了,刚刚没过肉就行,这以后只要炖就行了,炖别的肉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就好了 。”
    红烧肉做好了,香气特别地勾人,张柳强忍着才没有偷偷吃一口。
    张柳说:“小姑姑,今天我去姑奶奶家的时候,我有恰巧碰见表叔迷路了。”绣儿听了三表哥迷路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绣儿还记得的小时候,让三表哥带着自己去粘知了,在村子里就迷路了,那时候自己小也不认识路,还是村里的一个大娘,将自己和三表哥送回家的。从那以后,只要去不认识路的地方,自己坚决不和三表哥两个人去,实在是三表哥迷路的境界已经是无人能及的了。
    红烧肉做好后,绣儿又做了醋炒白菜。因为今天晚上炖排骨,有这两个菜就可以了。
    要说今天为什么炖排骨,那是因为和王成在一起做活的人,捎信来说,县城有户人家搬新宅子,要打一套新的家具,时间有点儿紧,他自己忙不完,叫王成也去。绣儿见王成要出门才决定做一些好的,毕竟王成这次出门,时间长要一个月,短的话也要二十来天。
    说真的王成这次心里有点儿不想去,毕竟和绣儿成亲才五天,自己香喷喷地媳妇还没吃到嘴里,但是这次又是大活儿,错过了就会少赚不少地钱。王成家的银钱现在除了绣儿的陪嫁银子外,只有三两多点儿的银子。
    王成肯定不会动绣儿的陪嫁银子,三两多得银子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也是要忙活一年出去家用才能攒下的银子。但是对于王成来说,这是不够的。
    王成在这五天对于自己娘子的了解就是,绣儿讲究吃穿,冬天两三天换件里衣,做饭的时候调料放的特别的全。王成想幸亏自己上次在县城里调料铺子里买了一些农户不常用的调料,不然绣儿这几天还不知道在心里怎么抱怨自己家里什么东西都缺呢。
    王成甚至想着,这次去县城回来以后,自己也许会吃到自己香喷喷的媳妇了。王成想着绣儿白皙的脸庞,优美地脖颈,突然脚心手心发热。王成不敢再想下去,去打了盆凉水洗了洗,这才觉得好些。
    这时王张氏和王可海,走进了院子。王成赶紧打招呼,“姑姑,姑父,你们赶紧进屋,屋里暖和。"
    王张氏和王可海也不跟王成客气,王可海直接进了屋,而王张氏就直接进了灶房。
    路痴王秋刚和自己的大儿子王伯山回到家,见自己的大舅子正在等着自己,自己媳妇和孩子他舅妈已经帮忙做饭了。
    王秋刚的媳妇王杨氏和她大哥的关系特别的好。王杨氏的娘家穷,王杨氏是因为出不起陪嫁的银子,自己决定嫁给王秋刚的。因为那时的人们都在说王秋刚是傻子,看上去挺机灵的在自己村里都找不着家,万一以后有孩子,孩子也这样可就糟了,家里条件稍微好点,又疼女儿的人家都不会答应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秋刚。
    ☆、第十二章 王成收徒
    王张氏也试着找媒婆去别人家提亲,但是都被拒绝了。
    一直到王张氏托人去王杨氏娘家提亲。王杨氏的大哥和大嫂一开始都是不同意的,但是王杨氏看着常年吃药的爹,还瘦瘦小小的侄子,自己就说自己愿意。王杨氏心想,这家不要嫁妆,可以省下一笔钱,聘礼自已再留下一部分,家里也好过些,再不济自己的侄子也能吃饱饭了。
