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弥勒
左冯翊的这场大乱,很快就传到了张冲的耳中,而且对之了解的甚至比关西方面还要颇多。
这要得益于泰山军布置在关西的密探。
泰山军的飞军外司很早就在董昭的布置下,分批潜入了关中。
本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从前汉开始就在关内实行了符节制度,即所有人出入函谷关都需要关防和符节。
而且,因为两京之战期间,函谷关是关东、关西争夺的焦点,关门几乎是常年锁闭的。
所以,从关外想进入关内就更不容易。
但泰山军却有一次契机,使得他们得以将大量的密探安插到关内。
一个就是当年他们从太原南下作战的时候,当时有大量的并州豪势和黔首背井离乡,南下到河东、关中一带,这其中就有董昭布置的密探。
但这些密探的数量并不多,因为要给这些人构造合理的背景信息是不容易的,汉在关西的统治从来没有被破坏过,所以对地方基层上还是有相当程度的掌控的。
外乡人本来就在地方上显眼,更不用说来路不明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董昭给这些人的命令都是静默潜伏,除非有重大情报,不得擅动。
最早汇报左冯翊暴动之事的,实际上就在这暴动的队伍中,当时他所在的整个乡都被动员起来,开始攻打县城。
董昭收到情报后,非常重视这事,果断让人给各密探传递命令,让他们火速前往左冯翊,趁机加入暴动队伍。
这一次,董昭给他们的命令是,除了进一步探清暴动队伍的底细之外,还需要打入队伍上层,影响他们向泰山军靠拢。
董昭在泰山军久了,对一些组织暴动的事情是有清晰认识的。
如果说此前左冯翊的暴动还停留在一乡一地的话,那只需要几个地方上有威望的人带头就行。
但现在不仅整个左冯翊大乱,甚至已经开始往京兆尹那边发展了。
如此,就不是一两个头面人物所能做到,这些人的背后必须存在着某种联系。
而果然,董昭的判断是对的。
随着从左冯翊那边送来的消息越来越多,他们给董昭勾勒出,在这些暴动的背后,似乎有一个与太平道有点似是而非的宗教组织。
这个队伍的核心是一群会神降扶乩的巫师,似乎与当年残留下来的京畿太平道有关。
当年马元义被唐周出卖,虽然他自己逃出到了颍川,但留在京畿的太平道徒却没跑出来,他们中大部分被汉军给镇压了,剩下的则隐匿到了地方。
然后在地方上就充当神降扶乩的一些巫师,后来黄巾兵起义,这些人又担心被有心人发现他们与黄巾的联系,所以大肆更改经书教义。
甚至他们还结合了在京畿地区比较盛行的佛教思想,将此前从西域传来的弥勒思想改头换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想。
而且因为当年京畿太平道的上层几乎都被铲除,所以散乱在地方的教众们是没有什么核心的。
没有核心,却成了他们的一个优势。
在过去,教众们要信奉黄天太乙,是需要教里师兄指引的,换言之,只有得到太平道的批准,你才能是太平道的一员。
但在这个改头换面为弥勒道的组织中,不止教中核心可以神降扶乩,只要你心诚,那人人都可以神灵附体。
换言之,人人都可以与弥勒直接沟通,而不需要别人同意。甚至都不需要经书,只要你自己明心见性,就可以是弥勒道的一员。
可以说,这种不需要层层往上汇报的组织形式,是增长最快,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
而且因为这当中没有核心,所以关西朝廷这些年甚至都没怎么发现他们,即便有一二过火的,被县里缉拿了,也只是当地方的神巫之流,不当回事。
这几年,随着以泰山军为核心的太平道势力日益强大,这些昔日的同道兄弟们心里都有想法。
他们知道自己此前的那些作为和叛教无异,所以也想在这个乱世中抓住机会。
而这一次左冯翊的大暴乱就给了这些异教徒们带来的机会。
因为连续三个月的大旱,以及上面高强度的征粮,整个三辅地区已经和一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
大旱的影响是多面的,一方面他让粮食紧缺,另外一方面就是原先乡野的壮劳力因为土地无法耕作,都处在无事可做的状态。
无粮可吃,无事可做,这时候只有参加弥勒道才有可能吃饭。
弥勒道的粮食都是此前的积蓄,以及团结起来抢夺地头们,以及富裕的教民奉献出来的。
加入弥勒道,有米吃,这成了弥勒道迅速扩张的关键。
但弥勒道的粮食也坚持不了多久,他们明白如果不能向外劫掠,光数以万计的教众就能吃垮他们。
所以他们开始成组织,成规模的抢劫乡里的地头、土豪,分仓放粮,然后更多的灾民又加入了弥勒道。
队伍越滚越大,终于他们打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
“苍天已死,弥勒降世,救苦救难,天下光明。”
是的,这些人在根子上果然还是太平道的那一套,但别看手段老,却相当有用。
因为这一次他们起兵的口号可比当年张角喊的要有说服力多了。
这一次绵延日久,极其罕见的旱灾,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法理性。
为何会有这场大灾?
