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违制不违制全是始皇帝说了算,整个大秦的律法都是为君王而服务的,始皇帝这个开国皇帝很显然享有最高解释权。
中车府令黔于前先行,赵泗落始皇帝半步居于后。
片刻已至偏殿,待黔通传百官以后,始皇帝隆重登场,群臣行礼,赵泗躬身跟随于始皇帝身后,微微落后半步,也算是间接性的享受了群臣的恭迎。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朝会,诸皇子,也就是赵泗的叔叔们乃至于亲爹扶苏也都头戴冕旒在场行礼……
“诸卿平身!”
始皇帝双臂一震,泰然自若的坐下,尔后摆了摆手,示意赵泗坐下。
赵泗小心翼翼的跪坐在始皇帝身侧,端正体型,头顶冕旒一动不动。
群臣纷纷诧异,看着面前这一幕皆各有所思。
冯去疾眉头舒缓的同时,内心又一些沉凝。
就连老神自在的王翦都难免有些诧异,更不用说跟在王翦身侧的王离了。
王离看着跪坐在始皇帝身边的赵泗神情难免有那么一点点的恍惚。
好家伙……说好一块同殿为臣,你这家伙居然不声不响的成了陛下的亲孙子,不仅是亲孙子,还成了诸侯,还是赵王!
到底是身份的改变让王离下意识的有了几分忐忑,定睛看过去,赵泗的脸被冕旒遮挡,也看不出来什么神情来。
“今日召开朝会,只议赵地之事,旧赵之地,疆土广泛……”
始皇帝开口,叙说召开此次朝会的目的。
摆在明面上的就如同始皇帝说的一般,旧赵之地叛乱不止,这地方地理位置又太过于险要,因此不能徐徐图之,决定尽快平定旧赵之地的叛乱,让旧赵之地尽快安定,在和三公九卿商议以后,决定分封出身于赵国宗室的赵泗为赵王,治理赵地,以尽快平定旧赵之地的叛乱,因为封王是一件大事,因此不能不通知群臣就草率决定,诸臣如果有觉得不妥的可以拿出来商讨,如果商讨妥定以后,赵泗就要封王于赵了。
始皇帝开口发言以后,就到了群臣的发言时间。
封王!
到底是件大事!
哪怕没有三公九卿率先开口,诸臣依旧议论纷纷。
总体议论和先前赵泗看到的奏折内容大致相同。
无非就是分为反对派赞成派和中间派。
满朝文武,根据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纷纷开口谏言。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显然在始皇帝不拍板,三公九卿不下场之前,就算是争上一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冯去疾正在犹豫自己是不是要在这个时候献上助攻,助力赵泗封王以壮大长公子立储之声势的时候,又有心多观察片刻,以求估量始皇帝对于立储的态度,却不料,就是这片刻迟疑,已是有人抢先。
王翦摸了摸自己的胡子颤颤巍巍的从轮椅之上站起来。
“小公子出身于赵国宗室,公子歇人在咸阳,陈余不过是假借公子歇的名义带着赵人反抗大秦,倘若在这个时候封小公子为赵王,陈余又如何能够继续哄骗赵人?赵国的叛乱因此也就能够弹指而定了!”
王翦作为三公之一,且是资历声望甚广之人,而且还是大秦唯一一个彻侯,说话还是有分量的,因此反对派声势大减。
冯去疾心中惊诧,复又一看李斯,竟也有意动的样子,忙不迭失的跟随开口附议。
李斯脸上露出笑容,复又老神自在的旁观。
三公其二都已经开口赞同,李斯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九卿因此随之附和,于是朝堂上的声音也就只剩下了一个。
封王事定!
就在始皇帝准备开口宣布的时候,身为人臣极致的李斯却眯了眯眼睛上前一步开口。
“陛下,臣有话说!”
始皇帝闻声点头。
“臣非反对小公子封王,而是想问一下陛下,既然赵地迫切需要安定,小公子既然也已经敲定封王之事,何时离开咸阳,前往封地称王以安定赵地?”
始皇帝闻声,撇了一眼李斯……
哪怕没有提前沟通,君臣之间的默契,依旧一如既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泗乃长子,朕甚爱之!
