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有些姑娘的父母将女儿在学堂领的书具给儿子用,太后开设之初就说过,一个学生一个学期只能领一份。这一份笔墨用完了或是遗失了,家中便要买新的,若是家里不给买,姑娘就不必来上学了。
太后是算过的,发的墨水都是大瓶,够用一个学期了,若是被家中人拿了,她可以来学堂告状,学堂先生会帮她要回来,她若是不说,家里又不肯买,那就没学上了。
这是太后早就料到了的情况,经过了开学前几日忙碌的报名阶段,各家父母领着孩子来报名,一个私塾都坐不下了,太后只能先暂时收下,而后在截止报名时间后开始整理学生名册,将私塾的规模又扩大了些,买了另一处宅子当分院。
她当然也知道刚开学许多人家凑热闹,过了一阵子恐怕很多人辍学的,但她知道假以时日女学的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那些让姑娘辍学的人家看到了别家的姑娘受过教育后的样子,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鼠目寸光,女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的。
泉州只是个试点,接下来是江南一带,慢慢往北覆盖,她希望全国的女学能像男子学堂一样普及,但这在她有生之年怕是难以见到了,就连她办的济慈堂,全国也才四个而已,这不该是她这个太后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事。
当然全国各地都有官府办的济慈堂,只是像太后办的这般严谨的,就那四个,其他的只是挂名罢了,太后虽然会敲打户部官员,让他们多关注此事,但各地都有贪官,他们是抓不完的,太后只能常去各地视察。才能保持清平。
女学办在泉州,只有泉州户籍的女孩子能上,隔壁州县的父母带孩子过来问能不能读,太后狠心拒绝了,告诉她们她会尽量在全国各地普及,目前先在泉州办一个试试效果。
这原是一项惠民政策,但因为没有办法雨露均沾,反而激起了各地民怨,济慈堂也是在泉州办的,女学也是在泉州办的,太后就这么喜欢泉州吗?别的地方就不是大梁国土了?泉州人本来就富裕,还给他们各项惠民工程,其他贫苦州县比他们更需要啊!
太后没想到自己好心还办了坏事,曾经她在民间有口皆碑,如今倒各处诛伐了,她让人去查查是谁在背后搞鬼,让她抓到了非得好好收拾一顿不可,她办女学碍着谁了?又没用国库的钱。
确实是没用国库的钱,但太后办女学为妃是提升女子地位,这本就和男权主义相冲突,更别提按太后的一贯作风,她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泉州只是试点,接下来恐怕各地都会有,京城也会有,那么问题来了,她办这么多女学,让女子读了书,她们又不能参加科举,有什么用呢?
政客天生的敏感,立刻就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太后到如今这个身份地位,不图名不图利,她这是要兴起一场改革啊?皇帝唯母命是从,听说宫里都开始用女太医了,难保日后朝上都要有女官了。
太后也未免想的太简单了,一代女帝都只用了一个上官婉儿,她还想办女学搞女科举,这是公然挑战男权,岂能让她如意。
虽然太后还没提到这些,皇帝上朝也没提过,但聪明的人已经嗅到了气味,开始暗地里搞小动作了。
太后让人查,便查到了京里那些老匹夫的影子,却不能拿他们如何,只能先让人去辟谣,说泉州先行是因为泉州民风开放接受度更高,并非是因为太后对泉州格外的偏爱。
而且随后女学开学也有许多事情让她分不开身,虽然她不必事事出面,但她作为管事人,要掌着大舵,管事们有什么事都要问她,她也忙乱了许多天。
如她所想,许多人家都是来凑热闹,姑娘来上了两天学便笔墨丢失了,问姑娘她也只是不说话,少有敢违抗父母向先生告状的,学堂也不能如何,只能勒令过姑娘退学,没有书具还怎么上学,学堂不可能她弄丢一套便补一套的。
太后对于这种局面也是能狠下心的,读书便是医心,中华女子几千年的奴性已经深入骨髓,她开学堂便是想拯救她们,让她们知道女子未必不如男,可她们拽上了救生绳索又放手了,谁还救得了她们。
不过开学两日,学堂里学生便少了一半,太后不挽留,本来就已经免学费免书具费了,难道还得让他们求着这些人送姑娘来读书吗?有多少教多少,就算只有一个人,学堂几位夫子也就围着这一个人转。
这又有些人说太后是假惠民了,一点儿情面都不讲,这种工程只是办来博名声罢了。说这些话的也多半是那些不许家中姑娘去读书的,他们是巴不得姑娘去上学,学堂还能倒贴伙食费,他们才会考虑让姑娘去。
除此之外,原本为了给太后面子,泉州各家官员也安排了女孩去平民女学读书,但她们去了之后在学堂抱团排挤平民女孩,其实平民女孩人多,她们这些富家女只是少数,但平民对富豪天生就有种敬畏之心,不敢得罪,也就由着她们趾高气扬了。
学堂是不准搞特例的,这些姑娘来学堂上学也不许带丫鬟,中午要在学堂的食堂吃饭,她们嫌伙食差,不过呆了一天就回家诉苦,说学堂太差了,她们不想去了。
家中主母训斥她们,不许任性,这是太后办的女学,能进去可是沾光的。小庶女们暗暗腹诽,怎么不让你嫡亲的女儿去沾这光。
不仅她们嫌学堂,学堂难道不嫌她们,这本就是为了平民女子办的学堂,并不是这些富家女子的消遣物事,她们在学堂里拉帮结派攀比炫富,带坏风气,先生碍于她们是世家女子不好训斥,但女官不会顾忌,世家贵女进宫选秀都要经她们教导,这些小姑娘便是日后有什么大造化,如今也还不但让她们巴结的地步。
