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莳芳吾妻,甚是想念
莳芳吾妻:
甚是想念。
步行团的行程已然过半,不知你现在身在何处?希望你一切都好,只是不要忘记想念我。
这次旅程的每一天都太难忘了,每天都能经历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见到从未曾见过的人,可以说是大开了眼界。
步行团共有十一名老师,许多别系的老师大多仅为点头之交,这次旅行,大家彼此增进了不少的了解。
北大化学系主任曾昭抡教授为人与他人殊异,十分富有个性,是大家眼中的“怪人”。他平日习惯穿长衫,但因为天气时常连绵阴郁,地上往往泥泞不堪,曾昭抡教授的半截泥巴大褂在人群中分外惹眼,他却丝毫不在乎。路上每每遇到其他老师和同学跟他打招呼,他也面部表情、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初识他的人会觉得他不近人情,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见怪不怪了,知道他只是时常一个人陷入沉思,默默地思考着什么,所以才会心不在焉,并不是存心不理人。下雨的时候大家都会撑开油布伞行军,曾教授却依旧手里提着雨伞冒雨走,直到有人提醒他,他才把伞打开。每日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往往累得筋疲力尽,倒头就睡,曾先生一定要坚持在油灯下把当天的日记写完才肯就寝。因为不习惯走长路,大家的脚都磨出了血泡,有些疼痛严重的同学会申请坐卡车,但曾先生从来没有一次要求上卡车,不仅如此,大家往往习惯抄小路,走捷径,可曾先生永远沿着公路走,哪怕多走很多路也不计较,实在是让人钦佩的一位先生。
要按我说,全团最幸运的要属地学系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有袁复礼这位地学专家随行指导,每一处的地形地貌都是生动的教学案例,我们在桃源县游览桃源的时候,袁教授就给地学系的同学讲解山体的地形地貌,这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无论如何也羡慕不来的。袁教授四十有五了,每天跟我们一样步行三十多公里,吃咸菜睡稻草,他的精力却好像比年轻人还要充沛。地学系的学生说他每天能画出一条路线地质图,步行团路过辰溪时,袁复礼教授带领地学系的同学们参观了那里的煤矿,他回来时心情沉重地跟我们讲了那里十一二岁打着赤膊的童工在灯光昏暗的坑道里运送大筐的煤块,工钱还会被克扣。途径贵州的酒店塘时,那附近有一个汞侗乡还参观了一个汞矿,了解矿工们如何用土法炼出朱砂。在贵州镇远袁复礼教授组织地质系同矿,他特意带同学们去参观。步行团到了镇远多修整了一天,袁教授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地学系的同学把各自在途中采集到的矿石收集起来,集中办了一个展览,我闲来无事也去凑热闹看了,实在是大开眼界。袁复礼教授有一台产自国外的高级相机,他除了用来拍沿途的矿脉和标本,最多的就是用来拍人,他的镜头里出现过写生的闻一多先生,采集民歌的学生刘兆吉,每到一地,他还会给闻一多、李继侗、黄子坚等十一名教师辅导团拍合影,每次当大家要给他也拍一张的时候,他常常笑着摆摆手说不用了。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闻一多先生,之前虽然我一直与闻先生都在清华任教,但并无很深的私交,这次旅行我们时常同船同路、同食同寝,深刻地感受到闻先生的人格魅力,此乃真名士也。
旅途条件恶劣,闻先生却丝毫不以为苦,闻先生如果途中有名胜古迹必去参观,每每兴致高昂之时都会脱口而出美妙的诗句,《诗经》、《楚辞》里的诗歌信手拈来,兴之所至还会纵情高歌,记得路过贵州火牛硐的时候,大家在洞中就听到有人唱歌,唱的是美国民歌《胡安妮塔》和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娅》,他的声音浑厚动人,声声入耳。闻先生还随身带着写生簿,每次看到动人风景,都会停下记录下来,我知道你定会责怪我为什么也不拾起画笔,只是旅途中时常要忍饥挨饿、长途跋涉,为夫实无闲情雅致去作画了,我也知道这是借口,你就姑且原谅我吧!
