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家书抵万金(晚上还有一章)
    “居正吾侄:
    时日如白驹过隙,汝去京忽忽已有月余,想来汝已抵京,今日黄州忽有秋风来,秋风萧瑟,有当日我等南下之感,只是风雪未来,你已先离黄州而去。
    家中一切都好,只是大家都颇为思念你,尤其是你苏过苏迨兄弟,尤其想念你的三国演义。
    秋风已至,你所播种之豆子已经十分繁盛,前些时日我带着你几个兄弟一起去除草,且去掉一些枝叶,这边农人说这样豆子会结多一些,这几日看来倒是有些道理,豆子密如繁星,且颗颗饱满。
    雪堂已经建设完毕,吾近来常去,你王家叔叔得知雪堂竣工,亦是欣喜前来,住了十日左右,你王家叔叔俱都谈起了你,说等你归来,定要让你再办一次全兔宴。
    他们犹然对你上次所办的全兔宴念念不忘,认为那是西王母宴客才会有的好东西。
    汝不在黄州,吾甚为怀念,中秋时游赤壁,忽而想起居正吾侄之临江仙,心有所感,写下念奴娇词一阙,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句,乃是化自汝临江仙之滚滚长江东逝水,已附录其后,汝随后可观之。
    东京偏北,此时想来已有秋霜罢?吾侄须得晨昏加衣,以防风寒。
    另,汝生于蜀地湿润之地,后又居长江之畔,亦是湿润所在,此番久居东京,秋风刚至,定是干燥莫名,可选秋梨若干,煮水饮之,可解燥渴。
    ……”
    一封家书从黄州而来,顿时让苏允有了心有所属之感。
    苏轼写信唠唠叨叨,事无巨细,连东坡荒地种下的豆子都要仔细说说,还特意嘱咐他天气干燥得喝点梨水,唉,都还没有多大的年纪,怎么就这么唠叨了。
    只是苏允觉得东京风沙太大,不然怎么会眼睛里进了沙子。
    苏允轻轻擦拭了一下眼睛里的泪水,然后翻开后面的附录,其实那只是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十几首诗词呢。
    “这老货,写诗词如喝水吃饭一般,也忒容易了些。”苏允笑道。
    苏允一一翻阅。
    “庚申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游赤壁,作此篇,兼怀居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嗯?
    苏允笑着摇摇头。
    “记雪堂夜游:
    元丰三年九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东坡雪堂,寻吾侄居正。
    居正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唉,醒来,原是梦矣,吾侄居正亦在东京矣。”
    苏允的眼眶又是有些湿润。
    “定风波一阙:
    九月十八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兼怀居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允不由得失笑,苏子瞻啊苏子瞻,你是要笑死我啊,碰上点雨也要怀念一下我,是想到若是我在,必不让你淋雨是么?
    苏允笑着笑着,眼眶又是有些湿润起来。
    唉,苏子瞻这个家伙,在一起的时候颇烦人,离开的时候更是烦人。
    苏允忽而有了归意。
    黄州虽是偏僻,但却有人在想念着他呢。
    不过这会儿却是走不得,不知道那赵顼什么时候就要召见他呢,来都来了,还是见完再回吧。
    ……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好啊,写得真好!”
    赵顼放下手中的手抄稿,神色若有所思。
    大伴孙思恭近来已经知道了这三国演义是怎么回事了,还派人去外面查探了一番,见得赵顼这般,小心笑道:“这三国演义总算是完结了,可喜可贺。”
    赵顼看了一下孙思恭道:“大伴也知道这书?”
    孙思恭陪笑道:“这三国演义在禁外早就火热得很,酒楼茶肆,无不有讲书先生在讲这本书,受者极众,评价亦是极高。
    据说连太学的学生都在传阅这本书,但凡有新的章回传出,都会引起一番抄读热潮。”
    赵顼点头道:“这本书是写得真好,将三国那个伟大的时代尽皆给展现出来了,以前朕读三国志,却是没有意识到汉末竟是如此杰出,也就是这三国演义,将其给演绎出来了。”
    孙思恭笑道:“官家是不是有些过誉了,那三国就是个乱世,人命如草芥,哪有咱们大宋这般繁盛?”
    赵顼叹息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就政事、军事、经济、文学、德行、智略等各方面而言,三国无不奇才辈出。
    勇士、义士、烈士、智士、商士、奇士、国士……应有尽有,三国更是集一时之盛。
    而其质之精、量之多,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少见。
    以政事精英而言,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能得人心、尽人力,才足以开基立业,能足以安邦定国,出类拔萃大略奇才!”
    孙思恭赶紧恭维道:“咱们大宋在官家的光辉之下,亦是不遑多让矣,现如今亦是君子满堂,人才如过江之鲫!”
    赵顼哼了一声道:“哦,大伴说说可都有谁?”
    孙思恭顿时浑身一震,想了想赶紧道:“如今王相公、蔡相公、章相公、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知审官院何正臣担等人都是敢言之士,一时之选。”
    这些人都是现在朝廷中最炙手可热的人,孙思恭这么说没有问题,因为这些人都是赵顼重用的人,不说他们,又能说谁。
    赵顼叹了口气道:“那文宽夫、司马君实、苏子瞻、曾子固、范尧夫这些人呢?”
    孙思恭背上已经潮湿,甚至觉得浑身有些颤抖,脑子里快速地转动了起来。赵顼所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在朝中,都在地方上窝着呢,若说他们是大才,那岂不是在说赵顼没有眼光?
