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流传过这么一个段子,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穷人问有钱人,该怎么赚钱?有钱人说多看报纸看新闻,多了解国家大事,从中思虑出政策的变化,这样就很有可能从中找到一丝商机。
当初看到这个段子,霍耀文只是笑而不语,能从新闻中看到商机不是不可能,但这种几率太小了。不过这回他看到《广州日报》这篇“论改革开放”的文章,才明白过来,原来看报纸还真能找到商机从而发达啊!
这篇《论改革开放》讲的内容其实很虚,可能连撰写的作者本人都不是太明白什么样才叫改革,什么样才叫开放。不过这位作者有一段话写的很棒;“改革开放就是重新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伟大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无论多么地艰辛和困难,伟大的中华人民都会毅然决然的奋勇向前……”
文章总得来说写的很不错,很简单的说明了一下目前改革开放的普遍意思,不过可能还是因为局限性,有些地方写的很含糊,不过这并不妨碍理解。想来要真的有人从这篇文章中悟到了改革开放的商机,恐怕也不是一般人吧。
想到这,霍耀文笑着摇了摇头脑袋,把报纸翻了一页,看起副刊上的内容。副刊的标题是一首诗,名字叫《致橡树》,作者舒婷。
看到这三个字,霍耀文又想到了前年去京城时,听到的北岛那首诗,八十年代盛行的朦胧派,这个时候应该开始慢慢崛起了吧。也不知道顾城的那首《一代人》写出来没有,上辈子不管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只要看到这短短两句小诗,他内心总会波澜起伏。
“咚咚……”
不知过去多久,突然卧室房门从外面被人敲响,霍耀文听到动静,一边起身走到门口开门,一边问道:“边个?”
“老板是我和李先生。”外头白蕴和说道。
一听是他,霍耀文刚打开房门,就注意到白蕴和旁边站着李文辉。
“不好意思霍先生,这么晚了还来打扰你。”李文辉歉意地笑道。
“没事,时间还早,我一个人在房间里也睡不着,还有些无聊,刚还琢磨出去逛逛的,李先生既然过来了,就进屋喝杯茶聊聊天。”霍耀文嘴角一笑,也没有在意李文辉这时候怎么好好的突然上门找自己。
待他把房门拉开,请二人进了屋,随后便走到桌边拿起两个不锈钢的杯子,给两人一人泡了一杯茶。
接过不锈钢的茶杯,李文辉笑着道了句谢谢。
霍耀文看他喝了口茶,笑问道:“不知道李先生这么晚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嗯……”李文辉沉吟片刻,想了一下该怎么把上午从父亲那听到的话说出来,好一会才试探性地问道:“霍先生,昨天我听您说好像是想投资内地市场?”
“嗯,是有这个打算。”霍耀文点了点头,想起刚刚看到的那篇文章,伸出手拿起桌上一张报纸递了过去,笑道:“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李先生你有空的话可以看看。”
“论改革开放”这个标题……李文辉立马就明白霍耀文不是有这个打算,而是切实的有这个心思了,咬了咬牙,他直接说道:“不知道霍先生投资内地是不是想从事电器生意?”
霍耀文眉毛一挑,瞥了眼白蕴和,见他微微摇头,明白不是白蕴和主动找的李文辉。这么看来应该是自己昨天临别前随口说的那么一句话,让他知道自己有在内地投资电器生意的想法了吧。
见对方既然主动找上门,想来是为了探明自己的想法,霍耀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也没有保留,直接面带笑容地说道:“李先生猜的不错,之前我还和白顾问讨论了,清楚目前国内电器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不,可以说国内什么生意都是一片空白,但总得来说电器是最缺的。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产量的问题。”
...