好在,冯去疾已经开口了。
李斯也不用硬着头皮赞成赵泗封王了。
揣摩的懂始皇帝心思的就那么几个人,李斯有了新的抱负,而想要实现抱负的前提是坚定不移的支持始皇帝。
但偏偏李斯是法家……
站在法家的立场之上,他应该维护郡县制,这是他的政治人设。
可偏偏赵泗封王对李斯个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他和赵泗交好,赵泗的地位越尊贵,越稳固,他的未来就越安全,他定下来的根基才更加有可能维护。
可倘若轻而易举赞同封王,抛弃政治人设,下面的人难免会有质疑,甚至于影响他的威望,以至于政令难以通畅……
车辆掉头都并非易事,更何况政治上的改弦易张?
好在,冯去疾最先忍不住,李斯因此也不用硬着头皮赞同赵泗封王。
而是适时的表示自己不赞同的态度……
反正三公其二都鼎力支持了,他适当的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始皇帝不同意,那是大势已去,他也无力回天。
态度显得软弱一点就软弱一点,最起码他的政治立场并没有表现出来动摇的意思。
追问赵泗何时前往封地,本就是李斯故意为之。
或者说……捧哏……
始皇帝闻声皱了皱眉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转头看向李斯,沉吟不语。
始皇帝的沉默让整个朝堂都霎时间变得鸦雀无声,哪怕李斯明知道自己问对了,但是面对这种压力也依旧有些心有余悸。
选择无时无刻不存在,倘若他因为政治立场被裹挟着反对赵泗封王,那这股来自于始皇帝的压迫力恐怕就不单单是展示给朝堂诸公看的了……
沉默良久……
始皇帝似乎是强行按耐住了自己的怒火,幽幽的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照理来说,诸侯封王,应该尽快离开咸阳,前往自己的封地,以维持地方安稳,拱卫咸阳。
可是泗长于民间,自幼失孤,八岁又跟随徐福渡海远离中原,二十余年,不曾于父母面前享乐,不曾于朕身前承欢……
泗乃长孙,朕甚爱之,不可舍其远去。”
李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问什么。
赵泗身世大白以后李斯就有一些猜测,而随着始皇帝的举动,李斯心中的猜测也越来越笃定。
现在,李斯已经可以肯定了。
始皇帝并非不想立储,而是想储君和太孙同时定下。
亦或者说,太孙定于储君之前。
简而言之,始皇帝不仅打算决定秦二世的人选,还打算决定秦三世的人选。
故而李斯才有了这一问……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而易举的推断出来始皇帝的想法,始皇帝更不可能把这种想法公诸于众。
他只能表现出来,让臣子自己去领会,大家心照不宣即可。
赵泗和扶苏终究是父子,而非敌人。
故而李斯开口去问,实则是作为一个捧哏,给始皇帝一个表达自己意思的空间。
然而这个回答,依旧让李斯心中惊讶。
泗乃长孙,朕甚爱之!
李斯想了很多种回答……不论如何,始皇帝肯定不打算让赵泗离开咸阳这是肯定的。
至于理由,或许可以从能力,功劳?亦或者其他?
总之不管是什么理由,总会有人帮始皇帝圆上,毕竟三公之中,太尉和御史大夫都已经同意,大势已定,无力回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撕破脸。
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可以了。
只需要让臣子能够心领神会,明白始皇帝对赵泗的看重即可。
可万万没想到,始皇帝打了一个直球。
没有从道德人品方面出发,没有从能力功劳方面出发。
有的,只是纯粹的感情。
泗乃长孙,朕甚爱之!
君王决计不可意气感情用事,但君王一旦以意气感情用事,表明的态度也更加危险了。
这!就是底线!
始皇帝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满朝文武,朕,就是疼自己的大孙子!
这个理由很好,也没有任何反驳的空间,始皇帝这种话都说出来了,谁要再反驳,那就真的是没有半分余地了。
事实上,惊讶的不仅仅是李斯。
还有满朝文武……
始皇帝很少意气用事,也很少被感情左右自己的选择。
而此时此刻,始皇帝近乎明明白白的告诉所有人,之所以破例封王,之所以对赵泗不同于他人,就是因为,他是朕的长孙,朕就是喜欢这个长孙。
离谱……
但是回想起来赵泗身世尚未明了之时始皇帝都对赵泗颇为喜爱,亲近赵泗更如亲近子侄,也就没那么离谱了。
更不用说,赵泗在始皇帝大巡天下的时候,可是有救驾之功的!
始皇帝寿诞之时,更是赵泗负王于背将始皇帝背入寝宫!
