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是他过来,还是朕过去!
事情的变化速度,比太子预料的还要快,根本不需要等到年底了。
咸宁四十二年八月底的时候,清帝的降表送到了应天府。
包括降表本身,以及清国的印玺和地图,还有吴国工匠拍出来的几张照片,以及朱简烜对这些人的安排。
老皇帝看着这些东西感慨万千,看着那张照片也是惊奇不已。
然后又莫名的惆怅了起来。
犹豫考虑了许久之后,还是下令公开这些消息。
同时还公开了吴王北伐的大体路线,还有此前没有发布的海上战报,也同时通过邸报公开。
此时民间才终于知道,陆上的传统北伐路线,其实只是吴国北伐军偏师。
吴国主力军从一开始就直捣黄龙,直奔顺天府去了。
大明精英阶层彻底的沸腾了。
太子拿着最新的邸报,递给自己的詹事齐旭看:
“十六弟……北伐大获全功。
“清帝开城投降,并要求各地守军投降。
“估计辽东、山西、陕西各地年前都会传来光复的消息。
“十六弟现在有再造社稷之功啊……”
齐旭为首的几个太子府的属官,本来还都非常的兴奋的。
但是听到太子最后的一句话,顿时又都沉默了下来。
所谓再造社稷之功,放到皇帝里面都是大功,在庙号上都能够称祖的。
如果办成这件事情的,是一个普通的臣子甚至藩镇也就罢了,最多也就是功高震主而已。
但是这个吴王他是当今皇帝和皇后的亲儿子啊。
老皇帝还在的时候,还能通过老皇帝的身份,将整个天下视为一体的。
一旦老皇帝驾崩,太子要继位的时候,天下就直接分成两半了。
至于说削藩,现在的朝廷多半打不过吴王。
就以清国作为参考对象,大明朝廷全力北伐,也做不到一年就尽全功啊。
太子继位真的要喊削藩,那吴王怕不是要直接靖难清君侧了。
吴王在民间的声望也是如日中天,就算是朝廷并不提削藩的事情,吴王仍然直接强行夺位,也就是稍微损失一点人望而已。
现在太子的直接属官,以及大明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员,还是理所当然的支持太子的。
但是现在这些朝廷官员好像做不了什么。
吴王是一个藩王,刚刚消灭了清虏的藩王,除非他自己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否则没有把他怎么样的理由。
现场沉默了许久之后,齐旭带着试探的心思建议:
“殿下,要不要请老先生们上书陛下,要求吴王殿下向大明朝廷转交中原省份控制权。
“或者指责吴王殿下自行处置清国君臣,属于僭越妄为。
“又或者是建议圣上北上祭拜祖宗陵寝。”
太子听了就直接摇头摆手:
“这些做法看似合乎道理,但是做出来只会激化矛盾,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再提了。”
齐旭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今天的内部小会议也就结束了。
但是没过几天,就有人上书皇帝,要求朝廷向吴王索要中原各省的控制权。
老皇帝看到奏章直接扔在一旁没有理会。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山西、陕西、辽东的消息陆续传来,北伐军还真的在年前解决了北方的战事。
但是,中央朝廷上开始不断出现有关吴王的奏章。
本来是提出各种要求,老皇帝都是不予理会,结果奏章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激烈。
诸如:目无君上、横行不法、僭越妄为、大不敬之类的帽子陆续被扣了上去。
还有人大力鼓吹应该削藩了,关键是削藩应该首先削吴国这个最大的藩国,这样才能直接统一天下。
老皇帝本来不怎么放在心上的,但是时间长了也厌烦了。
十月初的时候,忍无可忍的老皇帝下令,将新的一批指责和弹劾吴王的大臣全面免职,流放马岛当基层移民官员去。太子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一大批人开始攻击吴王。
太子得到消息后,回到自己的春和殿,立刻召集了齐旭等自己的属官,直接询问他们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说了吗,不要去做这些事情,那样只会惹怒父皇!”
齐旭颇为惊愕的说:
“殿下……此事与我等无关啊,我等与天下所议之事,从未泄露过半分。
“应该是朝廷的那些先生们,也有了我们当初有过的类似的想法。
“于是他们就自发的去做了这些事情,那并不是臣去要求的。”
泰西也是有些惊讶:
“你们没有去串联?都是他们自己要做到额?他们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用吧!”