求月票,求订阅!大佬们,再求一波。
第611章 【手电筒也是电器】
后世网上有过这么一篇有关国内家电史的文章,讲的是从70年代至今的家电普及率,70年代早期国内基本上是一清二白,那时国内能够看见过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的人,都是出国在日本、欧美国家开的眼界。
那时候如果说国人能够拥有家电的话,那也就是“三转一响带咔嚓”。所谓,三转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电风扇,一响是收音机,咔嚓是指照相机,这几乎是一个家境非常好的人,才能够拥有的奢侈品。
90年代春节晚会上有一个小品,台词有一段是大概是这样说的:“你家当年这么穷啊?”“谁说的?当年我们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啊?还有家电?是什么?”“手电筒嘛!”
“马大帅”因这句春晚台词让无数男女老少笑破肚皮。不过这段话放在6-70年代,还真不算夸张,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家用电器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以说70年代电器在国内的普及率不到1%,这还是为了写出来好看,总不能严苛的去精密计算,写出0.00几吧。
很多人常说怀念过去家电的耐用性,但事实上,因为技术落后的问题,当年很多的家电其实质量按照如今来算的话,都是劣质产品,抓到是会被重罚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视机过去经常会出现雪花白,也时不时的就这坏了那坏了,隔三差五地出故障是常态。
哪像如今电视质量都非常好,电视机买了后很少有出故障的,同时,电视信号也很稳定。而且相对而言价格也比几十年前便宜了好多倍。
70年代一台电视机要三四百块,是城里普通阶层大半年的收入,在农村生活的人,恐怕一年都未必买的起一台。现在的话只要正常工作,想要一台四五千块的网络电视机,一两个月的收入应该是轻松的吧?
过去是艰辛的,不过改革开放步入八十年代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起来,国民的存款也越来越多,家电普及率从不到1%,慢慢的发展到了3%,5%,10%。
一直到2000年左右提出家电下乡政策,算是让全国人都用上了家电,不管是否只是一台电视机,还是一台电风扇,这都足以说明,国内家电市场的辽阔和可持续发展性。
这些事情,李文辉不知道,有远见的和记电业董事长李永森也不可能知道,但霍耀文很清楚,他可以说是亲身经历过那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在他的眼里,国内到处都是商机,到处都是王牌,只看先从哪里下手了。
互联网和地产现在做不了,建厂的话还不够明朗,但搞电器出口贸易却是非常有前景,同时也是非常适合现在市场的。当初黄首富发家就是在80年代早期,靠着电器一举成为全国首富的。
李文辉见霍耀文含含糊糊的,直接说:“霍先生,实不相瞒,其实我这次来内地,不管是来看看这边政策的,主要还是家父很好看内地电器市场,让我来打个急先锋探探路。”
“是吗?”霍耀文假装露出惊讶之色,随即笑着道:“看来李董事长对市场的敏锐性还是一如既往的厉害,前年我们一块北上的时候,就听李董事长说过这个打算,当时只以为是说说,没想到是真的。”
“不错,自那以后家父就非常的想要打开内地电器市场,只不过当时政策的问题,一直没能如愿,但如今不同了,改革开放让家父看到了进入国内市场的希望……”
李文辉一边说一边观察霍耀文的表情,见他一直面露微笑,看不出任何表情,其内心也是烦躁居多。不等继续说下去,他直言道:“所以昨天我听霍先生有这个心思后,回去琢磨了一下,我认为霍先生有这个想法,家父也有这个想法,不妨两家坐在一起聊一聊。”
此话一出,屋内突然安静了下来,李文辉有点忐忑的看了眼一直露出笑容的霍耀文,又瞥了眼旁边坐着默不作声的白蕴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想了想,似乎自己也没什么说错的地方啊,不就是希望两家坐下来谈一谈合作的可行性。
好一阵,李文辉才试探性的喊了句“霍先生”
霍耀文张口道:“李先生,之前我也说过了,国内的电器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一个人肯定是吃不下的,只是你确定你能代表和记电业代表令尊吗?”
