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第233章 双田村借粮
第233章 双田村借粮
与周家庄、上水村不同,此时的双田村气氛非常沉重。
村里粮食收获不好,交了公粮后,就几乎没有太多的余粮了。
以前发生这种事,一般就是劝大家出去找活路的。
有亲戚的投奔亲戚,没有的就是逃饥荒。
历史上,逃饥荒还少吗?
就连中原腹地的河南,历史上也经常出现逃饥荒潮。而且河南人逃饥荒的方向,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不逃向更富裕的江南,而是逃去关中地区。
其实,也还是有原因的。
关中和河南相邻,地理位置近。
当时的人们逃荒基本上靠两条腿走路,有条件的无非赶个驴车,所以逃荒肯定是要选择临近去避难,要不然体力不支加上粮草不足,在半路上就坚持不下去了。
另外一点就是河南有通往关中的火车,有些人就可以挤上火车,减少体力的耗损。
再加上关中地区土壤肥沃,产出的粮食足够外来人吃,有一定的接纳灾民能力。
至于向南去江浙,那就更难了,江浙人口密度更大,土地更少,且以工商业为重,难民干不了手工业的活,干了也养不活家人。
如果是黄河泛滥带来的逃饥荒,就更不能往下游跑了,只有往上游走,才会远离洪水。只要到了关中,一路就可以去到川渝,那边战争相对也比较少。
因此,人家河南人不傻,怎么逃都是有道理、有讲究的。
“村长,怎么办?粮食不多了。”双田村的大队长梁向前问道。
这时候,国内粮食亩产是很低,好多都是三四百斤,超过四百斤的都算非常好的丰收。
稻谷的亩产会高一些,能达到五六百斤。所以,能种稻谷的,一般都会选择种稻谷。当然,现在农民也没有选择权,种什么都是要听指挥的。
“发动一下力量,去借粮吧!现在各个村都刚收粮不久,应该都比较宽裕。”旁边的人说道。
只能趁这个时候去借粮,才有可能借到。
等人家吃得差不多了,你再去,能借到才怪。
梁村长摇头:“估计很难,好多地方的收成都不好,恐怕余粮也不多。当然,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要去问问。
这样吧!我们分头去看看。”
他决定广撒网。
为了大家能活下去,可怜的尊严已经不重要。
梁村长想到了周家庄,虽然周家庄跟他们村有点远,但还是得去试试看。
于是,他们开始派人到周围各个村子去跑一趟,能借多少算多少。梁村长则是亲自去周家庄,希望有个好结果。
事不宜迟,他们立即出发。
刚交公粮,这段时间是各个村子最富裕的时候。
天快黑的时候,梁村长带着三个村民,才来到周家庄。
“什么人?”
他们立即被拦在了村口的位置,现在周家庄是有人守村口的,一旦发现陌生人,会立即汇报。
就连晚上,都有人巡逻。毕竟他们村的“资产”可不少。
“同志,我们是双田村的,我是双田村村长,姓梁,跟你们周家庄的周支书熟,能通报一下吗?”
他也不敢乱闯,现在不少村子都是有自己武器的。产生误会、冲突,那后果有点严重,会死人的。
因此,梁村长尽量避免误会,自报家门。
“您稍等。”
周家庄的村民立即跑去找老支书。
这时候,老支书还在跟周益民聊天呢!得到消息后,有些意外。但他很快就猜到对方的来意了,毕竟交公粮的时候,他便知道双田村的情况很不好。
老支书有点为难。
他们村的粮食虽然还算充足,但也不能随便借给别人呀!
再说了,饲养家禽,也是要粮食的。虽然放养在山上,让它们吃自然界的东西,但也不能一点粮食都不喂。
“就说我不在。”思索片刻,老支书还是硬下心来。
周益民却说:“我们不是有公社分派的修水渠名额吗?干脆送个人情好了,既然人家都找上门来。”
老支书一听,心想也对。
于是,他改口:“让他们进来吧!带去食堂那边,我这就过去。”
那村民立即跑回去。
老支书跟周益民说道:“一起去会一会梁村长?”
左右没事干,周益民点头:“也行。”
周益民跟着老支书来到村食堂的位置,此时,梁村长也被迎了进来,闻着食堂传出来的饭香味,他们四个人都有种饥肠辘辘的感觉。
“周支书,我们又见面了。”梁村长连忙伸出手来。
老支书跟他握了握手:“梁村长,这次来是……”
开门见山吧!也不绕来绕去了。跟周益民相处多了,老支书发现自己的行事风格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不喜欢说废话。
梁村长叹了口气:“说来惭愧,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借粮的。我们双田村的情况很糟糕,粮食歉收严重,交了公粮,几乎就没有剩的。
所以,今天过来问问。当然,要是你们看上我们双田村什么,也不妨大胆说。”
空口借粮,梁村长知道很难,于是他才加上最后那句。
一个村,再怎么落魄,也还是会有点值钱玩意的。如果能用东西换来粮食,那最好不过啦!
