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星奔川骛,司马为帅!
关中西面,汉军与魏军之间可以说是打得热闹。
而在关中东面,原本平静的局势,再起波澜。
风陵渡营寨外,魏延在高台之上远眺魏军主力,那魏军大旗上,清清楚楚的写了司马二字。
“此番领兵,居然是司马仲达。”
身侧,魏延副将上前道:“魏军尚未站稳脚跟,可要出兵击之,让其不得轻易筑寨。”
魏延摇了摇头,说道:“司马仲达此人我对其有些了解,行军以稳为主,此番既然是主帅坐纛到了,不可能没有防备,现在便是发兵掩杀过去,其也有应对之法,万一中埋伏了,便不妙了。”
风陵渡营寨中的汉军人数并不算多。
只有五千人,五百骑兵,这五百骑兵,还是当初刘禅回长安的时候,魏延找刘禅要的。
五千五百人,一次大败,怕是要损兵折将一大半了。
到时候能否守住风凌城都成一个问题了。
“守好风凌城,不要给汉军可乘之机,陛下亲征曹真,陇西的魏军,势必不堪一击,我们只需要拖一些时间便是了。”
风陵渡营寨,现在可以称之为风凌城了。
为何?
这半年来,汉国动用了许多民力,将风陵渡营寨扩建做城。
城墙非是夯土堆砌,而是科学院派人来通过烧砖砌成,端是坚固无比。
城池城墙高约三丈,厚度在丈许之间,用大量的石头和砖头加固,还在风凌城城墙上设置鹰楼、瞭望塔、箭楼等高塔来提高守城兵卒的视野和攻击能力。
城池前面有护城河,护城河后面还建了一个瓮城。
其实一般来说,小城池一般会采用吊桥门或者悬门,大城池才会再修建一个瓮城,也就是正式城门前面的小城池,四周有高墙跟塔楼,当敌人攻入瓮城后,才会遇到真正的大城门。
此时站在瓮城墙上的守军就可以放箭射击,抛砸石头,放火倒开水等,把敌兵杀退。
但风陵渡位置重要,搞后勤的诸葛亮,是咬咬牙,给风凌城建造了瓮城。
加之城中仓城府库可以储存的粮草、军用物资数目巨大,只要不浪战,守着来打,需要十倍于守城兵卒的数目,方才有可能将风凌城打下来。
而且,就算是你将风凌城打下来了,损失势必巨大。
不在城下丢了一两万具尸体,你打的下此城?
因此
魏延现在只是想稳着来。
“可潼关的赵将军,可会出关作战?”
赵子龙?
魏延摇了摇头,说道:“这我就不知道了。”
子龙以胆子大出名。
冲阵的事情太多了。
莫说是万人军阵,便是十万人的军阵,他都敢去闯一闯。
“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了,何须在意其他的?子龙将军有纵横天下的武力,出城应战也不是不可,我等守住风凌城便是了。”
魏延有些担忧赵云率兵去攻魏营。
在魏国大纛下,夏侯尚脸上同样有担忧之色。
“都督,在汉军眼皮底下筑寨,万一汉军来攻,那该如何是好?”
司马懿在洛阳之时,便已经是被曹丕授官了,此刻他是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可谓是位高权重。
虽然他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但有曹丕的喜爱,一路上还是走到了高位之上,甚至能够领军出征。
当然
他之所以能领军出征,还是因为洛阳城中,无人敢请战。
没办法。
一年前那种情况,魏军主力都打不下关中,当时汉军还没有在关中站稳脚跟。
现在过了一年了,汉军已经站稳脚跟了,再去打,能打得过?
收复关中?
恐怕是自取其辱罢了。
很多军将不愿意出征,甚至还有几个称病的。
让曹丕很是恼火。
而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上前请命出征,这一下子,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这才是真正的臣子该做的事情!