刚刚不说话,不是霍耀文摆谱,主要李文辉刚毕业回国,还没完全参与到他家族企业当中,哪怕霍耀文跟他讲了双方合作,要是等回头李文辉回去后,李永森不答应,或者因别的事情推推搡搡的。不光是落了霍耀文的面子,也平白无故的让本来没什么事的两家公司产生了矛盾。
再切说了,霍耀文虽说只比李文辉大了五六岁,但他发家成名已久,与他相交的港岛商界人士,无不是李文辉父亲那一辈的人。平时聊聊倒也没什么,真要谈合作,还是得李永森自己过来最好,至于李文辉此时还太嫩了点。
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李文辉也没觉得霍耀文看清自己,毕竟对方不仅是寰宇集团和和记黄埔的董事长,更是香港的太平绅士,虽然都是同辈人,但对方比自己强这是毋庸置疑的。
看不是因谈话出现的问题,李文辉连忙笑道:“这个我明白,我昨天已经通知家父了,他已经准备亲自过来了,只不过因为通行证的问题,可能要耽误几天时间,还需要霍先生等一等。”
“没关系,刚好我也要在广州这边多待几天。”霍耀文嘴角一笑。
……
数天后。
李永森带人从香港坐船赶了过来,霍耀文亲自去接的船,对李文辉他可以随意,但年长的李永森,他还是很有礼貌的。
一个郎有情一个妾有意,两方人一碰面,在边吃边喝中,就基本上谈妥了合作的想法。对于投资电器生意,霍耀文一开始是想在寰宇集团新成立一个部门,但后来想了想,还是选择以和记黄埔董事长的身份与李永森谈。
原因有两点,一点是寰宇集团没什么工厂实业,一时半会找不到相关的人员;第二点就是戴维德那边已经顺利的在股市上回购了不少和记黄埔的股票,增持至今,霍耀文大约已经有了百分之四十多的股份。
距离目标最低60%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这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汇丰那边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股份,这些是早年和记洋行借贷抵押在银行的。
之前戴维德说过此事,霍耀文也一直眼馋汇丰的那点股,可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收回来,只能拖着慢慢等机会。
但这回李永森从香港过来,谈合作的时候随口提及了一下港岛最近一直流传包大亨要收购九龙仓的谣言,这下算是给霍耀文看到了机会!
包大亨是汇丰银行十大董事之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华人董事,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存在!
李永森笑着说道:“霍先生来内地待了也有不少日子了,想来是对这边的电器市场早已有了解。”
“了解谈不上,但还是大致清楚一点的。”霍耀文浅笑一声,他何止是了解,简直可以用熟透了来形容。
“那不知道霍先生认为我们应该先从那一步开始?”李永森不是不知道这边电器市场,毕竟儿子李文辉来了那么久了,或多或少都清楚国内目前电器市场那些可以做那些做不了。
霍耀文想了想,说道:“按理说我们应该是以大电器来进行贸易,但照我个人看法,最好还是先建个电器厂,主要以生产手电筒为主。”
“建厂?生产手电筒!”
李永森开始只以为霍耀文是想跟他一样,搞国外电器的代理,然后转贸易到国内,没想到一张口就是建电器厂。建厂也就罢了,生产手电筒是什么意思?
“不错,就是手电筒!”
现在大的家电,国内九成九的人是买不起的,哪怕自己这边搞出了电视机,电风扇,冰箱什么的,销量上肯定不是很高,除了一些大城市有顾客外,乡镇基本上是别想了。但手电筒不一样,不敢说每个人都买得起,但最起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这年头,路灯还没有普及,大家走夜路怎么能少得了手电筒的存在!手电筒不仅生产技术简单,其次价格也不贵,牢牢的按照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把品牌普及出去,等日后家家富裕起来了,这不就是无声的价值吗?
正好也应了“马大帅”的那句春晚台词,“手电筒就不是电器了?”
...