    王杨氏嫁过来,王可海就把自己的三儿子也分了出去。王杨氏想贴补娘家,但是王杨氏的嫂子不同意,王杨氏的嫂子认为王杨氏贴补娘家会引起婆婆的不满,而且本身王杨氏就没有嫁妆,在妯娌里面地位就不高,成亲以后贴补娘家也会引起王秋刚王可海等人的不满,王杨氏的嫂子可不愿意小姑子为了娘家,过不下去日子。
    因此,王杨氏的娘家大嫂在王杨氏刚成亲的时候,不过节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来王秋刚家里,她就怕王家的人们认为王杨氏的娘家是来占便宜的,造成小姑子的日子不好过。直到近几年,王杨氏娘家的日子好过了,才让孩子们来的勤快一点儿。
    王秋刚见这次不仅大舅子,王杨氏的嫂子来,而且王杨氏的二侄子杨超也来了。王秋刚心里有点纳闷,因为一般王杨氏的娘家来人,一般都是王杨氏的大哥和大嫂子一起来,或者是王杨氏的大侄子和二侄子一起来,像这次这样还从来没有过。
    王秋刚以为难不成王杨氏的娘家出了什么事,但看着又不像有事的。王秋刚就和杨家大哥说话。杨家大哥是一个憨厚的农家汉子,因为受穷的原因,三十六岁的人看上去面容沧桑好像近五十岁的人。
    杨家大哥扰扰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姑父,今天我们来这,是想让你帮帮忙。”
    王秋刚听了,更加纳闷了,自与王杨氏成亲以来,这是杨家大哥第一次让自己帮忙。王秋刚说:“大哥,你说,能帮的我一定帮。”
    杨家大哥说:“我就是想让我家老二跟着你表妹夫学木匠活,不知道行不行?”王秋刚一听,这事自己虽然不能决定,但可以帮着问问。
    王秋刚对于自己能帮到杨家大哥,还是很热心的。王秋刚说:“大哥,我今天就去给你问问,不然你在这等着,我现在就去问问。”王秋刚从座位上站起来,就喊:“伯山,快和我去一趟你姑父家。”
    杨家大哥拦着王秋刚说:“他姑父,不急在这一时。”
    王秋刚说:“你不知道,我这妹夫有时要去县城干活,现在趁着他在家赶紧去对她说,不然等他再从县城回来,差不多也要一个月,早去咱早办完事就放心了。”
    杨家大哥一想还真是这样,也就不再拦着王秋刚。这样,王秋刚和王伯山就出门去绣儿家里。
    王秋刚到绣儿家里的时候,王可海正在和王成喝着小酒。绣儿,王张氏和张柳没喝酒只是在啃着肉骨头。
    绣儿见王秋刚和王伯山来了,就说,“表哥,伯山坐下吃点。”王伯山才不和绣儿客气呢,直接用筷子夹了一块儿排骨,张柳在旁边说;“小姑姑,表哥没有洗手。”
    绣儿放下筷子,对王伯山说:“灶房里有洗手盆,大锅里也有热水,自己赶紧去洗手,回来再吃。”
    王可海慢悠悠地喝着小酒,王秋刚喊了一声:“爹。”王可海“嗯”了声,说:“这时候来这里是不是有事啊?”
    王成拿了一个酒杯,给王秋刚倒上酒。王成说:“表哥,给,吃点菜。”王秋刚接过酒杯,开门见山地对王成说:“王成,我今天有事找你帮忙。”
    王成说:“三表哥,有什么事你说吧!咱两家的关系还说什么帮忙不帮忙地。”
    王秋刚说:“今天杨家大哥,就是孩子他大舅,他大舅娘还有孩子的二表哥来了。他大舅想送孩子学木匠活,你这收学徒吗?”
    王成这几天正考虑收学徒的事,毕竟有个学徒跟着打杂会省力好多。王成听了王秋刚这话,就觉得是打瞌睡碰上了枕头。王成说:“这事好啊,我正打算收个学徒跟着呢,不过你说的这孩子能吃苦吗?”
