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第219章 我常风今日要做文官的敌人(万
第219章 我常风今日要做文官的敌人(万字章)
弘治帝将五人的供状看了一遍。
李东阳和常风跪倒在地,等待着皇帝对此案的决断。
弘治帝先说了对程敏政的处罚,这个处罚令常风和李东阳震惊。
弘治帝道:“程敏政玩忽职守导致试题外泄。幸而只泄给了徐经一人。”
“勒令程敏政致仕吧。”
皇上要罢程敏政的官?
怎么可能?
天下人皆知,皇上宽仁,倚重文官。程敏政以其出身、姻亲、科场名次、仕林名声,是朝中文官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啊!
京官们闲来无事,预测谁是下一个入阁的人。最后的得出结论:九成是程敏政。
然而这一回,皇上却将前途无量的程敏政一撸到底?
李东阳连忙求情:“禀皇上。程敏政有罪。但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至多罚俸或降职”
弘治帝不耐烦的挥了挥手:“朕知道,他是你的好友。你自然要偏私!”
“偏私”二字的分量极重。
李东阳连忙噤声。这二字一出,程敏政他是不能保了。
弘治帝问常风:“常卿,你说朕对程敏政的处罚妥当吗?”
常风答:“皇上是古今第一圣明的君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答了,又好像没答。评价了,又好像没评价。
年轻时,常风最看不起遇事只会喊“皇上万岁”的万岁阁老万安。
上年纪之后,常风赫然发现,有时候,空喊万岁是一个绝对不会犯错的稳妥之法。
李东阳感到很奇怪:一向宽仁的皇上,这一回怎么对程敏政如此严苛?
常风心中却有数:明白了。文官势力这两年日益坐大。皇上这是在借惩治程敏政,对文官集团略施打压。
弘治帝道:“朕圣明与否,自有后人评价。但程敏政,朕是一定要勒令他致仕的。”
“就不要拟旨了。李东阳,你既跟程敏政私交不错。就由你去说,让他主动递致仕折子。朕会恩准。”
弘治帝心意已决,李东阳无奈,只得拱手:“是,皇上。”
弘治帝又道:“程敏政的家仆程旺、程忠父子,竟敢偷盗试题,卖予举子。着实可恨!可恶!着锦衣卫立即将二人密裁,无需经三法司。”
常风拱手:“臣遵旨!”
现在,只剩下无辜的会元唐寅、买考题的第二名徐经没有处置了。
常风本来认为唐寅既然是清白的,就一定会平安无事,参加殿试。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说:“唐寅这人狂傲不堪。没有一点读书人的矜持、谦逊美德。”
“杏榜还没公布呢。他就自称必是会元。这样的狂生,怎么配参加殿试,跻身金榜?”
“拟旨,革除唐寅会元身份。永生不得再参加会试。只许为吏,不许为官。”
这道旨意一下,唐寅的仕途尽毁!
常风要为唐寅说情。
常风道:“臣恭请皇上收回成命。唐寅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才学斐然。有本事的人自然就狂”
弘治帝大手一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断了他的仕途也好。朝廷只是少了一名官员。大明会多一位名冠古今的才子。”
常风愕然!
有件事,常风不知道。
弘治帝勤政,闲暇时喜欢看时人诗词、书画怡情养性,舒缓心情。
内承运库内专门有一个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弘治帝五年来收集的唐寅诗词、书画。
弘治帝.是唐寅的小迷弟之一。
他痛下决心,断了偶像的仕途,原因有二。
其一,会试风波缘起于唐寅的狂人狂言。唐寅已经犯了读书人的众妒。
程敏政仆人卖题的事,弘治帝并不打算公之于众,以免仕林人心浮动,危害社稷根本。
总要公开处置一个人,安抚天下读书人。唐寅是最适合背锅的。
其二,看似是惩罚唐寅,可换个角度想,未尝不是在保护唐寅。
朝廷中的两榜进士多如牛毛,少唐寅一个不少。
才子一旦踏入朝堂,就会被残酷的朝堂磨平棱角。
大明会多一个庸碌的官僚,少一个独步天下的才子。
官场可以没有唐寅,文坛不能没有唐寅!
常风听了弘治帝意味深长的话,心中立即了然:啊,明白了。皇上是为了唐寅好啊。
他立即高呼:“皇上圣明!皇上万岁!”
最后一个需处罚的人,是买考题的徐经。
贿买会试考题,是板上钉钉的死罪。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说:“徐经买考题之事,不宜公之于众。此人跟狂生唐寅交好,想来亦是狂儒童子之类。”
“也革除他的贡士资格,永不得再考会试。此生只能为吏,不得为官。”
常风已经摸清楚了弘治帝的意图:皇上这是要将科举舞弊案冷处理!
程敏政名义上是自行致仕。跟会试无关。
程忠、程旺是锦衣卫密裁。密裁这两个小人物,在京城中掀不起哪怕一丝涟漪。
唐寅、徐经被剥夺贡士资格,断绝科举仕途。理由是他们“狂妄”。亦跟舞弊无关。
李东阳心中大喜过望:妙啊!这样一来,阉宦们想借科举舞弊掀起大案的意图便不能实现。
虽然程敏政丢了官。但朝堂,还是我们这些文臣的朝堂!
李东阳高呼:“皇上圣明!”
弘治十二年的科场舞弊案,似乎画上了句号。只是似乎而已。
弘治帝明发了一道圣旨:经内阁、翰林院、锦衣卫重阅案卷,会试并不存在舞弊情事。诸贡士照旧参加殿试。
会试第一名唐寅、第二名徐经狂妄,不配参加殿试。革除贡士资格,由其余贡士按名次递补。
本科贡士的员额是三百人。去了两人,三百零一名、三百零二名顺利补录入杏榜。
可怜的常风!他是第三百零三名。
也就是说,这次就差一个名次,便能会试拔贡。
可能这就是命吧。
落第举子们见唐寅、徐经被剥夺了贡士资格,个个幸灾乐祸,心理平衡了。也不再闹事,各自踏上了出京返乡的旅程。
正值阳春三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唐寅和徐经骑着健骡,落寞的出了京城。
徐经是咎由自取。唐寅却是无妄之灾,跟着他倒霉。
以唐寅的才学,就算闭着眼睛参加殿试,把墨泼了脸上,脸滚答卷,也能拿个一、二甲的名次,混个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
但现在.他此生与科举无缘。
唐寅万念俱灰,并不打算回江南。而是打算游览下北方的名山大川,见识下各地的女人。
徐经心有余悸,但又十分庆幸。这回是掉脑袋的罪啊,竟然死里逃生。万幸万幸。
徐经对唐寅满怀歉意的说:“唐兄,这一回是我害了你啊。我对不起你。”
说完徐经从袖中掏出了一张三千两的银票:“这笔银子,权当我给你赔罪的。”
本来徐经以为唐寅不会收,至少也会客气客气。
没想到,唐寅一把将银票抢在手里:“才三千两啊!徐兄家财何止数十万贯?多给两千凑个半万之数岂不美哉?”
“你害了我,补偿我是应当的!”
徐经听了这话,大喜过望:“有有有!唐兄稍等!”
说完徐经打开了行李,翻找出了几张银票:“这是两千四百两。全给你。”
唐寅道:“《诗经》之中,失意文人总假托‘求好女’来抒发自己想要得到明君重用的政治抱负。”
“我仕途已断。此生就只能实实在在的求好女,寄情于勾栏,沉醉于美女。”
“徐兄给我的五千多两,我会尽数充为嫖资!”
