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第197章 打麦机
第197章 打麦机
“十六弟,你造的这是啥?”
村里的木匠有点搞不清楚,前几天,周益民就找他打造了这玩意,柜子不像柜子。似乎还不完整,还有别的零件需要安装,所以他看不出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打麦机。”周益民告诉他。
还有点别的零件,他已经让钢铁厂那边帮忙打造。
其实,就是小麦脱粒机。
脱粒机在国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甚至在18世纪40年代的时候,苏格兰人就发明了最原始的脱粒机,那种脱粒机由水力驱动的一系列连枷结构组成,其能力相当于30个劳动力。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脱粒机的成功持续了 100年。在需求高峰期,英国制造的脱粒机成为许多国家的热门选择。
如今,海外都出现联合收割机了。
而国内,收割小麦的方式还很原始,尤其是农村,几乎还停留在人力收割。
农民们用镰刀将小麦割下来,搬回碾场,将小麦铺在碾场上,然后靠牲口带石碌进行碾压,一天碾一场,在天气晴好情况下每个小队碾完需要十天左右。
老支书急着买毛驴,也是为了这次收麦,他相信,有了更多的毛驴,小麦脱粒工作会更快。
“打麦机?”木匠一愣。
周家庄还没出现过机械收割,自然也就比较陌生了。
“嗯!就是把割下来的小麦,往里面送,就能脱粒,不需要用石碌碾,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周益民解释。
木匠看着眼前的“大家伙”,难以置信。
就这玩意,能给小麦脱粒,不需要牲口拖石磙碾来碾去。
“还缺点什么吧?”他又问道。
周益民点头:“差点关键部位,明天弄过来,安装上去就行。”
小麦脱粒机,跟打谷机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而已。
眼前的,不用电,也不烧油,所以只能人力驱动。但即便是人力驱动,脱粒的速度、效果都要比用石碌碾压的好。
脱粒机的使用,说是农业的一次改革也不为过,大大地将劳动力解放出来,提高了效率。
没过多久,村里人都知道,木匠这些天打造的,是打麦机,纷纷来围观。
就是老支书、大队长也不能免俗。
“怎么给小麦脱粒?我怎么有点看不懂呢?”
老支书瞥了那货一眼,说道:“你看不懂就对了。”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哄笑声。
村里有名的“大聪明”,确实不需要看懂。
木匠解释:“还没全呢!益民说,还有零件在钢铁厂,等安装好,你们就可以见识、见识了。”
说实话,他自己都很期待。
毕竟这玩意他也参与了制造。
如果真的能高效脱粒,他多少也会跟着沾点名气,想想都激动。
“支书,什么时候杀猪?”有人则是想着吃肉。
按照惯例,收割前肯定得杀一头猪,给大家开开荤的。
“后天早上吧!起床早点。”
村里一共养了10头猪,也就最近才稍微养肥一点。之前,那些猪只能吃猪草,能肥才怪。但也没办法,人都没得吃,谁还顾得上猪呀?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猪不允许私自出售,必须统一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来进行分配。因此,大家养猪的积极性也不怎么高。
这时候有任务猪的说法,任务猪太瘦的话,还会被批评,猪的重量不能低于90斤。
周家庄的10头猪,有8头需要交给国家。
老支书此话一出,有些村民欢呼起来。
想到杀猪吃肉,有人就忍不住流口水。
到了第二天,周益民将脱粒机的关键零件运回来。随行的,还有一位钢铁厂的领导——丁主任。
钢铁厂得知周益民又打造东西,当即就重视起来。
尽管周益民跟他们说了,那只是小麦脱粒机,国外早就有了,不能出口。但那些领导立马意识到脱粒机在国内的重要性,他们很想搞清楚这脱粒机的性能。
“丁主任,那边种的作物,基本上都是我们钢铁厂统一采购。”周益民指着河床那边,盖着塑料膜,非常显眼。
“好,好呀!”丁主任大喜。
作为后勤主任,他当然希望吃的东西供应渠道多、稳定呀!
跟周家庄合作,无疑是一步非常精妙的棋。
“让乡亲们多种点,我们钢铁厂吃得下,不用担心。”他开口道。
随后,他目光看向麦田。
可惜呀!这些麦子得统一上交,哪怕是他们钢铁厂,都不能擅自跟周家庄采购。
周益民将钢铁厂打造的零件安装上去,很快就组成一台经典的人力打麦机。
这种打麦机,他们一共制造了三台。
“这就可以了?”丁主任问道。
他虽然没用过这种打麦机,但也是搞过生产的人,他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建国后,傍上了老丈人,才能坐到现在的位置。
“试一下就知道。”周益民说道。
“快,去割些小麦回来。”丁主任喊道。
有人朝麦田那边冲过去,都很好奇,那“机器”是怎么脱粒的。
而此时,村民们开始磨镰刀,等着“开镰”。
磨镰多用青石,石面平滑柔和,磨出的刀刃更有韧劲。
老支书吩咐,让大家今天就开始收割。公社那边来人了,人家来看了麦田的小麦,看到可以收割,当即要求周家庄开始抢收。
一刻都不想等的意思。
大家不知道,现在国家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只能开始“催收”。小麦熟了,就别等了,早点小麦进仓,就早点缓解现如今的粮食危机。
此时,就连学校都开始放假。
老师带着学生,准备到收割的麦田捡麦穗。小孩子的作用,也仅限于此了。
小麦是成熟最早的农作物,也是细粮,所以特别珍惜,务必颗粒归仓,一个麦穗也不能浪费。
“开镰!”老支书大喝一声。
他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这种事还是带头,站在最前面,左手拢麦,右手执镰,轻轻的一挥一收,举起一束麦把高高扬起在人们面前,如同扬起一面旗帜。
其他人,也开始行动起来。
(本章完)
“十六弟,你造的这是啥?”