    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之辈,文彦博几朝元老,资历之深算是当世第一,司马光虽是退居西京,但名声之大令人不敢忽视。
    苏轼更不用多说,才名冠绝当代,曾子固亦是才名远播,范纯仁家学渊源,知谏院敢谏敢言,知地方则是政绩斐然。
    这些人都是极为出色的大才,自己却是只口不提他们,就连赵顼也看不下去。
    但孙思恭毕竟久侍赵顼身侧,应变亦是极快,忽而道:“官家所说几人,自然都是大才,所以官家才信任他们,让他们镇守各地,可谓是人尽其才矣。
    不过官家,他们都算是老一辈的大才了,现在眼前可有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可不能让他遗留在野了。”
    赵顼倒是成功被孙思恭吸引了注意力,眉头一挑,道:“哦,是谁啊?”
    孙思恭指了指三国演义,道:“便是写这三国演义的苏允。”
    赵顼笑道:“不过是写了一话本,又算是什么不世出的天才?”
    孙思恭笑道:“官家只是在考教老奴么?”
    赵顼哼了一声道:“你这老奴,真是讨打。”
    孙思恭赶紧道:“一个能够将曹、刘、孙三雄从无到有地聚众用士、开疆辟土的过程,以及彼此间奇谋迭出,高来高去的明争暗斗给写得如此清晰明了。
    且将勾勒出来数百场大战的任务,老奴想不出来,这样的人物,会对政治军事理财等方面没有一个详尽的思考。
    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以三万兵大破当时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成了传领千古的人物。
    陆逊则能料敌相敌,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夷陵大战中,将刘备杀得全军覆没,使蜀汉由盛转衰。
    陆抗曾以一敌四,破平步阐之乱,并以一身之力,顶住西晋压力,延后了东吴国祚八年。
    张郃不但勇略兼备,更是打败诸葛亮的曹魏名将。
    司马懿则善于审时度势,因事制宜,曾主帅了新城、辽东两场战役。
    邓艾则擅长出其不意,终以奇兵灭蜀,成为打翻三国拼图的先锋。
    诸葛亮让蜀汉社会安稳,经济富足;
    枣祗、任峻建置屯田,基本上解决了困扰曹魏已久的粮食问题;
    徐邈为凉州刺史时,把向来苦于粮谷的凉州,治理得家家丰足。
    这些事迹虽然都是史册记载,但苏允却将其里面的细节给展现了出来。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精通官场、军事、经济理财的么?
    这样的通才奇才,难道称不上一句不世出的奇才?”
    赵顼惊讶地看着孙思恭,道:“你这老奴才,竟是将三国演义全都给看了么,还看得如此仔细?”
    孙思恭有些汗颜,心道,也好在我这段时间当真下了苦功夫,不然今日就蒙混不过关了。
    孙思恭嘿嘿笑道:“不是老奴看得仔细,是这苏允写得实在是太精彩,每次看过之后,里面的情节便历历在目,再不能忘啊!”
    赵顼点点头,若非这般言之有物且精彩绝伦,他一个皇帝,也不可能对这话本这般着急,屡屡舍下政事以及妃嫔,都要将这话本给看完。
    而且,倒不是赵顼玩物丧志,更非孙思恭夸大其词,而是苏允的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里面。
    苏允的故事脉络固然是按照原本三国演义以及三国的历史脉络来写,但原著中原本涉及到的军事、政斗、发展经济的方面多是以简写、略写、春秋笔法为主。
    苏允则是对这一部分进行扩写,将二十一世纪学来的军事知识、政斗思想、经济知识换了个皮,直接套了进去,这便是苏允携带的私货。
    所以,这本三国演义虽然还是一百二十回,但字数足足多了三倍,便是为了将这些东西给塞进去。
    这才是赵顼看得废寝忘食的原因所在。
    对于一个帝皇来说,若只是故事情节精彩,那也不算是什么,毕竟一个帝皇的生活,比任何故事情节都要精彩得多。
    但赵顼却是能够在这本魔改过的三国演义之中,看到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对文化的反思等等,都有振聋发聩的见解。
    赵顼赞许的与孙思恭点点头道:“你这老奴,倒是目光颇好,这本书啊,的确是很……”
    赵顼斟酌了一下语句道:“……厉害。里面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有极为深入的见解,许多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已经不能单纯用话本来形容了,这是一本足以当做帝皇学的书了。
    一个皇子,若是能够将这本书上的知识给吃透,那他来当一个帝皇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就算不是英明神武,但再怎么着,都不可能是一个昏君了。”
    孙思恭闻言大吃了一惊,道:“官家?”
    赵顼摆摆手笑道:“不用担心,我老赵家坐了江山百余年,与士大夫共天下,以仁孝治天下,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不怕那些有的没的。”
    孙思恭低声道:“需不需要将这本书给禁了?”
    赵顼哈哈笑了起来,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朕只是打了个比喻罢了,只是在赞赏这本书的奇妙,其实这其实是个好事情。
    我大宋根本不怕百姓聪明能干,甚至代代皇族,谁不是大力鼓励百姓读书的?
    百姓读好了书,亦是要货与帝皇家,人才越多,我大宋就越强,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天大的好事啊!
    大宋天下百姓万万,有多少人是读不上书,学不了东西的,经书子集没有名师,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但这三国演义,只要能识几个字,便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而且这书倡导忠义,于我大宋朝堂,亦是好事一桩。”
    孙思恭心下松了一口气,还好是当今圣上,若是换了太祖皇帝、太宗皇帝跟英宗皇帝,恐怕这苏允脑袋就得掉了。
    当今圣上乃是英祖嫡传,乃是毫无异议的继承人,才有这般自信,才能够容下这样的奇书。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墙头上的猫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墙头上的猫1并收藏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