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军事制度改革可以往后拖,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拖不得。
那就是枢密院成立后,奏疏是否要由内阁票拟的问题。
这是枢密院的事情被拖延了一个多月的原因,也是权力争夺的核心所在。
朱由检想要获得军事事务的快速决策权,自然是想要不经内阁直接发布中旨的。
但是袁可立等兵部大臣,却不同意这点——
他们虽然未来会成为枢密院的官员,却同样属于文官。在限制皇权的事情上,坚定地和内阁站在一起。
即使皇帝从内阁分出来的权力,要分享给枢密大臣。这些文官出身的枢密院官员,也对此仍旧不同意。
这让朱由检很无奈,同时也感觉到,这是文官的共识、或者说整体意志。
就像袁可立之前几乎拥有首辅的权力时,面对韩爌的打压默默接受一样。这些文官心里自有一套准则,不完全听从自己这个皇帝。
他设想的枢密大臣像内阁大学士一样为军事事务写票拟,没有得到枢密院群臣的支持。
文官都本能地维护内阁权威,用内阁限制皇权。
甚至,他感觉自己若非之前趁着群臣不在意取得了境外事务主导权,恐怕理藩院的事情,也会有得争执——
文官不想皇帝的行为超出控制,尤其是直接发出中旨。
他们恨不得把皇帝锁在皇宫里,一切听从他们的安排。
朱由检多番尝试无果、再加上承诺过不随意使用中旨,最终放弃了用枢密院制衡内阁的想法,转而把六科并入大理寺,设立了独立的大理院——
大理院最终拥有的权力,将会接近门下省。能对实际上相当于中书省的内阁,稍微形成制约。
如今,随着五院方案被通过,枢密院在成立完善,奏疏的事情也必须有个定论,以便朝廷运转。
朱由检召集群臣开会,专门解决此事。他最核心的诉求,是在军事上拥有快速决策权。以便能处理越来越频繁的战事,维护大明存在。
面对皇帝的要求,韩爌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保留戡乱委员会,以大学士秉笔票拟。军事方面的事务,都能由皇帝和这位大学士决断。
朱由检皱了皱眉,说道:
“戡乱委员会继续保留。”
“但是它是跨部门协调机构,职责不完全属于枢密院。”
“朕以为当派一到两位大学士去枢密院值班,分管军事方面的奏疏,可以不经首辅,直接递到朕前。”
这个想法提出,内阁首辅黄立极,仍是老神在在。
似乎皇帝提出的事情,和他无关一般。
内阁次辅韩爌,那就很不情愿了。
他已经把首辅位置视为囊中之物,怎么愿意皇帝削夺内阁首辅之权?
所以他斟酌之后,说道:
“臣以为军事奏疏由专职大学士分管即可,不必去枢密院值班。”
“枢密院在宫门之外,奏疏递进宫里,还是要经内阁。”
这就是内阁的便利之处了。
其它外廷衙门都在宫门之外,只有内阁在宫里,就在文华殿前面。
皇帝有什么旨意,能够很方便地唤他们过去书写。内阁的权力也因此越来越大,甚至反客为主,把不经过内阁的旨意定为中旨,文官拒不接纳。
如今,朱由检想通过把内阁大学士派去枢密院值班的办法,绕过这个流程,遭到韩爌等人的抵制——
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奏疏都应该经过内阁票拟。
朱由检和他们磨了很久,虽然没听到大臣激烈反对,却发现很多臣子像韩爌一样,对自己这个想法软抵抗。
就连不反对的黄立极等人,也没有提出支持。
因为他们内心,也不赞同这个。
这让他只能放弃这个想法,说道:
“那就换一种方式。”
“为一到两位大学士加枢密大臣衔。”
“他们在接到军事奏疏时,可以直接面圣,并且拟定旨意。”
“韩学士觉得如何?”
