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魏王想要拉拢晋王对抗太子
    延康坊。
    李泰面色有些阴沉。
    “稚奴怎么去东宫待了那般久,难道是在跟太子密谋什么事情吗。”
    真要说起情报这块,李泰在长安城里的眼线,比太子只多不少。
    晋王李治的路线,自然也很是清晰。
    而他兴致勃勃的等着晋王过来,这一等,都快要天黑了还没消息。
    “魏王莫急,太子也必然明白陛下用意,很有可能是故意如此行事,以乱魏王之心。”
    “若太子强留,晋王自不能随意离开。”
    柴令武分析说道,很有道理。
    李泰点点头:“太子诡计多端,是要小心些才是。”
    这段时间,李泰对于太子的手段,算是见识到了。
    原本夜夜笙歌,无心朝政的太子,自从没了那乐童称心后,几乎跟换了个人似的。
    而太子一出手,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差不多全面压制自己了。
    李泰感觉自己完全应付不过来,几番针对太子的算计尽皆落空不说,还被反击。
    “魏王,晋王来访,已至府门。”
    听到仆从禀告,李泰顿时道:“快快迎接。”
    “不,本王亲自迎接。”
    李泰很是热情,不仅是因为晋王有了右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更重要的是晋王的影响力。
    别看李治在太子跟魏王面前不算什么,但他却是李世民的嫡子。
    李泰现在面对太子弱势,自然要拉拢他,共同对抗太子。
    门口,李治看到魏王亲自来也有惊讶,赶忙作揖:“四哥。”
    李泰拉着李治的手往里走:“自家兄弟,何必要这些虚礼。”
    李治在魏王府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李泰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招待,还有胡姬歌舞,如同真把他当亲弟弟看待。
    亲弟弟是真,可在心里有几分情,那就未必了。
    酒过三巡,李泰似无意问道:“稚奴到太子那,可是待不不少时间,也不知都聊了些什么。”
    李治老实回道:“大兄说要在晋州开个大的作坊,开采石炭,便跟我聊了些详细。”
    柴令武叹道:“许是冰肆铺那边,太子赚了不少钱财,所以对买卖之事,颇为感兴趣吧。”
    李泰面色作担忧状:“太子沉迷商贾之事,也不知是好是坏啊。”
    李治沉默不语。
    这一刻他突然知晓了,为什么四哥不及大兄。
    ——
    东宫。
    李承乾返回的时候,就看到桌面上的菜肴,跟他走的时候相差无几。
    不管是杜荷这个心腹谋士,亦或是赵节表兄弟,又或是从小长大的小叔李元昌,都很明白一个事情。
    太子,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
    他们是心腹,是朋友,更是君臣。
    这一点,还是门清的。
    “都愣住作甚,吃啊。”
    李承乾一回来,气氛顿时再度热闹起来。
    推杯过盏,饮酒作乐。
    “要我说啊,陛下这是怕了殿下,把稚奴这小孩都给拉过来。”
    “魏王也太不顶用了,殿下不过略微出手,就已经是招架不住了。”
    李元昌借着酒劲,姿态放肆,直言不讳。
    杜荷却是有几分凝重:“晋王本身不算什么,但在他的背后,可是有同安大长公主的支持,李勣曾是晋王府的长史,对晋王很是支持。”
    “若只是如此,自然对殿下没有危险,但他若跟魏王联合起来,怕便没有这般简单了。”
    “朝中大臣,谁不得给同安大长公主几分颜面,李勣在军中,亦是颇有影响。”
    “更何况晋王就封之后,风评甚佳,素有仁厚之名。现在陛下还要扶持他,这对咱们来说,可不是好事。”
    李元昌有些不爽,道:“杜荷你怎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赵节则道:“我倒是觉得杜荷的话有几分道理,殿下确实不能小觑晋王。”
    这时,李承乾端着的酒杯放下,几人安静下来,知道太子这是要说话了。
    李承乾淡淡道:“不管是魏王,还是晋王,都不算什么。”
    “他们,也不是我们的目标。”
    “按照现在的发展,静待时机便可。”
    几人纷纷赞同:“太子说得在理。”
    李承乾并非是吹嘘,而是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这个实力。