那是汉家苍天已死的征兆,作为苍天之子,汉家已经没有资格再统领天下了。
但教里弟兄姐妹们不要担心,这个时候我们弥勒降世了。
他来给咱们救苦救难,让咱们推翻汉家统治,建立一个光明的世界。
如何?
这一套理论也就是这些昔日的京畿太平道徒们能编得出来了。
当年马元义作为这个教中经义第一的神上使,他手下的核心部众果然是不一般。
弥勒的存在其实在京畿地区由来已久了。
作为大汉最中心,这里的民众们比其他地方的人要更早的接触到一些时兴的东西。
一百多年前,佛教就在这里出现了,百年来虽然只是停留在上层社会,但越是上面追捧,民间就更加乐衷。
而那些京畿太平道残党就抓住了这个空白,将弥勒的思想在民间传播,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
既然不能打黄天的旗号,打弥勒的旗号同样有用。
当这些信息被董昭汇总到张冲手里的时候,张冲也是大吃一惊,在他认识里,弥勒教的确是造反专业户,但不是说这是唐时期的吗?难道现在就有了?
在吃惊之余,张冲也觉得这事变得棘手了。虽然他们泰山军并不是纯以宗教起家的,但太平道却是的,所以他知道这样宗教组织能在旱灾中发展得多快。
而且这些人以神降扶乩为手段更能蛊惑人心。
前世作为医学生,他对于古代的神降是有研究的,在所有的原始宗教中,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但在现代医学中,这些古代巫师实际上是通过戒食和吸食一些迷幻草药来达成这些手段的。
在仪式之前的戒食,看似是为了虔诚,实际上是为了饿出低血,人一旦出现低血了,就会促成精神恍惚的症状。
而在这一次大旱中,不知道多少人饿得骨瘦嶙峋,那种精神的恍惚就更成一种群体现象了。
所以,张冲是有点担心,关西那边顶不住。
毕竟关西的凉州兵也怕神兵天降嘛。
而很快张冲的担心就成了现实,驻扎在潼关的赵云和驻扎在汾水北岸的潘璋先后来报,说发现对面的汉军人数都在大规模减少。
二将皆询问,是否乘击突破关防,出兵关内。
果然,暴乱的连锁反应果然就来了。
此前,在张冲对形势的判断中,认为关西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其精兵悍将都是此前大汉最精锐的一批。
因为只有关西的吏士是打了一百多年仗的,可想而知,这些人的敢战程度。
所以,张冲并没有直接进攻关西的打算。
在他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张冲知道当年曹操在得知袁绍病死后,也是打算出兵河北的。
但当时他被手下的谋士们劝住了,其理由就是袁氏几个兄弟不和,但曹操主动进攻后,却会让这几个兄弟同仇敌忾,所以不妨放过他们,先去打刘表。
而河北的袁氏兄弟们在看到曹操没有进犯的意图后,因为内部权力失衡,他们自己就会打成一团,到时候两败俱伤的时候,正是曹操渔翁得利的时候。
现在张冲看关西就和当年曹操看河北一样,都是面临一样的处境。
别看汉家小皇帝和董卓矛盾深,可一旦泰山军主动对关西发起进攻,两方肯定会联合在一起,共同抵御泰山军。
不是说直接硬啃啃不下来,而是这样反倒会让青州的曹操成为那个渔翁。
所以在张冲的规划中,他会趁着这半年休养生息,好好消化掉上半年鲸吞的并、司二州,然后等到明年春的时候,出兵中原,连带着曹操一并横扫了。
而那个时候,关西的两派势力也差不多内爆了,他再回身入关中,至此彻底收复整个北中国。