听到皇帝做出了让步,还特意点出自己的名字,韩爌知道自己最好也要让一下——
否则有可能被皇帝认为自己不能合作,不任命自己担任辅政大臣。
所以他斟酌之后,觉得这对首辅的权力有削夺,却仍只得同意,说道:
“若有紧急事务,这样做未尝不可。”
“臣以为应该限定在军事机密事务,寻常的军事事务则不必这样。”
朱由检听着这番言论,又冒出一个想法,说道:
“韩卿此言甚好!”
“朕之前就让通政司成立公文处,并且让锦衣卫保密司入驻,负责军情机密和银章密奏事宜。”
“现在看来,应该更进一步,在公文处下面成立军机科,专门负责军事机密类奏疏。”
“其它财政、礼法、藩属等事务,也应专门分科。”
“选择可靠人员,去通政司任职。”
这个提议说出,通政使吕图南眼前一亮。
要说这次五院调整中最受伤的是谁,那是非他莫属了。
原本通政使和大理寺卿排在九卿最后,级别同是正三品。通政使地位还高一点,稍微高于大理寺卿。
结果这次五院调整中,通政司丝毫没变化,甚至没有和六部等衙门并入政务院。
大理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五院之一的大理院。
虽然在五院中排行第四,和政务院、枢密院这东西二府不能比。但是大理寺的官职,却实实在在提升了品级。大理寺的官员,也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
与之对比,通政司职官几乎没有变化。只有杨嗣昌凭借个人能力,被调入了枢密院。
尤其是曾经归属通政司的六科,这次被划给了大理院。吕图南这个通政使,对此实在很伤心。
现在,他这个通政使不但排在九卿最末,甚至有声音冒出:说通政使这个正三品官职撑不起九卿的名号,应该把九卿的称呼,让给同属五院的理藩院掌院。
如今皇帝终于想到通政司,这让他有些激动地道:
“臣以为科级实在太低,应该把公文处提升为公文厅,下设军机处、财政处、礼法处、藩属处等处,分管相应奏疏。”
“将来奏疏到达通政司后,由公文厅处理,送给分管的大学士。”
这样一个流程,和以前相差不大,但是通政司却多了一个分类权。下面也增加了一些机构,能让通政司的官员稍有慰藉。
朱由检点头认可,觉得这有利于自己给大学士分工,而且没有给内阁增加僚属,没扩展内阁的权力。所以他当即就下令道:
“通政司分类后的奏疏,可通过内廷文书房,直接交给分管大学士。”
“每个处的奏疏由一到两位分管的大学士写好票拟后,再由其他大学士处理,并最终由首辅确认。”
“保密司派人担任副厅长,专门负责机密奏疏。”
“军机处的奏疏,可以由分管的大学士直接呈递御前。”
“因为涉及军事机密,存放地图、沙盘的武英殿要专门分出房间,处理军机处事务。”
“所有机密奏疏都要由能接触机密的人负责,并且做好记录。”
“万一出现泄露,朕会严惩不贷!”
对于保密的重要性,朱由检是一再强调。
随着群臣对锦衣卫保密司的适应,保密工作也逐渐深入。
朱由检之前对保密司的设想,正在一一实现。
韩爌听着皇帝和通政使一唱一和,确定这些事情,这让他心中很是有些无奈。
放在以前,通政使这样的小人物根本不被他看在眼里,除了九卿的虚名外,通政使连侍郎都比不上。
但是当今皇帝却给虚名的九卿实权,通政使作为九卿之一,有了参加常参会议、九卿廷推等权力。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九卿相比大学士也不遑多让,他这个内阁大学士,面对通政使的时候,也得客客气气。
所以面对吕图南的话,韩爌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认真思索,对自己的利弊。
通政司奏疏分类的事情,让韩爌略微皱了皱眉头。
因为奏疏被通政司分好类别后,首辅就没有了给大学士分配奏疏的权力。这些奏疏会直接交给分管的大学士,首辅只能在其处理好后,进行二次处理。
