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火耗归公,违令者杀!
    临近八月十五。
    嘉靖四十年的京城出现了二十年来最热的秋老虎。
    在往年这个时候,哪怕整个京城都没有风,紫禁城由于得天地之风水,也会有“大王之雄风”穿堂入户。
    可今年,一连十天,护城河的柳梢都没有拂动过。
    除了后妃和二十四衙门的领衔太监居室有冰块镇热,尚可熬此酷热。
    紫禁城内其他太监宫女便惨了,长衣长衫得照规矩穿着,许多人的痱子都从身上长到了脸上,症候重的还生了疖子,肿痛溃痈,以致不能如常当差。
    尚药司不得不又从外面急调了好些防暑药,紫禁城内这才总算没有热死人。
    朱厚熜特旨,准许巾帽局动用几万匹薄绸给太监、宫女缝制了些单衣,又让“凌人”将皇宫近郊山阴冰窟里的冰块取了出来,分给太监、宫女以解热感。
    无数太监、宫女对皇上是感恩戴德。
    而玉熙宫的门窗这时竟日夜全都开着,没有动用一块冰解热,这在常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但当值的太监却丝毫不觉得热,更没有见汗,浑身清凉。
    张居正内阁到来时,还不解其意,真正走进大殿,顿感清凉,连火气都下去了。
    正如太监们所说,皇上是“神仙之体”,所居之地,自是冬暖夏凉。
    “臣等恭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居正内阁异口同声颂圣道。
    君臣奏对。
    朱厚熜照例会赐阁老们坐在矮墩上,这大热的天,又是集体觐见,也就依照了往常赐座。
    “是不是哪个地方又发了灾?”朱厚熜的声音,在张居正内阁听来忽远忽近,若有若无。
    张居正连忙答道:“回皇上,除了北边有些天旱,还说不上什么大灾,此来觐见,是由逸甫主导。”
    撇清干系。
    待会要是陈以勤发疯与皇上起了冲突,可和他们仨没关系。
    “这倒是奇了,陈以勤,你有何事?”朱厚熜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一下子灌进几人的耳中。
    在一些朝廷大事上,内阁基本都由张居正、高拱主导,今儿个却变成了存在感不是特别强的陈以勤,稀奇。
    陈以勤还是有内力的,居然提起了袍子,跪了下去:“臣启皇上,今年两京一十三省俱都丰收,粮价大跌,然谷贱伤农,臣以为当因时制宜,准许农家改种其他作物。”
    朱厚熜在咀嚼这番话。
    在旁伺候的黄锦立即说道:“阁老,皇上没有叫你跪,还是起来回话吧。”
    说着,黄锦便过去搀他。
    在内阁的“狂傲”,在玉熙宫到底是收敛了些,陈以勤便借着这一搀之力,站了起来。
    没有坐回绣墩。
    朱厚照抬眼望了些略显尴尬的张居正、高拱、李春芳,直截了当道:“能闹到御前,这么说,内阁没有达成一致,你们,不同意陈以勤的想法?”
    被皇上点了名,张居正不能再装聋作哑,答道:“回皇上,粮价随行而涨,随市而跌,符合万物自然的道理,臣等以为…”
    说到这里时,张居正抬了抬眼睛,想看出皇上的喜怒,可皇上面无表情,只能道:“臣等以为不加以干涉为好。”
    很委婉。但立场明确。
    粮价属于市场,涨跌与朝廷无关。
    朱厚熜慢慢望向了陈以勤,陈以勤正也淳淳地望着朱厚熜。
    朱厚熜点点头,又摇摇头,“谷贱伤农,陈以勤的担忧有道理,而谷贵伤民,张居正你们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但是,“丰年备荒,荒年赈灾”的道理,朕想你们都明白。
    在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曾设有“常平仓”,用以调节丰年过低,荒年过高的粮价,而这些一百多年来,鲜有丰年之时,诸地常平之仓几近荒废。
    而今丰年到来,常平之仓合该重启,内阁之中,可否议过粮价多少利农利民?”
    一百多年的荒年。
    朱厚熜没有给张居正四人解释什么叫小冰河时期,毕竟,在时人看来,天象、收成之好坏,皆与皇帝品德有关。
    以后的大明朝,必然年年丰收,不说被万民所歌颂,但至少不会被骂。
    常平仓?
    这新鲜又不新鲜的名词,让张居正内阁一愣。
    这才想起来太祖高皇帝为了调节粮价准备的后手,那便是朝廷下场,收购民间的粮食,进行仓储,碰到荒年的时候再用。
    如此,市场上的粮食少了,粮价就又上去了。
    但听皇上的意思,不准备用市价收购民间粮食,而愿意在市价基础上增加点,以此来增加农家的收入。
    朝廷竟然要做赔本买卖?
    张、高、李、陈都惊了。
    皇上什么时候做过赔本买卖?想不起,亦或者就没有过。
    皇上可是什么都吃,唯独不吃亏的人啊。
    金口玉言。
    再震惊,张居正内阁也唯有碰头商量,高拱、陈以勤在大殿里争得面红耳赤。
    朝廷赔本买卖的银子,要户部出,而户部尚书就是高拱,当然是不愿意多出,于是,一个劲压价。
    陈以勤为天下农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一个劲抬价。
    最终,在张居正、李春芳努力调和下,方得到了彼此都认可的价格。
    五钱银子一斗米。
    大明朝银钱兑换,在洪武年间时,一钱银子能兑一百文钱,到了成化年间,这比例就下降到八十文,弘治年间进一步下降到七十文,正德年间至今,五十年里,又少了二十文。
    五钱银子,是为二百文钱,明制,一斗是为二十斤。
    折合下来,约十文钱一斤米。
    稻米自古都是精粮,一斤粳米,能换三斤小麦有余,约三文钱一斤小麦。
    价格不高不低,丰年之下,农家不说大富大贵,但起码能温饱有余。
    而且,与士、工、商三民影响不大。
    “户部拨出一千万两银子,以这价格收购今年新粮重启常平仓吧,不过,粮食收购后、仓储等诸多损耗,全部归公,就连今年征收赋税、耗羡也如此,一应火耗,尽数归公,令锦衣卫暗中查察,凡有暗中加派者,一律处死!”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江中斩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江中斩蛟并收藏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