第612章 【自主研发】
一月二十七日除夕夜一过,在内地待了大半个月的霍耀文一行人,也准备收拾收拾行李启程回香港了。对于这次能回乡探亲,阿嫲和大爷爷他们自然是高兴,不仅是见到了不少多年未见的亲人,也看到了霍家日益繁荣的后辈子侄。
那头阿嫲、父母在与三爷他们道别。
这头霍耀文也是拉着家里的小一辈们说说话。
“耀文哥,你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霍耀成有点不舍的这位堂哥。
“应该要不了多久了。”霍耀文笑着与霍耀成说道:“放心,以后我们随时都可以回来,你记住跟阿志多学习学习,争取过明年靠一个好大学。”
阿志是姑姑霍莉莉的儿子,去年参加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顺利的考上了京城的清华大学,今年过春节没有回来,还在学校那边复习知识。
“你放心耀文哥,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考上京城的学校。”
霍耀成拍了拍胸口,仿佛北大、清华在他眼里唾手可得。
“有信心就好。”
霍耀文笑了笑,自己这位堂弟的功课怎么样,这段时间也有了一点了解,不能用差,但绝对是考不上北大清华的,努努力考个专科生还是有点希望的。加上现在的专科生可比以后值钱的多,不管是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干些别的工作,日后的生活也会很稳定的。
“耀光你准备做些什么?”霍耀文看向另外一个堂弟霍耀光。
“我?还是跟以前老样子喽,在公社生产队多赚工分。”
霍耀光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他就上过几年小学,之后就再没读过书,一直是在生产队赚工分。
霍耀文挑眉问道:“要是以后没生产队了呢?”
“没生产队?不可能,没了生产队,大家吃什么啊。”在霍耀光眼里没生产队了,大家都不种粮食,难道喝西北风不成。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霍耀文摇了摇头,现在全国九成九的人,谁能想到再过几年实施了几十年的公社制度会被取消,人民生产队也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各自种各自家的田地。
算算时间,现在不出意外的话,徽省的小岗村已经开始签“生死状”了,等到今年秋收,那比过去五年总合还要高的产量,会震惊整个中国!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加快了改革开放、包干到户的推动,想来不出五年的时间,包干到户应该会全国面积的推广。真等到那时候,霍耀光应该也会承包一点农田,然后拼命的努力干活,等到五六十岁的时候,靠土地拆迁来发家致富吧!
“不会真的要取消吧?”霍耀光看堂哥说这话,心里有点恐慌,他是知道自己这位堂哥算是个大人物,想来是知道一点他们不知道的内幕。
“我的意思是让你多学习,不要什么都不学只懂的卖力气。”
霍耀文本来是想说一下徽省小岗村的,只不过看自己这位堂弟似乎有点恐慌,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张口,只是督促道:“你在家里闲的没事做的时候,别到处乱跑,多看看以前的课本,找耀成学习一下初中的知识,以后堂哥可能要在中山这边建厂。”
“建厂!耀文哥你要建厂啊!”霍耀成眼前一亮,立马说道:“那到时候我也去你的厂里上班吧,我老早就羡慕我姐了,她在纺织厂一个月能赚好几十呢!”
“呵呵,你努力学习,以后一天都能赚好几十。”
见霍耀成说出这么傻气的话,霍耀文哈哈一笑,他倒是没歧视的想法,毕竟这也很好理解,在生产队一天都未必能赚到一块钱,但到厂里上班每个月轻轻松松就是几十块。
想来不光是霍耀成有这个想法,进厂里当工人应该是此时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不仅是铁饭碗,干到一定年限还有可能能分到城里的房子,以后老了干不动了还能把位置让给儿子女儿,这么好的工作谁都想。
“真的!”
