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姑奶奶你别血口喷人
十二月下旬。
各大报纸都在报道三中全会的消息,然而人报,却在头版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论住房问题与自建房的合理性》的文章。
署名:北大经济系学生。
这个名头,源自胡继伟和陈岱荪的一番电话沟通。
胡继伟想要一个权威署名,陈岱荪给不了,合计之后,干脆用这个。
文章一见报,引发轩然大波。
全会通过好些个重要议题,但具体要怎么走,人民群众尚处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
诶!
就在这时,房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行一步。
成为大家广泛讨论的话题。
燕园三角地里,不仅原刊报纸早已张贴着,周围还贴满了就此事展开的……声援文章。
少有两张充斥质疑的论调,往往刚贴上去,就被人炮轰得一无是处。
几乎所有学生都与有荣焉。
这可是他们北大的功绩!
燕园中,竟有学生以一己之力,或将改变这个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进程!
恐怖如斯!
没错,不仅学生们这样想,民众们也一样,一时间无数目光聚焦于北大经济系。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这件事早几个月发生,那么1978年,报考北大经济系的考生,只怕要翻出百倍!
但这个吓死人不偿命的殊荣,某人是绝不敢认领的。
他心里很有b数,他算个der啊。
没有上面推动,这篇文章屁都不是。
一切照旧,管他外面风云诡谲。
李建昆不知道的是,如果他没有做这件事,一年后,1981年1月,有个叫苏兴的经济学家,回到《红旗》杂志担任经济部主任,也会发表一篇文章:
《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
内容跟他大差不差,同样是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的依据。
得出的观点,不能说一毛一样,简直无二。
瞧,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
但该说不说,李建昆同志,确实以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我国房改的进程,比前世快一整年。
所以许多东西也变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正好大方针不缺,但上上下下其实都挺迷茫,不知该从哪里着手。
嚯!
房改的理论困境,轰然破除!
能干的事这不就来了?
上面立马启动程序,生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般,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房改一下进入序章。
——
燕园里波涛席卷。
你猜怎么着?
还真不缺聪明人。
北大经济系学生现在是有不少人,但多半都是今秋刚入校的新生,他们有这能耐?
排除他们后,那就好定位多了。
老生的名字一张纸就能列出来,还有四头熊猫呢!是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四个研究生!
皆是各省状元!
如果计算概率的话,你说谁的“嫌疑”最大?
这几天,老有人来307寝室闲逛,美其名曰联络感情,实则就是刺探军情。
李建昆没事人样,死忍了一个礼拜,今儿在报纸上看到计划启动大规模房改试点的新闻后,喜上眉梢,立马遁走。
颠了!
直奔东升街道办事处。
“咚咚!”
主任办公室,房门没关。
李建昆屁颠屁颠走进,笑呵呵道:“周主任,我又来了,听说有好消息?”
周慧芳笑骂,“还不是你们北大搞……诶?小李,伱不是就学经济的?该不会是你吧!”
“怎么可能!我哪有这本事。”
李建昆瞪着眼睛,凑近过去,弯腰,神秘兮兮道:“主任,实不相瞒,其实我知道是谁,但那家伙死不承认,也是没辙。”
“谁啊?”
姑奶奶就爱听这些八卦。
“叫胡自强。主任,您可别出去乱说哈,毕竟人压根没承认!”
“害,晓得了晓得了,我是那种多嘴的人吗?”
今儿这嗑,好唠不少,李建昆拉开椅子坐下。
“周主任,报纸看了吗,上面都准备搞大规模试点了?”
“嗯,然后呢。”
“主任,您老就别逗我了,我的那点小心思,您还不知道。就那小房子。”
“呵,小房子,小房子你倒是自己去盖啊,找我干嘛?”
周慧芳丢给他一个大白眼。
其实农村在宅基地上盖房,建国以来就允许,海淀这边,除了海淀小镇外,这年头其他地方跟农村也差不多。
你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个土胚房,或者捡些石块垒房,看有没人管你。
随你高兴!
最近舆论中的自建房,说的是城市中的、使用砖石水泥的房子。
好房子!
“真的就是小房子。”
李建昆重申道。
该说不说,原先他画了份图纸,那是幢两层楼房,现在已经被他撕了。
因为通过连月来的……嗯,饱受打击!
