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第183章 东征倒计时,灾情四起
第183章 东征倒计时,灾情四起
六月初二,大朝。
听政。
今天的听政环节事情比较多。
到了六月份的天气,变得炎热起来。
而对于大唐来说,许多地方也是要遭受考验。
首先就是旱灾了。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要经历过,相对贞观二年的大旱饥荒,今年的旱情还算较小。
但小也不能不管,已经有数州之地的百姓受到了情况。
往年朝廷一般都是进行救济,开仓放粮,帮着渡过。
不过今年李承乾有了不同的看法。
“近些时日,晋州矿场频开,正是缺人之际,河东道紧邻关内道,可迁关内灾民前往河东挖矿,赚的钱财,也能让不少百姓活命。”
李世民点点头。
十矿所需便是十万人,乃至于十数万人,缺口本身就大。
让灾民多个活命的活计,是好事。
紧接着又有官员奏报。
南方大雨连绵,恐发洪水,请求征调徭役,修建河堤,以防大水。
北边干旱,南边大水。
李世民点点头,同意征调徭役之事。
“启禀陛下,如今南方之民,应太子之事,壮年不断前往北方求职,还请为民生考虑,暂停此事。”
说话的是户部主事。
这是在暗指太子抢人了。
因着太子给出的工钱高,许多年轻人心中一合计,去给太子做事,赚个工钱,比之种田还要来钱多。
所以在看到告示后,大量的南方年轻人,纷纷北上求工。
可徭役是百姓的义务跟责任,按照大唐律法,百姓是有义务参加徭役的。
但这批人现在跑到了太子那边,这到底是徭役还是不徭役。
总要给个说法。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岂非百姓就有了一条逃避徭役的路子。
李世民微微颔首。
很快就下达了意见。
即便是太子矿场的工人,也必须服徭役。
南北过远,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往返就是数月,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那就只能是纳资代役,
所谓纳资代役制度,在唐朝本就是有的,这算是给世家们开的口子。
如果一些百姓如果不想亲自去服徭役,可以缴纳一定的财物,由官府雇人代替其服役。
其次就是瘟疫了。
去年,前年,或者说最近数年,瘟疫在唐朝多发。
而夏季更是瘟疫的高发季节。
今年的江南地区,已经有了瘟疫的现象发生。
听到出现了瘟疫,李世民有些紧张起来,立即下达诏敕,要求各地官员严防瘟疫,同时派遣医官进行救治,筹备疫病所用药石,设置隔离场所。
因疫病死亡之尸体,应当即进行掩埋。
之所以动作这么快,是因为前些疫病可是把唐朝霍霍了好几次,让李世民心里都有些阴影。
远一点就是七年前的贞观十年全国大疫。
关内道,河东道大面积发生瘟疫,这次瘟疫的流传,覆盖了大唐全国划分的十道中,两成以上的土地和人口,以至于长安都关闭了城门。
然后就是去年跟前年。
前年是泽州发生瘟疫,因紧邻长安,稍有不慎,瘟疫可能就会蔓延到长安来。
后来还是有所涉及长安,不过长安的建筑格局可以很有利的防止瘟疫。
一旦哪个坊发现瘟疫,则立即关闭坊门,禁止百姓流动。
这样很大程度上就能遏制瘟疫的蔓延。
去年是谷州,泾州,徐州,戴州,虢州几乎同时发生瘟疫,尸横遍野。
所以在今年听到有瘟疫的苗头,李世民当即下令安排一系列应对措施。
经过几次瘟疫的霍霍,大多数官员也已经有了应对的经验。
李承乾则下达太子教令,给疫病所在州县,运送足够多的蜂窝煤。
沸水防疫,其实古代早就有了方法。
便是把病人身上的衣物,经过沸水煮过后,再进行晾晒。
包括百姓饮用的水源,也是烧开冷却后再喝。
热水治病在唐朝也是很流行的。
感染瘟疫后多喝热水,百姓们心里也都清楚。
但烧水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大量的热水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日夜不断的烧煮沸水。
蜂窝煤的作用,在此刻就体现了出来。
能够高效持续的提供高温煮水,效用自然比柴火更佳。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从名义上说,现在的石炭矿场,都在太子名下,而造出来的蜂窝煤现在供不应求。
每一块蜂窝煤都是钱。
太子是国之储君,而不是商人,能够不为利益所动,在乎民生,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
六月初八。
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
现在的大唐讲武堂,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太子讲武堂。
李世民其实早就猜到太子的想法,但也没有太过刻意的去阻止。
一来是这些学子官职低,都不过是旅帅之职。
二来学子们不识字,对于兵法理解难度太高。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是想把这一批学子当成亲兵培养,那就由着他去吧。
三百人,能翻起什么大浪来,李世民还不至于因为这三百人而去忌惮太子。
结业大典这天,李世民并没有来。
朝廷要处理的政务太多,圣人出行一趟影响也大。
李靖作为副校长,自然是过来。
还有部分讲学老师,苏定方,程咬金,薛万彻,李道宗,其他的因为正在安排东征高丽的事务,也就没有到场。
李承乾身着华服,器宇轩昂地站在讲武堂的高台上。台下,三百名结业学子身姿挺拔,目光中满是崇敬与期待。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日,乃我大唐讲武堂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尔等历经磨砺,学有所成。从今日起,你们将肩负起保卫大唐、为君分忧之重任。”
学子们齐声高呼:“愿为大唐效命,为太子殿下效命!”