至于,刘协和董卓的矛盾会不会不爆发?那是不可能的。
随着张冲做顶层设计越久,他就越对当年教的思政课有着更深的体悟。
对于刘协和董卓来说,如果他们在政治上互相需要,那他们还有共存的可能性。
这也是此前两方能长期共存的底层原因。
彼时在政治上毫无影响力的董卓急需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而小皇帝本人也同时需要董卓的武力来稳定关内的变局。
但这个平衡却是不稳定的,因两方在关西内部发挥的作用不同,占据武力的董卓一派很容易就在镇压、平叛和对外战事中占据主导。
自然而然,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
而反观刘协一方呢?因为只居内庭,先帝留给他的武人又在救援太原时,被董卓统统派往了并州,最后被他张冲给一锅端了。
夹带里没了武人的刘协,越来越弱。
到了现在,刘协与董卓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刘协彻底离不开董卓,而他却对董卓可有可无了
如此,平衡就被打破了。
权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就会发生争斗,无论这些争斗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只会在权力的再一次平衡中才能结束。
而下一次的平衡,刘协和董卓,有且只能有一个赢家。
这就是张冲对局势的判断,并因此而做出了相应的布局。
可他没料到,连绵的大旱却激发起了关内的起义,更想不到一群过去的太平道残党,西抄东抄,弄出了一个魔幻的“弥勒道”。
现在,问题就摆在了张冲面前,关西已经大乱了。
那他到底是坐观成败呢,还是趁虚而入。
两个选择各有优劣。
前者当然是最稳妥的,以不变应万变。
但这当中的问题是,如果所谓的弥勒道很快被镇压了,到时候汾水、潼关的汉兵会迅速回防,到时候他张冲也就失去了迅速进入关中的机会。
后面再想要入关,非得付出大代价不可。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弥勒道的那些人如果特别猛,甚至击败了关西兵,到时候对泰山军也是非常不利的。
弥勒道这些人算是发动的黔首的起义,那泰山军就不好贸然攻打他们,不然道义上不好看。
而不攻打弥勒道,这些人又挡在了泰山军入关的通道上,这将会大大迟缓泰山军收复关中的进程。
至于董昭此前布置的,影响弥勒道的人加入泰山军。张冲在得知了那些人的底细后,就不报希望了。
马元义手下的那帮人,他当年在济南的时候就打过交道,可以说的确是一批搞宗教的专业人才,但越是如此他们就越仇恨如今的泰山军。
这些就是采取不动如山策略的优劣,至于现在就乘虚而入,那就正好与前策相反了。
好处是,汾水、潼关之兵撤防,正是入关的绝载机会。可现在就加入到关中的内乱中,那这关中的水就越发浑了,到时候局面往哪里发展,张冲自己也把握不住。
以上这些,张冲想了一个晚上,终于在第二日,以行营的命令回复汾水、潼关的潘璋、赵云二人,令他们火速率所部抢占关防,进入关中地区。
与此同时,张冲又令于禁为西道元帅总管,领八军,四万大军即刻向潼关进发,随时配合潘、赵二部在关中的行动。
而张冲则会在行营督促剩下的整肃活动,一旦完毕,就会带着大军六万向西,彻底收复关中。
毕竟风浪越大,鱼越贵!
