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是朱由检登极之后,升迁最快的太监之一。
他是刘良相名下,之前在盔甲厂任职。刘良相是天启皇帝生母王才人的心腹,王才人临崩时的遗言,就是刘良相执笔。
有着这层关系,刘良相很被人忌惮。担心天启皇帝想起他之后,会重用这个太监。
所以天启元年,魏忠贤得势之后,就矫旨把刘良相发配凤阳,在外地杀害此人。
王承恩作为刘良相名下,因此受到牵联,一直在盔甲厂任职,难以得到升迁。
直到朱由检登极,才把他提拔起来。
不过那个时候魏忠贤还在,朱由检没有把他提拔到眼前,而是派去张家口,负责在那边开办顺天银行和皇店。
王承恩得到这个机会后,可谓殚精竭虑。对皇帝的要求一丝不苟执行,成功把顺天银行和皇店开了起来。
如今,察罕部的贸易不说完全被皇店掌握,却也占据了大部分。尤其是贸易配额这一块,都要经过皇店。
根据粗略计算,朝廷给顺天贵族发放的爵禄,基本都通过皇店赚了回来。这些收益直接充入内库,增强了朱由检这个皇帝的实力。
所以朱由检对王承恩在张家口的表现,基本上是满意的。
但是对顺天银行这一块,却感觉没有完全发挥潜力。
『宝和六店开设已久,大明和草原部落的互市也有成例,王承恩只要用心,能做好皇店不奇怪。』
『但是顺天银行方面,他做得就不怎么样了。』
开办顺天银行,朱由检是想让它成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尤其要在自己缺钱时,能从中挪用钱财。
但是王承恩却对此没有多少概念,更多的是当成了衙门去办。现在完全是依靠政策,用于金银往来。
朱由检对此不太满意,对内府监的事情了解了一些后,着重询问顺天银行的事情:
“除了各个衙门和官员外,现在有多少商家、个人在顺天银行开设账户?”
“顺天银行的存银有多少?能贷出多少资产?”
王承恩的精力根本不再商家和个人上,他在回到京城后,仍是为衙门和官员办理账户。对商家、个人根本懒得搭理,觉得是增加任务,浪费顺天银行人力。
所以听到皇帝的询问后,他感觉有些紧张,说道:
“京城各衙门和官员的账户,如今已经建立。”
“现在向各个衙门的拨款、京城官员的俸银,都通过顺天银行发放。”
“存银有数十万,但是各有用处。”
闻言大皱眉头,朱由检听出王承恩的意思,就是很难贷出钱来。
除了朝廷的拨款之外,很少有商家把银钱存在顺天银行里。
这让他知道,王承恩或许忠心办事,但在金融上面,真的缺了点洞察力。
所以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换个人执掌银行的想法。
不过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确定的事情,现在他还没有发现合适的人才,只能让王承恩继续管着。
甚至,他还要继续给顺天银行政策,推动它的发展:
“张家口那边的商家和草原部落交易时,有多少经过顺天银行?”
“他们的评价是什么,有没有感觉更方便?”
王承恩自觉做得还可以,回道:
“陛下规定互市交易必须通过顺天银行中转,那些人初时有些抵触,后来发现更方便。”
“所以现在互市交易时,大多通过顺天银行。”
“唯有一些私下里的买卖,才会自己交易。”
朱由检对此点头,觉得成效还不错()
。王承恩这个人虽然在灵活上有些不足,但是在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执行还是可以的。
所以,朱由检决定直接指示,又说道:
“废除佥商强制采买后,宫里用的东西,现在怎么采购?”
“朝廷的商务司,统一采购做得怎么样?”
王承恩这下就很小心了,因为无论采买还是采购,里面都有很多油水。所以他不敢多说,蜻蜓点水地道:
“大多还是从以前的商铺采购,只是多付了些钱财。”
“京城的商家,都说皇爷关心民间疾苦,说这是德政呢!”
废除佥商、禁止强制采买,为朱由检收拢了很多民心。
这是京城的商民虽然对卫尉署收取卫生费不满,却没有极力抵制的原因——
实在是皇帝已经为他们减负,卫尉署收取的一点卫生费,根本就不算什么。
更何况卫生队也干得很不错,京城确实是干净了。
如今王承恩便对这点大拍马屁,说是皇帝德政。
朱由检对这些听得多了,已经有免疫力,说道:
“那你有没有想过,把张家口的制度,搬到京城这边?”
