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交流
所谓望门投止思张俭,党锢之祸时张俭逃亡,那些愿意收留张俭的人家为此家破人亡,难道只是为了扬名吗?
道德的存在也是实打实的。
这也是刘辩想要维护的东西。
人治的时代,人的道德水平至关重要。
当然,刘辩绝不会只相信道德,符合时代的合理制度才是真正的保障。
他不希望陷入类似于派人监察监察监察的人的循环中。
刘辩对于关羽带出来的部曲寄予厚望。
提完豪族,关羽又提起了太学生的问题。
他首先提起的就是在河阳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陈容和毛方。
刘辩对陈容也有印象,和崔琰一般,都是响应他号召的进步青年。
他知晓了毛方遇到的问题。
技术进步当然是没错的,放到后世,由此带来的问题可以由国家调控。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就是国家应该做的事。
但问题是在汉室,官府在这个过程中只扮演着无情的反派。
或者说百姓已经习惯通过血脉组成的宗族抱团取暖,而官府,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避之不及的吸血鬼。
对刘辩来说,只要改革税制,将人头上的算赋转移到田亩上,这事便不难解决。
但两汉接近四百年的税制,哪有这么好改!
作此改革,与重新度田无异,必须要做好天下皆反的准备。
可刘辩还没有做好准备。
关中和凉州的屯田才开始没多久,凉州方向要面对叛军,关中三辅起码要等到明年五月份才能收获大批夏粮,只有实打实到手的收成才能让参与屯田羌人和匈奴人归心。
三河的吏治也还在整顿之中。
荀彧所提出的“坐镇司隶,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如今还尚未完成,尤其是关中,只要能保持安全,三辅之地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能容下更多人口。
在不更改税制、基层治理也难以如臂使指的前提下,刘辩也没什么好办法。
他对关羽说:“皇甫公正于三辅之地主导羌人匈奴屯田,使其归于治理,凉州的羌人也被挡在了陇西郡之西。现在的京兆尹与右扶风,可使百姓前往屯田。”
刘辩如今所能做的,只能是为失去土地的百姓进入关中参与屯田大开方便之门。
但能有多少百姓愿意背井离乡?是否又会和七郡国大水时的情形一样?刘辩不能保证。
关羽一路上都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帮工很惨,但他们好歹还有些田产,那些已经破产的佃户更惨……
需要帮助的百姓很多,但朝廷却没有这个能力。
关羽继续说:“此事或可交托给陈容毛方此类太学生。殿下,臣此次回雒阳,特意从乡间走,所见太学生为乡官者虽有忠于职守者,却也不乏虚浮于事之人。”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刘辩当然明白,这是他早有预料之事。
由奢入俭难,甚至于,现在让刘辩自己拒绝边上负责服侍他的内侍,凡是亲力亲为,他也不太愿意。
“可有危害一方之人?”刘辩问道。
“未曾发现。”
刘辩点了点头,至少在这点上太学生们没让人失望:“既如此,便不急着插手,官吏的岁考也快要到了,到时处置不迟。”
之后,关羽又向刘辩推荐了一直陪着他的部河内从事马颖。
“马颖为经年老吏,深知地方事务。”
长时间接触下来,关羽早就明白张温派来协助他的马颖的能耐,其在张温口中是经过了不少美化的。
但即便如此,马颖经年小吏的经验也给了他不少帮助,而且马颖也没有偷奸耍滑,是以他毫不犹豫地向太子举荐了了解地方的马颖。
刘辩自无不应之理。
末了,关羽忍不住问道:“而今车骑将军升为大将军,我等原车骑将军麾下又该何去何从?”
刘辩问道:“可有人短了钱粮供应?”