曹丕感念司马懿之勇武、之为君分忧,当即给了他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的官职。
恩宠不可谓不隆。
“我倒是要汉军来攻,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个胆子。”
司马懿此番带来的大军,除了筑城的民夫外,更多的,便是骑兵。
整整两万骑兵。
其中五千骑兵,更是隶属于洛阳禁军序列的,是精锐中的精锐。
而其余一万五千人,便是乌桓骑兵,鲜卑骑兵与匈奴骑兵组成的雇佣军。
这三族都有丰富的当雇佣兵的历史,可谓是经验丰富。
至于他们当雇佣兵的经验为何如此丰富,这就要往前面去说了。
利用外族作战,在两汉是有传统的。
譬如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
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两汉政府使用外族武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战争的对象由各地诸侯变成了边境异族,征兵制就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了。
至于为何,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征兵制难以适应战场环境。
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家乡青山绿水,边地大漠黄沙,士兵不等打仗就先惧怕了几分。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上难以适应。
中原士兵平时种地为生,战时以步兵为主,让他们对抗强于骑射、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军事技能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另外,征兵守卫边境的期限是一年。
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 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
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征兵制的弊端,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就充分暴露了。
汉武帝虽然击败匈奴,但也将大汉国力拖垮了,最后不得不在轮台下罪己诏。
西汉时便有几个思维敏锐的大臣提出军事改革,使用异族兵就是改革措施之一。
异族兵熟悉战场环境,懂军事技术,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基本可以避免征兵制的三个弊端。
汉文帝时贾谊就提议,想办法让部分匈奴人成为汉朝臣民,分散他们的力量,设置若干属国,安置在从陇西到辽东的边境上,让他们帮汉朝抵御月氏等其他异族。
贾谊乐观地说,异族负责打仗,西汉帝国就能“民天下之兵”,让百姓在内郡过安静的日子,读书种地,享受生活。
到汉武帝以后,对待异族的策略基本上采纳了贾谊的想法。
比如浑邪王投降后,其部众就被分为五个属国,安置在边境上帮西汉戍边。
西汉使用异族士兵的前提,是本身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不管是用异族守卫边境还是把他们编入中央军序列,都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
可到了东汉时,情况就不同了。
东汉的军事实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东汉自己军事实力不行,但用异族兵的传统却还在。
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公元185年,边章、韩遂造反,朝廷紧急召开平叛会议。
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
大臣们反复辩论,有人支持用乌桓,有人支持用鲜卑,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多征召一点汉族兵的。
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东汉征发异族兵的记载,史书上共出现80多次,乌桓作乱,用鲜卑打;鲜卑作乱,用匈奴打;北匈奴作乱,用南匈奴、乌桓、鲜卑一起打。
东汉时所使用的异族兵包括匈奴、鲜卑、乌桓、扶余、羌、武陵蛮、交州蛮、白马氐、昆明蛮等等,只要能用,才不管你是谁呢!
边境守卫当然也离不开异族兵。
南匈奴内附,东汉用他们守卫边境;羌人内附,用来守卫边境,乌桓内附,也用来守卫边境。
当时有人夸耀东汉使用外族兵的政策,说“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不动中国,不烦戎士”,不用扰乱中原的百姓,也不用政府花钱,这办法真是太棒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溢美之词,东汉政府还是要花钱的,不花钱谁给伱卖命啊?
大臣袁安记载说,当时东汉朝廷每年要给南匈奴一亿钱,给西域诸国七千四百八十万。
还有材料记载说,青徐两州每年要供应鲜卑两亿七千万钱。
此番魏国请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出兵,也是花了不少代价的。
曹丕之前不用,是深以为耻,但战局到了这种程度,魏国的精锐兵卒都被汉国嚯嚯得差不多了。
现在已经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时候了,自己的面子,又能算什么呢?