“我还能骗你不成?好好学习,赚钱的机会多的是。”
霍耀文拍了拍堂弟的肩膀,再次劝勉了一句,现在随便考个专科大学都比几十年后的清华牛的多,他要是当年重生在内地,肯定会死命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老板,时间差不多了。”不远处的白蕴和看了看腕表,已经上午九点多了,再不快点的话,可能赶不上下午一点的船了。
当初看到这个段子,霍耀文只是笑而不语,能从新闻中看到商机不是不可能,但这种几率太小了。不过这回他看到《广州日报》这篇“论改革开放”的文章,才明白过来,原来看报纸还真能找到商机从而发达啊!
这篇《论改革开放》讲的内容其实很虚,可能连撰写的作者本人都不是太明白什么样才叫改革,什么样才叫开放。不过这位作者有一段话写的很棒;“改革开放就是重新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伟大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无论多么地艰辛和困难,伟大的中华人民都会毅然决然的奋勇向前……”
文章总得来说写的很不错,很简单的说明了一下目前改革开放的普遍意思,不过可能还是因为局限性,有些地方写的很含糊,不过这并不妨碍理解。想来要真的有人从这篇文章中悟到了改革开放的商机,恐怕也不是一般人吧。
想到这,霍耀文笑着摇了摇头脑袋,把报纸翻了一页,看起副刊上的内容。副刊的标题是一首诗,名字叫《致橡树》,作者舒婷。
看到这三个字,霍耀文又想到了前年去京城时,听到的北岛那首诗,八十年代盛行的朦胧派,这个时候应该开始慢慢崛起了吧。也不知道顾城的那首《一代人》写出来没有,上辈子不管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只要看到这短短两句小诗,他内心总会波澜起伏。
“咚咚……”
不知过去多久,突然卧室房门从外面被人敲响,霍耀文听到动静,一边起身走到门口开门,一边问道:“边个?”
“老板是我和李先生。”外头白蕴和说道。
一听是他,霍耀文刚打开房门,就注意到白蕴和旁边站着李文辉。
“不好意思霍先生,这么晚了还来打扰你。”李文辉歉意地笑道。
“没事,时间还早,我一个人在房间里也睡不着,还有些无聊,刚还琢磨出去逛逛的,李先生既然过来了,就进屋喝杯茶聊聊天。”霍耀文嘴角一笑,也没有在意李文辉这时候怎么好好的突然上门找自己。
待他把房门拉开,请二人进了屋,随后便走到桌边拿起两个不锈钢的杯子,给两人一人泡了一杯茶。
接过不锈钢的茶杯,李文辉笑着道了句谢谢。
霍耀文看他喝了口茶,笑问道:“不知道李先生这么晚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嗯……”李文辉沉吟片刻,想了一下该怎么把上午从父亲那听到的话说出来,好一会才试探性地问道:“霍先生,昨天我听您说好像是想投资内地市场?”
“嗯,是有这个打算。”霍耀文点了点头,想起刚刚看到的那篇文章,伸出手拿起桌上一张报纸递了过去,笑道:“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李先生你有空的话可以看看。”
“论改革开放”这个标题……李文辉立马就明白霍耀文不是有这个打算,而是切实的有这个心思了,咬了咬牙,他直接说道:“不知道霍先生投资内地是不是想从事电器生意?”
霍耀文眉毛一挑,瞥了眼白蕴和,见他微微摇头,明白不是白蕴和主动找的李文辉。这么看来应该是自己昨天临别前随口说的那么一句话,让他知道自己有在内地投资电器生意的想法了吧。
见对方既然主动找上门,想来是为了探明自己的想法,霍耀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也没有保留,直接面带笑容地说道:“李先生猜的不错,之前我还和白顾问讨论了,清楚目前国内电器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不,可以说国内什么生意都是一片空白,但总得来说电器是最缺的。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产量的问题。”
...