徐经忙不迭的作揖:“是我害了唐兄啊。”
唐寅道:“罢了。一切皆是命数。”
就在此时,一名骑士纵马狂奔,来到了二人面前。
骑士是锦衣卫的常屠夫。
二人见到常风,吓得下意识的一缩脖。
该不会朝廷改了主意,要杀我们俩吧?
徐经提醒唐寅:“唐兄,快跪下。”
二人“噗通”跪倒在地。忙不迭的请求:“常大人饶命。”
常风看到这滑稽的一幕,忍俊不禁。
常风道:“二位误会了。我此来,一是给你们送行。二是有人托我给唐先生赠一首送别诗。”
说完常风从怀中拿出了一封信,递给唐寅。
唐寅有些奇怪,什么人的送别诗,值得锦衣卫的屠夫亲自来送?
他打开信笺,只见信中是一首五言送别诗。
“离愁别绪随风散,相思之情绕心回。送君赴别情难抒,相逢即是梦中游。”
坦率的讲,这首诗写的很一般。在弘治朝第一才子唐寅面前,简直就是学童水平。
这首诗的署名更让唐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署名:纪桂子。
唐寅心道:我从未听说过这人,更没有交情。他为何要给我写送别诗?还是锦衣卫的巨佬亲自转赠?
唐寅自然不会也不敢想:当今皇上生母姓纪,原籍广西。广西,桂也!
十四年前蔡侍郎府邸栽赃储君的信,署的化名便是纪桂子。
弘治帝很喜欢唐寅,想在他出京时赠他一首送别诗。诗写完,却不知道该如何署名。
他想起了十四年前贵妃党给他取的化名。干脆署名纪桂子。
唐寅问:“常大人,敢问这位纪兄是?”
常风微微一笑:“在大明,仰慕唐先生的人有千千万。他只是其中之一。你就不要追问了。”
唐寅道:“时候不早了。学生告辞。”
常风却道:“唐先生。我办案多年,遇到过无数人。”
“我曾遇到过一个很有趣的人。姓石,名明月。”
“他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今日转赠于你。”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唐寅拱手:“受教。”
常风拱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唐先生,后会有期!”
常风一语成谶,果然后会有期。十几年后,常风跟唐寅还会相逢。只不过,相逢的地点不是京师,而是南昌。
弘治帝是一位明君。他断了唐寅的仕途,大明多了一位名冠千古的风流才子。
接下来的岁月中,唐寅寄情于勾栏,泄情于商女。成为了真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有明一代,才子之冠,应为两人。一为唐寅,二为徐渭不是哪位名人说的,网络小说作家胖可乐说的。
徐经折腾出这样的弥天大祸,回了家大病一场。随后烧光了四书五经。并且在多年后立下家训“徐家子弟,不得科举。”
过了八十多年,徐经的孙子出生。
徐经之孙名弘祖,字振声,号霞客。
即徐霞客是也!
那位倒霉的礼部侍郎程敏政,本来有着大好仕途,入阁只是时间问题。却因会试舞弊,被勒令致仕。
他受不了这么大的心理落差,生了大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数日之后,常府。
刘瑾和张永气冲冲的找到了常风。
刘瑾道:“小叔叔,您怎么胳膊肘往外拐?本来您可以借着科举舞弊案,狠狠打击文官的势力。”
“您却偃旗息鼓,让大好机会白白溜走。”
张永道:“常爷,我提醒你。我们这些宫中内官拿你当自己人。文官们却从未拿你当自己人。只把你当成一个卑贱的皇帝家奴!”
常风喝了口茶,笑而不语。
刘瑾有些发急:“小叔叔。我们在文官当中也是有耳目的。你知不知道,文官们说你是害得程敏政丢官的罪魁。”
“他们已将你视作敌人!”
常风没有接话,而是问:“你俩大中午跑我这里来,吃饭了嘛?饿不饿?”
“刘瑾,前几日还说,许久没见你想你了。我差人到郡主府,让她过来,咱们自家人小聚一下,如何?”
五十多岁的刘瑾有些傲娇的说了一句:“不吃了。看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人,我没胃口!”
刘瑾作势要离开。走到门口,又转头补了一句:“山西镇守太监回京,给我送了两斤特产牛皮。一回儿我派人给宛平郡主送去。”
说完刘瑾愤然离去。
张永道:“常爷,我也走了。送你一句话,做事得分清里外!”
常风以前办事,总是秦始皇照镜子,赢上加赢。
这回办事,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文官们觉得常风害得程敏政丢官。
内官们觉得常风胳膊肘往外拐。
不过很快,内官们便会明白,常风的胳膊肘属于弘治帝,从未拐向文官。
三日之后,奉天殿早朝。
文官们对弘治帝弃用程敏政极为不满。
皇上啊皇上,我们文官是朝廷的脊梁。您竟敢勒令文官的核心成员致仕?
那就别怪我们对您不客气了!
萧敬扯着嗓子喊了“议”。
兵科给事中张弘至跳了出来:“禀皇上,臣有本奏!名曰《异初政事疏》。”
科道给事中,乃是文官集团的喉舌、打手。
张弘至上这道奏折,是得到了文官集团高层的授意。攻击的对象不是哪个大臣,而是弘治帝本人。
大明的文官像极了一群疯狗。狠起来,连主人都咬。
弘治帝本来没当回事,只说:“奏来。”
张弘至代表文官集团,向弘治帝发起了攻击。
张弘至朗声道:“皇上您登基之初,革除了五百名传奉官。但近两年,您又恢复了传俸官的职位。此乃异初政一。”
“登基之初,您驱逐宫内的妖道邪僧,杀邪僧继晓。但近两年,您又崇信佛道。此乃异初政二。”
“登基之初,您罢免庸碌官员如首辅万安、礼部尚书李裕。但近两年,碌碌无为的礼部尚书徐琼被屡屡弹劾。您竟不罢免他的官职。此乃异初政三。”
“登基之初,每逢要制定国家大政。您总是找部院文臣们商议制定。但近两年,国家大政您一人独断,从不找部院文臣商议。此乃异初政四。”
“登基之初,您撤销了六个地方的镇守太监、监管太监。削内官之权。但近两年,您又复向地方增派镇守、监管太监。此乃异初政五。”
“登基之初,内官们不敢乞求您的恩赏。但近两年,内官屡屡向您讨赏田地、外宅。您一一应允。此乃异初政六。”
“登基之初,您提倡节约。让光禄寺削减开支。从不动用太仓国帑充实内承运库。但近两年,您却数次调用国库银充实内库。此乃异初政七。”
“综上所述,臣不得不怀疑,皇上您已经忘记了励精图治,做一个贤君的初心。”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千古史书上,您恐怕会留下昏君之名!”
弘治帝听着张弘至对他的攻击,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变得煞白,不住的咳嗽,喘粗气。
愤怒、委屈、悲哀,复杂的情感一股脑的涌上心头。
在极度复杂的心情下,他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辩驳。
他不能因科道给事中直谏,迁怒于给事中。那样他就中了文官的圈套,成了不纳忠言、枉杀言官的昏君。
弘治帝活活被气得双手发抖,几乎要晕厥过去。
萧敬大喊一声:“张弘至,你大胆!你敢以言做剑,攻击当今圣上?你这是刺王杀驾!”
张弘至冷笑一声:“太祖爷定下祖制,太监不得干政!萧公公,在御门早朝之时,您只是伺候皇上的仆人。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政务。”
“更没有权力给我扣上刺王杀驾的大帽子!”