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丰满,而现实很残酷。上面明言支持也没用,九月份就房改破冰,也没见啥动静。
他要真建出这么个玩意,那简直就是个1亿瓦的电灯泡。
指不定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参观。
于是他一再降低要求,决定在尽量不放弃规模的前提下,怎么简单怎么弄。
以后政策放开,推掉重建就是。
并且已经找好代言人,看过房契的人,才知道这块地是他的。
也就街道办和房管局。
其他人日后会认为,这是由京城金家和陈家,俩返城没事干的小伙,东凑西拼,榨干亲朋好友,联袂搞起来的一地方。
“占地一千多平方,我算是看出来了,一点点砖石水泥还满足不了你。”
周慧芳用笑呵呵语气,说出了嘲讽的话,问:“你是搞来住的吗?”
“不是。”
李建昆回道:“周主任,之前跟您讲过的呀,我个人觉得这房子建起来不会亏,这是其一;其二,我想拿它做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实践试点。”
“你说具体点。”
“建个商业小院。”
“啥叫商业小院?”
“类似小市场那种。”
“啥?!”
周慧芳老镜后的双眼,瞪得好似铜铃,那模样似乎在说,你疯了吧!
市场是私人能搞的?
“周主任,您先别激动。”
李建昆解释道:“您老可能没太关注经济方面的事,三中全会前夕,从十月底到十二月初,上面持续两个月召开了知识青年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返城知青创造就业条件。
“您看哈,今年年底,不用想,又是大批知青返城……”
这件事,算是说进了周慧芳心坎里。
不光上面急,他们基层也急啊!
她做过初步统计,今年过年,他们街道办管辖的这一块,预计会有上百号知青回来。
没地方住还不说,一群青壮劳动力,没事干可咋整?
见天无所事事,就算是好孩子,也得变坏呀!
“也就是说,知青就业问题,很快就会有政策下来。”
李建昆继续说道:“难道主任您愿意这么多人,又四处占街摆摊吗?那对于你们的管理工作也不利啊。
“我提供个地方,能用就用,不能用,我大不了放着,也不妨碍谁对吧。”
周慧芳仔细咂摸着这番话,半晌后,眯起眼睛道:“你提供地方,让没事干的年轻人进去搞营生,你想当包租公啊你!”
“诶!主任,可不能血口喷人哈!”
李建昆正色道:“我啥时候跟您讲过,我要收钱了?”
“哈?”
周慧芳傻眼,不敢置信道:“你愿意提供地方,不,不收租金吗?”
“对啊,不行吗?”
“……”
(本章完)
十二月下旬。
各大报纸都在报道三中全会的消息,然而人报,却在头版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论住房问题与自建房的合理性》的文章。
署名:北大经济系学生。
这个名头,源自胡继伟和陈岱荪的一番电话沟通。
胡继伟想要一个权威署名,陈岱荪给不了,合计之后,干脆用这个。
文章一见报,引发轩然大波。
全会通过好些个重要议题,但具体要怎么走,人民群众尚处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
诶!
就在这时,房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行一步。
成为大家广泛讨论的话题。
燕园三角地里,不仅原刊报纸早已张贴着,周围还贴满了就此事展开的……声援文章。
少有两张充斥质疑的论调,往往刚贴上去,就被人炮轰得一无是处。
几乎所有学生都与有荣焉。
这可是他们北大的功绩!
燕园中,竟有学生以一己之力,或将改变这个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进程!
恐怖如斯!
没错,不仅学生们这样想,民众们也一样,一时间无数目光聚焦于北大经济系。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这件事早几个月发生,那么1978年,报考北大经济系的考生,只怕要翻出百倍!
但这个吓死人不偿命的殊荣,某人是绝不敢认领的。
他心里很有b数,他算个der啊。
没有上面推动,这篇文章屁都不是。
一切照旧,管他外面风云诡谲。
李建昆不知道的是,如果他没有做这件事,一年后,1981年1月,有个叫苏兴的经济学家,回到《红旗》杂志担任经济部主任,也会发表一篇文章:
《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
内容跟他大差不差,同样是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的依据。
得出的观点,不能说一毛一样,简直无二。
瞧,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
但该说不说,李建昆同志,确实以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我国房改的进程,比前世快一整年。
所以许多东西也变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正好大方针不缺,但上上下下其实都挺迷茫,不知该从哪里着手。
嚯!
房改的理论困境,轰然破除!
能干的事这不就来了?
上面立马启动程序,生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般,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房改一下进入序章。
——
燕园里波涛席卷。
你猜怎么着?
还真不缺聪明人。
北大经济系学生现在是有不少人,但多半都是今秋刚入校的新生,他们有这能耐?
排除他们后,那就好定位多了。
老生的名字一张纸就能列出来,还有四头熊猫呢!是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四个研究生!
