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由办报纸所引发的
皇帝又要修书,群臣对此已经有些麻木了。
不是他们不热心,实在是他们身上现在都担着编纂图书的职责,分不出精力编纂字典。
而且那些史书的编纂,已经把翰林院所有人员都用上,甚至要在明年扩招庶吉士。
对于字典的编纂,实在分不出人手。
不觉得字典有什么重要的,内阁首辅黄立极道:
“南京太学生梅膺祚,在万历年间作《字汇》,收字三万三千余个。”
“臣以为此《字汇》已经颇为完备,不用另外编纂字典。”
没想到还有这件事,朱由检顿时大喜,说道:
“梅膺祚还在吗?”
“召他进京主持编纂字典。”
没想到皇帝还没放弃编纂字典想法,黄立极道:
“梅膺祚已经不在了,他的《字汇》已经出版。”
“陛下想看《字汇》,可以购得此书。”
朱由检要的不是《字汇》,是想制定规范字,可惜群臣没人理解,只以为他想修书彰显文治。
少了梅膺祚这个编过字典的人,编纂字典就需要从头再来。想想翰林院实在没有多余的人,召人进京需要耗费钱粮,朱由检暂时放弃这个想法,询问道:
“四书五经有多少字?”
“重复的字不计,需要铸造多少个字模?”
这个问题有点偏,但是还真有人统计过,黄立极道:
“约有四千五百多字。”
“因为版本不同,字数会有差异。”
这个字数已经很少,符合朱由检心中的期待。想着后世的常用字是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朱由检道:
“从四书五经之中,挑选2500个最常用的,作为常用字。”
“另外2000多字,定为次常用字。”
“这4500多字,能满足日常印刷需要吗?”
薛凤翔摇头否定,吕图南也认为不能。
四书五经的字虽然常用,却无法涵盖所有常用文字。
尤其是古人说话和今人有很多不同,报刊上有时还会用到口语,区别就更大了。
所以这四千五百字要扩充,才能满足日常印刷需要。
礼部侍郎孟绍虞道:
“十三经约六千五百多字。”
“臣以为在这六千五百多字的基础上,再增补一些文字,大约足够使用。”
对此点头认可,朱由检道:
“那就把十三经用过的字,同样都编进去。”
“再挑选一些经常用到的,作为印刷通用规范文字,总数七千个左右。”
“这七千个文字,要规范写法、笔画,不能随意缺笔,或者做其它改动。”
“偏旁和部首部件也应统一,方便进行查找。”
让孟绍虞编写印刷通用规范字表,朱由检道:
“以后这七千个字,就是活字印刷标准。不在这七千个字里面的,允许用其它字代替。”
“例如宗室的名字,除了历代藩王的名字都要纳入通用字外,其他人的名字,可以去掉五行偏旁,用通用字代替。各种异体字和生僻字的替代,要编写出对照表。”
“还有宗室起名,除了藩王嫡脉之外,不再要求五行,允许取四字名。以后藩王的名字,要从通用字选,不用对其避讳。”
这个命令,是皇室自家的事,群臣没有谁闲着没事反对。
他们这时也明白了,皇帝是想要发展活字印刷,所以才下达这个命令。之前想要编纂字典,应该也是为这件事。
想到自己正在编纂的图书,以后必然要大量印刷,黄立极道:
“简史编纂,是否要用通用字?”