常风彻底听不下去了。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欺负皇帝的!
常风站了出来:“张大人,我乃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朝廷的从三品武官。我有权力在御门早朝时参与讨论政务吧?”
张弘至一愣:“你可以。”
常风拱手:“禀皇上,张弘至所言七条皆是妄言!请皇上准许臣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一一辩驳!”
常风这是要替弘治帝出头!
弘治帝连忙道:“辩!”
常风正色道:“皇上这些年一日两朝,大小经筵,御前会议,批阅奏折几乎将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理政上。整天绷紧了弦儿。”
“恢复传奉官,让传奉官往宫中进献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找点乐子,缓解下疲惫的身心,这顺理成章!”
“你们这帮文官非逼着皇上当个没有任何乐趣的木头皇帝嘛!”
常风嘴里蹦出了“你们这帮文官”这样的词儿,这是捅破了窗户纸:张弘至有后台,后台就是朝中文官集团!
常风继续说道:“皇上是一个有理想的明君,希望能够让盛世长存。”
“他老人家还有无数利国利民的事情想去做。但这些年皇上龙体因勤政而欠安。”
“就算是普通百姓,身体不好时也会找个寄托,求神拜佛,祈求长寿。”
“皇上又没像先帝一般,纵容妖道、邪僧在京中胡作非为!”
“碍着你们这帮文官什么事了?”
弘治帝用尽力气,喊了一声:“说得好!”
常风继续义愤填膺:“人家礼部尚书徐琼,只不过不跟你们这群人搅在一起,只做事,不结党。跟白昂共同校订《问刑条例》时,没听你们这帮文官指手画脚。”
“你们就把徐琼污蔑成了万安、李裕之类的庸官?”
“皇上用他就是不对?就是违背初心?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嘛?”
礼部尚书徐琼用感激的目光望向了常风。
常风再道:“说皇上制定大政,不找文官们商量。笑话,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不是文官的天下!”
“皇上治国,如果不能乾纲独断,什么事儿都听你们这帮文官的,那岂不成了文官的傀儡?”
常风激动之下,言辞已经开始过火了。
终于,他谈到了内官的问题。
常风道:“往地方增派镇守太监、监管太监。是因为文官在地方上日益坐大。地方文官甚至有对朝廷大政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的苗头!”
“不往地方派太监看着文官,怎么办?”
“萧敬、钱能这样的有功老宦,皇上赏赐千八百亩地,给他们养老。这怎么出格了?又碍了你们文官的眼?”
“我艸,你们文官里的尚书、侍郎年老致仕,皇上不一样有丰厚的赏赐?”
情急之下,常风嘴里竟然蹦出了市井脏言。
常风狂怒:“说皇上调用国库银充实内库不对。你们这帮文官能摸着良心说话嘛?”
“皇上登基之后,从不把内承运库当成自己的私房钱。凡有战事,总是拿出内帑充作军费。”
“凡遇到灾荒,总是拿出内帑赈济灾民。”
“这么搞了十多年,内承运库穷的连耗子路过都含着眼泪走。”
“皇上赏赐有功大臣,连真金白银都拿不出来了,只能象征性的赐宝钞。”
“调用几万两国帑,充实内库怎么了?难道皇上穷的叮当响,你们这帮文官就高兴了?
常风将心里话一股脑的说了出来。最后开始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打击文官。
常风高声道:“难道你们文官的良心都让狗吃了?你们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都被你们就着酒肉咽进了肚,拉进了茅房?”
“你们知道张弘至这道折子的实质是什么嘛?皇帝是天下臣民之父。这是儿子在骂父亲!”
“儿子骂父亲,是为不孝!”
“臣子骂君主,是为不忠!”
“不忠不孝之徒,也配立于奉天门前广庭?”
“张弘至,我要是你,早就羞愧的一头撞死在奉天门的石廊柱上了!”
常风激动之下,在前广庭化身一个大喷子祖安八年有爹娘的那种。
喷完他赫然发现,今日自己莽撞了。这一席话说完,他将彻底走向文官集团的对立面。
好吧,既然你们文官集团蹬鼻子上脸,要骑在皇上头上拉屎,倒立往皇上脸上窜稀。
那我常风,便要做文官的敌人!
弘治帝憋足了一口气,喊了一声:“好!”
“常风所言,便是朕心中所想!”
“所谓的七件异初政,常风已替朕一一辩驳。”
“张弘至,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张弘至用求援的目光,看向内阁首辅刘健。
刘健竟闭着眼睛,一言不发。常风的辩驳很有条理,刘健无法帮张弘至说话。
再说,刘健这种做到国相的老油子,也不会在明面上跟锦衣卫的大佬撕破脸皮。
此时的张弘至,已成为了文官集团弃用的卒子。
站在前广庭的他,宛如一个跳梁小丑。
张弘至刚要开口为自己开脱。弘治帝及时给萧敬使了个眼色。
萧敬道:“散朝!”
常风怒气冲冲的走向奉天门外。
马文升是功勋能臣,国之柱石。虽是文官之身,却不属于文官集团。
他好心走到了常风身边提醒:“常小友。今日你鲁莽了。你得罪了整个朝廷。”
常风正色道:“马老部堂。朝廷是皇上的朝廷。不是文官们的朝廷。”
“皇上宽仁敦厚,他们便觉得皇上好欺。他们忘了自己的臣子身份,我得让他们晓得什么叫人臣之礼。”
“我知道文官势力庞大,盘根错节。我与他们对抗,或许是死路一条。”
“但即便粉身碎骨,我也要做他们的敌人!”
马文升赞叹了一声:“常风,真男儿也!”
常风回到了锦衣卫值房。
在公案前,他拿起了茶盅,喝了两口便将茶盅狠狠摔在了地上。
“啪嚓!”
常风的跟班,副千户张采走了进来:“常爷,怎么了?”
常风道:“把钱宁、石文义、徐光祚叫来!”
不多时,三人来到了常风面前。
常风怒气冲天:“知不知道,六科廊有个叫张弘至的狗卵子给事中?”
钱宁想了想,答:“好像是有这么一号人。”
常风道:“给我听好了!查他。就算他小时候偷过一根针,帮寡妇洗过腚,我也要知晓!”
“给我找出他的不法情事,把他关进诏狱!”
石文义问:“若这厮没有做过不法情事呢?”
常风大骂石文义:“石大伙计,这些年你光忙着迎来送往伺候人,难道忘了锦衣卫的本行了嘛?”
“栽赃!”
“不管用正大光明的方法,还是见不得人的方法。我都要张弘至死无葬身之地!”
“他以为有内阁和部院大臣、地方督抚那些狗卵子文官做靠山,就能欺负到皇上头上,欺负到公公们头上了?”
“我今日便要让他知道马王爷下面有几根毛!”
常风对待石文义一向仁厚。石文义跟了常风十四年,还从未见他朝自己发这么大的火。
他只能噤若寒蝉。
常风一拍桌子:“两天之内,我要张弘至进诏狱!事情办不成,你们统统给我滚回家抱孩子去!”
“去办吧!”
钱宁拱手:“得令!”随后他和石文义离开了值房。
徐胖子没走。他问:“常爷,您今日是怎么了?平日你都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今日怎么像个怒目金刚?”
常风坐到了椅子上:“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实话告诉你,我办张弘至,是在警告朝中文官。不要蹬鼻子上脸。”
“文官们欺负到皇上头上了,我常风不答应!”