“所有采购交易,都经过顺天银行。交易完成之后,在账户上转钱。”
从没想过这点,王承恩听到之后,才知道皇帝为何对自己有些不满:
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从来没有想起来?还需要皇帝提出,才想到这件事情。
所以他的心里面,已经在暗暗责骂自己:怪自己实在是太笨,没有想到这些。
如今皇帝提出后,王承恩立刻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臣这就按张家口那边的制度,给所有商家建账户。”
“以后宫里的采购,直接从账户上转钱,不让人上下其手。”
朱由检见他能这么快醒悟,微微点了点头,觉得银行发展前期有这样一个忠心执行的人也不错,又提点道:
“上下其手的事情,要从各方面加强监管。”
“最重要的,是设立账期。”
“什么时候付定金,什么时候第一次付账,什么时候付全款,都要在签订合同时写明,按合同在约定日期前转账。”
“这样就不会出现宫里拨下采购的钱,商家却没收到的事情了。”
“如果宫里的钱一时周转不开,也能在签订合同时延长一下账期,押后交付全款。”
这是后世常用的办法,很多企业就是靠账期周转资金。
朱由检现在还没遇到内库无钱的时候,但是未雨绸缪,打算建立这种制度。
这样在内库缺钱的时候,就仍能够采购,不至于连宫里需要的物资都没法买。
王承恩虽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在皇帝提出账期后,他毫不犹豫地执行,并且赞叹道:
“陛下如此为那些商家考虑,他们知道之后,一定会感激涕零。”
认为皇帝是为了避免宫里有人上下其手拖欠账款,所以设立了这个制度。
此事明显有利于商家,所以王承恩认为,京城的商家一定会赞同。
他的这个判断,让朱由检胆子更大了些,想着自己了解的一些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知识,朱由检道:
“宫里需要的东西,内府监和少府寺的工坊、工厂能生产的,尽量自己生产,不要麻烦外面。”
“不能生产需要采购的,那就公开招标,定下供应商。”
“每一种类货物的供应商,至少要有两家。可以按金额让前两名八二分,也可以是前三名六二二分。防止一家出现问题,没有其它替代者()
。”
“这些直接提***品的,称为一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称为二级供应商。再往下是三级供应商。”
“这三个级别的供应商,内府监都要派人审查,防止有人以次充好、或者把有毒有害的物品卖到宫里面。”
“内府监的工坊采购原材料时,也要从审查过的供应商那里购买,防止出现问题。”
“少府寺那边也是一样,还有商务司那边,让他们优先从皇宫供应商那里采购,用放心的商家。”
说着,他感觉这些事情实在太多,嘱咐王承恩道:
“内府监要设立采购处,专门负责审查事宜。”
“并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综合质量、价格、交货时间、宫内使用评价等方面,给供应商打分。”
“分数高的,可以在下一年提高采购额。分数低的要求整改,甚至取消资格。”
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对宫里物资采购,做出具体指示。
涉及的内容太多,王承恩一时有点不明白,但是他听出了一件事,就是皇帝要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采购。
这必然会影响一些人捞油水,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但是王承恩却顾不上这些人,他对皇帝的命令一口答应、打算坚决执行——
毕竟他现在能当上内府监掌印,靠的就是忠心。没有皇帝支持,他怎么提升得这么快?
朱由检见此情景,感觉很是满意。这也是王承恩的才具稍显不足,却能坐稳内府监掌印的原因。他需要一个忠心的人帮自己管钱,执行各种命令。
让王承恩把自己刚才说的东西,从起居注上抄一遍,朱由检又询问道:
“拍卖行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这是他年前就有的想法,在王承恩回京后就让他办的事情。王承恩听到后当即道:
“已经选好地方,并且按陛下吩咐培训了拍卖师。”
“只待会试之后,便能开始拍卖。”
在会试之后举行春拍,这是朱由检定的。趁着举子聚集时,向他们售卖东西。
按照大明的制度,举子大多是有钱人,这些优质客户聚集的机会,可是非常难得。
不过因为拍卖会第一次举行,那些举子不知道,多半不会带多少现银,所以朱由检道:
“先在那里举行招标,把今年的皇宫供应商定下来。”
“宫里的东西以安全为要,为了防止出现问题,每个供应商都要交保证金,在顺天银行至少存放一定款项。”
“这些款项要约定存放时间,期间可以挪用一部分,给举子发放贷款,方便他们参加拍卖会。”
这种事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朱由检打算一分钱不出,就给举子放贷。
但是王承恩却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是询问道:
“贷款的利率是多少?和草原上一样吗?”
