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所谓强国
高句丽。
王宫中,紧张与恐惧的气氛如阴霾般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墙壁上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使得殿内的阴影时聚时散,更增添了几分阴森之感。
一名武将神色匆匆地奔入大殿,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带来了一个令人极度震骇的消息。
一支不知从何处冒出的大军自南方沿着浑河朝着己方挺进,战船首尾相接、绵延不绝,少说也有几万士卒。
王座上的高句丽王伯固听到这消息,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如纸,难以置信地瞪大双眼,厉声质问道:“怎么可能?我们这些年并未大规模入侵辽东。”
得知进犯之敌如此强大凶悍后,伯固第一时间便意识到,这必然是汉军。
不然,周围还有哪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队?
“汉室刚刚历经黄巾之乱,如今又正在被西凉的羌人搅扰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怎么可能会前来大举攻打我们?”
伯固的双手紧紧抓住王座的扶手,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们肯定是看错了,竟敢如此糊弄本王!本王要重重地治你们的罪!”伯固几近歇斯底里、怒不可遏的吼道。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愤怒和恐惧
也由不得他不害怕,毕竟他最清楚汉室那深不见底的强大实力。那是一股可以轻易碾碎他们高句丽的力量,曾经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
在大汉周边的众多异族当中,对于大汉最为关注、了解最多的或许就是高句丽了。
因为他们本就是大汉的治下之民,一直以来也没少侵略大汉。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而且高句丽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他们有恃无恐、肆无忌惮。
但那是在大汉不愿意搭理他们的情况下,毕竟出兵征伐他们的性价比太低了,除了宣扬国威外几乎毫无所获,反而会耗费大量的钱粮和精力。
汉顺帝、汉桓帝年间,愈发猖狂的他们再度侵犯辽东,祸及玄菟郡,抢掠新安、居乡,同时又进攻西安平,杀死带方县令,抢走乐浪太守的妻子儿女。
这种无法无天的行径彻底激怒了大汉,玄菟太守耿临义愤填膺地出兵征讨,直接将他们打得丢盔弃甲、跪地投降。
伯固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跪在耿临脚下的那种屈辱和深深的无力感,在那之后他还乞求归附玄菟郡,为的就是避免重蹈覆辙。
自那以后他便深刻明白了东汉的脾性,再不敢明目张胆地劫掠,改为零星地暗中偷偷摸摸行动,像只惹人厌烦的苍蝇一样让大汉感到厌烦却又无可奈何。
看着自己的国王这般失态模样,高句丽的文武官员们并不觉得羞耻和鄙夷,因为他们内心也是同样的想法,有些甚至表现得更为不堪。
“大王,我们也不敢相信。但是派出了七八波探子,回来禀报时都是这么说。我还亲自带人冒险去查看了,确有此事啊!”前来汇报的武将连忙跪倒在地,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
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显得狼狈不堪。
他早就猜到会是这个情况。如果不是多次确认,他着实不敢禀报此事。
“这是真的!”伯固有些精神恍惚地喃喃自语,身体微微颤抖着。
“大王,咱们投降吧?”一名大臣直接战战兢兢地进谏道,眼神中满是惶恐不安。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如捣蒜般表示赞同。反正投降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而且自己国家又是一片穷山恶水,汉人根本看不上。
认个错、服个软,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在心里默默想着,试图寻找一丝安慰和逃避的借口。
“不宣而战,不太像汉室以往的作风,此前耿临进犯也没有这么大的阵势。这次汉室怕是要奔着灭国而来的吧。”一名稍有远见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眉头紧锁,满脸的愁容。
闻言,一些大臣也纷纷附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谁都知道,咬人的狗不叫。
不怕大汉趾高气扬地兴师问罪,因为那只需要弯腰低头、摆出恭顺姿态便能平息大半。
就怕大汉把话说绝,以及这种悄无声息地大规模动兵。因为这样多半是真正起了灭国之心。
“不能这么轻易就投降。我们占据着山河之险,国都周围又有无数坚固的堡垒围护,一定能赢!”
“王上,末将这些年一直牢记当初之耻,一刻不停的在训练兵马。”
“如今我高句丽有精锐步骑两万,完全足可破敌,末将愿领兵对战汉贼!”