“要是连给主人出气的胆量都没有。那我这条主人豢养的恶犬,就该赶紧滚出朝堂,当丧家犬了!”
徐胖子倒吸一口凉气:“常爷,你不是把钱宁当成替身么?得罪满朝文官的事,你应该把钱宁推向前台啊。”
常风摇头:“这一回,我不会用任何人当替身。皇上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当怂包软蛋,忘恩负义。”
一个时辰后,常风的值房前来了十名内官。
为首的是萧敬、钱能,他们身后跟着刘瑾、张永等八人小团伙。
萧敬一进值房,以司礼监掌印之尊,深深的朝着常风作了个揖:“常风,我代皇上谢你。”
常风连忙道:“萧公公不必如此。您是内相,我受不起。”
刘瑾、张永“噗通”给常风跪下了。
刘瑾重重的磕了个头:“小叔叔,老侄儿之前误会您了!您的胳膊肘从来是向着宫里的!”
“您是普天之下,最忠诚于皇上的人!”
张永亦道:“今后常爷只要有用得上我们的地方。十二监四司八局的人,定为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常风道:“地上凉,二位快快起身。诸位,都请坐吧。”
十名内官大佬在值房内坐定。
刘瑾喝了口茶:“小叔叔,听钱宁说,您要重办张弘至。他一个小小的七品给事中,哪里有这么大的胆子在奉天门攻击皇上?”
“一定有后台!您只需严刑拷问,便能顺藤摸瓜.”
常风刚才在值房中喝了几盅茶,已经从盛怒之中冷静了下来。
常风道:“查后台?查到内阁去了该怎么办?把刘健、李东阳、谢迁也抓进诏狱嘛?”
刘瑾反问:“有何不可?”
萧敬、钱能始终是稳重老宦。
萧敬摇了摇头:“内阁三阁老都抓了,他们手下的尚书、侍郎、地方督抚抓不抓?”
钱能道:“是不宜牵扯过广。只严惩张弘至一人,向文官们表达一个态度,厂卫将不惜一切手段捍卫皇上尊严的态度,也就罢了。”
刘瑾有些失望:“真便宜他们了。”
常风道:“诸位公公。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今后你们要约束下面的镇守太监、监管太监,一定要清廉自守,不要让文官抓到把柄。”
萧敬点头:“这是自然。”
就在此时,一名乾清宫的小宦官跑了进来:“常爷,皇上口谕,命您入宫见驾。”
常风出得锦衣卫,赶到了乾清宫大殿内。
弘治帝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常风跪倒在地。
君臣二人沉默了整整一刻功夫。
弘治帝忍不住了。多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化作了泪水,眼泪像热翔一般滑落。
皇帝是不能让臣子看到自己的眼泪的。
此刻弘治帝却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发出了悲伤的呜咽:“呜呜呜。”
常风连忙磕头:“皇上,保重龙体啊!”
弘治帝歇斯底里的怒吼:“一个小小的六科廊言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朕是昏君。”
“满朝文武,只有你一人替朕说话!”
“满朝文武,只有你常风一人知朕之心!”
“呜呼!明君当到朕这个份儿上,实在是悲哀!”
弘治帝被张弘至气得身体虚弱,甚至没有气力拿起铜罄,狠摔于地。
皇上痛哭流涕,当臣子的不能不表示。
常风的眼泪“噼里啪啦”打在地上:“皇上,您是千古明君,无需那些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文官们承认!”
“天下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您就是一等一的明君。”
弘治帝擦了擦眼泪:“自朕幼年起,朕身边的先生们便诟病太祖爷对官员杀戮太甚。让朕做仁慈之主。”
“今日,朕实实在在理解了太祖爷。”
“可惜,朕没有太祖爷的决心和手腕。幸好,朕身边有你!”
说完这话,弘治帝开始不住的咳嗽。
大殿之中伺候的小宦官,已被弘治帝屏退。常风违背礼制,起身来到弘治帝身边,给他捋着后背。
也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心腹才敢这么做。
一日之后。常风值房。
钱宁手里拿着厚厚一份证词:“张弘至果然是个衣冠禽兽!”
常风问:“怎么讲?”
钱宁讲述了张弘至的恶行。
张弘至有个弟弟,名叫张宏阮。
张宏阮去年得中北直隶乡试举人。上百户百姓,将近千亩土地“投效”到他的名下。打量着少交些税赋。
万万没想到,张宏阮竟然起了贪念。直接将千亩土地据为己有,不承认是百姓“投效”,自称是祖上传下来的田亩。
这是典型的举人强占兼并百姓土地。
上百户百姓失去了土地,告到了宛平县衙门。
身为兄长的张弘至,没有申饬弟弟,命他退还土地。反而去跟宛平知县打招呼,让宛平知县压下此案。
那上百户可怜的百姓求告无门。又没了生计。最后沦为了张家的佃农。
这还不算。
张弘至喜好娈女,说白了就是个变态狂。
其中一家佃农,有个九岁的女娃。竟被张宏阮强夺,献给了大哥张弘至。
聪明可爱的女娃被带进了张弘至府邸三天。三天后出来的时候,女娃已经呆滞痴傻,连话都说不出一句。仿佛丢了魂魄的木头人.
常风听完了钱宁的讲述,气得一拳砸向了公案:“无耻!”
钱宁问:“常爷,证据齐全,是否抓捕张弘至、张宏阮?”
常风道:“抓!抓进来无需审问。把大记性恢复术的大刑给这二人上一个遍。”
“记住,一定要在他们死前,把他二人阉了。”
“三法司要是质问此事。就把你手边的证据交给三法司。”
钱宁拱手:“得令!弟兄们,跟我走,拿人去!”
翌日,内阁值房。
内阁三巨头对坐喝茶。
刘健不动声色的说:“昨日锦衣卫抓了张弘至。”
李东阳道:“张弘至私德有失。没什么好说的。若不是我让刑部去锦衣卫问询,真不知在咱们面前自诩清流的张弘至是此等禽兽。”
谢迁道:“咱们这一回,是不是做的太过火了?”
刘健又抿了口茶:“嗯,现在想想,是有些过火。也怪不得常风怒气冲天。”
谢迁有些担忧:“张弘至会不会在诏狱之中胡乱攀扯?”
刘健微微摇头:“常风是聪明人。根本不会给张弘至胡乱攀扯的机会。”
李东阳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咱们本来想选一柄忠言直谏的利剑。可惜用错了人,这柄剑自身朽烂不堪。”
谢迁道:“棋盘上的卒子而已。还是个无耻禽兽一般的卒子。舍了不可惜。”
刘健叹了声:“眼下的这场风波,始于科场舞弊。”
“风波过后,常风已是咱们的敌人。唉,失算了。”
李东阳道:“虽是敌人,但得承认他是公忠体国之人。不会借着张弘至胡乱攀扯,掀起大案。”
随后,李东阳说了一句预言:“权力会更迭,世事会变迁,敌人会变成朋友。未来事,谁又能预测呢?”
史书载,弘治十二年发生了六件大事。
辽东总兵李杲杀良冒功,诱杀朵颜三卫三百良人。
云南宜良地震。
云南米鲁反叛。
朝廷重修问刑条例。
会试舞弊,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被迫致仕。
张弘至上言异初政事。
谁能想到,最后两件大事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
不久之后,殿试照常举行。阅卷过后,金榜公布。
状元伦文叙;榜眼丰熙;探刘龙。
这三人对于浩瀚的史书来说,不过是小人物而已。
弘治十二年金榜上真正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是二甲第六名,王守仁!