朱由检立即点头,认可道:
“尽量使用通用字,实在没办法改、却又很重要的文字,编入通用规范字表。”
“以后士子考试,只对通用字做要求。”
“通用字之外的生僻字,出题时要尽量规避。”
“异体字等不属于规范字的,更是不能出现,避免考生混淆。”
为了推广通用字,朱由检还把它纳入考试范围,说道:
“现在通用规范字表没有制定出来,暂时不做要求。”
“但是在字表制作出来后,士子考试所用文字,都要使用规范字。”
“使用异体字的,当做错别字对待。”
“错别字写得多了,可以适当降等。”
这个就严重了,皇帝说的是错别字多了适当降等,却没有说多少错别字会降等,执行的时候,全看阅卷官的心意。
考生想避免因此降等,就只能使用通用字。避免因为这点,导致自己被黜落。
黄立极等人,此时有些后悔之前自己的不积极。孟绍虞则欢喜不已,觉得捡了个大便宜。
因为通用规范字表的编纂,明显也是能青史留名的事情。自己可能因为这个字表,载入历史之中。
更别说这个字表对活字印刷极为重要,如果以后活字印刷成为主流,他的名气会更大。
吩咐孟绍虞尽快把字表初步定下来,朱由检让工部配合他,以这个字表制作一批泥活字,试着印制报刊。
如果能印制好,那就把字表的第一版公布出去作为规范。不能满足需要,再商讨增加文字。
活字印刷报纸所需要的字模数量,也要摸索出来,便于以后使用铅活字。
至于检字方法,朱由检提出了自己在后世的字典上看到过的部首检字法、笔画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甚至还有用过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让孟绍虞根据这些方法拆字,规范通用字的部件,方便检字排版。
而且对拼音的制定,也出现在朱由检的规划里。把拼音制定出来后,能够更方便地使用音序检字法。
现在大明的西方传教士很多,这些传教士不仅把西方的知识传过来,还把大明的知识传出去。大明的人名、地名,在翻译时自然被音译为拼音字母,这些都需要规范。
朱由检觉得与其让传教士胡乱翻译,还不如把后世的拼音搬过来。主动掌握这一块,为汉字制定字母拼音。
总之,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一大堆,全是由办报纸的事情引发的。
这让朱由检感慨,工业化真是困难。他只是想发展印刷工业,就遇到这么多难题,甚至有些难题只有皇帝才能解决。
真不知道后世的先辈付出多少努力,才让中国这个持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短短几十年就迈进了工业化。
(本章完)
皇帝又要修书,群臣对此已经有些麻木了。
不是他们不热心,实在是他们身上现在都担着编纂图书的职责,分不出精力编纂字典。
而且那些史书的编纂,已经把翰林院所有人员都用上,甚至要在明年扩招庶吉士。
对于字典的编纂,实在分不出人手。
不觉得字典有什么重要的,内阁首辅黄立极道:
“南京太学生梅膺祚,在万历年间作《字汇》,收字三万三千余个。”
“臣以为此《字汇》已经颇为完备,不用另外编纂字典。”
没想到还有这件事,朱由检顿时大喜,说道:
“梅膺祚还在吗?”
“召他进京主持编纂字典。”
没想到皇帝还没放弃编纂字典想法,黄立极道:
“梅膺祚已经不在了,他的《字汇》已经出版。”
“陛下想看《字汇》,可以购得此书。”
朱由检要的不是《字汇》,是想制定规范字,可惜群臣没人理解,只以为他想修书彰显文治。
少了梅膺祚这个编过字典的人,编纂字典就需要从头再来。想想翰林院实在没有多余的人,召人进京需要耗费钱粮,朱由检暂时放弃这个想法,询问道:
“四书五经有多少字?”
“重复的字不计,需要铸造多少个字模?”
这个问题有点偏,但是还真有人统计过,黄立极道:
“约有四千五百多字。”
“因为版本不同,字数会有差异。”
这个字数已经很少,符合朱由检心中的期待。想着后世的常用字是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朱由检道:
“从四书五经之中,挑选2500个最常用的,作为常用字。”
“另外2000多字,定为次常用字。”
“这4500多字,能满足日常印刷需要吗?”