村里的木匠有点搞不清楚,前几天,周益民就找他打造了这玩意,柜子不像柜子。似乎还不完整,还有别的零件需要安装,所以他看不出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打麦机。”周益民告诉他。
还有点别的零件,他已经让钢铁厂那边帮忙打造。
其实,就是小麦脱粒机。
脱粒机在国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甚至在18世纪40年代的时候,苏格兰人就发明了最原始的脱粒机,那种脱粒机由水力驱动的一系列连枷结构组成,其能力相当于30个劳动力。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脱粒机的成功持续了 100年。在需求高峰期,英国制造的脱粒机成为许多国家的热门选择。
如今,海外都出现联合收割机了。
而国内,收割小麦的方式还很原始,尤其是农村,几乎还停留在人力收割。
农民们用镰刀将小麦割下来,搬回碾场,将小麦铺在碾场上,然后靠牲口带石碌进行碾压,一天碾一场,在天气晴好情况下每个小队碾完需要十天左右。
老支书急着买毛驴,也是为了这次收麦,他相信,有了更多的毛驴,小麦脱粒工作会更快。
“打麦机?”木匠一愣。
周家庄还没出现过机械收割,自然也就比较陌生了。
“嗯!就是把割下来的小麦,往里面送,就能脱粒,不需要用石碌碾,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周益民解释。
木匠看着眼前的“大家伙”,难以置信。
就这玩意,能给小麦脱粒,不需要牲口拖石磙碾来碾去。
“还缺点什么吧?”他又问道。
周益民点头:“差点关键部位,明天弄过来,安装上去就行。”
小麦脱粒机,跟打谷机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而已。
眼前的,不用电,也不烧油,所以只能人力驱动。但即便是人力驱动,脱粒的速度、效果都要比用石碌碾压的好。
脱粒机的使用,说是农业的一次改革也不为过,大大地将劳动力解放出来,提高了效率。
没过多久,村里人都知道,木匠这些天打造的,是打麦机,纷纷来围观。
就是老支书、大队长也不能免俗。
“怎么给小麦脱粒?我怎么有点看不懂呢?”
老支书瞥了那货一眼,说道:“你看不懂就对了。”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哄笑声。
村里有名的“大聪明”,确实不需要看懂。
木匠解释:“还没全呢!益民说,还有零件在钢铁厂,等安装好,你们就可以见识、见识了。”
说实话,他自己都很期待。
毕竟这玩意他也参与了制造。
如果真的能高效脱粒,他多少也会跟着沾点名气,想想都激动。
“支书,什么时候杀猪?”有人则是想着吃肉。
按照惯例,收割前肯定得杀一头猪,给大家开开荤的。
“后天早上吧!起床早点。”
村里一共养了10头猪,也就最近才稍微养肥一点。之前,那些猪只能吃猪草,能肥才怪。但也没办法,人都没得吃,谁还顾得上猪呀?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猪不允许私自出售,必须统一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来进行分配。因此,大家养猪的积极性也不怎么高。
这时候有任务猪的说法,任务猪太瘦的话,还会被批评,猪的重量不能低于90斤。
周家庄的10头猪,有8头需要交给国家。
老支书此话一出,有些村民欢呼起来。
想到杀猪吃肉,有人就忍不住流口水。
到了第二天,周益民将脱粒机的关键零件运回来。随行的,还有一位钢铁厂的领导——丁主任。
钢铁厂得知周益民又打造东西,当即就重视起来。
尽管周益民跟他们说了,那只是小麦脱粒机,国外早就有了,不能出口。但那些领导立马意识到脱粒机在国内的重要性,他们很想搞清楚这脱粒机的性能。
“丁主任,那边种的作物,基本上都是我们钢铁厂统一采购。”周益民指着河床那边,盖着塑料膜,非常显眼。
“好,好呀!”丁主任大喜。
作为后勤主任,他当然希望吃的东西供应渠道多、稳定呀!
跟周家庄合作,无疑是一步非常精妙的棋。
“让乡亲们多种点,我们钢铁厂吃得下,不用担心。”他开口道。
随后,他目光看向麦田。
可惜呀!这些麦子得统一上交,哪怕是他们钢铁厂,都不能擅自跟周家庄采购。
周益民将钢铁厂打造的零件安装上去,很快就组成一台经典的人力打麦机。
这种打麦机,他们一共制造了三台。
“这就可以了?”丁主任问道。
他虽然没用过这种打麦机,但也是搞过生产的人,他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建国后,傍上了老丈人,才能坐到现在的位置。
“试一下就知道。”周益民说道。
“快,去割些小麦回来。”丁主任喊道。
有人朝麦田那边冲过去,都很好奇,那“机器”是怎么脱粒的。
而此时,村民们开始磨镰刀,等着“开镰”。
磨镰多用青石,石面平滑柔和,磨出的刀刃更有韧劲。
老支书吩咐,让大家今天就开始收割。公社那边来人了,人家来看了麦田的小麦,看到可以收割,当即要求周家庄开始抢收。
一刻都不想等的意思。
大家不知道,现在国家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只能开始“催收”。小麦熟了,就别等了,早点小麦进仓,就早点缓解现如今的粮食危机。
此时,就连学校都开始放假。
老师带着学生,准备到收割的麦田捡麦穗。小孩子的作用,也仅限于此了。
小麦是成熟最早的农作物,也是细粮,所以特别珍惜,务必颗粒归仓,一个麦穗也不能浪费。
“开镰!”老支书大喝一声。
他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这种事还是带头,站在最前面,左手拢麦,右手执镰,轻轻的一挥一收,举起一束麦把高高扬起在人们面前,如同扬起一面旗帜。
其他人,也开始行动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