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接手
第206章 接手
正式的行政命令很快就下来了,相关的事宜很快就开始推进了。
朱厚烇为此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厚厚的商业合同,准备带到兵部去让兵部给盖上兵部大印。
而朱厚烇也初步弄清楚了有关大明军器制造的一些数据。
首先大明军器制造的计量单位就很特别。
这是因为明朝吸取了宋朝官僚玩弄数据的教训,制造兵器以“副”为单位。
宋朝官僚为了数据好看,会统计甲片和箭头(箭杆比箭头更贵,而且还不容易储存)的数量,然后把它们加到一块。
也就是说某地今年上报说自己生产了10000件军械,会包括一套甲以及这套甲的头盔和几百个甲片、一支箭的箭头和箭杆
宋朝官僚在财政方面也是这么干的,一围刍菱(干草)、一围蒿、一斤茶、一石谷、一贯钱、一匹绢啥的,虽然价值不等但都是“1”,故而才有上亿的总收入。
明代的每一副兵器包括:头盔一顶、身甲一件,腰刀一把,弓一张、弓弦二条、箭三十枝、铳箭五枝、撒袋(装弓和箭的袋子)一个;
每两副兵器又额外包括:长枪一根/斩马刀一把、团牌/长牌(盾牌)一面。
朱厚烇带着侍从抵达了兵部,新任兵部尚书王琼亲自在兵部衙门门口迎接,他对朱厚烇的到来表现的很是恭敬和热情。
他的前任陆完已经被朱厚照给下旨革职了。
王琼这个人,工于心计、权术超人、喜擅结纳是他在朝中官员心目中的印象。正德之后,他就几乎一直在京城六部任职。
与杨廷和一路走清贵无比的翰林官升迁不同,王琼这一路升迁的背后却充满了和内臣、幸臣勾结的影子。比如他现在就和钱宁、江彬交好,和杨廷和根本不是一路人。
朱厚照把王琼放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就很引人深思了,连朱厚烇都不得不感慨朱厚照现在政治手腕越来越熟练了。
一番寒暄之后,朱厚烇把几份商业合同递给了王琼,说道:“大司马,这是我拟定的兵部与大明皇家集团之间的军器制作的契书,还请大司马过目”
朱厚烇虽然在京城名声很大,但很少与大臣结交,王琼这还是第一次和朱厚烇打交道,一见之下,只觉着朱厚烇为人谦和有礼,身上丝毫没有身为皇族的狂傲之气,不由的心生好感。
“荆王殿下太客气了,以殿下的名声还弄什么契书啊”王琼接过商业合同,放到一边,十分客气的说道。
“毕竟是国家之事,皇家集团对此极为重视,所以才拟定此契书,事先约定好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以后有问题的时候照此契书约定的条款执行,这样还能免得伤了和气.”朱厚烇笑着说道。
王琼听朱厚烇都这么说了,就拿起放到一边的商业合同开始看了起来,只见合同中非常明晰的说明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和遇到一些情况的处理办法,比如兵部交付原材料的时间、制作好军器的交付时间和交付标准等等问题。
王琼越看越是惊讶,这契书写的是事无巨细,十分周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而且对意外情况的处理办法还都是不偏不倚,在这份契书中兵部和皇家集团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一等,谁借势压人的情况。
这让王琼在心中松了口气,荆王比想象中的好相处多了,一点都不跋扈。不过保险起见,王琼还是多看了两遍契书,还让兵部的左右侍郎都看了一遍,这才正式签署了契书,并用了兵部大印。
说实话此事并无先例,要不是看在大明皇家集团的面子上他才不会签这份契书呢,更别说用兵部大印了。
朱厚烇也随身携带着大明皇家集团的玉印,也在契书上签名并用印。
最后双方交换了合同。
朱厚烇也通过合同弄明白了他每年要制造的军器数量,每年固定需要制造的军器有:
朱红油铁圆盔3600顶、铁牌盔240顶、青甲3600件,腰刀3600把、长枪1800根、圆牌240面,撒袋1800个、腰刀带3600条。
不固定的军器需求则每季度确定一次,火器就属于不符定的军器需求。
这里面完全不涉及火药制造,因为明代对火器的制造方法完全不保密,但是对火药的制造配方极为保密,当然朱厚烇也不稀罕这个。