求月票,求订阅!大佬们,再求一波。
第611章 【手电筒也是电器】
后世网上有过这么一篇有关国内家电史的文章,讲的是从70年代至今的家电普及率,70年代早期国内基本上是一清二白,那时国内能够看见过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的人,都是出国在日本、欧美国家开的眼界。
那时候如果说国人能够拥有家电的话,那也就是“三转一响带咔嚓”。所谓,三转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电风扇,一响是收音机,咔嚓是指照相机,这几乎是一个家境非常好的人,才能够拥有的奢侈品。
90年代春节晚会上有一个小品,台词有一段是大概是这样说的:“你家当年这么穷啊?”“谁说的?当年我们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啊?还有家电?是什么?”“手电筒嘛!”
“马大帅”因这句春晚台词让无数男女老少笑破肚皮。不过这段话放在6-70年代,还真不算夸张,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家用电器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以说70年代电器在国内的普及率不到1%,这还是为了写出来好看,总不能严苛的去精密计算,写出0.00几吧。
很多人常说怀念过去家电的耐用性,但事实上,因为技术落后的问题,当年很多的家电其实质量按照如今来算的话,都是劣质产品,抓到是会被重罚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视机过去经常会出现雪花白,也时不时的就这坏了那坏了,隔三差五地出故障是常态。
哪像如今电视质量都非常好,电视机买了后很少有出故障的,同时,电视信号也很稳定。而且相对而言价格也比几十年前便宜了好多倍。
70年代一台电视机要三四百块,是城里普通阶层大半年的收入,在农村生活的人,恐怕一年都未必买的起一台。现在的话只要正常工作,想要一台四五千块的网络电视机,一两个月的收入应该是轻松的吧?
过去是艰辛的,不过改革开放步入八十年代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起来,国民的存款也越来越多,家电普及率从不到1%,慢慢的发展到了3%,5%,10%。
一直到2000年左右提出家电下乡政策,算是让全国人都用上了家电,不管是否只是一台电视机,还是一台电风扇,这都足以说明,国内家电市场的辽阔和可持续发展性。
这些事情,李文辉不知道,有远见的和记电业董事长李永森也不可能知道,但霍耀文很清楚,他可以说是亲身经历过那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在他的眼里,国内到处都是商机,到处都是王牌,只看先从哪里下手了。
互联网和地产现在做不了,建厂的话还不够明朗,但搞电器出口贸易却是非常有前景,同时也是非常适合现在市场的。当初黄首富发家就是在80年代早期,靠着电器一举成为全国首富的。
李文辉见霍耀文含含糊糊的,直接说:“霍先生,实不相瞒,其实我这次来内地,不管是来看看这边政策的,主要还是家父很好看内地电器市场,让我来打个急先锋探探路。”
“是吗?”霍耀文假装露出惊讶之色,随即笑着道:“看来李董事长对市场的敏锐性还是一如既往的厉害,前年我们一块北上的时候,就听李董事长说过这个打算,当时只以为是说说,没想到是真的。”
“不错,自那以后家父就非常的想要打开内地电器市场,只不过当时政策的问题,一直没能如愿,但如今不同了,改革开放让家父看到了进入国内市场的希望……”
李文辉一边说一边观察霍耀文的表情,见他一直面露微笑,看不出任何表情,其内心也是烦躁居多。不等继续说下去,他直言道:“所以昨天我听霍先生有这个心思后,回去琢磨了一下,我认为霍先生有这个想法,家父也有这个想法,不妨两家坐在一起聊一聊。”
此话一出,屋内突然安静了下来,李文辉有点忐忑的看了眼一直露出笑容的霍耀文,又瞥了眼旁边坐着默不作声的白蕴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想了想,似乎自己也没什么说错的地方啊,不就是希望两家坐下来谈一谈合作的可行性。
好一阵,李文辉才试探性的喊了句“霍先生”
霍耀文张口道:“李先生,之前我也说过了,国内的电器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一个人肯定是吃不下的,只是你确定你能代表和记电业代表令尊吗?”