我们团里有一个学生叫刘兆吉的,出发那天在船上他就闻先生说了自己想采集民歌的事情,闻先生大大鼓励了他,他说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上,好多是在人民的口里,要到民间去找。他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刘兆吉采集民歌的过程中经常给与指导,据我所知,现在已经采集了一千多首了,此后他们在行军路上常常交谈,闻先生对刘兆吉很喜欢,时常很亲切地叫他“mr.刘”,两人的相处俨然朋友一般。步行团到安顺的时候,好几个安顺中学的中学生问讯前来拜访闻先生,刘兆吉提议他们读闻先生的《红烛》和《死水》,闻先生却反对,说自己的诗写得不好,没有活力,不该介绍给年轻人,足以想见他的自谦和进取心。我们在沅陵的时候被风雪阻隔了好几天,我跟闻先生还有刘兆吉、向长清、牟光坦等几个学生坐在四面透风的旅馆里用稻草铺成的地铺上,畅谈着诗歌,向长清提议由闻先生领导他们组织诗社,闻先生说他如今写诗都要向年轻人学习,但答应帮助同学们创办诗社,在大家的盛情邀请下,我也成为了未来诗社的指导老师。莳芳,闻先生真的是不能多得的好旅伴,每处风景都感叹,所有事物都新奇,不时引吭高歌或是提笔作画,真乃风流名士也,在晃县的沅江滩头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营火晚会,闻先生在沅江边大声朗诵《离骚》,铿锵有力地昂首地说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一刻沅江似乎变成了汨罗江,屈原的英魂似乎附着在了闻先生的身上,大家看着滚滚江水,久久不能平静。
虽说黄师岳倡导军事化管理,但步行团的学生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长时间行军,开始的时候个个的脚上都磨出了血泡,后来渐渐地也都磨练出一副铁脚掌,虽然每天的队伍稀稀拉拉地拉得很长,不成个样子,但每天五点半厨工放饭的时候,每个人盛菜的镔铁小盆都已整整齐齐地摆在地上了。开始的时候伤病号可以申请搭行李车走,渐渐地大家脚力渐增,就没有人搭车了。步行团的几个学生也甚是了得,在湘西居然跟土匪遭遇上了,他们还做了朋友,托那几个学生的福,我们还吃上了土匪送的野鸡做的“叫鸡”。
莳芳,我知道你肯定最担心我的状况,你真的不用担心,我已经锻造出一副钢筋铁骨出来,草鞋穿得惯,绑腿也打得好。我敢说,这一路的经历,这一生也只有一次。我们被风雪阻隔在沅陵时,恰巧临大的中文系教授沈从文也在沅陵,他哥哥的新房已经建好,只是尚未油漆,美其名曰“芸庐”,我们所有老师就在芸庐里住了五天,风雪夜里,我们聚在一起,用毯子裹住双腿,饮酒暖身,席间大家海阔天空,纵情长谈,他们个个都是自身领域内的翘楚,我默默聆听,有“久旱逢甘雨”、“胜读十年书”之感。
莳芳,我很想你,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成为步行团的一员。这一路饮食和居住条件的贫乏早已不值一提,精神上的丰盈和自足让我每天都活在新奇和兴奋之中,如诗如画的风景让所有人都变得浪漫起来,嚼着烤白薯的嘴里可以吟咏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步行团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未来复兴中华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我们的祖国走向昆明。
莳芳,这桐油灯的油快燃尽了,我也该搁笔了,期待你今夜入梦。
你的曦沐
(本章完)
莳芳吾妻:
甚是想念。
步行团的行程已然过半,不知你现在身在何处?希望你一切都好,只是不要忘记想念我。
这次旅程的每一天都太难忘了,每天都能经历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见到从未曾见过的人,可以说是大开了眼界。
步行团共有十一名老师,许多别系的老师大多仅为点头之交,这次旅行,大家彼此增进了不少的了解。
北大化学系主任曾昭抡教授为人与他人殊异,十分富有个性,是大家眼中的“怪人”。他平日习惯穿长衫,但因为天气时常连绵阴郁,地上往往泥泞不堪,曾昭抡教授的半截泥巴大褂在人群中分外惹眼,他却丝毫不在乎。路上每每遇到其他老师和同学跟他打招呼,他也面部表情、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初识他的人会觉得他不近人情,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见怪不怪了,知道他只是时常一个人陷入沉思,默默地思考着什么,所以才会心不在焉,并不是存心不理人。下雨的时候大家都会撑开油布伞行军,曾教授却依旧手里提着雨伞冒雨走,直到有人提醒他,他才把伞打开。每日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往往累得筋疲力尽,倒头就睡,曾先生一定要坚持在油灯下把当天的日记写完才肯就寝。因为不习惯走长路,大家的脚都磨出了血泡,有些疼痛严重的同学会申请坐卡车,但曾先生从来没有一次要求上卡车,不仅如此,大家往往习惯抄小路,走捷径,可曾先生永远沿着公路走,哪怕多走很多路也不计较,实在是让人钦佩的一位先生。