老支书微微摇头:“我们周家庄粮食也不多,但有个事可以便宜你们。”
“哦?什么事?”梁村长很诧异。
虽然没答应给粮,让他内心很失望,但后面那句,还是让他有一丝希望。
(本章完)
与周家庄、上水村不同,此时的双田村气氛非常沉重。
村里粮食收获不好,交了公粮后,就几乎没有太多的余粮了。
以前发生这种事,一般就是劝大家出去找活路的。
有亲戚的投奔亲戚,没有的就是逃饥荒。
历史上,逃饥荒还少吗?
就连中原腹地的河南,历史上也经常出现逃饥荒潮。而且河南人逃饥荒的方向,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不逃向更富裕的江南,而是逃去关中地区。
其实,也还是有原因的。
关中和河南相邻,地理位置近。
当时的人们逃荒基本上靠两条腿走路,有条件的无非赶个驴车,所以逃荒肯定是要选择临近去避难,要不然体力不支加上粮草不足,在半路上就坚持不下去了。
另外一点就是河南有通往关中的火车,有些人就可以挤上火车,减少体力的耗损。
再加上关中地区土壤肥沃,产出的粮食足够外来人吃,有一定的接纳灾民能力。
至于向南去江浙,那就更难了,江浙人口密度更大,土地更少,且以工商业为重,难民干不了手工业的活,干了也养不活家人。
如果是黄河泛滥带来的逃饥荒,就更不能往下游跑了,只有往上游走,才会远离洪水。只要到了关中,一路就可以去到川渝,那边战争相对也比较少。
因此,人家河南人不傻,怎么逃都是有道理、有讲究的。
“村长,怎么办?粮食不多了。”双田村的大队长梁向前问道。
这时候,国内粮食亩产是很低,好多都是三四百斤,超过四百斤的都算非常好的丰收。
稻谷的亩产会高一些,能达到五六百斤。所以,能种稻谷的,一般都会选择种稻谷。当然,现在农民也没有选择权,种什么都是要听指挥的。
“发动一下力量,去借粮吧!现在各个村都刚收粮不久,应该都比较宽裕。”旁边的人说道。
只能趁这个时候去借粮,才有可能借到。
等人家吃得差不多了,你再去,能借到才怪。
梁村长摇头:“估计很难,好多地方的收成都不好,恐怕余粮也不多。当然,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要去问问。
这样吧!我们分头去看看。”
他决定广撒网。
为了大家能活下去,可怜的尊严已经不重要。
梁村长想到了周家庄,虽然周家庄跟他们村有点远,但还是得去试试看。
于是,他们开始派人到周围各个村子去跑一趟,能借多少算多少。梁村长则是亲自去周家庄,希望有个好结果。
事不宜迟,他们立即出发。
刚交公粮,这段时间是各个村子最富裕的时候。
天快黑的时候,梁村长带着三个村民,才来到周家庄。
“什么人?”
他们立即被拦在了村口的位置,现在周家庄是有人守村口的,一旦发现陌生人,会立即汇报。
就连晚上,都有人巡逻。毕竟他们村的“资产”可不少。
“同志,我们是双田村的,我是双田村村长,姓梁,跟你们周家庄的周支书熟,能通报一下吗?”
他也不敢乱闯,现在不少村子都是有自己武器的。产生误会、冲突,那后果有点严重,会死人的。
因此,梁村长尽量避免误会,自报家门。
“您稍等。”
周家庄的村民立即跑去找老支书。
这时候,老支书还在跟周益民聊天呢!得到消息后,有些意外。但他很快就猜到对方的来意了,毕竟交公粮的时候,他便知道双田村的情况很不好。
老支书有点为难。
他们村的粮食虽然还算充足,但也不能随便借给别人呀!
再说了,饲养家禽,也是要粮食的。虽然放养在山上,让它们吃自然界的东西,但也不能一点粮食都不喂。
“就说我不在。”思索片刻,老支书还是硬下心来。
周益民却说:“我们不是有公社分派的修水渠名额吗?干脆送个人情好了,既然人家都找上门来。”
老支书一听,心想也对。
于是,他改口:“让他们进来吧!带去食堂那边,我这就过去。”
那村民立即跑回去。
老支书跟周益民说道:“一起去会一会梁村长?”
左右没事干,周益民点头:“也行。”
周益民跟着老支书来到村食堂的位置,此时,梁村长也被迎了进来,闻着食堂传出来的饭香味,他们四个人都有种饥肠辘辘的感觉。
“周支书,我们又见面了。”梁村长连忙伸出手来。
老支书跟他握了握手:“梁村长,这次来是……”
开门见山吧!也不绕来绕去了。跟周益民相处多了,老支书发现自己的行事风格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不喜欢说废话。
梁村长叹了口气:“说来惭愧,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借粮的。我们双田村的情况很糟糕,粮食歉收严重,交了公粮,几乎就没有剩的。
所以,今天过来问问。当然,要是你们看上我们双田村什么,也不妨大胆说。”
空口借粮,梁村长知道很难,于是他才加上最后那句。
一个村,再怎么落魄,也还是会有点值钱玩意的。如果能用东西换来粮食,那最好不过啦!
老支书微微摇头:“我们周家庄粮食也不多,但有个事可以便宜你们。”
“哦?什么事?”梁村长很诧异。
虽然没答应给粮,让他内心很失望,但后面那句,还是让他有一丝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