皆是各省状元!
如果计算概率的话,你说谁的“嫌疑”最大?
这几天,老有人来307寝室闲逛,美其名曰联络感情,实则就是刺探军情。
李建昆没事人样,死忍了一个礼拜,今儿在报纸上看到计划启动大规模房改试点的新闻后,喜上眉梢,立马遁走。
颠了!
直奔东升街道办事处。
“咚咚!”
主任办公室,房门没关。
李建昆屁颠屁颠走进,笑呵呵道:“周主任,我又来了,听说有好消息?”
周慧芳笑骂,“还不是你们北大搞……诶?小李,伱不是就学经济的?该不会是你吧!”
“怎么可能!我哪有这本事。”
李建昆瞪着眼睛,凑近过去,弯腰,神秘兮兮道:“主任,实不相瞒,其实我知道是谁,但那家伙死不承认,也是没辙。”
“谁啊?”
姑奶奶就爱听这些八卦。
“叫胡自强。主任,您可别出去乱说哈,毕竟人压根没承认!”
“害,晓得了晓得了,我是那种多嘴的人吗?”
今儿这嗑,好唠不少,李建昆拉开椅子坐下。
“周主任,报纸看了吗,上面都准备搞大规模试点了?”
“嗯,然后呢。”
“主任,您老就别逗我了,我的那点小心思,您还不知道。就那小房子。”
“呵,小房子,小房子你倒是自己去盖啊,找我干嘛?”
周慧芳丢给他一个大白眼。
其实农村在宅基地上盖房,建国以来就允许,海淀这边,除了海淀小镇外,这年头其他地方跟农村也差不多。
你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个土胚房,或者捡些石块垒房,看有没人管你。
随你高兴!
最近舆论中的自建房,说的是城市中的、使用砖石水泥的房子。
好房子!
“真的就是小房子。”
李建昆重申道。
该说不说,原先他画了份图纸,那是幢两层楼房,现在已经被他撕了。
因为通过连月来的……嗯,饱受打击!
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丰满,而现实很残酷。上面明言支持也没用,九月份就房改破冰,也没见啥动静。
他要真建出这么个玩意,那简直就是个1亿瓦的电灯泡。
指不定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参观。
于是他一再降低要求,决定在尽量不放弃规模的前提下,怎么简单怎么弄。
以后政策放开,推掉重建就是。
并且已经找好代言人,看过房契的人,才知道这块地是他的。
也就街道办和房管局。
其他人日后会认为,这是由京城金家和陈家,俩返城没事干的小伙,东凑西拼,榨干亲朋好友,联袂搞起来的一地方。
“占地一千多平方,我算是看出来了,一点点砖石水泥还满足不了你。”
周慧芳用笑呵呵语气,说出了嘲讽的话,问:“你是搞来住的吗?”
“不是。”
李建昆回道:“周主任,之前跟您讲过的呀,我个人觉得这房子建起来不会亏,这是其一;其二,我想拿它做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实践试点。”
“你说具体点。”
“建个商业小院。”
“啥叫商业小院?”
“类似小市场那种。”
“啥?!”
周慧芳老镜后的双眼,瞪得好似铜铃,那模样似乎在说,你疯了吧!
市场是私人能搞的?
“周主任,您先别激动。”
李建昆解释道:“您老可能没太关注经济方面的事,三中全会前夕,从十月底到十二月初,上面持续两个月召开了知识青年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返城知青创造就业条件。
“您看哈,今年年底,不用想,又是大批知青返城……”
这件事,算是说进了周慧芳心坎里。
不光上面急,他们基层也急啊!
她做过初步统计,今年过年,他们街道办管辖的这一块,预计会有上百号知青回来。
没地方住还不说,一群青壮劳动力,没事干可咋整?
见天无所事事,就算是好孩子,也得变坏呀!
“也就是说,知青就业问题,很快就会有政策下来。”
李建昆继续说道:“难道主任您愿意这么多人,又四处占街摆摊吗?那对于你们的管理工作也不利啊。
“我提供个地方,能用就用,不能用,我大不了放着,也不妨碍谁对吧。”
周慧芳仔细咂摸着这番话,半晌后,眯起眼睛道:“你提供地方,让没事干的年轻人进去搞营生,你想当包租公啊你!”
“诶!主任,可不能血口喷人哈!”
李建昆正色道:“我啥时候跟您讲过,我要收钱了?”
“哈?”
周慧芳傻眼,不敢置信道:“你愿意提供地方,不,不收租金吗?”
“对啊,不行吗?”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