“那些举子用什么做抵押?怎么收回贷款?”
他在张家口曾经向草原贵族贷款,当时是按月息百分之一、以爵禄做抵押。如今京城的举子这么多,显然不能这样。
朱由检思考之后,说道:
“在京的举子,只要有两位同乡举人作保,就允许借贷一百两,月息百分之一,最长三年偿还。”
“登科的举子,就是准进士,允许借贷一千两,以后用俸禄偿还。”
“这样也能让一些贫寒的进士有个路费,不至于无钱上任。”
这是现实考虑,也是朱由检减少贪污的措施。
京债对贫寒官员来说,可是一个大问题。在考()
上进士之后,他们和同科、座师的交游需要经费,如果被选为外官,还需要上任的路费。
为了凑到这些钱财,有些进士只能被迫借债。京城有些人就看准了这个市场,专门给新科进士放高利贷。利率通常在月息百分之三以上,三月算一次复利不说,实际拿到的钱也有折扣——
借贷一千两银子,通常只能拿到八九百两甚至二三百两。
放贷的债主、保人,甚至和官员一同赴任,到了地方就逼着官员还钱。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为了还贷,只能贪污受贿。
天启年间左都御史、东林党三君之一的邹元标就曾感叹过:进士借贷上千两银子出京赴任,想当清白官不是一般的难。
朱由检了解这种现象后,打算把这个业务揽过来。不让这些进士受盘剥,同时让顺天银行获得优质客户。让一些良知未泯的官员,不会被逼着贪污受贿。
王承恩对京债的事情有所了解,知道皇帝这个做法,侵犯到很多做这门生意的权贵利益。但是他作为宫里的太监,对这些是不惧的,唯一担心的就是供应商放在顺天银行的保证金,够不够给举人进士借贷。
所以他建议只给登科的举人借,普通举人的一百两,到时候看具体情况。毕竟举人的数量实在太多,远远高于进士。
朱由检听着他的考虑,微微点了点头。觉得还是先收获进士这个最优质的客户再说,把举人先放一边。或许等顺天银行和应天银行、四海银行联动,方便汇兑还款后,更适合给举人借钱。
如今还是进士最重要,以这一科录取六百左右进士来说,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借贷一千两,都需要六万两银子。业务不能拓展得太快,避免资金不足。
他是刘良相名下,之前在盔甲厂任职。刘良相是天启皇帝生母王才人的心腹,王才人临崩时的遗言,就是刘良相执笔。
有着这层关系,刘良相很被人忌惮。担心天启皇帝想起他之后,会重用这个太监。
所以天启元年,魏忠贤得势之后,就矫旨把刘良相发配凤阳,在外地杀害此人。
王承恩作为刘良相名下,因此受到牵联,一直在盔甲厂任职,难以得到升迁。
直到朱由检登极,才把他提拔起来。
不过那个时候魏忠贤还在,朱由检没有把他提拔到眼前,而是派去张家口,负责在那边开办顺天银行和皇店。
王承恩得到这个机会后,可谓殚精竭虑。对皇帝的要求一丝不苟执行,成功把顺天银行和皇店开了起来。
如今,察罕部的贸易不说完全被皇店掌握,却也占据了大部分。尤其是贸易配额这一块,都要经过皇店。
根据粗略计算,朝廷给顺天贵族发放的爵禄,基本都通过皇店赚了回来。这些收益直接充入内库,增强了朱由检这个皇帝的实力。
所以朱由检对王承恩在张家口的表现,基本上是满意的。
但是对顺天银行这一块,却感觉没有完全发挥潜力。
『宝和六店开设已久,大明和草原部落的互市也有成例,王承恩只要用心,能做好皇店不奇怪。』
『但是顺天银行方面,他做得就不怎么样了。』
开办顺天银行,朱由检是想让它成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尤其要在自己缺钱时,能从中挪用钱财。
但是王承恩却对此没有多少概念,更多的是当成了衙门去办。现在完全是依靠政策,用于金银往来。
朱由检对此不太满意,对内府监的事情了解了一些后,着重询问顺天银行的事情:
“除了各个衙门和官员外,现在有多少商家、个人在顺天银行开设账户?”
“顺天银行的存银有多少?能贷出多少资产?”
