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朝堂之论
早朝这事儿是御史中丞常宜为首提起的,他以收到覆舟山行宫的士子送来的求救信为由,控诉以丹阳郡主为首的行宫诸人借监察之名,行苛待士子之实。
据常宜之言,士族士子入朝出仕是为了效忠社稷,光宗耀祖,怎可行农夫之力,有辱士族风范。
不仅如此,丹阳郡主还下令若士子们若不服从,便不可进食,只能饿着。即便是那些吃食也只有白粥,并无其他。那些士子都是还是些长身子的孩子,只吃白粥怎能裹腹?
如此时日长了势必会伤了孩子们的身子。那岂不是寒了士族的心吗?
他觉得定是有人古惑了丹阳郡主,想要离间陛下与士族之间的关系。
常宜话音一落,就有不赞同的朝臣出来反驳,尚书仆射言奎不忿道:“御史大夫错矣!难不成京都粮草之危刚解,御史大夫就瞧不上白粥了?你可以去郎中令看看,再去显阳宫看看陛下的膳食,从粮仓被毁直到今日,陛下早晚的饭食均是一碗白粥,偶添一碟米糕。陛下也不过比那些士子长几岁而已。为了京都百姓,怎么陛下能忍得,他们便忍不得?”
天下间像周帝如此节俭的帝王,除了先帝很难再找出第三位,所以他们大周的陛下是另类皇帝。
别说是皇帝,就是在座的这些朝臣们,像陛下如此艰苦的也是不多。
言奎举周帝之例,既赞了周帝的德行,又令常宜无法反驳,谁敢说陛下勤俭不对,谁又敢说那些士子比大周天子还娇贵!
言奎看着常宜和那些士族们像是多日拉不出似的神情,心里别提多畅快。但他还没说完,轻咳一声,把众臣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就连周帝都微微抬了眼皮看了他一眼,见他一副义正言辞的模样,不动声色的撇了撇嘴角,笑意一闪而过,就又听他开始骂常宜诸人数典忘祖。
“常公祖上是七八十年前从山东南迁的吧?”言奎的问话让常宜愣了愣,还是绷着脸点了点头。
“那便是了,常公年纪不过四旬自是没受过南渡之苦,”言奎面上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不过咱们大周立国不足二十年,前朝多年战乱不休,民不聊生。若不幸遇上灾祸战乱,就是士族之家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想当年,孙士攻打会稽,我与家里几位幼弟回乡避难,冬日里老宅屋顶漏风,家里也无吃食果腹,我就带着幼弟们去山里摘冬葵煮汤才熬过了那个最冷的寒冬。如今山河安稳,能吃上一碗香甜的白粥,吾都要时常感念先帝恩德,陛下英明,怎么到了常公那里,这碗白粥就配不上那些士子们了?难不成当年常氏族里有通天之能,躲过了灾祸,常公未曾靠野菜充饥过?”
言奎的话令许多出身士族的朝臣面色不愉,却也有不少人点头认同,坐在上首的周帝虽然依旧神色淡淡,心里却很满意。
果然他力排众议换的这个尚书仆射不错,说的他心里甚是熨帖。
言氏祖上也是出身士族,不过到了他祖父中年之时便已没落,因此,言奎与他父亲是很吃过苦的,直到大周立国前,言氏父亲投靠先帝这才有慢慢有了起色。
但因言氏小时吃过不少苦,所以他没有士子身上的骄贵之气,反倒像寒门之子那般踏实肯干。
自从前朝末士子中清谈之风渐盛,这些士族之人占着朝中重臣之位却不耐烦琐事俗务,一些公务通通交给那些史令去做。
这让周帝是既喜又忧,喜得是士族只喜清名之官,一些实权重权的位子渐渐被周帝握在手里,这才让士族在朝中的势力日渐衰落。
忧的是仍旧有不少朝中重要官位在士族手中握着,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有尚书仆射。
原来的尚书仆射不耐烦这些俗务,只喜欢整日与同僚清谈时世,大小事务都吩咐当时的尚书史令言奎去做。
后来周帝抓住了尚书仆射的错处,虽免了刑罚也趁机罢了他官,趁众人反应过来之前直接令言奎暂代尚书仆射一职,直到如今真正的掌管了尚书台。
“言卿所言还是有理的,如今能吃上饱饭没几年,咱们许多人已经忘了挨饿是什么滋味了,这些孩子就更不知道了,偶尔稍微吃点苦,才能知道如今日子的甜,诸卿觉得如何?”周帝终于开口说话了,“朕确实未曾往覆舟山送粮,为的却不是折磨那些孩子,诸卿可当作一种考验,待考验过后,朕自是不会让士子们吃亏。诸卿想必心里也有疑惑,这些士子日后入仕是要站在朝堂之上的,为何要做此磨难?”