(本章完)
弘治帝将五人的供状看了一遍。
李东阳和常风跪倒在地,等待着皇帝对此案的决断。
弘治帝先说了对程敏政的处罚,这个处罚令常风和李东阳震惊。
弘治帝道:“程敏政玩忽职守导致试题外泄。幸而只泄给了徐经一人。”
“勒令程敏政致仕吧。”
皇上要罢程敏政的官?
怎么可能?
天下人皆知,皇上宽仁,倚重文官。程敏政以其出身、姻亲、科场名次、仕林名声,是朝中文官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啊!
京官们闲来无事,预测谁是下一个入阁的人。最后的得出结论:九成是程敏政。
然而这一回,皇上却将前途无量的程敏政一撸到底?
李东阳连忙求情:“禀皇上。程敏政有罪。但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至多罚俸或降职”
弘治帝不耐烦的挥了挥手:“朕知道,他是你的好友。你自然要偏私!”
“偏私”二字的分量极重。
李东阳连忙噤声。这二字一出,程敏政他是不能保了。
弘治帝问常风:“常卿,你说朕对程敏政的处罚妥当吗?”
常风答:“皇上是古今第一圣明的君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答了,又好像没答。评价了,又好像没评价。
年轻时,常风最看不起遇事只会喊“皇上万岁”的万岁阁老万安。
上年纪之后,常风赫然发现,有时候,空喊万岁是一个绝对不会犯错的稳妥之法。
李东阳感到很奇怪:一向宽仁的皇上,这一回怎么对程敏政如此严苛?
常风心中却有数:明白了。文官势力这两年日益坐大。皇上这是在借惩治程敏政,对文官集团略施打压。
弘治帝道:“朕圣明与否,自有后人评价。但程敏政,朕是一定要勒令他致仕的。”
“就不要拟旨了。李东阳,你既跟程敏政私交不错。就由你去说,让他主动递致仕折子。朕会恩准。”
弘治帝心意已决,李东阳无奈,只得拱手:“是,皇上。”
弘治帝又道:“程敏政的家仆程旺、程忠父子,竟敢偷盗试题,卖予举子。着实可恨!可恶!着锦衣卫立即将二人密裁,无需经三法司。”
常风拱手:“臣遵旨!”
现在,只剩下无辜的会元唐寅、买考题的第二名徐经没有处置了。
常风本来认为唐寅既然是清白的,就一定会平安无事,参加殿试。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说:“唐寅这人狂傲不堪。没有一点读书人的矜持、谦逊美德。”
“杏榜还没公布呢。他就自称必是会元。这样的狂生,怎么配参加殿试,跻身金榜?”
“拟旨,革除唐寅会元身份。永生不得再参加会试。只许为吏,不许为官。”
这道旨意一下,唐寅的仕途尽毁!
常风要为唐寅说情。
常风道:“臣恭请皇上收回成命。唐寅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才学斐然。有本事的人自然就狂”
弘治帝大手一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断了他的仕途也好。朝廷只是少了一名官员。大明会多一位名冠古今的才子。”
常风愕然!
有件事,常风不知道。
弘治帝勤政,闲暇时喜欢看时人诗词、书画怡情养性,舒缓心情。
内承运库内专门有一个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弘治帝五年来收集的唐寅诗词、书画。
弘治帝.是唐寅的小迷弟之一。
他痛下决心,断了偶像的仕途,原因有二。
其一,会试风波缘起于唐寅的狂人狂言。唐寅已经犯了读书人的众妒。
程敏政仆人卖题的事,弘治帝并不打算公之于众,以免仕林人心浮动,危害社稷根本。
总要公开处置一个人,安抚天下读书人。唐寅是最适合背锅的。
其二,看似是惩罚唐寅,可换个角度想,未尝不是在保护唐寅。
朝廷中的两榜进士多如牛毛,少唐寅一个不少。
才子一旦踏入朝堂,就会被残酷的朝堂磨平棱角。
大明会多一个庸碌的官僚,少一个独步天下的才子。
官场可以没有唐寅,文坛不能没有唐寅!
常风听了弘治帝意味深长的话,心中立即了然:啊,明白了。皇上是为了唐寅好啊。
他立即高呼:“皇上圣明!皇上万岁!”
最后一个需处罚的人,是买考题的徐经。
贿买会试考题,是板上钉钉的死罪。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说:“徐经买考题之事,不宜公之于众。此人跟狂生唐寅交好,想来亦是狂儒童子之类。”
“也革除他的贡士资格,永不得再考会试。此生只能为吏,不得为官。”
常风已经摸清楚了弘治帝的意图:皇上这是要将科举舞弊案冷处理!
程敏政名义上是自行致仕。跟会试无关。
程忠、程旺是锦衣卫密裁。密裁这两个小人物,在京城中掀不起哪怕一丝涟漪。
唐寅、徐经被剥夺贡士资格,断绝科举仕途。理由是他们“狂妄”。亦跟舞弊无关。
李东阳心中大喜过望:妙啊!这样一来,阉宦们想借科举舞弊掀起大案的意图便不能实现。
虽然程敏政丢了官。但朝堂,还是我们这些文臣的朝堂!
李东阳高呼:“皇上圣明!”
弘治十二年的科场舞弊案,似乎画上了句号。只是似乎而已。
弘治帝明发了一道圣旨:经内阁、翰林院、锦衣卫重阅案卷,会试并不存在舞弊情事。诸贡士照旧参加殿试。
会试第一名唐寅、第二名徐经狂妄,不配参加殿试。革除贡士资格,由其余贡士按名次递补。
本科贡士的员额是三百人。去了两人,三百零一名、三百零二名顺利补录入杏榜。
可怜的常风!他是第三百零三名。
也就是说,这次就差一个名次,便能会试拔贡。
可能这就是命吧。
落第举子们见唐寅、徐经被剥夺了贡士资格,个个幸灾乐祸,心理平衡了。也不再闹事,各自踏上了出京返乡的旅程。
正值阳春三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唐寅和徐经骑着健骡,落寞的出了京城。
徐经是咎由自取。唐寅却是无妄之灾,跟着他倒霉。
以唐寅的才学,就算闭着眼睛参加殿试,把墨泼了脸上,脸滚答卷,也能拿个一、二甲的名次,混个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
但现在.他此生与科举无缘。
唐寅万念俱灰,并不打算回江南。而是打算游览下北方的名山大川,见识下各地的女人。
徐经心有余悸,但又十分庆幸。这回是掉脑袋的罪啊,竟然死里逃生。万幸万幸。
徐经对唐寅满怀歉意的说:“唐兄,这一回是我害了你啊。我对不起你。”
说完徐经从袖中掏出了一张三千两的银票:“这笔银子,权当我给你赔罪的。”
本来徐经以为唐寅不会收,至少也会客气客气。
没想到,唐寅一把将银票抢在手里:“才三千两啊!徐兄家财何止数十万贯?多给两千凑个半万之数岂不美哉?”
“你害了我,补偿我是应当的!”
徐经听了这话,大喜过望:“有有有!唐兄稍等!”
说完徐经打开了行李,翻找出了几张银票:“这是两千四百两。全给你。”
唐寅道:“《诗经》之中,失意文人总假托‘求好女’来抒发自己想要得到明君重用的政治抱负。”
“我仕途已断。此生就只能实实在在的求好女,寄情于勾栏,沉醉于美女。”
“徐兄给我的五千多两,我会尽数充为嫖资!”
