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个开国皇帝?!
    李世绩风尘仆仆地走进了立政殿。
    他本打算先寄信回来,但考虑到兹事体大,而他继续滞留平州又嫌碍眼,所以索性先一步回长安了。
    因为事关陛下最关心的平州局势,他不敢耽搁,一路飞奔回来,甚至比信使还要快一些。
    在宦官的指引下,他连水都没有顾得上喝,一头扎进了陛下的御书房。
    他是全长安唯一一个知道辽东大捷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将这天大的捷报汇报给陛下。
    刚踏进书房大门,李世绩一眼就看见了静静坐在皇帝一旁、面无人色的杨氏。
    他下意识地低头非礼莫视,向后退了一步。
    又觉得被皇帝召见,不声不响地退出去太失礼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低着头尬在了原地。
    “无妨,让她也听听。”李世民威严而平静地吩咐。
    长孙皇后在时,她也是在这个位置,陪伴陛下一同接见大臣……
    李世绩收拢发散的思绪,正待开口。
    陛下先开口了:
    “你这次所领的魏州兵马,只是与高句丽作战的先锋。
    “朕岂不知兵?以这点力量长途奔袭,硬捧高句丽十五万匪军,非你力所能及也。
    “所以此次败战,不是你的责任。
    “待四地兵马、两府民夫到齐,齐头并进横扫高句丽,仍由你指挥。”
    啊不是陛下,怎么就滑坡到败战了……谨慎了一辈子的李世绩,头一次有了插皇帝嘴的冲动。
    但众所周知,不论有没有其他妃子在场,插皇帝嘴都是比较严重的御前失仪行为。
    所以,李世绩只能低头听着李世民滔滔不绝,脚趾本能地在地板上抠啊抠的。
    “朕派你前去,是另有目的的,让你出征之前,朕也专门交代过你。”
    李世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为严肃。
    杨氏立刻向李世绩投来目光,眼神灼灼,苍白的面孔有了些血色。
    实力相差悬殊,吃败仗也是无可奈何的。
    只要李明他们能平安归来……
    李世民定定地盯着李世绩,一字一句道:
    “人,你带回来了吗?”
    “陛下……”李世绩终于得到开口的机会了,正要说明情况。
    “无需多言,回来了还是没回来?”
    李世民霸气地说着,须发皆张,宛如威严的雄狮。
    每当大臣们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每当他们回避问题的时候,就说明……
    李世绩只能据实以告:
    “没回来,因为……”
    杨氏脸色顿时煞白,主心骨仿佛被抽空了,整个人软绵绵地坐在地上,勉强用手撑着。
    李世民双眼布满了血丝,抓住李世绩的肩膀,如同愤怒的狮子,低声咆哮:
    “那他们人在哪里???”
    躲在燕山深处?被掳往平壤?还是已经……
    “大概在营州吧。”李世绩客观地说道。
    “营……营州?”
    李世民微微一颤,双眼闪过一阵茫然,无数思绪在脑子里狂奔而过。
    就这么僵了片刻,他若无其事地放开李世绩的肩膀,平静地评价道:
    “哦,他们突围与张俭会合了?干得还不错。”
    杨氏的眼睛里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人一下子就坐直了。
    “也,不尽然……”李世绩小心挑选着自己的词汇:
    “是李明殿下……”
    李世民打断了他,没有笑意地一呵:
    “怎么,他们难道大摇大摆,走大路去的营州?
    “难道高句丽人退军了?”
    开玩笑,就李世绩率领的这点魏州兵马,不但人数少,还是丢弃盔甲和辎重、长途奔袭的疲兵。
    带着这么点羸弱的力量,能突破燕山、打进平州,都算名将了。
    还想击败十五万敌军?
    做梦也不敢这么做啊!
    “陛下……”
    眼见得越描越黑,李世绩也有点背不住了,瞅着这个空档,赶紧像倒豆子一样说出了重点:
    “如陛下所说,高句丽确实撤退了。
    “但没非末将之功,而是李明殿下!
    “是李明殿下仅以平州之力,就击败了敌十五万大军!”
    此话一出,书房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李世民表情一片空白,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
    杨氏端端正正地坐在席位上,也像雕塑一样,表情一片空白。
    一双父母猛然发现,自己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亲生儿子,怔怔地听着李世绩的汇报。
    “李明殿下治民、治军极有方略,加上侯君集、薛万彻、韦待价的辅佐……”
    “你等等。”李世民回了回神,打断了他:
    “高句丽王手下的是正规军,不是窦建德那种,被薛万彻带二百人就冲散的农民军。”
    即使重新核定了户口,平州总人口也就十万出头。
    你就算平民和士兵一换一,也还有好几万的缺口呐!
    李明难道真是活菩萨活神仙,吹口气就能把敌人吹回辽水以东?