关羽摇头:“未曾有人敢做此事。”
“那就暂且维持现状吧!”刘辩想了想,说道,“我听说原大将军的东曹属伍孚性情耿直,勇壮好义,云长可将其召到身边,观察一二,看其是否可以委以重任。”
关羽并不怀疑太子想用此人架空他,欣然答应。
这位历史上因刺杀董卓而被灭三族的壮士,只要有能力刘辩当然是愿意用的。
对于刘辩来说,关羽是帅才。当初选择既是时机合适,也能为关羽增长经验资历,何乐而不为。
现在关羽的功绩也足以让他更进一步了。
……
就在刘辩接见关羽之际,董卓也终于来到了雒阳。
迎接他的场面并不宏大,只有提前得了消息的鸿胪丞钟繇带着几个大鸿胪的属官出城到西园外相迎,也算是无缝衔接了。
董卓不是第一次来雒阳了,但他见雒阳的百姓和河东一样,脸上的笑容比他的印象中多出了不少。
他脸上也堆着笑容,问道:“钟君,过去九卿上任,其属官也会出城迎接吗?”
“董公称下官元常即可。”钟繇先是推辞,然后才解释说,“董公有所不知,太子殿下对于董公十分关心,吩咐下来,董公一来雒阳便要召见,所以我等才在此等候……”
董卓笑容不变:“原来如此,承蒙太子殿下关切,老夫甚是惭愧啊!只是老夫一路风尘,尚未沐浴更衣,若仓促去见殿下,只怕有不敬之嫌。”
“无碍,太子殿下并不在意这些虚礼。”说着,钟繇伸手将董卓的目光引向马车,“董公,请。”
进入马车后,董卓闭目养神,不出他所料,他的属官之首钟繇明显是与太子亲近之人,而钟繇对此毫不避讳,董卓不觉得他会被自己套出话来,只能说其故意的。
很快车驾就来到了皇宫之外,验明身份后董卓很快得以入内。
被小黄门引入禁中云台殿后,董卓马上就认出了哪一位是太子,急忙上拜。平身后他才仔细留意,太子身边坐了一个三十左右,壮硕挺拔之士。
太子正给他介绍:“卿大约不知道,此乃关羽关云长。”
二人互相拱手致意后,太子才进入正题,同样不出董卓所料,正是鲜卑与南匈奴私下联系之事。
(本章完)
所谓望门投止思张俭,党锢之祸时张俭逃亡,那些愿意收留张俭的人家为此家破人亡,难道只是为了扬名吗?
道德的存在也是实打实的。
这也是刘辩想要维护的东西。
人治的时代,人的道德水平至关重要。
当然,刘辩绝不会只相信道德,符合时代的合理制度才是真正的保障。
他不希望陷入类似于派人监察监察监察的人的循环中。
刘辩对于关羽带出来的部曲寄予厚望。
提完豪族,关羽又提起了太学生的问题。
他首先提起的就是在河阳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陈容和毛方。
刘辩对陈容也有印象,和崔琰一般,都是响应他号召的进步青年。
他知晓了毛方遇到的问题。
技术进步当然是没错的,放到后世,由此带来的问题可以由国家调控。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就是国家应该做的事。
但问题是在汉室,官府在这个过程中只扮演着无情的反派。
或者说百姓已经习惯通过血脉组成的宗族抱团取暖,而官府,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避之不及的吸血鬼。
对刘辩来说,只要改革税制,将人头上的算赋转移到田亩上,这事便不难解决。
但两汉接近四百年的税制,哪有这么好改!