太后是算过的,发的墨水都是大瓶,够用一个学期了,若是被家中人拿了,她可以来学堂告状,学堂先生会帮她要回来,她若是不说,家里又不肯买,那就没学上了。
这是太后早就料到了的情况,经过了开学前几日忙碌的报名阶段,各家父母领着孩子来报名,一个私塾都坐不下了,太后只能先暂时收下,而后在截止报名时间后开始整理学生名册,将私塾的规模又扩大了些,买了另一处宅子当分院。
她当然也知道刚开学许多人家凑热闹,过了一阵子恐怕很多人辍学的,但她知道假以时日女学的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那些让姑娘辍学的人家看到了别家的姑娘受过教育后的样子,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鼠目寸光,女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的。
泉州只是个试点,接下来是江南一带,慢慢往北覆盖,她希望全国的女学能像男子学堂一样普及,但这在她有生之年怕是难以见到了,就连她办的济慈堂,全国也才四个而已,这不该是她这个太后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事。
当然全国各地都有官府办的济慈堂,只是像太后办的这般严谨的,就那四个,其他的只是挂名罢了,太后虽然会敲打户部官员,让他们多关注此事,但各地都有贪官,他们是抓不完的,太后只能常去各地视察。才能保持清平。
女学办在泉州,只有泉州户籍的女孩子能上,隔壁州县的父母带孩子过来问能不能读,太后狠心拒绝了,告诉她们她会尽量在全国各地普及,目前先在泉州办一个试试效果。
这原是一项惠民政策,但因为没有办法雨露均沾,反而激起了各地民怨,济慈堂也是在泉州办的,女学也是在泉州办的,太后就这么喜欢泉州吗?别的地方就不是大梁国土了?泉州人本来就富裕,还给他们各项惠民工程,其他贫苦州县比他们更需要啊!
太后没想到自己好心还办了坏事,曾经她在民间有口皆碑,如今倒各处诛伐了,她让人去查查是谁在背后搞鬼,让她抓到了非得好好收拾一顿不可,她办女学碍着谁了?又没用国库的钱。
确实是没用国库的钱,但太后办女学为妃是提升女子地位,这本就和男权主义相冲突,更别提按太后的一贯作风,她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泉州只是试点,接下来恐怕各地都会有,京城也会有,那么问题来了,她办这么多女学,让女子读了书,她们又不能参加科举,有什么用呢?
政客天生的敏感,立刻就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太后到如今这个身份地位,不图名不图利,她这是要兴起一场改革啊?皇帝唯母命是从,听说宫里都开始用女太医了,难保日后朝上都要有女官了。
太后也未免想的太简单了,一代女帝都只用了一个上官婉儿,她还想办女学搞女科举,这是公然挑战男权,岂能让她如意。
虽然太后还没提到这些,皇帝上朝也没提过,但聪明的人已经嗅到了气味,开始暗地里搞小动作了。
太后让人查,便查到了京里那些老匹夫的影子,却不能拿他们如何,只能先让人去辟谣,说泉州先行是因为泉州民风开放接受度更高,并非是因为太后对泉州格外的偏爱。
而且随后女学开学也有许多事情让她分不开身,虽然她不必事事出面,但她作为管事人,要掌着大舵,管事们有什么事都要问她,她也忙乱了许多天。
如她所想,许多人家都是来凑热闹,姑娘来上了两天学便笔墨丢失了,问姑娘她也只是不说话,少有敢违抗父母向先生告状的,学堂也不能如何,只能勒令过姑娘退学,没有书具还怎么上学,学堂不可能她弄丢一套便补一套的。
太后对于这种局面也是能狠下心的,读书便是医心,中华女子几千年的奴性已经深入骨髓,她开学堂便是想拯救她们,让她们知道女子未必不如男,可她们拽上了救生绳索又放手了,谁还救得了她们。
不过开学两日,学堂里学生便少了一半,太后不挽留,本来就已经免学费免书具费了,难道还得让他们求着这些人送姑娘来读书吗?有多少教多少,就算只有一个人,学堂几位夫子也就围着这一个人转。
这又有些人说太后是假惠民了,一点儿情面都不讲,这种工程只是办来博名声罢了。说这些话的也多半是那些不许家中姑娘去读书的,他们是巴不得姑娘去上学,学堂还能倒贴伙食费,他们才会考虑让姑娘去。
除此之外,原本为了给太后面子,泉州各家官员也安排了女孩去平民女学读书,但她们去了之后在学堂抱团排挤平民女孩,其实平民女孩人多,她们这些富家女只是少数,但平民对富豪天生就有种敬畏之心,不敢得罪,也就由着她们趾高气扬了。
学堂是不准搞特例的,这些姑娘来学堂上学也不许带丫鬟,中午要在学堂的食堂吃饭,她们嫌伙食差,不过呆了一天就回家诉苦,说学堂太差了,她们不想去了。
家中主母训斥她们,不许任性,这是太后办的女学,能进去可是沾光的。小庶女们暗暗腹诽,怎么不让你嫡亲的女儿去沾这光。
不仅她们嫌学堂,学堂难道不嫌她们,这本就是为了平民女子办的学堂,并不是这些富家女子的消遣物事,她们在学堂里拉帮结派攀比炫富,带坏风气,先生碍于她们是世家女子不好训斥,但女官不会顾忌,世家贵女进宫选秀都要经她们教导,这些小姑娘便是日后有什么大造化,如今也还不但让她们巴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