始皇帝卧病沙丘的时候,也是赵泗日夜守护,寸步不离……
若以感情论事,不管是任何一个人都担不起这份亲近,唯有赵泗,也只有赵泗。
中车府令黔于前先行,赵泗落始皇帝半步居于后。
片刻已至偏殿,待黔通传百官以后,始皇帝隆重登场,群臣行礼,赵泗躬身跟随于始皇帝身后,微微落后半步,也算是间接性的享受了群臣的恭迎。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朝会,诸皇子,也就是赵泗的叔叔们乃至于亲爹扶苏也都头戴冕旒在场行礼……
“诸卿平身!”
始皇帝双臂一震,泰然自若的坐下,尔后摆了摆手,示意赵泗坐下。
赵泗小心翼翼的跪坐在始皇帝身侧,端正体型,头顶冕旒一动不动。
群臣纷纷诧异,看着面前这一幕皆各有所思。
冯去疾眉头舒缓的同时,内心又一些沉凝。
就连老神自在的王翦都难免有些诧异,更不用说跟在王翦身侧的王离了。
王离看着跪坐在始皇帝身边的赵泗神情难免有那么一点点的恍惚。
好家伙……说好一块同殿为臣,你这家伙居然不声不响的成了陛下的亲孙子,不仅是亲孙子,还成了诸侯,还是赵王!
到底是身份的改变让王离下意识的有了几分忐忑,定睛看过去,赵泗的脸被冕旒遮挡,也看不出来什么神情来。
“今日召开朝会,只议赵地之事,旧赵之地,疆土广泛……”
始皇帝开口,叙说召开此次朝会的目的。
摆在明面上的就如同始皇帝说的一般,旧赵之地叛乱不止,这地方地理位置又太过于险要,因此不能徐徐图之,决定尽快平定旧赵之地的叛乱,让旧赵之地尽快安定,在和三公九卿商议以后,决定分封出身于赵国宗室的赵泗为赵王,治理赵地,以尽快平定旧赵之地的叛乱,因为封王是一件大事,因此不能不通知群臣就草率决定,诸臣如果有觉得不妥的可以拿出来商讨,如果商讨妥定以后,赵泗就要封王于赵了。
始皇帝开口发言以后,就到了群臣的发言时间。
封王!
到底是件大事!
哪怕没有三公九卿率先开口,诸臣依旧议论纷纷。
总体议论和先前赵泗看到的奏折内容大致相同。
无非就是分为反对派赞成派和中间派。
满朝文武,根据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纷纷开口谏言。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显然在始皇帝不拍板,三公九卿不下场之前,就算是争上一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冯去疾正在犹豫自己是不是要在这个时候献上助攻,助力赵泗封王以壮大长公子立储之声势的时候,又有心多观察片刻,以求估量始皇帝对于立储的态度,却不料,就是这片刻迟疑,已是有人抢先。
王翦摸了摸自己的胡子颤颤巍巍的从轮椅之上站起来。
“小公子出身于赵国宗室,公子歇人在咸阳,陈余不过是假借公子歇的名义带着赵人反抗大秦,倘若在这个时候封小公子为赵王,陈余又如何能够继续哄骗赵人?赵国的叛乱因此也就能够弹指而定了!”
王翦作为三公之一,且是资历声望甚广之人,而且还是大秦唯一一个彻侯,说话还是有分量的,因此反对派声势大减。
冯去疾心中惊诧,复又一看李斯,竟也有意动的样子,忙不迭失的跟随开口附议。
李斯脸上露出笑容,复又老神自在的旁观。
三公其二都已经开口赞同,李斯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九卿因此随之附和,于是朝堂上的声音也就只剩下了一个。
封王事定!
就在始皇帝准备开口宣布的时候,身为人臣极致的李斯却眯了眯眼睛上前一步开口。
“陛下,臣有话说!”
始皇帝闻声点头。
“臣非反对小公子封王,而是想问一下陛下,既然赵地迫切需要安定,小公子既然也已经敲定封王之事,何时离开咸阳,前往封地称王以安定赵地?”
始皇帝闻声,撇了一眼李斯……
哪怕没有提前沟通,君臣之间的默契,依旧一如既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泗乃长子,朕甚爱之!