有人可能说大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每年只生产这点军器是不是太少了,这是因为卫所也有制造军器的权利,加起来每年制造的军器数量不比京城少,而且边境卫所所制作的军器质量比京城制造的要好的多,因为边境卫所军器的质量真的关乎性命。
除此之外京城里被征发过来用于军器制作的一万两千名工匠也被划归给大明皇家集团使用。
其实就这点军器需求量,以大明皇家集团的制造能力,很快就能制作完成,而且制造的质量还能高出一个档次。
同时也能从侧面看出匠户制度下,工匠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低下。
这也扼杀了工匠们的创造力,让大明的军事装备在开国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没什么进步,很多装备开国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其实对朱厚烇来说,承接兵部订单的意义在于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去进行军事装备的研发了,这些订单基本没什么利润,但是这个能进行研发的资质至关重要。
朱厚烇在签完合同之后就直奔军器局下手的工坊,去接收那一万两千多名工匠,在任何时候他都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这些工匠的生活环境很多都不太好,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恶劣,但他们对朱厚烇的接手都非常的振奋,因为朱厚烇一直在工匠中有着特殊的声望。
而朱厚烇也视察了各个军器制造的过程,实话说这些军器的制作在技术层面上真是乏善可陈,所用的材料也不太好,就兵部提供的那些提铁料质量,就算打折扣的制作,制造出来的军器在他看来也质量堪忧。
随着视察的深入,朱厚烇心中一个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了——要不要给明军设计一套新的制式铠甲.
新章节已经在写了,争取恢复正常的更新时间.
(本章完)
正式的行政命令很快就下来了,相关的事宜很快就开始推进了。
朱厚烇为此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厚厚的商业合同,准备带到兵部去让兵部给盖上兵部大印。
而朱厚烇也初步弄清楚了有关大明军器制造的一些数据。
首先大明军器制造的计量单位就很特别。
这是因为明朝吸取了宋朝官僚玩弄数据的教训,制造兵器以“副”为单位。
宋朝官僚为了数据好看,会统计甲片和箭头(箭杆比箭头更贵,而且还不容易储存)的数量,然后把它们加到一块。
也就是说某地今年上报说自己生产了10000件军械,会包括一套甲以及这套甲的头盔和几百个甲片、一支箭的箭头和箭杆
宋朝官僚在财政方面也是这么干的,一围刍菱(干草)、一围蒿、一斤茶、一石谷、一贯钱、一匹绢啥的,虽然价值不等但都是“1”,故而才有上亿的总收入。
明代的每一副兵器包括:头盔一顶、身甲一件,腰刀一把,弓一张、弓弦二条、箭三十枝、铳箭五枝、撒袋(装弓和箭的袋子)一个;
每两副兵器又额外包括:长枪一根/斩马刀一把、团牌/长牌(盾牌)一面。
朱厚烇带着侍从抵达了兵部,新任兵部尚书王琼亲自在兵部衙门门口迎接,他对朱厚烇的到来表现的很是恭敬和热情。
他的前任陆完已经被朱厚照给下旨革职了。
王琼这个人,工于心计、权术超人、喜擅结纳是他在朝中官员心目中的印象。正德之后,他就几乎一直在京城六部任职。
与杨廷和一路走清贵无比的翰林官升迁不同,王琼这一路升迁的背后却充满了和内臣、幸臣勾结的影子。比如他现在就和钱宁、江彬交好,和杨廷和根本不是一路人。
朱厚照把王琼放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就很引人深思了,连朱厚烇都不得不感慨朱厚照现在政治手腕越来越熟练了。
一番寒暄之后,朱厚烇把几份商业合同递给了王琼,说道:“大司马,这是我拟定的兵部与大明皇家集团之间的军器制作的契书,还请大司马过目”
朱厚烇虽然在京城名声很大,但很少与大臣结交,王琼这还是第一次和朱厚烇打交道,一见之下,只觉着朱厚烇为人谦和有礼,身上丝毫没有身为皇族的狂傲之气,不由的心生好感。