李靖嘴角抽抽,现在这批学子的心,已经上已经全部到了太子这边了。
其实对于这批学子,李靖还是有些心热的。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好教的。
毕竟都不识字。
后来太子搞了简体字,加快了学子们识字的过程。
再过来,又搞了兵棋推演。
兵棋沙盘,简直是提高战术理解的大杀器。
对于一些兵法的运用,能够非常清晰直观的表达在沙盘上,这让李靖教导兵法的进度大涨。
事实证明,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诞生优秀将领的。
李靖都看到有不少优秀的苗子。可惜老师跟学子这层情分太低了,不算是师徒。
现在太子看得紧,他也干不出收徒弟的事情来。
不过等到下一批学子进来,想必问题就不大了。
现在讲武堂已经在招募第二批学子了。
结业大典后。
李承乾准备留下三十名学子,作为日后讲武堂的助教。
也是要把先前的操练方式,学习方式,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他的则跟随自己前往高丽进行东征。
至于谁留谁走,就任凭自愿了。
苏定方无奈上报:“殿下,所有学子皆是要求跟随前往高丽。”
显然,在思想教育这块,李承乾从来没有放松过。
身体和心理上的训练,让讲武堂的学长们在各方面,远超大唐将领水准。
毕竟这是系统化的训练。
“那就抽签吧。”
李承乾下达指示。
三百学子抽签三十名。
谁抽到,谁留下。
当抽签的结果出来后,抽到留下的学子们垂头丧气。
其中离战班的班长,竟然也抽到了留。
讲武堂有五个班,每个班有班长一名,副班长两名,采取的竞争淘汰制。
每十天一次考核,各项成绩均为上上者,即可竞选班长,而后是学子投票。
能担任班长,不仅意味着自身成绩优异,更是能得其他人的拥护。
这样的学子,心里想的,当然是建功立业。
蔡宇,便是离战班的班长。
抽到留后,肯定是不愿的,于是想找苏定方说情。
苏定方考虑到蔡宇本身的能力,于是就把这事汇报给太子。
李承乾于东宫召见蔡宇。
“臣,大唐讲武堂学子蔡宇,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问道:“为何不想留下。”
蔡宇道:“愿为太子殿下东征效力。”
李承乾道:“难道留在讲武堂,就不是为孤效力吗。”
蔡宇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李承乾讲述道;“在孤看来,讲武堂比之东征,更为重要。”
“大唐不只有高丽这么一个威胁,周边各国,看似臣服,实则包藏祸心,但有机会,便会挑衅大唐。”
“之所以现在服服帖帖,是因为大唐足够强大。”
“邸报你也是看过了,现在还有大食国的威胁。”
“所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优秀将领,才是大唐讲武堂所存在的目的。”
“东征高丽能立功,留在讲武堂同样能立功。”
蔡宇低头道:“臣惭愧。”
李承乾笑道:“没什么好惭愧的,建功立业,男儿本性。”
“孤原本还在想,让谁来统领留下来的学子们,更好的培养下一批学子。”
“正好你就出现了,天意如此。”
“往后讲武堂内助教,便交由你来负责了,孤相信你,不会让孤失望。”
“好好去准备吧。”
蔡宇作揖:“是,殿下。”
六月十二,太子离东宫。
前往长安城外,操练骑兵。
二百七十名学子,全都被编入到五千府兵中。
而这五千府兵,将会变成五千精锐骑兵。
以前都是队列训练为主,现在自然要进行骑兵训练。
骑兵训练首先就是马术训练。
有三项,分别为骑乘技巧,马匹操控,马上平衡。
在马背上保持平衡、控制马匹的速度和方向、适应不同地形的骑行等。
需要长时间与马匹相处,熟悉马的习性,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骑术水平。
学会使用缰绳、马鞭等工具来操控马匹。能够准确地传达指令,让马匹做出前进、停止、转弯、加速、减速等动作。
同时,还要训练马匹对各种声音和手势信号的反应,以便在战斗中能够迅速执行命令。
骑兵在马背上需要保持稳定的平衡,以便进行战斗操作。
训练方法包括在马背上进行站立、下蹲、转身等动作,以及在骑行过程中进行射箭、挥刀等模拟战斗动作,提高在马上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好在大唐马多,这些府兵来源也比较优质,多数是骑马过的,对于骑马并不陌生。
除了马术训练外,就是武器使用训练了。
首先就是弓箭强弩。
弓箭强弩是骑兵的主要远程武器。
骑兵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射箭训练,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速度。