要按我说,全团最幸运的要属地学系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有袁复礼这位地学专家随行指导,每一处的地形地貌都是生动的教学案例,我们在桃源县游览桃源的时候,袁教授就给地学系的同学讲解山体的地形地貌,这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无论如何也羡慕不来的。袁教授四十有五了,每天跟我们一样步行三十多公里,吃咸菜睡稻草,他的精力却好像比年轻人还要充沛。地学系的学生说他每天能画出一条路线地质图,步行团路过辰溪时,袁复礼教授带领地学系的同学们参观了那里的煤矿,他回来时心情沉重地跟我们讲了那里十一二岁打着赤膊的童工在灯光昏暗的坑道里运送大筐的煤块,工钱还会被克扣。途径贵州的酒店塘时,那附近有一个汞侗乡还参观了一个汞矿,了解矿工们如何用土法炼出朱砂。在贵州镇远袁复礼教授组织地质系同矿,他特意带同学们去参观。步行团到了镇远多修整了一天,袁教授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地学系的同学把各自在途中采集到的矿石收集起来,集中办了一个展览,我闲来无事也去凑热闹看了,实在是大开眼界。袁复礼教授有一台产自国外的高级相机,他除了用来拍沿途的矿脉和标本,最多的就是用来拍人,他的镜头里出现过写生的闻一多先生,采集民歌的学生刘兆吉,每到一地,他还会给闻一多、李继侗、黄子坚等十一名教师辅导团拍合影,每次当大家要给他也拍一张的时候,他常常笑着摆摆手说不用了。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闻一多先生,之前虽然我一直与闻先生都在清华任教,但并无很深的私交,这次旅行我们时常同船同路、同食同寝,深刻地感受到闻先生的人格魅力,此乃真名士也。
旅途条件恶劣,闻先生却丝毫不以为苦,闻先生如果途中有名胜古迹必去参观,每每兴致高昂之时都会脱口而出美妙的诗句,《诗经》、《楚辞》里的诗歌信手拈来,兴之所至还会纵情高歌,记得路过贵州火牛硐的时候,大家在洞中就听到有人唱歌,唱的是美国民歌《胡安妮塔》和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娅》,他的声音浑厚动人,声声入耳。闻先生还随身带着写生簿,每次看到动人风景,都会停下记录下来,我知道你定会责怪我为什么也不拾起画笔,只是旅途中时常要忍饥挨饿、长途跋涉,为夫实无闲情雅致去作画了,我也知道这是借口,你就姑且原谅我吧!
我们团里有一个学生叫刘兆吉的,出发那天在船上他就闻先生说了自己想采集民歌的事情,闻先生大大鼓励了他,他说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上,好多是在人民的口里,要到民间去找。他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刘兆吉采集民歌的过程中经常给与指导,据我所知,现在已经采集了一千多首了,此后他们在行军路上常常交谈,闻先生对刘兆吉很喜欢,时常很亲切地叫他“mr.刘”,两人的相处俨然朋友一般。步行团到安顺的时候,好几个安顺中学的中学生问讯前来拜访闻先生,刘兆吉提议他们读闻先生的《红烛》和《死水》,闻先生却反对,说自己的诗写得不好,没有活力,不该介绍给年轻人,足以想见他的自谦和进取心。我们在沅陵的时候被风雪阻隔了好几天,我跟闻先生还有刘兆吉、向长清、牟光坦等几个学生坐在四面透风的旅馆里用稻草铺成的地铺上,畅谈着诗歌,向长清提议由闻先生领导他们组织诗社,闻先生说他如今写诗都要向年轻人学习,但答应帮助同学们创办诗社,在大家的盛情邀请下,我也成为了未来诗社的指导老师。莳芳,闻先生真的是不能多得的好旅伴,每处风景都感叹,所有事物都新奇,不时引吭高歌或是提笔作画,真乃风流名士也,在晃县的沅江滩头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营火晚会,闻先生在沅江边大声朗诵《离骚》,铿锵有力地昂首地说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一刻沅江似乎变成了汨罗江,屈原的英魂似乎附着在了闻先生的身上,大家看着滚滚江水,久久不能平静。
虽说黄师岳倡导军事化管理,但步行团的学生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长时间行军,开始的时候个个的脚上都磨出了血泡,后来渐渐地也都磨练出一副铁脚掌,虽然每天的队伍稀稀拉拉地拉得很长,不成个样子,但每天五点半厨工放饭的时候,每个人盛菜的镔铁小盆都已整整齐齐地摆在地上了。开始的时候伤病号可以申请搭行李车走,渐渐地大家脚力渐增,就没有人搭车了。步行团的几个学生也甚是了得,在湘西居然跟土匪遭遇上了,他们还做了朋友,托那几个学生的福,我们还吃上了土匪送的野鸡做的“叫鸡”。
莳芳,我知道你肯定最担心我的状况,你真的不用担心,我已经锻造出一副钢筋铁骨出来,草鞋穿得惯,绑腿也打得好。我敢说,这一路的经历,这一生也只有一次。我们被风雪阻隔在沅陵时,恰巧临大的中文系教授沈从文也在沅陵,他哥哥的新房已经建好,只是尚未油漆,美其名曰“芸庐”,我们所有老师就在芸庐里住了五天,风雪夜里,我们聚在一起,用毯子裹住双腿,饮酒暖身,席间大家海阔天空,纵情长谈,他们个个都是自身领域内的翘楚,我默默聆听,有“久旱逢甘雨”、“胜读十年书”之感。
莳芳,我很想你,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成为步行团的一员。这一路饮食和居住条件的贫乏早已不值一提,精神上的丰盈和自足让我每天都活在新奇和兴奋之中,如诗如画的风景让所有人都变得浪漫起来,嚼着烤白薯的嘴里可以吟咏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步行团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未来复兴中华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我们的祖国走向昆明。
莳芳,这桐油灯的油快燃尽了,我也该搁笔了,期待你今夜入梦。
你的曦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