徐经忙不迭的作揖:“是我害了唐兄啊。”
唐寅道:“罢了。一切皆是命数。”
就在此时,一名骑士纵马狂奔,来到了二人面前。
骑士是锦衣卫的常屠夫。
二人见到常风,吓得下意识的一缩脖。
该不会朝廷改了主意,要杀我们俩吧?
徐经提醒唐寅:“唐兄,快跪下。”
二人“噗通”跪倒在地。忙不迭的请求:“常大人饶命。”
常风看到这滑稽的一幕,忍俊不禁。
常风道:“二位误会了。我此来,一是给你们送行。二是有人托我给唐先生赠一首送别诗。”
说完常风从怀中拿出了一封信,递给唐寅。
唐寅有些奇怪,什么人的送别诗,值得锦衣卫的屠夫亲自来送?
他打开信笺,只见信中是一首五言送别诗。
“离愁别绪随风散,相思之情绕心回。送君赴别情难抒,相逢即是梦中游。”
坦率的讲,这首诗写的很一般。在弘治朝第一才子唐寅面前,简直就是学童水平。
这首诗的署名更让唐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署名:纪桂子。
唐寅心道:我从未听说过这人,更没有交情。他为何要给我写送别诗?还是锦衣卫的巨佬亲自转赠?
唐寅自然不会也不敢想:当今皇上生母姓纪,原籍广西。广西,桂也!
十四年前蔡侍郎府邸栽赃储君的信,署的化名便是纪桂子。
弘治帝很喜欢唐寅,想在他出京时赠他一首送别诗。诗写完,却不知道该如何署名。
他想起了十四年前贵妃党给他取的化名。干脆署名纪桂子。
唐寅问:“常大人,敢问这位纪兄是?”
常风微微一笑:“在大明,仰慕唐先生的人有千千万。他只是其中之一。你就不要追问了。”
唐寅道:“时候不早了。学生告辞。”
常风却道:“唐先生。我办案多年,遇到过无数人。”
“我曾遇到过一个很有趣的人。姓石,名明月。”
“他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今日转赠于你。”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唐寅拱手:“受教。”
常风拱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唐先生,后会有期!”
常风一语成谶,果然后会有期。十几年后,常风跟唐寅还会相逢。只不过,相逢的地点不是京师,而是南昌。
弘治帝是一位明君。他断了唐寅的仕途,大明多了一位名冠千古的风流才子。
接下来的岁月中,唐寅寄情于勾栏,泄情于商女。成为了真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有明一代,才子之冠,应为两人。一为唐寅,二为徐渭不是哪位名人说的,网络小说作家胖可乐说的。
徐经折腾出这样的弥天大祸,回了家大病一场。随后烧光了四书五经。并且在多年后立下家训“徐家子弟,不得科举。”
过了八十多年,徐经的孙子出生。
徐经之孙名弘祖,字振声,号霞客。
即徐霞客是也!
那位倒霉的礼部侍郎程敏政,本来有着大好仕途,入阁只是时间问题。却因会试舞弊,被勒令致仕。
他受不了这么大的心理落差,生了大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数日之后,常府。
刘瑾和张永气冲冲的找到了常风。
刘瑾道:“小叔叔,您怎么胳膊肘往外拐?本来您可以借着科举舞弊案,狠狠打击文官的势力。”
“您却偃旗息鼓,让大好机会白白溜走。”
张永道:“常爷,我提醒你。我们这些宫中内官拿你当自己人。文官们却从未拿你当自己人。只把你当成一个卑贱的皇帝家奴!”
常风喝了口茶,笑而不语。
刘瑾有些发急:“小叔叔。我们在文官当中也是有耳目的。你知不知道,文官们说你是害得程敏政丢官的罪魁。”
“他们已将你视作敌人!”
常风没有接话,而是问:“你俩大中午跑我这里来,吃饭了嘛?饿不饿?”
“刘瑾,前几日还说,许久没见你想你了。我差人到郡主府,让她过来,咱们自家人小聚一下,如何?”
五十多岁的刘瑾有些傲娇的说了一句:“不吃了。看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人,我没胃口!”
刘瑾作势要离开。走到门口,又转头补了一句:“山西镇守太监回京,给我送了两斤特产牛皮。一回儿我派人给宛平郡主送去。”
说完刘瑾愤然离去。
张永道:“常爷,我也走了。送你一句话,做事得分清里外!”
常风以前办事,总是秦始皇照镜子,赢上加赢。
这回办事,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文官们觉得常风害得程敏政丢官。
内官们觉得常风胳膊肘往外拐。
不过很快,内官们便会明白,常风的胳膊肘属于弘治帝,从未拐向文官。
三日之后,奉天殿早朝。
文官们对弘治帝弃用程敏政极为不满。
皇上啊皇上,我们文官是朝廷的脊梁。您竟敢勒令文官的核心成员致仕?
那就别怪我们对您不客气了!
萧敬扯着嗓子喊了“议”。
兵科给事中张弘至跳了出来:“禀皇上,臣有本奏!名曰《异初政事疏》。”
科道给事中,乃是文官集团的喉舌、打手。
张弘至上这道奏折,是得到了文官集团高层的授意。攻击的对象不是哪个大臣,而是弘治帝本人。
大明的文官像极了一群疯狗。狠起来,连主人都咬。
弘治帝本来没当回事,只说:“奏来。”
张弘至代表文官集团,向弘治帝发起了攻击。
张弘至朗声道:“皇上您登基之初,革除了五百名传奉官。但近两年,您又恢复了传俸官的职位。此乃异初政一。”
“登基之初,您驱逐宫内的妖道邪僧,杀邪僧继晓。但近两年,您又崇信佛道。此乃异初政二。”
“登基之初,您罢免庸碌官员如首辅万安、礼部尚书李裕。但近两年,碌碌无为的礼部尚书徐琼被屡屡弹劾。您竟不罢免他的官职。此乃异初政三。”
“登基之初,每逢要制定国家大政。您总是找部院文臣们商议制定。但近两年,国家大政您一人独断,从不找部院文臣商议。此乃异初政四。”
“登基之初,您撤销了六个地方的镇守太监、监管太监。削内官之权。但近两年,您又复向地方增派镇守、监管太监。此乃异初政五。”
“登基之初,内官们不敢乞求您的恩赏。但近两年,内官屡屡向您讨赏田地、外宅。您一一应允。此乃异初政六。”
“登基之初,您提倡节约。让光禄寺削减开支。从不动用太仓国帑充实内承运库。但近两年,您却数次调用国库银充实内库。此乃异初政七。”
“综上所述,臣不得不怀疑,皇上您已经忘记了励精图治,做一个贤君的初心。”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千古史书上,您恐怕会留下昏君之名!”
弘治帝听着张弘至对他的攻击,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变得煞白,不住的咳嗽,喘粗气。
愤怒、委屈、悲哀,复杂的情感一股脑的涌上心头。
在极度复杂的心情下,他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辩驳。
他不能因科道给事中直谏,迁怒于给事中。那样他就中了文官的圈套,成了不纳忠言、枉杀言官的昏君。
弘治帝活活被气得双手发抖,几乎要晕厥过去。
萧敬大喊一声:“张弘至,你大胆!你敢以言做剑,攻击当今圣上?你这是刺王杀驾!”
张弘至冷笑一声:“太祖爷定下祖制,太监不得干政!萧公公,在御门早朝之时,您只是伺候皇上的仆人。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政务。”
“更没有权力给我扣上刺王杀驾的大帽子!”