    王秋刚说:“这孩子能吃苦,也能受累,保准你满意。”
    王成说:“今天让孩子过来我看看,如果他准备好了,明天就跟着我去县城吧,正好这两天,我接了一个活。来的时候让他多带两件换洗的衣服,毕竟这次去的时间长的话有一个月,时间短也需要二十多天。”
    王秋刚听了说:“行啊,今天晚上,我就叫杨超过来。”接着喝酒。
    王张氏见王秋刚怎么还坐在这喝酒啊,赶紧回去陪陪你大舅子啊,还有把王杨氏的内侄子领过来,合适的话好收拾收拾行李明天准备走。
    王张氏就对王秋刚说:“还在这喝什么酒,赶紧回去,你丈母娘家的人不经常来,怎么来了,你还出来,不回去了?酒什么时候喝没有?”
    王秋刚讪讪地把酒杯放下,就喊着王伯山和他一起走。绣儿就对王伯山说:“一会儿回来吃,我给你留着。”
    王成和绣儿见王秋刚要走了,都站起来送王秋刚,王秋刚说:“赶紧回屋吧,不用送我。”王成和绣儿这才回到屋子。
    正好听见王张氏对着王可海说:“老头子,别喝酒了,一会儿孩子们还有正事做,赶紧吃点咱回去,别耽误他们的事。”王成听见了,就对王可海说:“姑父,不着急地,你慢慢喝。”王可海说:“不喝了,咱吃饭,绣儿去拿干粮进来。”
    张柳说:“姑爷爷,我去吧!我小姑姑的脚崴到了。”其实绣儿这时候的脚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张柳就把白面馒头,还有黄豆和玉米做成的窝头端了进来。王可海说:“吃排骨还是吃窝头比较好,张柳你吃窝头不?”张柳摇摇头。
    张柳的家里有绣儿的爹留下的八十多亩地,从小没怎么吃过窝头,有次吃了小伙伴拿的窝头,只觉得窝头又苦又喇嗓子,从那后就不吃窝头。其实张柳吃的那种窝头发黑,是用玉米面和地瓜面做的,而绣儿做的窝头里面加了黄豆面、玉米面、小米面,吃起来不仅有豆子的香味还有玉米的香味。王可海最喜欢吃这种窝头。
    很快,王可海和王张氏就吃完饭回家了。这时的天已经黑了,绣儿点着油灯,王秋刚和杨家大哥、杨超来了。
    王秋刚问杨超今年多大了,杨超说今年十二了。杨超看起来并不像十二的,不知道的人差不多,会猜他是十岁。杨超长得瘦瘦小小的,但双眼灵活,你看就知道是个机灵的孩子。
    王成觉得杨超除了长得瘦小些,其余的都是不差的,又是亲戚家的孩子,就对杨家大哥说:“杨大哥,你要是舍得孩子受累,我今天就把孩子留下了,明天一大早就要跟着我去县城。”
    王秋刚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把情况都对杨家大哥说清楚了。因为杨超的衣裳来不及回家收拾,王杨氏就收拾了几件王伯山的衣裳。这衣裳就在杨超背的小包袱里。
    绣儿没想到今天杨超就要住在这,赶紧去收拾屋子。王成说:“不用收拾屋子,今天和我在一起睡就行。”绣儿想不用收拾房间,要准备被子啊。
    绣儿想拿自己的新被子,但是又舍不得,想拿王成以前的旧被子,又觉得有点太脏太硬了,这样对杨超又觉得对不住三表嫂。毕竟三表嫂嫁进王家就对自己很好。绣儿一咬牙拿出一床新被子。
    绣儿刚将被子放在王成暂时住的炕上,这时,王杨氏就抱着一床被子进来了。王杨氏说:“你这都是新被子,别给杨超糟蹋了,我把我家的被子拿来一床,你赶紧把你的新被子收起来。”绣儿说:“被子不就是盖得吗?三表嫂,你还和我客气什么?”