训练包括静态射击和动态射击,静态射击是在固定位置上对目标进行射击,动态射击则是在骑行过程中对移动目标进行射击。
马槊是唐朝骑兵的重要长兵器。
槊杆通常使用韧性极好的木材,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长度可达两到四米。
槊锋尖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在高速冲锋中对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马槊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因此价格昂贵,只有精锐骑兵才能配备。
而李承乾的五千余骑兵,自然全都使用马槊。
除开马槊外,骑兵还需要配备横刀,横刀是唐朝骑兵的主要佩刀。
刀身笔直,长度在六十到八十厘米之间,刀背厚实,刀刃锋利。横刀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优质钢材打造,具有很高的硬度和韧性。
横刀便于携带,适合在马上使用,是骑兵在近战中的利器。
铠甲方面,便是全员明光铠了。
毕竟是太子亲军,兵部那边自然会优先调用军备供给太子。
李承乾很清楚,当东征开始后,这五千骑兵,就是自己的绝对心腹。
自身安危,都在这五千精锐骑兵的保护上。
忠诚方面自然不用担心,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
但如果能够如臂驱使,则能爆发出更加强大的战力。
所以在考虑一番后,李承乾决定亲自在军营住上一段时间。
也算是提前适应军旅生活了。
这次东征,李承乾准备把李象也带上。
所以连带着把李象也带到了军营里来。
对于这事,太子妃苏玉儿没什么意见。
虽然她也算比较关心李象,可终究不是亲生儿子。
(本章完)
六月初二,大朝。
听政。
今天的听政环节事情比较多。
到了六月份的天气,变得炎热起来。
而对于大唐来说,许多地方也是要遭受考验。
首先就是旱灾了。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要经历过,相对贞观二年的大旱饥荒,今年的旱情还算较小。
但小也不能不管,已经有数州之地的百姓受到了情况。
往年朝廷一般都是进行救济,开仓放粮,帮着渡过。
不过今年李承乾有了不同的看法。
“近些时日,晋州矿场频开,正是缺人之际,河东道紧邻关内道,可迁关内灾民前往河东挖矿,赚的钱财,也能让不少百姓活命。”
李世民点点头。
十矿所需便是十万人,乃至于十数万人,缺口本身就大。
让灾民多个活命的活计,是好事。
紧接着又有官员奏报。
南方大雨连绵,恐发洪水,请求征调徭役,修建河堤,以防大水。
北边干旱,南边大水。
李世民点点头,同意征调徭役之事。
“启禀陛下,如今南方之民,应太子之事,壮年不断前往北方求职,还请为民生考虑,暂停此事。”
说话的是户部主事。
这是在暗指太子抢人了。
因着太子给出的工钱高,许多年轻人心中一合计,去给太子做事,赚个工钱,比之种田还要来钱多。
所以在看到告示后,大量的南方年轻人,纷纷北上求工。
可徭役是百姓的义务跟责任,按照大唐律法,百姓是有义务参加徭役的。
但这批人现在跑到了太子那边,这到底是徭役还是不徭役。
总要给个说法。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岂非百姓就有了一条逃避徭役的路子。
李世民微微颔首。
很快就下达了意见。
即便是太子矿场的工人,也必须服徭役。
南北过远,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往返就是数月,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那就只能是纳资代役,
所谓纳资代役制度,在唐朝本就是有的,这算是给世家们开的口子。
如果一些百姓如果不想亲自去服徭役,可以缴纳一定的财物,由官府雇人代替其服役。
其次就是瘟疫了。
去年,前年,或者说最近数年,瘟疫在唐朝多发。
而夏季更是瘟疫的高发季节。
今年的江南地区,已经有了瘟疫的现象发生。
听到出现了瘟疫,李世民有些紧张起来,立即下达诏敕,要求各地官员严防瘟疫,同时派遣医官进行救治,筹备疫病所用药石,设置隔离场所。
因疫病死亡之尸体,应当即进行掩埋。
之所以动作这么快,是因为前些疫病可是把唐朝霍霍了好几次,让李世民心里都有些阴影。
远一点就是七年前的贞观十年全国大疫。
关内道,河东道大面积发生瘟疫,这次瘟疫的流传,覆盖了大唐全国划分的十道中,两成以上的土地和人口,以至于长安都关闭了城门。
然后就是去年跟前年。
前年是泽州发生瘟疫,因紧邻长安,稍有不慎,瘟疫可能就会蔓延到长安来。
后来还是有所涉及长安,不过长安的建筑格局可以很有利的防止瘟疫。
一旦哪个坊发现瘟疫,则立即关闭坊门,禁止百姓流动。