(本章完)
左冯翊的这场大乱,很快就传到了张冲的耳中,而且对之了解的甚至比关西方面还要颇多。
这要得益于泰山军布置在关西的密探。
泰山军的飞军外司很早就在董昭的布置下,分批潜入了关中。
本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从前汉开始就在关内实行了符节制度,即所有人出入函谷关都需要关防和符节。
而且,因为两京之战期间,函谷关是关东、关西争夺的焦点,关门几乎是常年锁闭的。
所以,从关外想进入关内就更不容易。
但泰山军却有一次契机,使得他们得以将大量的密探安插到关内。
一个就是当年他们从太原南下作战的时候,当时有大量的并州豪势和黔首背井离乡,南下到河东、关中一带,这其中就有董昭布置的密探。
但这些密探的数量并不多,因为要给这些人构造合理的背景信息是不容易的,汉在关西的统治从来没有被破坏过,所以对地方基层上还是有相当程度的掌控的。
外乡人本来就在地方上显眼,更不用说来路不明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董昭给这些人的命令都是静默潜伏,除非有重大情报,不得擅动。
最早汇报左冯翊暴动之事的,实际上就在这暴动的队伍中,当时他所在的整个乡都被动员起来,开始攻打县城。
董昭收到情报后,非常重视这事,果断让人给各密探传递命令,让他们火速前往左冯翊,趁机加入暴动队伍。
这一次,董昭给他们的命令是,除了进一步探清暴动队伍的底细之外,还需要打入队伍上层,影响他们向泰山军靠拢。
董昭在泰山军久了,对一些组织暴动的事情是有清晰认识的。
如果说此前左冯翊的暴动还停留在一乡一地的话,那只需要几个地方上有威望的人带头就行。
但现在不仅整个左冯翊大乱,甚至已经开始往京兆尹那边发展了。
如此,就不是一两个头面人物所能做到,这些人的背后必须存在着某种联系。
而果然,董昭的判断是对的。
随着从左冯翊那边送来的消息越来越多,他们给董昭勾勒出,在这些暴动的背后,似乎有一个与太平道有点似是而非的宗教组织。
这个队伍的核心是一群会神降扶乩的巫师,似乎与当年残留下来的京畿太平道有关。
当年马元义被唐周出卖,虽然他自己逃出到了颍川,但留在京畿的太平道徒却没跑出来,他们中大部分被汉军给镇压了,剩下的则隐匿到了地方。
然后在地方上就充当神降扶乩的一些巫师,后来黄巾兵起义,这些人又担心被有心人发现他们与黄巾的联系,所以大肆更改经书教义。
甚至他们还结合了在京畿地区比较盛行的佛教思想,将此前从西域传来的弥勒思想改头换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想。
而且因为当年京畿太平道的上层几乎都被铲除,所以散乱在地方的教众们是没有什么核心的。
没有核心,却成了他们的一个优势。
在过去,教众们要信奉黄天太乙,是需要教里师兄指引的,换言之,只有得到太平道的批准,你才能是太平道的一员。
但在这个改头换面为弥勒道的组织中,不止教中核心可以神降扶乩,只要你心诚,那人人都可以神灵附体。
换言之,人人都可以与弥勒直接沟通,而不需要别人同意。甚至都不需要经书,只要你自己明心见性,就可以是弥勒道的一员。
可以说,这种不需要层层往上汇报的组织形式,是增长最快,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
而且因为这当中没有核心,所以关西朝廷这些年甚至都没怎么发现他们,即便有一二过火的,被县里缉拿了,也只是当地方的神巫之流,不当回事。
这几年,随着以泰山军为核心的太平道势力日益强大,这些昔日的同道兄弟们心里都有想法。
他们知道自己此前的那些作为和叛教无异,所以也想在这个乱世中抓住机会。
而这一次左冯翊的大暴乱就给了这些异教徒们带来的机会。
因为连续三个月的大旱,以及上面高强度的征粮,整个三辅地区已经和一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
大旱的影响是多面的,一方面他让粮食紧缺,另外一方面就是原先乡野的壮劳力因为土地无法耕作,都处在无事可做的状态。
无粮可吃,无事可做,这时候只有参加弥勒道才有可能吃饭。
弥勒道的粮食都是此前的积蓄,以及团结起来抢夺地头们,以及富裕的教民奉献出来的。
加入弥勒道,有米吃,这成了弥勒道迅速扩张的关键。
但弥勒道的粮食也坚持不了多久,他们明白如果不能向外劫掠,光数以万计的教众就能吃垮他们。
所以他们开始成组织,成规模的抢劫乡里的地头、土豪,分仓放粮,然后更多的灾民又加入了弥勒道。
队伍越滚越大,终于他们打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
“苍天已死,弥勒降世,救苦救难,天下光明。”
是的,这些人在根子上果然还是太平道的那一套,但别看手段老,却相当有用。
因为这一次他们起兵的口号可比当年张角喊的要有说服力多了。
这一次绵延日久,极其罕见的旱灾,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法理性。
为何会有这场大灾?