这是对首辅权力的削弱,对以后的首辅很不利。
同时,皇帝在内阁设立军机处,让负责军事事务的大学士在武英殿处理军事机密,也是对内阁的分化——
时间久了,不在一个地方办公、而且都有票拟权力的两拨人,有可能变成两个衙门。
(内阁在文华殿前方,旁边是制敕房、诰敕房两房。武英殿在皇极门西侧)
这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但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他还年轻,能耗得过群臣。
韩爌不得不感慨,当今皇帝实在是太聪慧,脑子也实在太灵活,一计不成就又是一个计策,让人目不暇接。
他想明白了这些,黄立极等人却没想明白。或者说有的人想到了,却并没有在意——
毕竟这都是以后的事情,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就连韩爌,对皇帝的这个想法也没有继续反驳。因为他之前的表现,已经足以对文官交待:
不管怎么说,票拟的权力都被他留在了内阁。以后的事情怎么样,让以后的大学士争取。
朱由检见自己的提议终于被通过,心中感慨这件事的不容易。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都有了在军事事务上的快速决策权,以后处理军务时,会更从容自在。
所以他很快下令道:
“东阁大学士徐光启,这一年来勤勉任职,以编练新军、监护朝鲜等功绩,加衔正二品议政大臣,同时加正二品枢密佥事衔。”
“转为武英殿大学士,以后入直武英殿,负责军机处奏疏。”
“中极殿大学士、弼政大臣施凤来,加从一品枢密同知衔,同样负责军机处奏疏,和徐光启一起值班。”
这个任命,让群臣吃了一惊,就连施凤来也有些意外。
徐光启负责军机处事务,并不出群臣意料。因为当前的大学士之中,只有他一人懂军事,并且在编练新军。
戡乱委员会中,他也是秉笔票拟的副主任。处理军机事务,可谓顺理成章。
但是施凤来这个人选就让人有些意外了,他是韩爌入朝前的内阁次辅,但是因为主持会试的事情,颇是灰头土脸。
虽然皇帝没有明说,也并没有斥责他。但是会试草榜名单被皇帝否决,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恩科设立,也和这件事有关。
施凤来因为此事,在阁臣中声望大降。又因为在救灾等事务上不合皇帝心意,在内阁中越发默默无闻。
就连次辅的位置被韩爌夺走,他也没闹出什么动静。似乎是打算和黄立极一样,得过且过混两年。
没想到,就在他认命的时候,被皇帝任命负责内阁军机处。以后军机事务,就是他和徐光启说了算。
这让他如何不大喜过往,立刻向皇帝谢恩。
韩爌则皱了皱眉头,隐隐猜到皇帝是为以后做打算。
看起来,皇帝是有让他接任首辅的意思,但是分了个次辅,去武英殿值班。
这个次辅的权力虽然远远不如首辅大,但是在军机事务上,却能和皇帝独立决断。
再加上另一个在维护张皇后上有功、留任可能性极大的李国普,皇帝是打算用这两个人,在内阁制衡自己。
这让内心之中,一时不知道是喜是忧。
喜的是皇帝有意用自己,不抵触自己担任辅政大臣。
忧的是皇帝对自己不放心,要留两个阉党牵制。
这让他甚至有一股冲动,在审判逆案的时候,把施凤来等人定为附逆大臣。
不过,想到皇帝已经审查过朝堂上的大臣,并且做过处置。他只能按纳下这个想法,接受这个任命——
不管怎么说,皇帝还是愿意用他的。
施凤来、李国普最多给带来麻烦,而不可能抗衡。
这两人身为阉党余孽,被很多文官抵制。
没料到韩爌因为自己任用施凤来,联想到这么多事情。朱由检自己心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想法。
只是他觉得施凤来曾经反对过魏忠贤摄政,自己怎么也要优待一下。
还有就是徐光启的资历浅,需要施凤来挡风遮雨。