“不知诸卿可有谁能懂朕的良苦用心?”
周帝看了下面的朝臣一眼,看向一直置身事外的王全和越齐,昨儿青十三回去前便把事情禀报给了穆无,穆无自然连夜进宫向周帝禀报。
只是周帝也一时想不明白王全想做什么,他虽擅权,却也是真心实意为大周,为官清廉踏实肯干,甚至曾多次谏言若想朝堂清明,政听四通八达,应广纳寒门学子,广开言路。
覆舟山之事明明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好事,为何他要暗中阻挠。
周帝想不明白,今日早朝才放纵朝臣们喧闹,但直到现在王全和越齐未发一言,他忍不住开口试探道:“王卿可懂?”
王全站了出来,一礼后道:“臣觉得陛下与言公所言甚是,这些士子生在盛平,未曾吃过苦头,一时难当大任,陛下应当对他们三思而用。”
这时越齐见王全站出来,他也跟着站了出来,“陛下,臣也觉得这些士子太过年轻,入仕之事当从长计议才是。”
他们两人不仅不是帮着那些士子说话,反倒.
周帝越发迷糊,他抬头又看了常宜一眼,见他吃惊的看着王全,满脸的不解。
王全这老家伙葫芦到底卖的什么药?
周帝想不明白就不想了,而是开口问常宜,“朕记得嘱咐过诸卿还有各家的长辈们,覆舟山行宫之事任何人不得插手,不得干预各位大人考验的公正性。朕也记得丹阳郡主已经把各家多余的仆从都遣了回来,常卿是如何得到覆舟山的消息的?”
(本章完)
早朝这事儿是御史中丞常宜为首提起的,他以收到覆舟山行宫的士子送来的求救信为由,控诉以丹阳郡主为首的行宫诸人借监察之名,行苛待士子之实。
据常宜之言,士族士子入朝出仕是为了效忠社稷,光宗耀祖,怎可行农夫之力,有辱士族风范。
不仅如此,丹阳郡主还下令若士子们若不服从,便不可进食,只能饿着。即便是那些吃食也只有白粥,并无其他。那些士子都是还是些长身子的孩子,只吃白粥怎能裹腹?
如此时日长了势必会伤了孩子们的身子。那岂不是寒了士族的心吗?
他觉得定是有人古惑了丹阳郡主,想要离间陛下与士族之间的关系。
常宜话音一落,就有不赞同的朝臣出来反驳,尚书仆射言奎不忿道:“御史大夫错矣!难不成京都粮草之危刚解,御史大夫就瞧不上白粥了?你可以去郎中令看看,再去显阳宫看看陛下的膳食,从粮仓被毁直到今日,陛下早晚的饭食均是一碗白粥,偶添一碟米糕。陛下也不过比那些士子长几岁而已。为了京都百姓,怎么陛下能忍得,他们便忍不得?”
天下间像周帝如此节俭的帝王,除了先帝很难再找出第三位,所以他们大周的陛下是另类皇帝。
别说是皇帝,就是在座的这些朝臣们,像陛下如此艰苦的也是不多。
言奎举周帝之例,既赞了周帝的德行,又令常宜无法反驳,谁敢说陛下勤俭不对,谁又敢说那些士子比大周天子还娇贵!