    王杨氏就把新被子卷起来,放到绣儿的怀里,把自己的被子放在炕上。王张氏说:“以后就麻烦你多照顾着点。”绣儿说:“这还用说吗?三表嫂。”绣儿让三表嫂嫂子在家玩会儿,王杨氏说家里还有事,有时间再来。
    绣儿把王成的行李收拾好,时间已经很晚了。
    王成想进去跟绣儿亲热亲热,但是今天家里不仅有张柳还有杨超实在是不方便。王成现在急切地盼望这次去县城后赶紧回家,好和绣儿在一起过真正地夫妻生活。
    绣儿也在想王成,她想着去嘱咐嘱咐王成,干活的时候不要太拼。无论在路上或是在干什么也不要太着急。绣儿也想着王成有了一个小徒弟,以后会慢慢的轻省些。绣儿又想着王成收了徒弟,自己的绣活也不错,自己要不要教人绣活,这样还能赚个钱补贴家用。
    差不多五更天时候,天还没有亮,王成家已经响起说话声。绣儿在灶房里对王成说:“一会儿你要赶路,先去歇歇,我做熟饭就去叫你。”
    ☆、第十三章 清明〔一〕
    王成在绣儿的强制要求下,去睡了个回笼觉。
    王成走的时候,绣儿的心里涌出浓浓地不舍。绣儿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刚刚接触不满十天的男人生出不舍得情感。王成走的时候特别地不放心绣儿,王成嘱咐绣儿,天黑了一定要记的关门,家里的重活等他回来他干。
    王成的话说的绣儿心里酸酸的,绣儿的眼里含着泪。绣儿将准备好的衣裳递给王成,又拿出一两银子要给王成带着。王成不要,说在外面人家管吃管住基本上用不到钱,又说绣儿在家里万一办个事没钱了怎么办?
    绣儿通过这几天的相处,已经知道王成不愿意自己动陪嫁的银子,绣儿于是也不说自己还有陪嫁银子。绣儿说:“穷家富路,你在外面万一用到银子怎么办?人生地不熟的,你这不是叫我在担心吗?”
    王成说:“有什么好担心地,我在外面做活十多年,不也好好地。”不过王成还是把银子拿了过去。绣儿又叮嘱了杨超一些需要注意的事。
    王成出去干活了。绣儿的日子还要照常过。已经进了二月,绣儿觉得自家也要准备种些菜,以后可不能在像现在似的吃的菜干,萝卜白菜都是在王张氏那边拿过来的。
    地已经化冻了,绣儿每天都拿着一个锄头翻地。至于张柳人呢?张柳在王成走了五天后,人家说,小姑姑我想家了,你能不能送我回家啊,我自己回家你们都不放心。绣儿只好在张柳说要回家的第二天回了次娘家,顺便把张柳送回家。张柳回家的时候还不忘拉着她的小板车。
    绣儿在王成和张柳都走了以后,并没有觉得寂寞。因为前院已经好几年没种过菜了,翻地特别的费力,绣儿每天都很累,还没有空闲的时间觉得寂寞。
    距离清明节还有三天,这时绣儿已经把前院的菜园子收拾的差不多了,只等着天气稍微暖和一点,就可以种菜了。绣儿想去王张氏那一次,不过又想着清明节就在这几天,还是不去好了,自己的姑姑活着,去了不吉利。绣儿还准备明天坐村里的牛车去镇上一次,买些烧纸,供品。
    也不知道王成会不会在后天回来,如果他不回来,绣儿想着自己一人回娘家上坟,因为清明这一天绣儿还要去给自己的公公婆婆上坟,所以绣儿回娘家上坟决定定在清明的前一天。
    绣儿想着养女儿真吃亏,就连上坟在正式的日子里,还要女儿的公公婆婆在女儿爹娘的前面。
    第二天,绣儿吃完饭,换上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就去了村口等牛车。绣儿觉得去镇上还是很方便的,只需花上一文钱就可以坐牛车到镇上,而且在镇上买东西回来也方便,牛车在下午会在镇上等人,如果带的东西多就会多收一文钱,如果少的话还是一文钱。
    绣儿到镇上的时候时间还早,绣儿也没有去逛街,而是帮着王河家卖了会儿鸡蛋。今天王河家拿来卖的鸡蛋有五十多个,王河家想趁着这几天回娘家的人多,买鸡蛋的人也多,想卖个好价钱。等王河家卖完鸡蛋,那时候人已经多了起来。