有施凤来顶在前面,即使军机处出了问题,也能拿他顶雷。
至于军机处的实际事务谁说了算,能逢迎魏忠贤的施凤来,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自此,在外面政务院和枢密院分设、军政两分之后,内阁大学士中,也隐隐出现了军政分别。
在武英殿值班负责军机处的大学士,虽然名义上还属于内阁,但在实际上面,却和其他内阁成员有区别。
朱由检通过对内阁的分化,进一步获得了军事事务的主导权。(本章完)
那就是枢密院成立后,奏疏是否要由内阁票拟的问题。
这是枢密院的事情被拖延了一个多月的原因,也是权力争夺的核心所在。
朱由检想要获得军事事务的快速决策权,自然是想要不经内阁直接发布中旨的。
但是袁可立等兵部大臣,却不同意这点——
他们虽然未来会成为枢密院的官员,却同样属于文官。在限制皇权的事情上,坚定地和内阁站在一起。
即使皇帝从内阁分出来的权力,要分享给枢密大臣。这些文官出身的枢密院官员,也对此仍旧不同意。
这让朱由检很无奈,同时也感觉到,这是文官的共识、或者说整体意志。
就像袁可立之前几乎拥有首辅的权力时,面对韩爌的打压默默接受一样。这些文官心里自有一套准则,不完全听从自己这个皇帝。
他设想的枢密大臣像内阁大学士一样为军事事务写票拟,没有得到枢密院群臣的支持。
文官都本能地维护内阁权威,用内阁限制皇权。
甚至,他感觉自己若非之前趁着群臣不在意取得了境外事务主导权,恐怕理藩院的事情,也会有得争执——
文官不想皇帝的行为超出控制,尤其是直接发出中旨。
他们恨不得把皇帝锁在皇宫里,一切听从他们的安排。
朱由检多番尝试无果、再加上承诺过不随意使用中旨,最终放弃了用枢密院制衡内阁的想法,转而把六科并入大理寺,设立了独立的大理院——
大理院最终拥有的权力,将会接近门下省。能对实际上相当于中书省的内阁,稍微形成制约。
如今,随着五院方案被通过,枢密院在成立完善,奏疏的事情也必须有个定论,以便朝廷运转。
朱由检召集群臣开会,专门解决此事。他最核心的诉求,是在军事上拥有快速决策权。以便能处理越来越频繁的战事,维护大明存在。
面对皇帝的要求,韩爌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保留戡乱委员会,以大学士秉笔票拟。军事方面的事务,都能由皇帝和这位大学士决断。
朱由检皱了皱眉,说道:
“戡乱委员会继续保留。”
“但是它是跨部门协调机构,职责不完全属于枢密院。”
“朕以为当派一到两位大学士去枢密院值班,分管军事方面的奏疏,可以不经首辅,直接递到朕前。”
这个想法提出,内阁首辅黄立极,仍是老神在在。
似乎皇帝提出的事情,和他无关一般。
内阁次辅韩爌,那就很不情愿了。
他已经把首辅位置视为囊中之物,怎么愿意皇帝削夺内阁首辅之权?
所以他斟酌之后,说道:
“臣以为军事奏疏由专职大学士分管即可,不必去枢密院值班。”
“枢密院在宫门之外,奏疏递进宫里,还是要经内阁。”
这就是内阁的便利之处了。
其它外廷衙门都在宫门之外,只有内阁在宫里,就在文华殿前面。
皇帝有什么旨意,能够很方便地唤他们过去书写。内阁的权力也因此越来越大,甚至反客为主,把不经过内阁的旨意定为中旨,文官拒不接纳。
如今,朱由检想通过把内阁大学士派去枢密院值班的办法,绕过这个流程,遭到韩爌等人的抵制——
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奏疏都应该经过内阁票拟。
朱由检和他们磨了很久,虽然没听到大臣激烈反对,却发现很多臣子像韩爌一样,对自己这个想法软抵抗。
就连不反对的黄立极等人,也没有提出支持。
因为他们内心,也不赞同这个。
这让他只能放弃这个想法,说道:
“那就换一种方式。”
“为一到两位大学士加枢密大臣衔。”
“他们在接到军事奏疏时,可以直接面圣,并且拟定旨意。”
“韩学士觉得如何?”