    提着青雀跟稚奴的脑袋去见陛下,这对于李承乾来说不算太难的事情。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还没到时机。
    没到能够完全接盘整个大唐的时机。
    当年李世民能这么干,是因为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麾下的文臣武将,已经完全足够撑起朝堂,稳住大唐的局势。
    当然,最主要的是,当初的李世民不是太子,而是秦王。
    而现在的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
    对于他来说,再往上一步,只有政变。
    拦路人的,不是魏王跟晋王,而是上边的陛下。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来说,他会在政变的情况下,甘心退位去当个太上皇吗。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说李承乾在杀了青雀跟稚奴后,再把李世民也杀了。
    不过那样的话,整个大唐各地,必然是反贼四起。
    而李承乾要走的路,最为稳定的路,那就是在拥有足够多兵权的时候,遵循祖制,发动玄武门政变,请二凤移居大明宫,当个太上皇。
    就像是二凤曾经对李渊那样。
    至于文官。
    呵。
    李承乾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他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文官到处都是。
    里面或许有些硬骨头,但更多是软骨头。
    话说回来,他李承乾好歹也是正统嫡长子。
    说起来,这都算老李家的家事了,跟别人也没太多关系。
    ——
    次日一早。
    李承乾就拉着李元昌,赵节,前往讲武堂。
    还有皇长孙李象。
    讲武堂是他的基本盘,即便是累些,也需要先稳住了。
    跟李元昌不同,赵节本身还是足够优秀的,不管是文采还是武功,对比年轻一代,都算是上佳。
    昨日喝酒时说的话,也让他对讲武堂有很浓厚的兴趣。
    在洋州,他也是亲自带过兵的。
    只是李承乾抵达讲武堂的时候,还是来得有些吃了。
    然而校场上的情况,却让赵节跟李元昌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抵达的时候,所看到的,便是三百学子分成五班,一动不动的站在校场上。
    “这是太子练的兵?”赵节感觉到有些口干舌燥。
    他比李元昌更懂军事,深刻的明白这般整齐的军容,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在主将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队列如此齐整,简直不可思议。
    至少在他洋州,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哪怕是十六卫的老兵,也没有这般意志吧。
    主要是这精气神,太令人望而生畏了。
    “不然呢,待会你听我敲鼓,我敲鼓完后,就换你上。”李元昌低声道。
    “好。”赵节一口应了下来。
    随着陈云超推着太子四轮陈上了高台,李象也赶忙站在父亲身侧。
    下方薛仁贵小跑上前,躬身作揖行叉手礼:“拜见太子殿下。”
    话音落下,后方原本安静站着军姿的三百人,齐声大吼:“拜见太子殿下。”
    仅三百人,却喊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点卯了吗。”
    “禀太子,三百人无一缺席。”
    李承乾点点头,而后从四轮车上站了起来。
    旁边力士心领神会,躬身把鼓槌递给太子。
    李元昌小声跟赵节介绍道:“太子待会敲的是集合鼓,每次操练都是太子先敲,而后下边开始进行。”
    “咚!咚!咚!
    李承乾上手,敲响战鼓,鼓声在校场回响。
    缓慢而沉重的鼓点,每一声都如同撞击在学子们的心上。
    咚咚咚!咚咚咚!
    只是片刻,鼓点变得越发密集起来,犹如暴雨般急促落下。
    似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加持,所有人的血液,都在这严寒冬季变得沸腾。
    咚咚咚咚咚咚!
    越来越急促的鼓点。
    忽的,鼓声一顿。
    只见李承乾扬起双槌,猛的一击在战鼓上。
    咚!
    “风!风!大风!”