    也就是汇报的是最靠谱的李世绩,老李还能听一听。
    若是换其他将领,他早就一脚把那乱吹牛皮的家伙踹回前线了。
    “陛下,高句丽国王死了。”
    李世绩道:
    “被李明殿下派出的细作策反了左右,刺死了。”
    李世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定定地注视着李世绩。
    李世绩立即单膝跪地:
    “一切属实,若有虚言,末将万死不辞。
    “从平州前线的战报立刻送到长安,可与末将之言互为印证。”
    接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这是李明殿下的亲笔书信,托末将呈献给您。”
    这龙飞凤舞的字迹,一看就是自己亲生的。
    呼……杨氏整个人终于彻底松懈了下来。
    李世民略略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沉静地说:
    “你起来吧。”
    结束了?
    辽东之乱,真的就这么结束了?
    甚至不用朝廷出手,李明就把一切都摆平了?
    他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但在臣下面前,李世民硬是压下满肚子的问号和感叹号,十分冷峻地进行着下一步安排:
    “四地两府的兵马粮草调动不变,辽东行军道编制不撤,仍由你指挥。
    “趁高句丽内部大乱,一举攻灭之。”
    李世绩有些迟疑,还是呈上了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前线的李明殿下,似乎有不一样的想法。
    “这是殿下与高句丽摄政初步达成的停战条件,还请陛下定夺。”
    喝,臭小子真把自己当主君了?都敢不经请示,私自与敌人媾和了?
    李世民又想气又想笑。
    这做派,只能说相当“李明”了。
    “你退下吧,朕再做决断。”李世民冷静地吩咐道。
    李世绩立即拱手退下。
    李世民又转向杨氏: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朕还有些事。这几个月,你是最寝食难安的。”
    杨氏知道丈夫的心思,没有多问什么,掩笑离去,脚步轻盈得像蝴蝶一样。
    李世民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声,确认四下无人后,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澎湃,振臂低呼。
    好,很好!
    能文治,也有武功。
    能在正面战场打崩敌人,也会阴谋诡计釜底抽薪。
    而且还是顶着满朝文武的质疑,纯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扭转了占据!
    此子有乃父风范啊……
    不,岂止类父,简直青出于蓝!
    “朕若是落得此般田地……还未必能如他一般,这么快就破局。”
    李世民扪心自问,他当初创业的起点,其实是比李明在辽东要高的。
    他们老李家本就是隋朝皇族的亲戚,父皇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李世民初次登场就是为隋炀帝护驾。
    若是让他李世民落草为寇,与山匪农夫为伍……
    设身处地想,就算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能收拢人心,从零手搓出一支铁军,并与十五万正规军一争高下。
    “收拢人心,草莽初创,不甘于人下,嘶……”
    李世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怎么感觉他和杨氏生的这个幺子,颇有高祖遗风啊?
    不是唐高祖李渊。
    而是汉朝的那位太祖高皇帝……
    好家伙,唐朝传到现在才第二代,又来一个开国皇帝可还行。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危险的想法,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这小子都敢自作主张,私自与敌酋议和了,真是目无君王。
    “嗯,罢,念在辽东与平州距离遥远,战场瞬息万变,主帅可以有临机处置之权。”
    李世民下意识地在心里给李明的僭越之举辩护,顺手打开了和约的文本。
    整份协议非常冗长,通篇都是弯弯绕绕的废话,读起来非常吃力。
    看了一遍以后,李世民满脑子都是问号。
    如果他没有理解错的话……
    李明既没让高句丽割地,也没让对方纳贡?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明明打了胜仗,连一文钱也没有薅下来?
    这么宽宏大量,这还是李明吗?
    要不是落款的签名和盖章,李世民都怀疑,这是不是高句丽细作伪造的文书了。
    “不,以这小子的尿性,不可能不向高句丽复仇,更不可能有便宜不占……”
    李世民细细地研读起了这份内容冗长繁琐的文本。
    终于,在文本的末尾、谈判双方谈到这里差不多已经精疲力竭的部分。
    李世民从蝇头小楷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李明埋下的三颗暗雷。
    用很拗口的汉字写着:
    “自由贸易、新闻自由、环境保护……”
    什么意思,有何用意?
    由于时代限制,李世民对这三条套在如今广大发展中国家头上的紧箍咒,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
    李明在这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没头没脑地塞进了这三条条款,一定没有安好心。
    这小家伙,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李世民久久思索而无所得,暂时不去纠结,拿起了李明给他写的亲笔信。
    这是自长孙延送来的求援信后,李明这小子在半年之中给老爹老娘写的第二封信。
    儿子出差在外就是这样的,跟失踪了一样,几乎不和家里主动联系。
    李世民打开信纸,坐在桌案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日头向西,华灯初上。
    在油灯下,李世民将儿子的这封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除开开头的问候、近况介绍和战争经过以外,李明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之前的辽东乱象上——
    基层放任自流、土著豪强并起、府衙沦为摆设、百姓困苦不堪。
    而这一切的根因,只有一个字:
    远。
    传个信动辄一个月起步,半年也不稀奇。
    导致朝廷对那里的统治形同虚设,除了挂个大唐的名号,与外国番邦几乎无异。
    “确实如此……”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
    辽东“大乱”,或者说,辽东事件在长安引发的“大乱”,根本上是因为通信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误会。
    把忠臣当成贼子,把大胜当成大败,皆因如此。
    因此,李世民与李明信中的最后一段话,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如果朕在东北边疆悍然用兵,就算横扫了高句丽,又能有什么收益呢?”