    绣儿和王河家在镇上买了些烧纸,又买了几斤肉,回娘家拿的东西太少了不仅不好看,而且也怕哥哥嫂子们不乐意。绣儿虽然不担心哥哥嫂子们不乐意,但是绣儿觉得哥哥嫂子们对自己好,自己多买点还是好的,而且绣儿现在不缺钱,十六文一斤的猪肉,绣儿买了八斤,绣儿也不心疼。
    王河家见绣儿买了八斤猪肉,她就就得绣儿有点不会过日子,眼里流露出微微地不赞同。虽说谁回娘家都想买些东西给自己的兄弟侄子侄女,可你也买的太多了呀!绣儿见王河家眼里好像有点不赞同,绣儿虽然确实不心疼买肉的这些钱,但是绣儿可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只顾着娘家,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绣儿解释说;“我娘家两个哥哥分家了,少买些东西会不够分的。几个侄子在镇上读书,好不容易放假,我想着给他们改善改善伙食,而且每年我姑回去都带不少东西,虽说我家的日子和我姑家是没法比,可是也不能差太多。
    两人买完猪肉,王河家说去买甜糕点心,上坟的时候做供品。两人去了点心铺子,绣儿觉得铺子里的东西买回去,还不如自己今天晚上回家自己做,自己做的既便宜又好吃。绣儿就没买,只是买了些糖,调料品。
    王河家见绣儿买的调料品很多都是自己舍不得买的,心里想,难怪都说绣儿娘家和姑家的日子讲究,就这些东西,一般人哪里舍得买,不过谁让人家无论是娘家还是姑家的地都多呢,要是像自己家里就只有八亩地,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
    等绣儿与王河家买好东西已经很晚了,中午的时候绣儿想在镇上吃碗面,不过绣儿想着王河家万一舍不得呢。绣儿只好陪着王河家买了一个馒头吃。
    绣儿拎着东西,见院门的锁被打开了,先是吓了一跳,随后想到应该是王成回来了。绣儿手里的东西很重,绣儿在院子门口喊:“快帮我把东西拿进去。”
    王成从屋里出来一看,绣儿手里的东西可真多,也不知道绣儿是怎么样在下车的地方拎到家的。王成赶紧跑了两步,将绣儿手里的东西全部接过。绣儿累的很,把所有的东西都递给了王成。
    王成说:“娘子,怎么不等我回来,再去镇上买,那时候我也可以帮你拎着。”绣儿说:“这不是怕你清明节赶不回来吗?万一你回不来,我在家什么也没准备,那该怎么办?”
    王成说:"娘子,你什么时候回娘家,明天还是清明那天?"
    绣儿说:“我怕清明那天去时间来不及,就明天去吧!”
    王成说:“那也行,明天就去。”王成见绣儿很累,说:“你先去歇歇,我去做饭。”
    绣儿不想吃王成做的饭,但自己不想动,想了想说:“只煮一点小米粥吧,我休息一会儿后做点心。”就这样晚饭两人只喝了一点粥。
    绣儿晚上开始做点心。绣儿蒸的绿豆糕比在镇上点心铺子买的都要好,松软可口。王成和绣儿趁热又吃了些绿豆糕。王成打算下次多买些绿豆。
    绣儿又做了些油炸糕,白糖糕,山楂糕。王成都吃了点,也不知道是不是刚出锅的原因,觉得比自己以前吃过的还要好。
    绣儿将点心做好,觉得自己都快累趴下了。绣儿对王成说:“趁着点心还热呼呼的,你装些给王河家送去,你不在的这些天,王河家可帮了我不少忙。”王成就将四样点心都装了些,放在篮子里给王河送去。

章节目录

古代小女子的平淡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大雨倾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雨倾盆并收藏古代小女子的平淡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