薛凤翔摇头否定,吕图南也认为不能。
四书五经的字虽然常用,却无法涵盖所有常用文字。
尤其是古人说话和今人有很多不同,报刊上有时还会用到口语,区别就更大了。
所以这四千五百字要扩充,才能满足日常印刷需要。
礼部侍郎孟绍虞道:
“十三经约六千五百多字。”
“臣以为在这六千五百多字的基础上,再增补一些文字,大约足够使用。”
对此点头认可,朱由检道:
“那就把十三经用过的字,同样都编进去。”
“再挑选一些经常用到的,作为印刷通用规范文字,总数七千个左右。”
“这七千个文字,要规范写法、笔画,不能随意缺笔,或者做其它改动。”
“偏旁和部首部件也应统一,方便进行查找。”
让孟绍虞编写印刷通用规范字表,朱由检道:
“以后这七千个字,就是活字印刷标准。不在这七千个字里面的,允许用其它字代替。”
“例如宗室的名字,除了历代藩王的名字都要纳入通用字外,其他人的名字,可以去掉五行偏旁,用通用字代替。各种异体字和生僻字的替代,要编写出对照表。”
“还有宗室起名,除了藩王嫡脉之外,不再要求五行,允许取四字名。以后藩王的名字,要从通用字选,不用对其避讳。”
这个命令,是皇室自家的事,群臣没有谁闲着没事反对。
他们这时也明白了,皇帝是想要发展活字印刷,所以才下达这个命令。之前想要编纂字典,应该也是为这件事。
想到自己正在编纂的图书,以后必然要大量印刷,黄立极道:
“简史编纂,是否要用通用字?”
朱由检立即点头,认可道:
“尽量使用通用字,实在没办法改、却又很重要的文字,编入通用规范字表。”
“以后士子考试,只对通用字做要求。”
“通用字之外的生僻字,出题时要尽量规避。”
“异体字等不属于规范字的,更是不能出现,避免考生混淆。”
为了推广通用字,朱由检还把它纳入考试范围,说道:
“现在通用规范字表没有制定出来,暂时不做要求。”
“但是在字表制作出来后,士子考试所用文字,都要使用规范字。”
“使用异体字的,当做错别字对待。”
“错别字写得多了,可以适当降等。”
这个就严重了,皇帝说的是错别字多了适当降等,却没有说多少错别字会降等,执行的时候,全看阅卷官的心意。
考生想避免因此降等,就只能使用通用字。避免因为这点,导致自己被黜落。
黄立极等人,此时有些后悔之前自己的不积极。孟绍虞则欢喜不已,觉得捡了个大便宜。
因为通用规范字表的编纂,明显也是能青史留名的事情。自己可能因为这个字表,载入历史之中。
更别说这个字表对活字印刷极为重要,如果以后活字印刷成为主流,他的名气会更大。
吩咐孟绍虞尽快把字表初步定下来,朱由检让工部配合他,以这个字表制作一批泥活字,试着印制报刊。
如果能印制好,那就把字表的第一版公布出去作为规范。不能满足需要,再商讨增加文字。
活字印刷报纸所需要的字模数量,也要摸索出来,便于以后使用铅活字。
至于检字方法,朱由检提出了自己在后世的字典上看到过的部首检字法、笔画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甚至还有用过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让孟绍虞根据这些方法拆字,规范通用字的部件,方便检字排版。
而且对拼音的制定,也出现在朱由检的规划里。把拼音制定出来后,能够更方便地使用音序检字法。
现在大明的西方传教士很多,这些传教士不仅把西方的知识传过来,还把大明的知识传出去。大明的人名、地名,在翻译时自然被音译为拼音字母,这些都需要规范。
朱由检觉得与其让传教士胡乱翻译,还不如把后世的拼音搬过来。主动掌握这一块,为汉字制定字母拼音。
总之,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一大堆,全是由办报纸的事情引发的。
这让朱由检感慨,工业化真是困难。他只是想发展印刷工业,就遇到这么多难题,甚至有些难题只有皇帝才能解决。
真不知道后世的先辈付出多少努力,才让中国这个持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短短几十年就迈进了工业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