作此改革,与重新度田无异,必须要做好天下皆反的准备。
可刘辩还没有做好准备。
关中和凉州的屯田才开始没多久,凉州方向要面对叛军,关中三辅起码要等到明年五月份才能收获大批夏粮,只有实打实到手的收成才能让参与屯田羌人和匈奴人归心。
三河的吏治也还在整顿之中。
荀彧所提出的“坐镇司隶,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如今还尚未完成,尤其是关中,只要能保持安全,三辅之地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能容下更多人口。
在不更改税制、基层治理也难以如臂使指的前提下,刘辩也没什么好办法。
他对关羽说:“皇甫公正于三辅之地主导羌人匈奴屯田,使其归于治理,凉州的羌人也被挡在了陇西郡之西。现在的京兆尹与右扶风,可使百姓前往屯田。”
刘辩如今所能做的,只能是为失去土地的百姓进入关中参与屯田大开方便之门。
但能有多少百姓愿意背井离乡?是否又会和七郡国大水时的情形一样?刘辩不能保证。
关羽一路上都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帮工很惨,但他们好歹还有些田产,那些已经破产的佃户更惨……
需要帮助的百姓很多,但朝廷却没有这个能力。
关羽继续说:“此事或可交托给陈容毛方此类太学生。殿下,臣此次回雒阳,特意从乡间走,所见太学生为乡官者虽有忠于职守者,却也不乏虚浮于事之人。”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刘辩当然明白,这是他早有预料之事。
由奢入俭难,甚至于,现在让刘辩自己拒绝边上负责服侍他的内侍,凡是亲力亲为,他也不太愿意。
“可有危害一方之人?”刘辩问道。
“未曾发现。”
刘辩点了点头,至少在这点上太学生们没让人失望:“既如此,便不急着插手,官吏的岁考也快要到了,到时处置不迟。”
之后,关羽又向刘辩推荐了一直陪着他的部河内从事马颖。
“马颖为经年老吏,深知地方事务。”
长时间接触下来,关羽早就明白张温派来协助他的马颖的能耐,其在张温口中是经过了不少美化的。
但即便如此,马颖经年小吏的经验也给了他不少帮助,而且马颖也没有偷奸耍滑,是以他毫不犹豫地向太子举荐了了解地方的马颖。
刘辩自无不应之理。
末了,关羽忍不住问道:“而今车骑将军升为大将军,我等原车骑将军麾下又该何去何从?”
刘辩问道:“可有人短了钱粮供应?”
关羽摇头:“未曾有人敢做此事。”
“那就暂且维持现状吧!”刘辩想了想,说道,“我听说原大将军的东曹属伍孚性情耿直,勇壮好义,云长可将其召到身边,观察一二,看其是否可以委以重任。”
关羽并不怀疑太子想用此人架空他,欣然答应。
这位历史上因刺杀董卓而被灭三族的壮士,只要有能力刘辩当然是愿意用的。
对于刘辩来说,关羽是帅才。当初选择既是时机合适,也能为关羽增长经验资历,何乐而不为。
现在关羽的功绩也足以让他更进一步了。
……
就在刘辩接见关羽之际,董卓也终于来到了雒阳。
迎接他的场面并不宏大,只有提前得了消息的鸿胪丞钟繇带着几个大鸿胪的属官出城到西园外相迎,也算是无缝衔接了。
董卓不是第一次来雒阳了,但他见雒阳的百姓和河东一样,脸上的笑容比他的印象中多出了不少。
他脸上也堆着笑容,问道:“钟君,过去九卿上任,其属官也会出城迎接吗?”
“董公称下官元常即可。”钟繇先是推辞,然后才解释说,“董公有所不知,太子殿下对于董公十分关心,吩咐下来,董公一来雒阳便要召见,所以我等才在此等候……”
董卓笑容不变:“原来如此,承蒙太子殿下关切,老夫甚是惭愧啊!只是老夫一路风尘,尚未沐浴更衣,若仓促去见殿下,只怕有不敬之嫌。”
“无碍,太子殿下并不在意这些虚礼。”说着,钟繇伸手将董卓的目光引向马车,“董公,请。”
进入马车后,董卓闭目养神,不出他所料,他的属官之首钟繇明显是与太子亲近之人,而钟繇对此毫不避讳,董卓不觉得他会被自己套出话来,只能说其故意的。
很快车驾就来到了皇宫之外,验明身份后董卓很快得以入内。
被小黄门引入禁中云台殿后,董卓马上就认出了哪一位是太子,急忙上拜。平身后他才仔细留意,太子身边坐了一个三十左右,壮硕挺拔之士。
太子正给他介绍:“卿大约不知道,此乃关羽关云长。”
二人互相拱手致意后,太子才进入正题,同样不出董卓所料,正是鲜卑与南匈奴私下联系之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