这样很大程度上就能遏制瘟疫的蔓延。
去年是谷州,泾州,徐州,戴州,虢州几乎同时发生瘟疫,尸横遍野。
所以在今年听到有瘟疫的苗头,李世民当即下令安排一系列应对措施。
经过几次瘟疫的霍霍,大多数官员也已经有了应对的经验。
李承乾则下达太子教令,给疫病所在州县,运送足够多的蜂窝煤。
沸水防疫,其实古代早就有了方法。
便是把病人身上的衣物,经过沸水煮过后,再进行晾晒。
包括百姓饮用的水源,也是烧开冷却后再喝。
热水治病在唐朝也是很流行的。
感染瘟疫后多喝热水,百姓们心里也都清楚。
但烧水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大量的热水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日夜不断的烧煮沸水。
蜂窝煤的作用,在此刻就体现了出来。
能够高效持续的提供高温煮水,效用自然比柴火更佳。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从名义上说,现在的石炭矿场,都在太子名下,而造出来的蜂窝煤现在供不应求。
每一块蜂窝煤都是钱。
太子是国之储君,而不是商人,能够不为利益所动,在乎民生,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
六月初八。
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
现在的大唐讲武堂,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太子讲武堂。
李世民其实早就猜到太子的想法,但也没有太过刻意的去阻止。
一来是这些学子官职低,都不过是旅帅之职。
二来学子们不识字,对于兵法理解难度太高。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是想把这一批学子当成亲兵培养,那就由着他去吧。
三百人,能翻起什么大浪来,李世民还不至于因为这三百人而去忌惮太子。
结业大典这天,李世民并没有来。
朝廷要处理的政务太多,圣人出行一趟影响也大。
李靖作为副校长,自然是过来。
还有部分讲学老师,苏定方,程咬金,薛万彻,李道宗,其他的因为正在安排东征高丽的事务,也就没有到场。
李承乾身着华服,器宇轩昂地站在讲武堂的高台上。台下,三百名结业学子身姿挺拔,目光中满是崇敬与期待。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日,乃我大唐讲武堂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尔等历经磨砺,学有所成。从今日起,你们将肩负起保卫大唐、为君分忧之重任。”
学子们齐声高呼:“愿为大唐效命,为太子殿下效命!”
李靖嘴角抽抽,现在这批学子的心,已经上已经全部到了太子这边了。
其实对于这批学子,李靖还是有些心热的。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好教的。
毕竟都不识字。
后来太子搞了简体字,加快了学子们识字的过程。
再过来,又搞了兵棋推演。
兵棋沙盘,简直是提高战术理解的大杀器。
对于一些兵法的运用,能够非常清晰直观的表达在沙盘上,这让李靖教导兵法的进度大涨。
事实证明,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诞生优秀将领的。
李靖都看到有不少优秀的苗子。可惜老师跟学子这层情分太低了,不算是师徒。
现在太子看得紧,他也干不出收徒弟的事情来。
不过等到下一批学子进来,想必问题就不大了。
现在讲武堂已经在招募第二批学子了。
结业大典后。
李承乾准备留下三十名学子,作为日后讲武堂的助教。
也是要把先前的操练方式,学习方式,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他的则跟随自己前往高丽进行东征。
至于谁留谁走,就任凭自愿了。
苏定方无奈上报:“殿下,所有学子皆是要求跟随前往高丽。”
显然,在思想教育这块,李承乾从来没有放松过。
身体和心理上的训练,让讲武堂的学长们在各方面,远超大唐将领水准。
毕竟这是系统化的训练。
“那就抽签吧。”
李承乾下达指示。
三百学子抽签三十名。
谁抽到,谁留下。
当抽签的结果出来后,抽到留下的学子们垂头丧气。
其中离战班的班长,竟然也抽到了留。
讲武堂有五个班,每个班有班长一名,副班长两名,采取的竞争淘汰制。
每十天一次考核,各项成绩均为上上者,即可竞选班长,而后是学子投票。
能担任班长,不仅意味着自身成绩优异,更是能得其他人的拥护。
这样的学子,心里想的,当然是建功立业。
蔡宇,便是离战班的班长。
抽到留后,肯定是不愿的,于是想找苏定方说情。