常风彻底听不下去了。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欺负皇帝的!
常风站了出来:“张大人,我乃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朝廷的从三品武官。我有权力在御门早朝时参与讨论政务吧?”
张弘至一愣:“你可以。”
常风拱手:“禀皇上,张弘至所言七条皆是妄言!请皇上准许臣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一一辩驳!”
常风这是要替弘治帝出头!
弘治帝连忙道:“辩!”
常风正色道:“皇上这些年一日两朝,大小经筵,御前会议,批阅奏折几乎将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理政上。整天绷紧了弦儿。”
“恢复传奉官,让传奉官往宫中进献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找点乐子,缓解下疲惫的身心,这顺理成章!”
“你们这帮文官非逼着皇上当个没有任何乐趣的木头皇帝嘛!”
常风嘴里蹦出了“你们这帮文官”这样的词儿,这是捅破了窗户纸:张弘至有后台,后台就是朝中文官集团!
常风继续说道:“皇上是一个有理想的明君,希望能够让盛世长存。”
“他老人家还有无数利国利民的事情想去做。但这些年皇上龙体因勤政而欠安。”
“就算是普通百姓,身体不好时也会找个寄托,求神拜佛,祈求长寿。”
“皇上又没像先帝一般,纵容妖道、邪僧在京中胡作非为!”
“碍着你们这帮文官什么事了?”
弘治帝用尽力气,喊了一声:“说得好!”
常风继续义愤填膺:“人家礼部尚书徐琼,只不过不跟你们这群人搅在一起,只做事,不结党。跟白昂共同校订《问刑条例》时,没听你们这帮文官指手画脚。”
“你们就把徐琼污蔑成了万安、李裕之类的庸官?”
“皇上用他就是不对?就是违背初心?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嘛?”
礼部尚书徐琼用感激的目光望向了常风。
常风再道:“说皇上制定大政,不找文官们商量。笑话,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不是文官的天下!”
“皇上治国,如果不能乾纲独断,什么事儿都听你们这帮文官的,那岂不成了文官的傀儡?”
常风激动之下,言辞已经开始过火了。
终于,他谈到了内官的问题。
常风道:“往地方增派镇守太监、监管太监。是因为文官在地方上日益坐大。地方文官甚至有对朝廷大政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的苗头!”
“不往地方派太监看着文官,怎么办?”
“萧敬、钱能这样的有功老宦,皇上赏赐千八百亩地,给他们养老。这怎么出格了?又碍了你们文官的眼?”
“我艸,你们文官里的尚书、侍郎年老致仕,皇上不一样有丰厚的赏赐?”
情急之下,常风嘴里竟然蹦出了市井脏言。
常风狂怒:“说皇上调用国库银充实内库不对。你们这帮文官能摸着良心说话嘛?”
“皇上登基之后,从不把内承运库当成自己的私房钱。凡有战事,总是拿出内帑充作军费。”
“凡遇到灾荒,总是拿出内帑赈济灾民。”
“这么搞了十多年,内承运库穷的连耗子路过都含着眼泪走。”
“皇上赏赐有功大臣,连真金白银都拿不出来了,只能象征性的赐宝钞。”
“调用几万两国帑,充实内库怎么了?难道皇上穷的叮当响,你们这帮文官就高兴了?
常风将心里话一股脑的说了出来。最后开始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打击文官。
常风高声道:“难道你们文官的良心都让狗吃了?你们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都被你们就着酒肉咽进了肚,拉进了茅房?”
“你们知道张弘至这道折子的实质是什么嘛?皇帝是天下臣民之父。这是儿子在骂父亲!”
“儿子骂父亲,是为不孝!”
“臣子骂君主,是为不忠!”
“不忠不孝之徒,也配立于奉天门前广庭?”
“张弘至,我要是你,早就羞愧的一头撞死在奉天门的石廊柱上了!”
常风激动之下,在前广庭化身一个大喷子祖安八年有爹娘的那种。
喷完他赫然发现,今日自己莽撞了。这一席话说完,他将彻底走向文官集团的对立面。
好吧,既然你们文官集团蹬鼻子上脸,要骑在皇上头上拉屎,倒立往皇上脸上窜稀。
那我常风,便要做文官的敌人!
弘治帝憋足了一口气,喊了一声:“好!”
“常风所言,便是朕心中所想!”
“所谓的七件异初政,常风已替朕一一辩驳。”
“张弘至,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张弘至用求援的目光,看向内阁首辅刘健。
刘健竟闭着眼睛,一言不发。常风的辩驳很有条理,刘健无法帮张弘至说话。
再说,刘健这种做到国相的老油子,也不会在明面上跟锦衣卫的大佬撕破脸皮。
此时的张弘至,已成为了文官集团弃用的卒子。
站在前广庭的他,宛如一个跳梁小丑。
张弘至刚要开口为自己开脱。弘治帝及时给萧敬使了个眼色。
萧敬道:“散朝!”
常风怒气冲冲的走向奉天门外。
马文升是功勋能臣,国之柱石。虽是文官之身,却不属于文官集团。
他好心走到了常风身边提醒:“常小友。今日你鲁莽了。你得罪了整个朝廷。”
常风正色道:“马老部堂。朝廷是皇上的朝廷。不是文官们的朝廷。”
“皇上宽仁敦厚,他们便觉得皇上好欺。他们忘了自己的臣子身份,我得让他们晓得什么叫人臣之礼。”
“我知道文官势力庞大,盘根错节。我与他们对抗,或许是死路一条。”
“但即便粉身碎骨,我也要做他们的敌人!”
马文升赞叹了一声:“常风,真男儿也!”
常风回到了锦衣卫值房。
在公案前,他拿起了茶盅,喝了两口便将茶盅狠狠摔在了地上。
“啪嚓!”
常风的跟班,副千户张采走了进来:“常爷,怎么了?”
常风道:“把钱宁、石文义、徐光祚叫来!”
不多时,三人来到了常风面前。
常风怒气冲天:“知不知道,六科廊有个叫张弘至的狗卵子给事中?”
钱宁想了想,答:“好像是有这么一号人。”
常风道:“给我听好了!查他。就算他小时候偷过一根针,帮寡妇洗过腚,我也要知晓!”
“给我找出他的不法情事,把他关进诏狱!”
石文义问:“若这厮没有做过不法情事呢?”
常风大骂石文义:“石大伙计,这些年你光忙着迎来送往伺候人,难道忘了锦衣卫的本行了嘛?”
“栽赃!”
“不管用正大光明的方法,还是见不得人的方法。我都要张弘至死无葬身之地!”
“他以为有内阁和部院大臣、地方督抚那些狗卵子文官做靠山,就能欺负到皇上头上,欺负到公公们头上了?”
“我今日便要让他知道马王爷下面有几根毛!”
常风对待石文义一向仁厚。石文义跟了常风十四年,还从未见他朝自己发这么大的火。
他只能噤若寒蝉。
常风一拍桌子:“两天之内,我要张弘至进诏狱!事情办不成,你们统统给我滚回家抱孩子去!”
“去办吧!”
钱宁拱手:“得令!”随后他和石文义离开了值房。
徐胖子没走。他问:“常爷,您今日是怎么了?平日你都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今日怎么像个怒目金刚?”
常风坐到了椅子上:“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实话告诉你,我办张弘至,是在警告朝中文官。不要蹬鼻子上脸。”
“文官们欺负到皇上头上了,我常风不答应!”