“荆王殿下太客气了,以殿下的名声还弄什么契书啊”王琼接过商业合同,放到一边,十分客气的说道。
“毕竟是国家之事,皇家集团对此极为重视,所以才拟定此契书,事先约定好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以后有问题的时候照此契书约定的条款执行,这样还能免得伤了和气.”朱厚烇笑着说道。
王琼听朱厚烇都这么说了,就拿起放到一边的商业合同开始看了起来,只见合同中非常明晰的说明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和遇到一些情况的处理办法,比如兵部交付原材料的时间、制作好军器的交付时间和交付标准等等问题。
王琼越看越是惊讶,这契书写的是事无巨细,十分周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而且对意外情况的处理办法还都是不偏不倚,在这份契书中兵部和皇家集团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一等,谁借势压人的情况。
这让王琼在心中松了口气,荆王比想象中的好相处多了,一点都不跋扈。不过保险起见,王琼还是多看了两遍契书,还让兵部的左右侍郎都看了一遍,这才正式签署了契书,并用了兵部大印。
说实话此事并无先例,要不是看在大明皇家集团的面子上他才不会签这份契书呢,更别说用兵部大印了。
朱厚烇也随身携带着大明皇家集团的玉印,也在契书上签名并用印。
最后双方交换了合同。
朱厚烇也通过合同弄明白了他每年要制造的军器数量,每年固定需要制造的军器有:
朱红油铁圆盔3600顶、铁牌盔240顶、青甲3600件,腰刀3600把、长枪1800根、圆牌240面,撒袋1800个、腰刀带3600条。
不固定的军器需求则每季度确定一次,火器就属于不符定的军器需求。
这里面完全不涉及火药制造,因为明代对火器的制造方法完全不保密,但是对火药的制造配方极为保密,当然朱厚烇也不稀罕这个。
有人可能说大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每年只生产这点军器是不是太少了,这是因为卫所也有制造军器的权利,加起来每年制造的军器数量不比京城少,而且边境卫所所制作的军器质量比京城制造的要好的多,因为边境卫所军器的质量真的关乎性命。
除此之外京城里被征发过来用于军器制作的一万两千名工匠也被划归给大明皇家集团使用。
其实就这点军器需求量,以大明皇家集团的制造能力,很快就能制作完成,而且制造的质量还能高出一个档次。
同时也能从侧面看出匠户制度下,工匠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低下。
这也扼杀了工匠们的创造力,让大明的军事装备在开国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没什么进步,很多装备开国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其实对朱厚烇来说,承接兵部订单的意义在于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去进行军事装备的研发了,这些订单基本没什么利润,但是这个能进行研发的资质至关重要。
朱厚烇在签完合同之后就直奔军器局下手的工坊,去接收那一万两千多名工匠,在任何时候他都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这些工匠的生活环境很多都不太好,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恶劣,但他们对朱厚烇的接手都非常的振奋,因为朱厚烇一直在工匠中有着特殊的声望。
而朱厚烇也视察了各个军器制造的过程,实话说这些军器的制作在技术层面上真是乏善可陈,所用的材料也不太好,就兵部提供的那些提铁料质量,就算打折扣的制作,制造出来的军器在他看来也质量堪忧。
随着视察的深入,朱厚烇心中一个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了——要不要给明军设计一套新的制式铠甲.
新章节已经在写了,争取恢复正常的更新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