好在,冯去疾已经开口了。
李斯也不用硬着头皮赞成赵泗封王了。
揣摩的懂始皇帝心思的就那么几个人,李斯有了新的抱负,而想要实现抱负的前提是坚定不移的支持始皇帝。
但偏偏李斯是法家……
站在法家的立场之上,他应该维护郡县制,这是他的政治人设。
可偏偏赵泗封王对李斯个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他和赵泗交好,赵泗的地位越尊贵,越稳固,他的未来就越安全,他定下来的根基才更加有可能维护。
可倘若轻而易举赞同封王,抛弃政治人设,下面的人难免会有质疑,甚至于影响他的威望,以至于政令难以通畅……
车辆掉头都并非易事,更何况政治上的改弦易张?
好在,冯去疾最先忍不住,李斯因此也不用硬着头皮赞同赵泗封王。
而是适时的表示自己不赞同的态度……
反正三公其二都鼎力支持了,他适当的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始皇帝不同意,那是大势已去,他也无力回天。
态度显得软弱一点就软弱一点,最起码他的政治立场并没有表现出来动摇的意思。
追问赵泗何时前往封地,本就是李斯故意为之。
或者说……捧哏……
始皇帝闻声皱了皱眉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转头看向李斯,沉吟不语。
始皇帝的沉默让整个朝堂都霎时间变得鸦雀无声,哪怕李斯明知道自己问对了,但是面对这种压力也依旧有些心有余悸。
选择无时无刻不存在,倘若他因为政治立场被裹挟着反对赵泗封王,那这股来自于始皇帝的压迫力恐怕就不单单是展示给朝堂诸公看的了……
沉默良久……
始皇帝似乎是强行按耐住了自己的怒火,幽幽的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照理来说,诸侯封王,应该尽快离开咸阳,前往自己的封地,以维持地方安稳,拱卫咸阳。
可是泗长于民间,自幼失孤,八岁又跟随徐福渡海远离中原,二十余年,不曾于父母面前享乐,不曾于朕身前承欢……
泗乃长孙,朕甚爱之,不可舍其远去。”
李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问什么。
赵泗身世大白以后李斯就有一些猜测,而随着始皇帝的举动,李斯心中的猜测也越来越笃定。
现在,李斯已经可以肯定了。
始皇帝并非不想立储,而是想储君和太孙同时定下。
亦或者说,太孙定于储君之前。
简而言之,始皇帝不仅打算决定秦二世的人选,还打算决定秦三世的人选。
故而李斯才有了这一问……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而易举的推断出来始皇帝的想法,始皇帝更不可能把这种想法公诸于众。
他只能表现出来,让臣子自己去领会,大家心照不宣即可。
赵泗和扶苏终究是父子,而非敌人。
故而李斯开口去问,实则是作为一个捧哏,给始皇帝一个表达自己意思的空间。
然而这个回答,依旧让李斯心中惊讶。
泗乃长孙,朕甚爱之!
李斯想了很多种回答……不论如何,始皇帝肯定不打算让赵泗离开咸阳这是肯定的。
至于理由,或许可以从能力,功劳?亦或者其他?
总之不管是什么理由,总会有人帮始皇帝圆上,毕竟三公之中,太尉和御史大夫都已经同意,大势已定,无力回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撕破脸。
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可以了。
只需要让臣子能够心领神会,明白始皇帝对赵泗的看重即可。
可万万没想到,始皇帝打了一个直球。
没有从道德人品方面出发,没有从能力功劳方面出发。
有的,只是纯粹的感情。
泗乃长孙,朕甚爱之!
君王决计不可意气感情用事,但君王一旦以意气感情用事,表明的态度也更加危险了。
这!就是底线!
始皇帝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满朝文武,朕,就是疼自己的大孙子!
这个理由很好,也没有任何反驳的空间,始皇帝这种话都说出来了,谁要再反驳,那就真的是没有半分余地了。
事实上,惊讶的不仅仅是李斯。
还有满朝文武……
始皇帝很少意气用事,也很少被感情左右自己的选择。
而此时此刻,始皇帝近乎明明白白的告诉所有人,之所以破例封王,之所以对赵泗不同于他人,就是因为,他是朕的长孙,朕就是喜欢这个长孙。
离谱……
但是回想起来赵泗身世尚未明了之时始皇帝都对赵泗颇为喜爱,亲近赵泗更如亲近子侄,也就没那么离谱了。
更不用说,赵泗在始皇帝大巡天下的时候,可是有救驾之功的!
始皇帝寿诞之时,更是赵泗负王于背将始皇帝背入寝宫!
始皇帝卧病沙丘的时候,也是赵泗日夜守护,寸步不离……
若以感情论事,不管是任何一个人都担不起这份亲近,唯有赵泗,也只有赵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