刚刚不说话,不是霍耀文摆谱,主要李文辉刚毕业回国,还没完全参与到他家族企业当中,哪怕霍耀文跟他讲了双方合作,要是等回头李文辉回去后,李永森不答应,或者因别的事情推推搡搡的。不光是落了霍耀文的面子,也平白无故的让本来没什么事的两家公司产生了矛盾。
再切说了,霍耀文虽说只比李文辉大了五六岁,但他发家成名已久,与他相交的港岛商界人士,无不是李文辉父亲那一辈的人。平时聊聊倒也没什么,真要谈合作,还是得李永森自己过来最好,至于李文辉此时还太嫩了点。
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李文辉也没觉得霍耀文看清自己,毕竟对方不仅是寰宇集团和和记黄埔的董事长,更是香港的太平绅士,虽然都是同辈人,但对方比自己强这是毋庸置疑的。
看不是因谈话出现的问题,李文辉连忙笑道:“这个我明白,我昨天已经通知家父了,他已经准备亲自过来了,只不过因为通行证的问题,可能要耽误几天时间,还需要霍先生等一等。”
“没关系,刚好我也要在广州这边多待几天。”霍耀文嘴角一笑。
……
数天后。
李永森带人从香港坐船赶了过来,霍耀文亲自去接的船,对李文辉他可以随意,但年长的李永森,他还是很有礼貌的。
一个郎有情一个妾有意,两方人一碰面,在边吃边喝中,就基本上谈妥了合作的想法。对于投资电器生意,霍耀文一开始是想在寰宇集团新成立一个部门,但后来想了想,还是选择以和记黄埔董事长的身份与李永森谈。
原因有两点,一点是寰宇集团没什么工厂实业,一时半会找不到相关的人员;第二点就是戴维德那边已经顺利的在股市上回购了不少和记黄埔的股票,增持至今,霍耀文大约已经有了百分之四十多的股份。
距离目标最低60%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这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汇丰那边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股份,这些是早年和记洋行借贷抵押在银行的。
之前戴维德说过此事,霍耀文也一直眼馋汇丰的那点股,可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收回来,只能拖着慢慢等机会。
但这回李永森从香港过来,谈合作的时候随口提及了一下港岛最近一直流传包大亨要收购九龙仓的谣言,这下算是给霍耀文看到了机会!
包大亨是汇丰银行十大董事之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华人董事,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存在!
李永森笑着说道:“霍先生来内地待了也有不少日子了,想来是对这边的电器市场早已有了解。”
“了解谈不上,但还是大致清楚一点的。”霍耀文浅笑一声,他何止是了解,简直可以用熟透了来形容。
“那不知道霍先生认为我们应该先从那一步开始?”李永森不是不知道这边电器市场,毕竟儿子李文辉来了那么久了,或多或少都清楚国内目前电器市场那些可以做那些做不了。
霍耀文想了想,说道:“按理说我们应该是以大电器来进行贸易,但照我个人看法,最好还是先建个电器厂,主要以生产手电筒为主。”
“建厂?生产手电筒!”
李永森开始只以为霍耀文是想跟他一样,搞国外电器的代理,然后转贸易到国内,没想到一张口就是建电器厂。建厂也就罢了,生产手电筒是什么意思?
“不错,就是手电筒!”
现在大的家电,国内九成九的人是买不起的,哪怕自己这边搞出了电视机,电风扇,冰箱什么的,销量上肯定不是很高,除了一些大城市有顾客外,乡镇基本上是别想了。但手电筒不一样,不敢说每个人都买得起,但最起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这年头,路灯还没有普及,大家走夜路怎么能少得了手电筒的存在!手电筒不仅生产技术简单,其次价格也不贵,牢牢的按照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把品牌普及出去,等日后家家富裕起来了,这不就是无声的价值吗?
正好也应了“马大帅”的那句春晚台词,“手电筒就不是电器了?”
...