    高句丽比辽东更远,森林沼泽密布,交通更为不便。
    连辽东都难以控制,实质上沦为当地门阀的统治区域,形同外国。
    那更偏远寒冷、民族更复杂的高句丽,岂不是更难以统治?
    治理当地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又要驻军又要维稳。
    更不用说要攻破高句丽的山城堡垒防线,代价更是惊人。
    成本这么高,收益却又有限。
    既不能控制当地的土人,又不能利用当地的资源。
    那鬼地方又没有多少田可种。
    “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不可怒而兴师,打高句丽,不合算……”
    李世民动摇了。
    他几乎被李明忽悠成功,决定放弃扫平高句丽的计划。
    如果李明那小子在现场,嘴角已经要勾勒出坏笑了。
    然而,你爹还是你爹。
    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在他最后一遍读完李明的书信,在略作放松以后,又再度拿起了信纸。
    这一次,是倒着读的。
    李明的信里,充满了一大堆有理有据的说理,所以读着很是吃力。
    当李世民读到末尾时,大脑已经比较疲倦、不愿意多思考了。
    所以会很容易地接受他在末尾夹带的私货。
    但当李世民休息了一阵,以清醒地大脑,重新看一遍李明在后几段鸡贼藏着的论点时。
    他立刻就发现了李明的真实意图:
    “那小子写了一大堆,就是劝朕别打高句丽。
    “为什么?”
    毫无疑问,高句丽一定是辽东的最大威胁。
    不论朝廷能否实际控制当地,天兵扫荡之处,能保他好几年的太平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那家伙要阻止呢?
    李世民沿着这条线索不断深挖,挖到了另一个让他更为困惑不解的疑问:
    “九成宫之后,朕给他封王。
    “他哪儿都不要,就要去辽东那鬼地方,这是为了什么呢?”
    放着富庶平整、交通方便的扬州、徐州之地,他不要。
    偏偏要去那错综复杂又贫瘠的辽东。
    在身陷险境、白惹了一身骚之后,李明那厮还不吸取教训,继续作死,拦着朝廷不让打高句丽。
    这是为什么?
    “辽东、高句丽……”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在书房来回踱步。
    当他愕然抬头,他又下意识地来到了地图之前。
    “地缘,地缘,是一切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李世民拿着油灯,一寸一寸地研究着燕山之北。
    西边是大漠,东边是大海,燕山就像一道门户,卡住了华夏腹地大规模向外开拓的道路。
    而辽东,就像门户开了一道小缝,不大,却是通往东北更广袤土地的关节。
    现如今,这道关节被划归入所谓“辽东军镇”,归辽东节度使李明管辖。
    而这个节度使,在直面过高句丽的威胁以后,居然拒绝朝廷的援助,仍然要留着高句丽。
    这是什么意思……
    “不,他不是要留着高句丽……”
    看着地图,李世民豁然开朗:
    “他是要阻止朝廷染指那里!
    “他想干什么?”
    李世民觉得自己几乎抓住重点了,放下李明的书信,再次捡起那份被搁置的议和协议。
    再通读一遍,他读出了这些貌似荒诞条款的隐藏含义。
    “不要割地,是因为他觉得,新割让的土地不会交给他管理?
    “至于朝贡,更是进不了他的口袋……”
    “他难道把高句丽,当成他自己的禁脔了?!”
    至于李明塞在条约里的这三条不知所谓的条件,李世民不知道具体能产生什么作用。
    但他能猜到,这一定是李明独吞高句丽的命门。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李世民逐渐理解了一切。
    “辽东不是一国的边境,而是一国的起点?
    “他要以那里为跳板,吞并高句丽,步步向北发展?!”
    那蛮荒之地有什么好发展的……李世民下意识地生出这个疑问。
    “不,是朕一直被错误滞后的信息误导了……
    “平州都能藏着十来万人,那地方未必蛮荒……”
    能诞生一个农耕、会造长城、能凑十五万大军的高句丽。
    这说明,东北地带的自然条件是不差的。
    再加上李明那神乎其技的治理能力,未来未必不能人丁兴旺……
    “他要将大唐以外的整个东北方,都纳入统治?
    “连同高句丽、契丹、室韦、靺鞨?!”
    然后呢,一直向北,直到无人能生存的冰天雪地,去当游牧?
    “还是掉头向南,跨过燕山……”
    站在地图之前,李世民被自己儿子的谋划震惊了。
    盘踞版图的一角,开发蛮荒地区,对中原虎视眈眈……
    这幅战略构图似曾相识。
    历史上也发生几次类似的事件。
    一次是开发荆楚、问鼎有几许的楚国。
    一次是称霸西戎、最后席卷六国的暴秦。
    “那小子,那小子……”
    李世民嘴角止不住的抽搐。
    好家伙,自己还真生了一个开国的高祖?
    那小子想开哪个国啊?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吃不起肉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吃不起肉肉并收藏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