言奎看着常宜和那些士族们像是多日拉不出似的神情,心里别提多畅快。但他还没说完,轻咳一声,把众臣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就连周帝都微微抬了眼皮看了他一眼,见他一副义正言辞的模样,不动声色的撇了撇嘴角,笑意一闪而过,就又听他开始骂常宜诸人数典忘祖。
“常公祖上是七八十年前从山东南迁的吧?”言奎的问话让常宜愣了愣,还是绷着脸点了点头。
“那便是了,常公年纪不过四旬自是没受过南渡之苦,”言奎面上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不过咱们大周立国不足二十年,前朝多年战乱不休,民不聊生。若不幸遇上灾祸战乱,就是士族之家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想当年,孙士攻打会稽,我与家里几位幼弟回乡避难,冬日里老宅屋顶漏风,家里也无吃食果腹,我就带着幼弟们去山里摘冬葵煮汤才熬过了那个最冷的寒冬。如今山河安稳,能吃上一碗香甜的白粥,吾都要时常感念先帝恩德,陛下英明,怎么到了常公那里,这碗白粥就配不上那些士子们了?难不成当年常氏族里有通天之能,躲过了灾祸,常公未曾靠野菜充饥过?”
言奎的话令许多出身士族的朝臣面色不愉,却也有不少人点头认同,坐在上首的周帝虽然依旧神色淡淡,心里却很满意。
果然他力排众议换的这个尚书仆射不错,说的他心里甚是熨帖。
言氏祖上也是出身士族,不过到了他祖父中年之时便已没落,因此,言奎与他父亲是很吃过苦的,直到大周立国前,言氏父亲投靠先帝这才有慢慢有了起色。
但因言氏小时吃过不少苦,所以他没有士子身上的骄贵之气,反倒像寒门之子那般踏实肯干。
自从前朝末士子中清谈之风渐盛,这些士族之人占着朝中重臣之位却不耐烦琐事俗务,一些公务通通交给那些史令去做。
这让周帝是既喜又忧,喜得是士族只喜清名之官,一些实权重权的位子渐渐被周帝握在手里,这才让士族在朝中的势力日渐衰落。
忧的是仍旧有不少朝中重要官位在士族手中握着,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有尚书仆射。
原来的尚书仆射不耐烦这些俗务,只喜欢整日与同僚清谈时世,大小事务都吩咐当时的尚书史令言奎去做。
后来周帝抓住了尚书仆射的错处,虽免了刑罚也趁机罢了他官,趁众人反应过来之前直接令言奎暂代尚书仆射一职,直到如今真正的掌管了尚书台。
“言卿所言还是有理的,如今能吃上饱饭没几年,咱们许多人已经忘了挨饿是什么滋味了,这些孩子就更不知道了,偶尔稍微吃点苦,才能知道如今日子的甜,诸卿觉得如何?”周帝终于开口说话了,“朕确实未曾往覆舟山送粮,为的却不是折磨那些孩子,诸卿可当作一种考验,待考验过后,朕自是不会让士子们吃亏。诸卿想必心里也有疑惑,这些士子日后入仕是要站在朝堂之上的,为何要做此磨难?”
“不知诸卿可有谁能懂朕的良苦用心?”
周帝看了下面的朝臣一眼,看向一直置身事外的王全和越齐,昨儿青十三回去前便把事情禀报给了穆无,穆无自然连夜进宫向周帝禀报。
只是周帝也一时想不明白王全想做什么,他虽擅权,却也是真心实意为大周,为官清廉踏实肯干,甚至曾多次谏言若想朝堂清明,政听四通八达,应广纳寒门学子,广开言路。
覆舟山之事明明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好事,为何他要暗中阻挠。
周帝想不明白,今日早朝才放纵朝臣们喧闹,但直到现在王全和越齐未发一言,他忍不住开口试探道:“王卿可懂?”
王全站了出来,一礼后道:“臣觉得陛下与言公所言甚是,这些士子生在盛平,未曾吃过苦头,一时难当大任,陛下应当对他们三思而用。”
这时越齐见王全站出来,他也跟着站了出来,“陛下,臣也觉得这些士子太过年轻,入仕之事当从长计议才是。”
他们两人不仅不是帮着那些士子说话,反倒.
周帝越发迷糊,他抬头又看了常宜一眼,见他吃惊的看着王全,满脸的不解。
王全这老家伙葫芦到底卖的什么药?
周帝想不明白就不想了,而是开口问常宜,“朕记得嘱咐过诸卿还有各家的长辈们,覆舟山行宫之事任何人不得插手,不得干预各位大人考验的公正性。朕也记得丹阳郡主已经把各家多余的仆从都遣了回来,常卿是如何得到覆舟山的消息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