那是汉家苍天已死的征兆,作为苍天之子,汉家已经没有资格再统领天下了。
但教里弟兄姐妹们不要担心,这个时候我们弥勒降世了。
他来给咱们救苦救难,让咱们推翻汉家统治,建立一个光明的世界。
如何?
这一套理论也就是这些昔日的京畿太平道徒们能编得出来了。
当年马元义作为这个教中经义第一的神上使,他手下的核心部众果然是不一般。
弥勒的存在其实在京畿地区由来已久了。
作为大汉最中心,这里的民众们比其他地方的人要更早的接触到一些时兴的东西。
一百多年前,佛教就在这里出现了,百年来虽然只是停留在上层社会,但越是上面追捧,民间就更加乐衷。
而那些京畿太平道残党就抓住了这个空白,将弥勒的思想在民间传播,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
既然不能打黄天的旗号,打弥勒的旗号同样有用。
当这些信息被董昭汇总到张冲手里的时候,张冲也是大吃一惊,在他认识里,弥勒教的确是造反专业户,但不是说这是唐时期的吗?难道现在就有了?
在吃惊之余,张冲也觉得这事变得棘手了。虽然他们泰山军并不是纯以宗教起家的,但太平道却是的,所以他知道这样宗教组织能在旱灾中发展得多快。
而且这些人以神降扶乩为手段更能蛊惑人心。
前世作为医学生,他对于古代的神降是有研究的,在所有的原始宗教中,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但在现代医学中,这些古代巫师实际上是通过戒食和吸食一些迷幻草药来达成这些手段的。
在仪式之前的戒食,看似是为了虔诚,实际上是为了饿出低血,人一旦出现低血了,就会促成精神恍惚的症状。
而在这一次大旱中,不知道多少人饿得骨瘦嶙峋,那种精神的恍惚就更成一种群体现象了。
所以,张冲是有点担心,关西那边顶不住。
毕竟关西的凉州兵也怕神兵天降嘛。
而很快张冲的担心就成了现实,驻扎在潼关的赵云和驻扎在汾水北岸的潘璋先后来报,说发现对面的汉军人数都在大规模减少。
二将皆询问,是否乘击突破关防,出兵关内。
果然,暴乱的连锁反应果然就来了。
此前,在张冲对形势的判断中,认为关西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其精兵悍将都是此前大汉最精锐的一批。
因为只有关西的吏士是打了一百多年仗的,可想而知,这些人的敢战程度。
所以,张冲并没有直接进攻关西的打算。
在他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张冲知道当年曹操在得知袁绍病死后,也是打算出兵河北的。
但当时他被手下的谋士们劝住了,其理由就是袁氏几个兄弟不和,但曹操主动进攻后,却会让这几个兄弟同仇敌忾,所以不妨放过他们,先去打刘表。
而河北的袁氏兄弟们在看到曹操没有进犯的意图后,因为内部权力失衡,他们自己就会打成一团,到时候两败俱伤的时候,正是曹操渔翁得利的时候。
现在张冲看关西就和当年曹操看河北一样,都是面临一样的处境。
别看汉家小皇帝和董卓矛盾深,可一旦泰山军主动对关西发起进攻,两方肯定会联合在一起,共同抵御泰山军。
不是说直接硬啃啃不下来,而是这样反倒会让青州的曹操成为那个渔翁。
所以在张冲的规划中,他会趁着这半年休养生息,好好消化掉上半年鲸吞的并、司二州,然后等到明年春的时候,出兵中原,连带着曹操一并横扫了。
而那个时候,关西的两派势力也差不多内爆了,他再回身入关中,至此彻底收复整个北中国。
至于,刘协和董卓的矛盾会不会不爆发?那是不可能的。