苏定方考虑到蔡宇本身的能力,于是就把这事汇报给太子。
李承乾于东宫召见蔡宇。
“臣,大唐讲武堂学子蔡宇,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问道:“为何不想留下。”
蔡宇道:“愿为太子殿下东征效力。”
李承乾道:“难道留在讲武堂,就不是为孤效力吗。”
蔡宇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李承乾讲述道;“在孤看来,讲武堂比之东征,更为重要。”
“大唐不只有高丽这么一个威胁,周边各国,看似臣服,实则包藏祸心,但有机会,便会挑衅大唐。”
“之所以现在服服帖帖,是因为大唐足够强大。”
“邸报你也是看过了,现在还有大食国的威胁。”
“所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优秀将领,才是大唐讲武堂所存在的目的。”
“东征高丽能立功,留在讲武堂同样能立功。”
蔡宇低头道:“臣惭愧。”
李承乾笑道:“没什么好惭愧的,建功立业,男儿本性。”
“孤原本还在想,让谁来统领留下来的学子们,更好的培养下一批学子。”
“正好你就出现了,天意如此。”
“往后讲武堂内助教,便交由你来负责了,孤相信你,不会让孤失望。”
“好好去准备吧。”
蔡宇作揖:“是,殿下。”
六月十二,太子离东宫。
前往长安城外,操练骑兵。
二百七十名学子,全都被编入到五千府兵中。
而这五千府兵,将会变成五千精锐骑兵。
以前都是队列训练为主,现在自然要进行骑兵训练。
骑兵训练首先就是马术训练。
有三项,分别为骑乘技巧,马匹操控,马上平衡。
在马背上保持平衡、控制马匹的速度和方向、适应不同地形的骑行等。
需要长时间与马匹相处,熟悉马的习性,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骑术水平。
学会使用缰绳、马鞭等工具来操控马匹。能够准确地传达指令,让马匹做出前进、停止、转弯、加速、减速等动作。
同时,还要训练马匹对各种声音和手势信号的反应,以便在战斗中能够迅速执行命令。
骑兵在马背上需要保持稳定的平衡,以便进行战斗操作。
训练方法包括在马背上进行站立、下蹲、转身等动作,以及在骑行过程中进行射箭、挥刀等模拟战斗动作,提高在马上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好在大唐马多,这些府兵来源也比较优质,多数是骑马过的,对于骑马并不陌生。
除了马术训练外,就是武器使用训练了。
首先就是弓箭强弩。
弓箭强弩是骑兵的主要远程武器。
骑兵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射箭训练,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速度。
训练包括静态射击和动态射击,静态射击是在固定位置上对目标进行射击,动态射击则是在骑行过程中对移动目标进行射击。
马槊是唐朝骑兵的重要长兵器。
槊杆通常使用韧性极好的木材,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长度可达两到四米。
槊锋尖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在高速冲锋中对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马槊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因此价格昂贵,只有精锐骑兵才能配备。
而李承乾的五千余骑兵,自然全都使用马槊。
除开马槊外,骑兵还需要配备横刀,横刀是唐朝骑兵的主要佩刀。
刀身笔直,长度在六十到八十厘米之间,刀背厚实,刀刃锋利。横刀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优质钢材打造,具有很高的硬度和韧性。
横刀便于携带,适合在马上使用,是骑兵在近战中的利器。
铠甲方面,便是全员明光铠了。
毕竟是太子亲军,兵部那边自然会优先调用军备供给太子。
李承乾很清楚,当东征开始后,这五千骑兵,就是自己的绝对心腹。
自身安危,都在这五千精锐骑兵的保护上。
忠诚方面自然不用担心,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
但如果能够如臂驱使,则能爆发出更加强大的战力。
所以在考虑一番后,李承乾决定亲自在军营住上一段时间。
也算是提前适应军旅生活了。
这次东征,李承乾准备把李象也带上。
所以连带着把李象也带到了军营里来。
对于这事,太子妃苏玉儿没什么意见。
虽然她也算比较关心李象,可终究不是亲生儿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