听到皇帝做出了让步,还特意点出自己的名字,韩爌知道自己最好也要让一下——
否则有可能被皇帝认为自己不能合作,不任命自己担任辅政大臣。
所以他斟酌之后,觉得这对首辅的权力有削夺,却仍只得同意,说道:
“若有紧急事务,这样做未尝不可。”
“臣以为应该限定在军事机密事务,寻常的军事事务则不必这样。”
朱由检听着这番言论,又冒出一个想法,说道:
“韩卿此言甚好!”
“朕之前就让通政司成立公文处,并且让锦衣卫保密司入驻,负责军情机密和银章密奏事宜。”
“现在看来,应该更进一步,在公文处下面成立军机科,专门负责军事机密类奏疏。”
“其它财政、礼法、藩属等事务,也应专门分科。”
“选择可靠人员,去通政司任职。”
这个提议说出,通政使吕图南眼前一亮。
要说这次五院调整中最受伤的是谁,那是非他莫属了。
原本通政使和大理寺卿排在九卿最后,级别同是正三品。通政使地位还高一点,稍微高于大理寺卿。
结果这次五院调整中,通政司丝毫没变化,甚至没有和六部等衙门并入政务院。
大理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五院之一的大理院。
虽然在五院中排行第四,和政务院、枢密院这东西二府不能比。但是大理寺的官职,却实实在在提升了品级。大理寺的官员,也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
与之对比,通政司职官几乎没有变化。只有杨嗣昌凭借个人能力,被调入了枢密院。
尤其是曾经归属通政司的六科,这次被划给了大理院。吕图南这个通政使,对此实在很伤心。
现在,他这个通政使不但排在九卿最末,甚至有声音冒出:说通政使这个正三品官职撑不起九卿的名号,应该把九卿的称呼,让给同属五院的理藩院掌院。
如今皇帝终于想到通政司,这让他有些激动地道:
“臣以为科级实在太低,应该把公文处提升为公文厅,下设军机处、财政处、礼法处、藩属处等处,分管相应奏疏。”
“将来奏疏到达通政司后,由公文厅处理,送给分管的大学士。”
这样一个流程,和以前相差不大,但是通政司却多了一个分类权。下面也增加了一些机构,能让通政司的官员稍有慰藉。
朱由检点头认可,觉得这有利于自己给大学士分工,而且没有给内阁增加僚属,没扩展内阁的权力。所以他当即就下令道:
“通政司分类后的奏疏,可通过内廷文书房,直接交给分管大学士。”
“每个处的奏疏由一到两位分管的大学士写好票拟后,再由其他大学士处理,并最终由首辅确认。”
“保密司派人担任副厅长,专门负责机密奏疏。”
“军机处的奏疏,可以由分管的大学士直接呈递御前。”
“因为涉及军事机密,存放地图、沙盘的武英殿要专门分出房间,处理军机处事务。”
“所有机密奏疏都要由能接触机密的人负责,并且做好记录。”
“万一出现泄露,朕会严惩不贷!”
对于保密的重要性,朱由检是一再强调。
随着群臣对锦衣卫保密司的适应,保密工作也逐渐深入。
朱由检之前对保密司的设想,正在一一实现。
韩爌听着皇帝和通政使一唱一和,确定这些事情,这让他心中很是有些无奈。
放在以前,通政使这样的小人物根本不被他看在眼里,除了九卿的虚名外,通政使连侍郎都比不上。
但是当今皇帝却给虚名的九卿实权,通政使作为九卿之一,有了参加常参会议、九卿廷推等权力。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九卿相比大学士也不遑多让,他这个内阁大学士,面对通政使的时候,也得客客气气。
所以面对吕图南的话,韩爌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认真思索,对自己的利弊。
通政司奏疏分类的事情,让韩爌略微皱了皱眉头。
因为奏疏被通政司分好类别后,首辅就没有了给大学士分配奏疏的权力。这些奏疏会直接交给分管的大学士,首辅只能在其处理好后,进行二次处理。
这是对首辅权力的削弱,对以后的首辅很不利。
同时,皇帝在内阁设立军机处,让负责军事事务的大学士在武英殿处理军事机密,也是对内阁的分化——
时间久了,不在一个地方办公、而且都有票拟权力的两拨人,有可能变成两个衙门。
(内阁在文华殿前方,旁边是制敕房、诰敕房两房。武英殿在皇极门西侧)