而对于这些‘雇佣兵’来说,只要钱帛赏赐给得够,他们便会为你全力杀敌。
骑兵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司马懿现在依仗的,便是这些精锐骑兵。
但出乎司马懿预料的,赵云也没有出兵。
而是眼睁睁的看着魏军营寨一点点在废墟中修筑起来。
“哎~”
见此情形,司马懿脸上有着担忧之色。
“不想汉军居然如此谨慎,要想拿下潼关,恐怕困难了。”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同样的,机遇中也是蕴含着危机的。
此番魏国皇帝曹丕花了很大的代价让他这个没有多少军功的‘文人’做三军统帅,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
若是他把这个差事给搞砸了,便是曹丕再信重他,日后他也没有再次带兵打仗的可能了。
严重一点,可能以后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初尝到率领大军的快感,司马懿自然不想如此狼狈的。
今日带兵出征,只是开始,日后他还有这样的机会,而且会有很多。
此番,他必是要做出一番成就出来!
“扎营,魏延与赵子龙难以对付,不知在蒲坂城中的向宠,是何人物?”
柿子挑软的来捏,潼关与蒲板津,总是要拿下来一个,要么便是大量杀伤汉军,以作功绩。
司马懿并未慌乱,也不着急。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骑兵!
大量的骑兵。
骑兵可以快速地行军和转移,远远超过步兵的速度。
这使得骑兵可以抢占有利地形,突袭敌人后方,切断敌人的粮道和援军,或者及时撤退和追击。
骑兵可以灵活地变换战术和阵型,根据敌人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选择最佳的攻击角度和时机。
骑兵可以利用高速运动和弓箭,对敌人进行远程骚扰和消耗,也可以利用重量和冲力,对敌人进行近身冲锋和突破。
还可以利用高度优势,观察敌人的动向和部署,以及自己的战场环境。
骑兵也可以利用高度优势,使用长枪或刀剑,对步兵进行居高临下的攻击,使步兵难以还击。
利用心理优势,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压力和恐惧。
骑兵的气势和声势,往往能够震慑敌人的士气和斗志,使敌人在未交锋之前就已经半败。
利用好骑兵的优势,是他此番取胜的关键。
“三位,此番大战,仲达还是要靠你们的,我司马懿身无长处,只能在你们后面摇旗助威了。”
此番他领兵前来,曹丕给他的军将,阵容也是非常豪华的。
护鲜卑校尉牵招,度辽将军阎柔,并州司马田豫。
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此番能否成事,也要靠他们三位了。
关中西面,汉军与魏军之间可以说是打得热闹。
而在关中东面,原本平静的局势,再起波澜。
风陵渡营寨外,魏延在高台之上远眺魏军主力,那魏军大旗上,清清楚楚的写了司马二字。
“此番领兵,居然是司马仲达。”
身侧,魏延副将上前道:“魏军尚未站稳脚跟,可要出兵击之,让其不得轻易筑寨。”
魏延摇了摇头,说道:“司马仲达此人我对其有些了解,行军以稳为主,此番既然是主帅坐纛到了,不可能没有防备,现在便是发兵掩杀过去,其也有应对之法,万一中埋伏了,便不妙了。”
风陵渡营寨中的汉军人数并不算多。
只有五千人,五百骑兵,这五百骑兵,还是当初刘禅回长安的时候,魏延找刘禅要的。
五千五百人,一次大败,怕是要损兵折将一大半了。
到时候能否守住风凌城都成一个问题了。
“守好风凌城,不要给汉军可乘之机,陛下亲征曹真,陇西的魏军,势必不堪一击,我们只需要拖一些时间便是了。”
风陵渡营寨,现在可以称之为风凌城了。
为何?
这半年来,汉国动用了许多民力,将风陵渡营寨扩建做城。
城墙非是夯土堆砌,而是科学院派人来通过烧砖砌成,端是坚固无比。
城池城墙高约三丈,厚度在丈许之间,用大量的石头和砖头加固,还在风凌城城墙上设置鹰楼、瞭望塔、箭楼等高塔来提高守城兵卒的视野和攻击能力。
城池前面有护城河,护城河后面还建了一个瓮城。
其实一般来说,小城池一般会采用吊桥门或者悬门,大城池才会再修建一个瓮城,也就是正式城门前面的小城池,四周有高墙跟塔楼,当敌人攻入瓮城后,才会遇到真正的大城门。
此时站在瓮城墙上的守军就可以放箭射击,抛砸石头,放火倒开水等,把敌兵杀退。
但风陵渡位置重要,搞后勤的诸葛亮,是咬咬牙,给风凌城建造了瓮城。
加之城中仓城府库可以储存的粮草、军用物资数目巨大,只要不浪战,守着来打,需要十倍于守城兵卒的数目,方才有可能将风凌城打下来。
而且,就算是你将风凌城打下来了,损失势必巨大。
不在城下丢了一两万具尸体,你打的下此城?