王承恩的精力根本不再商家和个人上,他在回到京城后,仍是为衙门和官员办理账户。对商家、个人根本懒得搭理,觉得是增加任务,浪费顺天银行人力。
所以听到皇帝的询问后,他感觉有些紧张,说道:
“京城各衙门和官员的账户,如今已经建立。”
“现在向各个衙门的拨款、京城官员的俸银,都通过顺天银行发放。”
“存银有数十万,但是各有用处。”
闻言大皱眉头,朱由检听出王承恩的意思,就是很难贷出钱来。
除了朝廷的拨款之外,很少有商家把银钱存在顺天银行里。
这让他知道,王承恩或许忠心办事,但在金融上面,真的缺了点洞察力。
所以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换个人执掌银行的想法。
不过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确定的事情,现在他还没有发现合适的人才,只能让王承恩继续管着。
甚至,他还要继续给顺天银行政策,推动它的发展:
“张家口那边的商家和草原部落交易时,有多少经过顺天银行?”
“他们的评价是什么,有没有感觉更方便?”
王承恩自觉做得还可以,回道:
“陛下规定互市交易必须通过顺天银行中转,那些人初时有些抵触,后来发现更方便。”
“所以现在互市交易时,大多通过顺天银行。”
“唯有一些私下里的买卖,才会自己交易。”
朱由检对此点头,觉得成效还不错()
。王承恩这个人虽然在灵活上有些不足,但是在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执行还是可以的。
所以,朱由检决定直接指示,又说道:
“废除佥商强制采买后,宫里用的东西,现在怎么采购?”
“朝廷的商务司,统一采购做得怎么样?”
王承恩这下就很小心了,因为无论采买还是采购,里面都有很多油水。所以他不敢多说,蜻蜓点水地道:
“大多还是从以前的商铺采购,只是多付了些钱财。”
“京城的商家,都说皇爷关心民间疾苦,说这是德政呢!”
废除佥商、禁止强制采买,为朱由检收拢了很多民心。
这是京城的商民虽然对卫尉署收取卫生费不满,却没有极力抵制的原因——
实在是皇帝已经为他们减负,卫尉署收取的一点卫生费,根本就不算什么。
更何况卫生队也干得很不错,京城确实是干净了。
如今王承恩便对这点大拍马屁,说是皇帝德政。
朱由检对这些听得多了,已经有免疫力,说道:
“那你有没有想过,把张家口的制度,搬到京城这边?”
“所有采购交易,都经过顺天银行。交易完成之后,在账户上转钱。”
从没想过这点,王承恩听到之后,才知道皇帝为何对自己有些不满:
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从来没有想起来?还需要皇帝提出,才想到这件事情。
所以他的心里面,已经在暗暗责骂自己:怪自己实在是太笨,没有想到这些。
如今皇帝提出后,王承恩立刻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臣这就按张家口那边的制度,给所有商家建账户。”
“以后宫里的采购,直接从账户上转钱,不让人上下其手。”
朱由检见他能这么快醒悟,微微点了点头,觉得银行发展前期有这样一个忠心执行的人也不错,又提点道:
“上下其手的事情,要从各方面加强监管。”
“最重要的,是设立账期。”
“什么时候付定金,什么时候第一次付账,什么时候付全款,都要在签订合同时写明,按合同在约定日期前转账。”
“这样就不会出现宫里拨下采购的钱,商家却没收到的事情了。”
“如果宫里的钱一时周转不开,也能在签订合同时延长一下账期,押后交付全款。”
这是后世常用的办法,很多企业就是靠账期周转资金。
朱由检现在还没遇到内库无钱的时候,但是未雨绸缪,打算建立这种制度。
这样在内库缺钱的时候,就仍能够采购,不至于连宫里需要的物资都没法买。
王承恩虽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在皇帝提出账期后,他毫不犹豫地执行,并且赞叹道:
“陛下如此为那些商家考虑,他们知道之后,一定会感激涕零。”
认为皇帝是为了避免宫里有人上下其手拖欠账款,所以设立了这个制度。
此事明显有利于商家,所以王承恩认为,京城的商家一定会赞同。
他的这个判断,让朱由检胆子更大了些,想着自己了解的一些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知识,朱由检道:
“宫里需要的东西,内府监和少府寺的工坊、工厂能生产的,尽量自己生产,不要麻烦外面。”
“不能生产需要采购的,那就公开招标,定下供应商。”
“每一种类货物的供应商,至少要有两家。可以按金额让前两名八二分,也可以是前三名六二二分。防止一家出现问题,没有其它替代者()
。”
“这些直接提***品的,称为一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称为二级供应商。再往下是三级供应商。”
“这三个级别的供应商,内府监都要派人审查,防止有人以次充好、或者把有毒有害的物品卖到宫里面。”
“内府监的工坊采购原材料时,也要从审查过的供应商那里购买,防止出现问题。”
“少府寺那边也是一样,还有商务司那边,让他们优先从皇宫供应商那里采购,用放心的商家。”
说着,他感觉这些事情实在太多,嘱咐王承恩道:
“内府监要设立采购处,专门负责审查事宜。”
“并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综合质量、价格、交货时间、宫内使用评价等方面,给供应商打分。”
“分数高的,可以在下一年提高采购额。分数低的要求整改,甚至取消资格。”
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对宫里物资采购,做出具体指示。
涉及的内容太多,王承恩一时有点不明白,但是他听出了一件事,就是皇帝要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采购。
这必然会影响一些人捞油水,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但是王承恩却顾不上这些人,他对皇帝的命令一口答应、打算坚决执行——
毕竟他现在能当上内府监掌印,靠的就是忠心。没有皇帝支持,他怎么提升得这么快?