齐旭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叹息了一声说:
“这些先生们,应该是对局势感到绝望了,所以抒发了真心情绪,甘心情愿的等着处置的。”
太子明白了这些人的心态,然后也更加的绝望了。
这时候主动跳出来弹劾吴王的,一定是最为尊重长幼有序的礼法,同时无法接受吴王在占据中原的现实的大臣。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倒不是他们他们与自己有多高的利益绑定关系,而是他们认为吴王确实做的过分了,认为当前的局势确实陷入了僵局,他们看不到未来变好的希望了。
老皇帝似乎也有些不耐烦了,看到吴王使者转送过来的山西、陕西等地投降的消息,就把费淳打发去了顺天府。
要求费淳通知吴王,让他年前来应天府见自己。
费淳抵达顺天府,转达了老皇帝的要求,参加了吴王封赏功臣的仪式。
仪式结束之后,费淳和段玉裁、曹振东一起,慢慢弄清楚了吴王的真实意思。
咸宁四十二年年底之前,费淳带着一批随行护卫人员,再次来到了应天府。
首先还是去拜见老皇帝,顺便呈上了吴王写给老皇帝的信。
老皇帝看到吴王没有来,顿时就有些恼火。
先拆开了信看了一遍,发现关于他为什么没有来应天府的解释只有寥寥几句话。
说是现在的局势不适合过来云云,说是北方百废待兴事情太多了云云。
更多的内容还是对应天府东家和工人矛盾的建议,认为朝廷应该站在中立的位置解决双方的矛盾。
应该主动制定合理的工钱标准,以消除目前紧张的局势,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
老皇帝对后面这些内容根本看不进去,有些怒火攻心的呵斥:
“混账东西,说他目无君上,还真的是目无君上了。
“费淳,你再回去告诉吴王,让他立刻滚过来见朕。
“否则朕等到开春之后就北上,去顺天府教训他!
“到底是他自己过来,还是朕过去找他!”
费淳特别无奈的直接跪下了:
“陛下息怒,吴王殿下绝对没有目无君上之意,实在是当前局势不允许啊。
“以应天府的情况,殿下无论是否率军前来都不合适,无论是否进城也都不合适。”
老皇帝稍微冷静了一点,然后稍微考虑了一下现实,意识到朱简烜的说法还真的有点道理。
他现在的身份,还真的不敢孤身入应天府。
这里虽然有大量非常拥护他的百姓,但也有一堆老官僚恨不得他没有出现过啊。
不带兵过来,或者是孤身入城,他真的会有危险。
多是带兵过来又不进城,那就会被更多人抓着把柄喷,认为他这是想要造反了。
但是老皇帝也同时发现,正确的方法似乎就是自己主动去顺天府。
撇开应天府的官僚,到顺天府的新环境处理事务。
热死人了,今天真的是让人绝望的四十多度,我住的农村房子没有隔热层,在这种鬼天气下空调都不顶用了,空调开到最大档位,室内温度也在三十二度以上飘着,躺床上都觉得褥子烫人……
(本章完)
事情的变化速度,比太子预料的还要快,根本不需要等到年底了。
咸宁四十二年八月底的时候,清帝的降表送到了应天府。
包括降表本身,以及清国的印玺和地图,还有吴国工匠拍出来的几张照片,以及朱简烜对这些人的安排。
老皇帝看着这些东西感慨万千,看着那张照片也是惊奇不已。
然后又莫名的惆怅了起来。
犹豫考虑了许久之后,还是下令公开这些消息。
同时还公开了吴王北伐的大体路线,还有此前没有发布的海上战报,也同时通过邸报公开。
此时民间才终于知道,陆上的传统北伐路线,其实只是吴国北伐军偏师。
吴国主力军从一开始就直捣黄龙,直奔顺天府去了。
大明精英阶层彻底的沸腾了。
太子拿着最新的邸报,递给自己的詹事齐旭看:
“十六弟……北伐大获全功。
“清帝开城投降,并要求各地守军投降。
“估计辽东、山西、陕西各地年前都会传来光复的消息。
“十六弟现在有再造社稷之功啊……”
齐旭为首的几个太子府的属官,本来还都非常的兴奋的。
但是听到太子最后的一句话,顿时又都沉默了下来。
所谓再造社稷之功,放到皇帝里面都是大功,在庙号上都能够称祖的。
如果办成这件事情的,是一个普通的臣子甚至藩镇也就罢了,最多也就是功高震主而已。
但是这个吴王他是当今皇帝和皇后的亲儿子啊。
老皇帝还在的时候,还能通过老皇帝的身份,将整个天下视为一体的。
一旦老皇帝驾崩,太子要继位的时候,天下就直接分成两半了。
至于说削藩,现在的朝廷多半打不过吴王。
就以清国作为参考对象,大明朝廷全力北伐,也做不到一年就尽全功啊。
太子继位真的要喊削藩,那吴王怕不是要直接靖难清君侧了。
吴王在民间的声望也是如日中天,就算是朝廷并不提削藩的事情,吴王仍然直接强行夺位,也就是稍微损失一点人望而已。
现在太子的直接属官,以及大明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员,还是理所当然的支持太子的。
但是现在这些朝廷官员好像做不了什么。
吴王是一个藩王,刚刚消灭了清虏的藩王,除非他自己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否则没有把他怎么样的理由。
现场沉默了许久之后,齐旭带着试探的心思建议:
“殿下,要不要请老先生们上书陛下,要求吴王殿下向大明朝廷转交中原省份控制权。
“或者指责吴王殿下自行处置清国君臣,属于僭越妄为。