因此
魏延现在只是想稳着来。
“可潼关的赵将军,可会出关作战?”
赵子龙?
魏延摇了摇头,说道:“这我就不知道了。”
子龙以胆子大出名。
冲阵的事情太多了。
莫说是万人军阵,便是十万人的军阵,他都敢去闯一闯。
“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了,何须在意其他的?子龙将军有纵横天下的武力,出城应战也不是不可,我等守住风凌城便是了。”
魏延有些担忧赵云率兵去攻魏营。
在魏国大纛下,夏侯尚脸上同样有担忧之色。
“都督,在汉军眼皮底下筑寨,万一汉军来攻,那该如何是好?”
司马懿在洛阳之时,便已经是被曹丕授官了,此刻他是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可谓是位高权重。
虽然他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但有曹丕的喜爱,一路上还是走到了高位之上,甚至能够领军出征。
当然
他之所以能领军出征,还是因为洛阳城中,无人敢请战。
没办法。
一年前那种情况,魏军主力都打不下关中,当时汉军还没有在关中站稳脚跟。
现在过了一年了,汉军已经站稳脚跟了,再去打,能打得过?
收复关中?
恐怕是自取其辱罢了。
很多军将不愿意出征,甚至还有几个称病的。
让曹丕很是恼火。
而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上前请命出征,这一下子,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这才是真正的臣子该做的事情!
曹丕感念司马懿之勇武、之为君分忧,当即给了他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的官职。
恩宠不可谓不隆。
“我倒是要汉军来攻,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个胆子。”
司马懿此番带来的大军,除了筑城的民夫外,更多的,便是骑兵。
整整两万骑兵。
其中五千骑兵,更是隶属于洛阳禁军序列的,是精锐中的精锐。
而其余一万五千人,便是乌桓骑兵,鲜卑骑兵与匈奴骑兵组成的雇佣军。
这三族都有丰富的当雇佣兵的历史,可谓是经验丰富。
至于他们当雇佣兵的经验为何如此丰富,这就要往前面去说了。
利用外族作战,在两汉是有传统的。
譬如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
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两汉政府使用外族武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战争的对象由各地诸侯变成了边境异族,征兵制就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了。
至于为何,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征兵制难以适应战场环境。
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家乡青山绿水,边地大漠黄沙,士兵不等打仗就先惧怕了几分。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上难以适应。
中原士兵平时种地为生,战时以步兵为主,让他们对抗强于骑射、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军事技能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另外,征兵守卫边境的期限是一年。
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 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
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征兵制的弊端,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就充分暴露了。
汉武帝虽然击败匈奴,但也将大汉国力拖垮了,最后不得不在轮台下罪己诏。
西汉时便有几个思维敏锐的大臣提出军事改革,使用异族兵就是改革措施之一。
异族兵熟悉战场环境,懂军事技术,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基本可以避免征兵制的三个弊端。
汉文帝时贾谊就提议,想办法让部分匈奴人成为汉朝臣民,分散他们的力量,设置若干属国,安置在从陇西到辽东的边境上,让他们帮汉朝抵御月氏等其他异族。
贾谊乐观地说,异族负责打仗,西汉帝国就能“民天下之兵”,让百姓在内郡过安静的日子,读书种地,享受生活。
到汉武帝以后,对待异族的策略基本上采纳了贾谊的想法。
比如浑邪王投降后,其部众就被分为五个属国,安置在边境上帮西汉戍边。
西汉使用异族士兵的前提,是本身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不管是用异族守卫边境还是把他们编入中央军序列,都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
可到了东汉时,情况就不同了。
东汉的军事实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东汉自己军事实力不行,但用异族兵的传统却还在。
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公元185年,边章、韩遂造反,朝廷紧急召开平叛会议。
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
大臣们反复辩论,有人支持用乌桓,有人支持用鲜卑,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多征召一点汉族兵的。
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东汉征发异族兵的记载,史书上共出现80多次,乌桓作乱,用鲜卑打;鲜卑作乱,用匈奴打;北匈奴作乱,用南匈奴、乌桓、鲜卑一起打。
东汉时所使用的异族兵包括匈奴、鲜卑、乌桓、扶余、羌、武陵蛮、交州蛮、白马氐、昆明蛮等等,只要能用,才不管你是谁呢!