随着张冲做顶层设计越久,他就越对当年教的思政课有着更深的体悟。
对于刘协和董卓来说,如果他们在政治上互相需要,那他们还有共存的可能性。
这也是此前两方能长期共存的底层原因。
彼时在政治上毫无影响力的董卓急需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而小皇帝本人也同时需要董卓的武力来稳定关内的变局。
但这个平衡却是不稳定的,因两方在关西内部发挥的作用不同,占据武力的董卓一派很容易就在镇压、平叛和对外战事中占据主导。
自然而然,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
而反观刘协一方呢?因为只居内庭,先帝留给他的武人又在救援太原时,被董卓统统派往了并州,最后被他张冲给一锅端了。
夹带里没了武人的刘协,越来越弱。
到了现在,刘协与董卓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刘协彻底离不开董卓,而他却对董卓可有可无了
如此,平衡就被打破了。
权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就会发生争斗,无论这些争斗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只会在权力的再一次平衡中才能结束。
而下一次的平衡,刘协和董卓,有且只能有一个赢家。
这就是张冲对局势的判断,并因此而做出了相应的布局。
可他没料到,连绵的大旱却激发起了关内的起义,更想不到一群过去的太平道残党,西抄东抄,弄出了一个魔幻的“弥勒道”。
现在,问题就摆在了张冲面前,关西已经大乱了。
那他到底是坐观成败呢,还是趁虚而入。
两个选择各有优劣。
前者当然是最稳妥的,以不变应万变。
但这当中的问题是,如果所谓的弥勒道很快被镇压了,到时候汾水、潼关的汉兵会迅速回防,到时候他张冲也就失去了迅速进入关中的机会。
后面再想要入关,非得付出大代价不可。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弥勒道的那些人如果特别猛,甚至击败了关西兵,到时候对泰山军也是非常不利的。
弥勒道这些人算是发动的黔首的起义,那泰山军就不好贸然攻打他们,不然道义上不好看。
而不攻打弥勒道,这些人又挡在了泰山军入关的通道上,这将会大大迟缓泰山军收复关中的进程。
至于董昭此前布置的,影响弥勒道的人加入泰山军。张冲在得知了那些人的底细后,就不报希望了。
马元义手下的那帮人,他当年在济南的时候就打过交道,可以说的确是一批搞宗教的专业人才,但越是如此他们就越仇恨如今的泰山军。
这些就是采取不动如山策略的优劣,至于现在就乘虚而入,那就正好与前策相反了。
好处是,汾水、潼关之兵撤防,正是入关的绝载机会。可现在就加入到关中的内乱中,那这关中的水就越发浑了,到时候局面往哪里发展,张冲自己也把握不住。
以上这些,张冲想了一个晚上,终于在第二日,以行营的命令回复汾水、潼关的潘璋、赵云二人,令他们火速率所部抢占关防,进入关中地区。
与此同时,张冲又令于禁为西道元帅总管,领八军,四万大军即刻向潼关进发,随时配合潘、赵二部在关中的行动。
而张冲则会在行营督促剩下的整肃活动,一旦完毕,就会带着大军六万向西,彻底收复关中。
毕竟风浪越大,鱼越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