    当这一鼓落下,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响起。
    声音在校场之上回荡。
    赵节已经被震撼到无以复加,眼睛瞪大,嘴巴微微张开,一时竟忘记了合拢。
    当初在洋州带兵,自认为也有一些治军之法,但与眼前的景象相比,他才发现自己的那点成就简直不值一提。
    李元昌看到赵节神情很是满意,对于操练的情况,他现在已经习惯了,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惊讶。
    李承乾坐在四轮车上摆摆手,旁边李象心领神会,大声道:“太子教,前进。”
    八名擂鼓力士大喝:“得令。”
    随即擂动战鼓。
    下边的学子们,也在鼓声下整齐划一齐步走。
    满满的仪式感,似有一种莫名的力量。
    别人很陌生,但李承乾很清楚,这就是队列的力量。
    其实不仅是队列,包括内务整理,李承乾也在同步进行。
    但他没有亲自去,而是让皇长孙李象视察过几次,主要的内务整理,由薛仁贵,裴行俭负责。
    太子亲自去查的话,这影响就比较大了。
    李承乾的队列训练,在讲武堂还是影响比较大的,毕竟其他如尉迟敬德,李道宗,李勣,李靖这些大将,也都是来看过。
    想看看太子是怎么练兵的。
    看了后,褒贬不一。
    李靖自然是看出了些东西,但藏着没说。
    而尉迟敬德,侯君集,程咬金这些人,就感觉没有太多用。
    给他们的感觉,更像是操练成仪仗队了。
    毕竟太子东宫跟陛下的仪仗队,大致便是这般齐整的样子,可真要说起来,大多数人心里觉得就是样子货。
    连兵器操练都没有,就操练个走路,这要是放在战场上,能把敌人走赢吗。
    这样的传闻自然也到了李承乾的耳朵里,但他只是笑笑。
    前世虽未当过兵,但军训是有过的,也接触过部队的训练。
    只要曾经站在队列里就能知道,队列训练,是可以给人力量的。
    站军姿,走齐步,首先就是对士兵精气神的养成。
    更改统一服饰,通过严格的队列动作要求,如挺胸、抬头、收腹、笔直站立等。
    使士兵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展现出威武挺拔的形象。
    这在大唐是绝无仅有的。
    而这样独特的气质,也能增强军队的自信心。
    再就是强化纪律意识,队列训练要求士兵严格遵守各种动作规范和指令,熟悉鼓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执行。
    这有助于培养士兵对纪律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做到令行禁止。
    除此之外,还有增强团队协作,培养服从意识,提高行动效率,增强忍耐力等诸多好处。
    最为主要的是,在长期进行队列训练之后,所有的学子们都会形成一个团体。
    而这个团体的领导者,就是太子本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承乾新的操练方式,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收复了三百学子的心。
    这里头本身有太子光环的作用,还有早前李承乾讲课,灌输洗脑的效果。
    跟前世的金牌讲师不同,学子们对李承乾天然就有信任,他说的话,学子们一开始就是坚信的,所以才能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好的效果。
    太子练兵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太极宫李世民的耳朵里。
    李世民听完后,看法跟大多数将军差不多。
    认为太子在用操练仪仗队的方式,去进行操练。
    自家仪仗队的战斗力是个什么情况,李世民当然是清楚的。
    所以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毕竟只是听人说,不会有多大感觉。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很强,但强的点,是在战略指挥,领兵作战。
    在练兵这块,从一开始,李世民率领的兵源就是精锐。
    本身去操练府兵这种情况是没有发生过的。
    “过几日不是大讲吗,你去通知一声,届时朕也该亲自去看看了。”
    “还有太子练兵的成效,让太子好好准备,不要让朕失望。”
    除了开课那天,李世民就没去过讲武堂了。
    毕竟讲武堂多数都是大字不识的旅帅,底层军官,现在还处于扫盲阶段,自然不必太过关注。
    或许当他亲眼看到后,会有些与现在不同的感触吧。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执笔见春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执笔见春秋并收藏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