边境守卫当然也离不开异族兵。
南匈奴内附,东汉用他们守卫边境;羌人内附,用来守卫边境,乌桓内附,也用来守卫边境。
当时有人夸耀东汉使用外族兵的政策,说“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不动中国,不烦戎士”,不用扰乱中原的百姓,也不用政府花钱,这办法真是太棒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溢美之词,东汉政府还是要花钱的,不花钱谁给伱卖命啊?
大臣袁安记载说,当时东汉朝廷每年要给南匈奴一亿钱,给西域诸国七千四百八十万。
还有材料记载说,青徐两州每年要供应鲜卑两亿七千万钱。
此番魏国请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出兵,也是花了不少代价的。
曹丕之前不用,是深以为耻,但战局到了这种程度,魏国的精锐兵卒都被汉国嚯嚯得差不多了。
现在已经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时候了,自己的面子,又能算什么呢?
而对于这些‘雇佣兵’来说,只要钱帛赏赐给得够,他们便会为你全力杀敌。
骑兵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司马懿现在依仗的,便是这些精锐骑兵。
但出乎司马懿预料的,赵云也没有出兵。
而是眼睁睁的看着魏军营寨一点点在废墟中修筑起来。
“哎~”
见此情形,司马懿脸上有着担忧之色。
“不想汉军居然如此谨慎,要想拿下潼关,恐怕困难了。”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同样的,机遇中也是蕴含着危机的。
此番魏国皇帝曹丕花了很大的代价让他这个没有多少军功的‘文人’做三军统帅,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
若是他把这个差事给搞砸了,便是曹丕再信重他,日后他也没有再次带兵打仗的可能了。
严重一点,可能以后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初尝到率领大军的快感,司马懿自然不想如此狼狈的。
今日带兵出征,只是开始,日后他还有这样的机会,而且会有很多。
此番,他必是要做出一番成就出来!
“扎营,魏延与赵子龙难以对付,不知在蒲坂城中的向宠,是何人物?”
柿子挑软的来捏,潼关与蒲板津,总是要拿下来一个,要么便是大量杀伤汉军,以作功绩。
司马懿并未慌乱,也不着急。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骑兵!
大量的骑兵。
骑兵可以快速地行军和转移,远远超过步兵的速度。
这使得骑兵可以抢占有利地形,突袭敌人后方,切断敌人的粮道和援军,或者及时撤退和追击。
骑兵可以灵活地变换战术和阵型,根据敌人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选择最佳的攻击角度和时机。
骑兵可以利用高速运动和弓箭,对敌人进行远程骚扰和消耗,也可以利用重量和冲力,对敌人进行近身冲锋和突破。
还可以利用高度优势,观察敌人的动向和部署,以及自己的战场环境。
骑兵也可以利用高度优势,使用长枪或刀剑,对步兵进行居高临下的攻击,使步兵难以还击。
利用心理优势,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压力和恐惧。
骑兵的气势和声势,往往能够震慑敌人的士气和斗志,使敌人在未交锋之前就已经半败。
利用好骑兵的优势,是他此番取胜的关键。
“三位,此番大战,仲达还是要靠你们的,我司马懿身无长处,只能在你们后面摇旗助威了。”
此番他领兵前来,曹丕给他的军将,阵容也是非常豪华的。
护鲜卑校尉牵招,度辽将军阎柔,并州司马田豫。
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此番能否成事,也要靠他们三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