朱由检见此情景,感觉很是满意。这也是王承恩的才具稍显不足,却能坐稳内府监掌印的原因。他需要一个忠心的人帮自己管钱,执行各种命令。
让王承恩把自己刚才说的东西,从起居注上抄一遍,朱由检又询问道:
“拍卖行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这是他年前就有的想法,在王承恩回京后就让他办的事情。王承恩听到后当即道:
“已经选好地方,并且按陛下吩咐培训了拍卖师。”
“只待会试之后,便能开始拍卖。”
在会试之后举行春拍,这是朱由检定的。趁着举子聚集时,向他们售卖东西。
按照大明的制度,举子大多是有钱人,这些优质客户聚集的机会,可是非常难得。
不过因为拍卖会第一次举行,那些举子不知道,多半不会带多少现银,所以朱由检道:
“先在那里举行招标,把今年的皇宫供应商定下来。”
“宫里的东西以安全为要,为了防止出现问题,每个供应商都要交保证金,在顺天银行至少存放一定款项。”
“这些款项要约定存放时间,期间可以挪用一部分,给举子发放贷款,方便他们参加拍卖会。”
这种事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朱由检打算一分钱不出,就给举子放贷。
但是王承恩却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是询问道:
“贷款的利率是多少?和草原上一样吗?”
“那些举子用什么做抵押?怎么收回贷款?”
他在张家口曾经向草原贵族贷款,当时是按月息百分之一、以爵禄做抵押。如今京城的举子这么多,显然不能这样。
朱由检思考之后,说道:
“在京的举子,只要有两位同乡举人作保,就允许借贷一百两,月息百分之一,最长三年偿还。”
“登科的举子,就是准进士,允许借贷一千两,以后用俸禄偿还。”
“这样也能让一些贫寒的进士有个路费,不至于无钱上任。”
这是现实考虑,也是朱由检减少贪污的措施。
京债对贫寒官员来说,可是一个大问题。在考()
上进士之后,他们和同科、座师的交游需要经费,如果被选为外官,还需要上任的路费。
为了凑到这些钱财,有些进士只能被迫借债。京城有些人就看准了这个市场,专门给新科进士放高利贷。利率通常在月息百分之三以上,三月算一次复利不说,实际拿到的钱也有折扣——
借贷一千两银子,通常只能拿到八九百两甚至二三百两。
放贷的债主、保人,甚至和官员一同赴任,到了地方就逼着官员还钱。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为了还贷,只能贪污受贿。
天启年间左都御史、东林党三君之一的邹元标就曾感叹过:进士借贷上千两银子出京赴任,想当清白官不是一般的难。
朱由检了解这种现象后,打算把这个业务揽过来。不让这些进士受盘剥,同时让顺天银行获得优质客户。让一些良知未泯的官员,不会被逼着贪污受贿。
王承恩对京债的事情有所了解,知道皇帝这个做法,侵犯到很多做这门生意的权贵利益。但是他作为宫里的太监,对这些是不惧的,唯一担心的就是供应商放在顺天银行的保证金,够不够给举人进士借贷。
所以他建议只给登科的举人借,普通举人的一百两,到时候看具体情况。毕竟举人的数量实在太多,远远高于进士。
朱由检听着他的考虑,微微点了点头。觉得还是先收获进士这个最优质的客户再说,把举人先放一边。或许等顺天银行和应天银行、四海银行联动,方便汇兑还款后,更适合给举人借钱。
如今还是进士最重要,以这一科录取六百左右进士来说,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借贷一千两,都需要六万两银子。业务不能拓展得太快,避免资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