“要是连给主人出气的胆量都没有。那我这条主人豢养的恶犬,就该赶紧滚出朝堂,当丧家犬了!”
徐胖子倒吸一口凉气:“常爷,你不是把钱宁当成替身么?得罪满朝文官的事,你应该把钱宁推向前台啊。”
常风摇头:“这一回,我不会用任何人当替身。皇上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当怂包软蛋,忘恩负义。”
一个时辰后,常风的值房前来了十名内官。
为首的是萧敬、钱能,他们身后跟着刘瑾、张永等八人小团伙。
萧敬一进值房,以司礼监掌印之尊,深深的朝着常风作了个揖:“常风,我代皇上谢你。”
常风连忙道:“萧公公不必如此。您是内相,我受不起。”
刘瑾、张永“噗通”给常风跪下了。
刘瑾重重的磕了个头:“小叔叔,老侄儿之前误会您了!您的胳膊肘从来是向着宫里的!”
“您是普天之下,最忠诚于皇上的人!”
张永亦道:“今后常爷只要有用得上我们的地方。十二监四司八局的人,定为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常风道:“地上凉,二位快快起身。诸位,都请坐吧。”
十名内官大佬在值房内坐定。
刘瑾喝了口茶:“小叔叔,听钱宁说,您要重办张弘至。他一个小小的七品给事中,哪里有这么大的胆子在奉天门攻击皇上?”
“一定有后台!您只需严刑拷问,便能顺藤摸瓜.”
常风刚才在值房中喝了几盅茶,已经从盛怒之中冷静了下来。
常风道:“查后台?查到内阁去了该怎么办?把刘健、李东阳、谢迁也抓进诏狱嘛?”
刘瑾反问:“有何不可?”
萧敬、钱能始终是稳重老宦。
萧敬摇了摇头:“内阁三阁老都抓了,他们手下的尚书、侍郎、地方督抚抓不抓?”
钱能道:“是不宜牵扯过广。只严惩张弘至一人,向文官们表达一个态度,厂卫将不惜一切手段捍卫皇上尊严的态度,也就罢了。”
刘瑾有些失望:“真便宜他们了。”
常风道:“诸位公公。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今后你们要约束下面的镇守太监、监管太监,一定要清廉自守,不要让文官抓到把柄。”
萧敬点头:“这是自然。”
就在此时,一名乾清宫的小宦官跑了进来:“常爷,皇上口谕,命您入宫见驾。”
常风出得锦衣卫,赶到了乾清宫大殿内。
弘治帝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常风跪倒在地。
君臣二人沉默了整整一刻功夫。
弘治帝忍不住了。多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化作了泪水,眼泪像热翔一般滑落。
皇帝是不能让臣子看到自己的眼泪的。
此刻弘治帝却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发出了悲伤的呜咽:“呜呜呜。”
常风连忙磕头:“皇上,保重龙体啊!”
弘治帝歇斯底里的怒吼:“一个小小的六科廊言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朕是昏君。”
“满朝文武,只有你一人替朕说话!”
“满朝文武,只有你常风一人知朕之心!”
“呜呼!明君当到朕这个份儿上,实在是悲哀!”
弘治帝被张弘至气得身体虚弱,甚至没有气力拿起铜罄,狠摔于地。
皇上痛哭流涕,当臣子的不能不表示。
常风的眼泪“噼里啪啦”打在地上:“皇上,您是千古明君,无需那些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文官们承认!”
“天下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您就是一等一的明君。”
弘治帝擦了擦眼泪:“自朕幼年起,朕身边的先生们便诟病太祖爷对官员杀戮太甚。让朕做仁慈之主。”
“今日,朕实实在在理解了太祖爷。”
“可惜,朕没有太祖爷的决心和手腕。幸好,朕身边有你!”
说完这话,弘治帝开始不住的咳嗽。
大殿之中伺候的小宦官,已被弘治帝屏退。常风违背礼制,起身来到弘治帝身边,给他捋着后背。
也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心腹才敢这么做。
一日之后。常风值房。
钱宁手里拿着厚厚一份证词:“张弘至果然是个衣冠禽兽!”
常风问:“怎么讲?”
钱宁讲述了张弘至的恶行。
张弘至有个弟弟,名叫张宏阮。
张宏阮去年得中北直隶乡试举人。上百户百姓,将近千亩土地“投效”到他的名下。打量着少交些税赋。
万万没想到,张宏阮竟然起了贪念。直接将千亩土地据为己有,不承认是百姓“投效”,自称是祖上传下来的田亩。
这是典型的举人强占兼并百姓土地。
上百户百姓失去了土地,告到了宛平县衙门。
身为兄长的张弘至,没有申饬弟弟,命他退还土地。反而去跟宛平知县打招呼,让宛平知县压下此案。
那上百户可怜的百姓求告无门。又没了生计。最后沦为了张家的佃农。
这还不算。
张弘至喜好娈女,说白了就是个变态狂。
其中一家佃农,有个九岁的女娃。竟被张宏阮强夺,献给了大哥张弘至。
聪明可爱的女娃被带进了张弘至府邸三天。三天后出来的时候,女娃已经呆滞痴傻,连话都说不出一句。仿佛丢了魂魄的木头人.
常风听完了钱宁的讲述,气得一拳砸向了公案:“无耻!”
钱宁问:“常爷,证据齐全,是否抓捕张弘至、张宏阮?”
常风道:“抓!抓进来无需审问。把大记性恢复术的大刑给这二人上一个遍。”
“记住,一定要在他们死前,把他二人阉了。”
“三法司要是质问此事。就把你手边的证据交给三法司。”
钱宁拱手:“得令!弟兄们,跟我走,拿人去!”
翌日,内阁值房。
内阁三巨头对坐喝茶。
刘健不动声色的说:“昨日锦衣卫抓了张弘至。”
李东阳道:“张弘至私德有失。没什么好说的。若不是我让刑部去锦衣卫问询,真不知在咱们面前自诩清流的张弘至是此等禽兽。”
谢迁道:“咱们这一回,是不是做的太过火了?”
刘健又抿了口茶:“嗯,现在想想,是有些过火。也怪不得常风怒气冲天。”
谢迁有些担忧:“张弘至会不会在诏狱之中胡乱攀扯?”
刘健微微摇头:“常风是聪明人。根本不会给张弘至胡乱攀扯的机会。”
李东阳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咱们本来想选一柄忠言直谏的利剑。可惜用错了人,这柄剑自身朽烂不堪。”
谢迁道:“棋盘上的卒子而已。还是个无耻禽兽一般的卒子。舍了不可惜。”
刘健叹了声:“眼下的这场风波,始于科场舞弊。”
“风波过后,常风已是咱们的敌人。唉,失算了。”
李东阳道:“虽是敌人,但得承认他是公忠体国之人。不会借着张弘至胡乱攀扯,掀起大案。”
随后,李东阳说了一句预言:“权力会更迭,世事会变迁,敌人会变成朋友。未来事,谁又能预测呢?”
史书载,弘治十二年发生了六件大事。
辽东总兵李杲杀良冒功,诱杀朵颜三卫三百良人。
云南宜良地震。
云南米鲁反叛。
朝廷重修问刑条例。
会试舞弊,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被迫致仕。
张弘至上言异初政事。
谁能想到,最后两件大事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
不久之后,殿试照常举行。阅卷过后,金榜公布。
状元伦文叙;榜眼丰熙;探刘龙。
这三人对于浩瀚的史书来说,不过是小人物而已。
弘治十二年金榜上真正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是二甲第六名,王守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