这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但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他还年轻,能耗得过群臣。
韩爌不得不感慨,当今皇帝实在是太聪慧,脑子也实在太灵活,一计不成就又是一个计策,让人目不暇接。
他想明白了这些,黄立极等人却没想明白。或者说有的人想到了,却并没有在意——
毕竟这都是以后的事情,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就连韩爌,对皇帝的这个想法也没有继续反驳。因为他之前的表现,已经足以对文官交待:
不管怎么说,票拟的权力都被他留在了内阁。以后的事情怎么样,让以后的大学士争取。
朱由检见自己的提议终于被通过,心中感慨这件事的不容易。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都有了在军事事务上的快速决策权,以后处理军务时,会更从容自在。
所以他很快下令道:
“东阁大学士徐光启,这一年来勤勉任职,以编练新军、监护朝鲜等功绩,加衔正二品议政大臣,同时加正二品枢密佥事衔。”
“转为武英殿大学士,以后入直武英殿,负责军机处奏疏。”
“中极殿大学士、弼政大臣施凤来,加从一品枢密同知衔,同样负责军机处奏疏,和徐光启一起值班。”
这个任命,让群臣吃了一惊,就连施凤来也有些意外。
徐光启负责军机处事务,并不出群臣意料。因为当前的大学士之中,只有他一人懂军事,并且在编练新军。
戡乱委员会中,他也是秉笔票拟的副主任。处理军机事务,可谓顺理成章。
但是施凤来这个人选就让人有些意外了,他是韩爌入朝前的内阁次辅,但是因为主持会试的事情,颇是灰头土脸。
虽然皇帝没有明说,也并没有斥责他。但是会试草榜名单被皇帝否决,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恩科设立,也和这件事有关。
施凤来因为此事,在阁臣中声望大降。又因为在救灾等事务上不合皇帝心意,在内阁中越发默默无闻。
就连次辅的位置被韩爌夺走,他也没闹出什么动静。似乎是打算和黄立极一样,得过且过混两年。
没想到,就在他认命的时候,被皇帝任命负责内阁军机处。以后军机事务,就是他和徐光启说了算。
这让他如何不大喜过往,立刻向皇帝谢恩。
韩爌则皱了皱眉头,隐隐猜到皇帝是为以后做打算。
看起来,皇帝是有让他接任首辅的意思,但是分了个次辅,去武英殿值班。
这个次辅的权力虽然远远不如首辅大,但是在军机事务上,却能和皇帝独立决断。
再加上另一个在维护张皇后上有功、留任可能性极大的李国普,皇帝是打算用这两个人,在内阁制衡自己。
这让内心之中,一时不知道是喜是忧。
喜的是皇帝有意用自己,不抵触自己担任辅政大臣。
忧的是皇帝对自己不放心,要留两个阉党牵制。
这让他甚至有一股冲动,在审判逆案的时候,把施凤来等人定为附逆大臣。
不过,想到皇帝已经审查过朝堂上的大臣,并且做过处置。他只能按纳下这个想法,接受这个任命——
不管怎么说,皇帝还是愿意用他的。
施凤来、李国普最多给带来麻烦,而不可能抗衡。
这两人身为阉党余孽,被很多文官抵制。
没料到韩爌因为自己任用施凤来,联想到这么多事情。朱由检自己心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想法。
只是他觉得施凤来曾经反对过魏忠贤摄政,自己怎么也要优待一下。
还有就是徐光启的资历浅,需要施凤来挡风遮雨。
有施凤来顶在前面,即使军机处出了问题,也能拿他顶雷。
至于军机处的实际事务谁说了算,能逢迎魏忠贤的施凤来,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自此,在外面政务院和枢密院分设、军政两分之后,内阁大学士中,也隐隐出现了军政分别。
在武英殿值班负责军机处的大学士,虽然名义上还属于内阁,但在实际上面,却和其他内阁成员有区别。
朱由检通过对内阁的分化,进一步获得了军事事务的主导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