“又或者是建议圣上北上祭拜祖宗陵寝。”
太子听了就直接摇头摆手:
“这些做法看似合乎道理,但是做出来只会激化矛盾,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再提了。”
齐旭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今天的内部小会议也就结束了。
但是没过几天,就有人上书皇帝,要求朝廷向吴王索要中原各省的控制权。
老皇帝看到奏章直接扔在一旁没有理会。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山西、陕西、辽东的消息陆续传来,北伐军还真的在年前解决了北方的战事。
但是,中央朝廷上开始不断出现有关吴王的奏章。
本来是提出各种要求,老皇帝都是不予理会,结果奏章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激烈。
诸如:目无君上、横行不法、僭越妄为、大不敬之类的帽子陆续被扣了上去。
还有人大力鼓吹应该削藩了,关键是削藩应该首先削吴国这个最大的藩国,这样才能直接统一天下。
老皇帝本来不怎么放在心上的,但是时间长了也厌烦了。
十月初的时候,忍无可忍的老皇帝下令,将新的一批指责和弹劾吴王的大臣全面免职,流放马岛当基层移民官员去。太子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一大批人开始攻击吴王。
太子得到消息后,回到自己的春和殿,立刻召集了齐旭等自己的属官,直接询问他们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说了吗,不要去做这些事情,那样只会惹怒父皇!”
齐旭颇为惊愕的说:
“殿下……此事与我等无关啊,我等与天下所议之事,从未泄露过半分。
“应该是朝廷的那些先生们,也有了我们当初有过的类似的想法。
“于是他们就自发的去做了这些事情,那并不是臣去要求的。”
泰西也是有些惊讶:
“你们没有去串联?都是他们自己要做到额?他们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用吧!”
齐旭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叹息了一声说:
“这些先生们,应该是对局势感到绝望了,所以抒发了真心情绪,甘心情愿的等着处置的。”
太子明白了这些人的心态,然后也更加的绝望了。
这时候主动跳出来弹劾吴王的,一定是最为尊重长幼有序的礼法,同时无法接受吴王在占据中原的现实的大臣。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倒不是他们他们与自己有多高的利益绑定关系,而是他们认为吴王确实做的过分了,认为当前的局势确实陷入了僵局,他们看不到未来变好的希望了。
老皇帝似乎也有些不耐烦了,看到吴王使者转送过来的山西、陕西等地投降的消息,就把费淳打发去了顺天府。
要求费淳通知吴王,让他年前来应天府见自己。
费淳抵达顺天府,转达了老皇帝的要求,参加了吴王封赏功臣的仪式。
仪式结束之后,费淳和段玉裁、曹振东一起,慢慢弄清楚了吴王的真实意思。
咸宁四十二年年底之前,费淳带着一批随行护卫人员,再次来到了应天府。
首先还是去拜见老皇帝,顺便呈上了吴王写给老皇帝的信。
老皇帝看到吴王没有来,顿时就有些恼火。
先拆开了信看了一遍,发现关于他为什么没有来应天府的解释只有寥寥几句话。
说是现在的局势不适合过来云云,说是北方百废待兴事情太多了云云。
更多的内容还是对应天府东家和工人矛盾的建议,认为朝廷应该站在中立的位置解决双方的矛盾。
应该主动制定合理的工钱标准,以消除目前紧张的局势,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
老皇帝对后面这些内容根本看不进去,有些怒火攻心的呵斥:
“混账东西,说他目无君上,还真的是目无君上了。
“费淳,你再回去告诉吴王,让他立刻滚过来见朕。
“否则朕等到开春之后就北上,去顺天府教训他!
“到底是他自己过来,还是朕过去找他!”
费淳特别无奈的直接跪下了:
“陛下息怒,吴王殿下绝对没有目无君上之意,实在是当前局势不允许啊。
“以应天府的情况,殿下无论是否率军前来都不合适,无论是否进城也都不合适。”
老皇帝稍微冷静了一点,然后稍微考虑了一下现实,意识到朱简烜的说法还真的有点道理。
他现在的身份,还真的不敢孤身入应天府。
这里虽然有大量非常拥护他的百姓,但也有一堆老官僚恨不得他没有出现过啊。
不带兵过来,或者是孤身入城,他真的会有危险。
多是带兵过来又不进城,那就会被更多人抓着把柄喷,认为他这是想要造反了。
但是老皇帝也同时发现,正确的方法似乎就是自己主动去顺天府。
撇开应天府的官僚,到顺天府的新环境处理事务。
热死人了,今天真的是让人绝望的四十多度,我住的农村房子没有隔热层,在这种鬼天气下空调都不顶用了,空调开到最大档位,室内温度也在三十二度以上飘着,躺床上都觉得褥子烫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