第612章 【自主研发】
一月二十七日除夕夜一过,在内地待了大半个月的霍耀文一行人,也准备收拾收拾行李启程回香港了。对于这次能回乡探亲,阿嫲和大爷爷他们自然是高兴,不仅是见到了不少多年未见的亲人,也看到了霍家日益繁荣的后辈子侄。
那头阿嫲、父母在与三爷他们道别。
这头霍耀文也是拉着家里的小一辈们说说话。
“耀文哥,你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霍耀成有点不舍的这位堂哥。
“应该要不了多久了。”霍耀文笑着与霍耀成说道:“放心,以后我们随时都可以回来,你记住跟阿志多学习学习,争取过明年靠一个好大学。”
阿志是姑姑霍莉莉的儿子,去年参加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顺利的考上了京城的清华大学,今年过春节没有回来,还在学校那边复习知识。
“你放心耀文哥,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考上京城的学校。”
霍耀成拍了拍胸口,仿佛北大、清华在他眼里唾手可得。
“有信心就好。”
霍耀文笑了笑,自己这位堂弟的功课怎么样,这段时间也有了一点了解,不能用差,但绝对是考不上北大清华的,努努力考个专科生还是有点希望的。加上现在的专科生可比以后值钱的多,不管是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干些别的工作,日后的生活也会很稳定的。
“耀光你准备做些什么?”霍耀文看向另外一个堂弟霍耀光。
“我?还是跟以前老样子喽,在公社生产队多赚工分。”
霍耀光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他就上过几年小学,之后就再没读过书,一直是在生产队赚工分。
霍耀文挑眉问道:“要是以后没生产队了呢?”
“没生产队?不可能,没了生产队,大家吃什么啊。”在霍耀光眼里没生产队了,大家都不种粮食,难道喝西北风不成。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霍耀文摇了摇头,现在全国九成九的人,谁能想到再过几年实施了几十年的公社制度会被取消,人民生产队也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各自种各自家的田地。
算算时间,现在不出意外的话,徽省的小岗村已经开始签“生死状”了,等到今年秋收,那比过去五年总合还要高的产量,会震惊整个中国!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加快了改革开放、包干到户的推动,想来不出五年的时间,包干到户应该会全国面积的推广。真等到那时候,霍耀光应该也会承包一点农田,然后拼命的努力干活,等到五六十岁的时候,靠土地拆迁来发家致富吧!
“不会真的要取消吧?”霍耀光看堂哥说这话,心里有点恐慌,他是知道自己这位堂哥算是个大人物,想来是知道一点他们不知道的内幕。
“我的意思是让你多学习,不要什么都不学只懂的卖力气。”
霍耀文本来是想说一下徽省小岗村的,只不过看自己这位堂弟似乎有点恐慌,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张口,只是督促道:“你在家里闲的没事做的时候,别到处乱跑,多看看以前的课本,找耀成学习一下初中的知识,以后堂哥可能要在中山这边建厂。”
“建厂!耀文哥你要建厂啊!”霍耀成眼前一亮,立马说道:“那到时候我也去你的厂里上班吧,我老早就羡慕我姐了,她在纺织厂一个月能赚好几十呢!”
“呵呵,你努力学习,以后一天都能赚好几十。”
见霍耀成说出这么傻气的话,霍耀文哈哈一笑,他倒是没歧视的想法,毕竟这也很好理解,在生产队一天都未必能赚到一块钱,但到厂里上班每个月轻轻松松就是几十块。
想来不光是霍耀成有这个想法,进厂里当工人应该是此时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不仅是铁饭碗,干到一定年限还有可能能分到城里的房子,以后老了干不动了还能把位置让给儿子女儿,这么好的工作谁都想。
“真的!”
“我还能骗你不成?好好学习,赚钱的机会多的是。”
霍耀文拍了拍堂弟的肩膀,再次劝勉了一句,现在随便考个专科大学都比几十年后的清华牛的多,他要是当年重生在内地,肯定会死命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老板,时间差不多了。”不远处的白蕴和看了看腕表,已经上午九点多了,再不快点的话,可能赶不上下午一点的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