作为伯固绝对心腹、高句丽军队第一人的齐位慷慨激昂地开口说道。他的眼神坚定,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伯固闻言,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眼神顿时一亮,燃起了一丝希望。
“齐位将军所言在理。我堂堂高句丽,总不能一仗不打就投降,必须要让汉人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
“命令各县村的部队尽数集结前来国都,全部交由齐位将军统帅。我要与汉人决一死战,让汉人见识一下我们高句丽人的血性!”
“诺!”
听到伯固热血沸腾、信誓旦旦的宣战之语,在场的许多文武官员却是心中暗自冷笑。
他们太清楚这个大王是什么性格,十多年前正值青壮时期,和玄菟太守耿临对战时就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类似的豪言壮语,结果死伤了数百士卒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跪地投降。
如今已经年迈,胆气全无,说出这番场面话,他们要是再相信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估计多半就是抵抗不过便逃跑或投降,等汉人消气了之后再回来,继续当自己的国王。
大不了之后在国内宣扬“修饰”一下,就说是自己打败了汉军,顺道“修一修”史册,如此便可掩盖这次的失败。
历来如此。
只要我不承认我输过,我便没有输。
这就是高句丽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强国之名不仅要看实力,还得看手段。
(本章完)
高句丽。
王宫中,紧张与恐惧的气氛如阴霾般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墙壁上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使得殿内的阴影时聚时散,更增添了几分阴森之感。
一名武将神色匆匆地奔入大殿,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带来了一个令人极度震骇的消息。
一支不知从何处冒出的大军自南方沿着浑河朝着己方挺进,战船首尾相接、绵延不绝,少说也有几万士卒。
王座上的高句丽王伯固听到这消息,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如纸,难以置信地瞪大双眼,厉声质问道:“怎么可能?我们这些年并未大规模入侵辽东。”
得知进犯之敌如此强大凶悍后,伯固第一时间便意识到,这必然是汉军。
不然,周围还有哪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队?
“汉室刚刚历经黄巾之乱,如今又正在被西凉的羌人搅扰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怎么可能会前来大举攻打我们?”
伯固的双手紧紧抓住王座的扶手,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们肯定是看错了,竟敢如此糊弄本王!本王要重重地治你们的罪!”伯固几近歇斯底里、怒不可遏的吼道。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愤怒和恐惧
也由不得他不害怕,毕竟他最清楚汉室那深不见底的强大实力。那是一股可以轻易碾碎他们高句丽的力量,曾经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
在大汉周边的众多异族当中,对于大汉最为关注、了解最多的或许就是高句丽了。
因为他们本就是大汉的治下之民,一直以来也没少侵略大汉。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而且高句丽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他们有恃无恐、肆无忌惮。
但那是在大汉不愿意搭理他们的情况下,毕竟出兵征伐他们的性价比太低了,除了宣扬国威外几乎毫无所获,反而会耗费大量的钱粮和精力。
汉顺帝、汉桓帝年间,愈发猖狂的他们再度侵犯辽东,祸及玄菟郡,抢掠新安、居乡,同时又进攻西安平,杀死带方县令,抢走乐浪太守的妻子儿女。
这种无法无天的行径彻底激怒了大汉,玄菟太守耿临义愤填膺地出兵征讨,直接将他们打得丢盔弃甲、跪地投降。
伯固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跪在耿临脚下的那种屈辱和深深的无力感,在那之后他还乞求归附玄菟郡,为的就是避免重蹈覆辙。
自那以后他便深刻明白了东汉的脾性,再不敢明目张胆地劫掠,改为零星地暗中偷偷摸摸行动,像只惹人厌烦的苍蝇一样让大汉感到厌烦却又无可奈何。
看着自己的国王这般失态模样,高句丽的文武官员们并不觉得羞耻和鄙夷,因为他们内心也是同样的想法,有些甚至表现得更为不堪。
“大王,我们也不敢相信。但是派出了七八波探子,回来禀报时都是这么说。我还亲自带人冒险去查看了,确有此事啊!”前来汇报的武将连忙跪倒在地,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
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显得狼狈不堪。
他早就猜到会是这个情况。如果不是多次确认,他着实不敢禀报此事。
“这是真的!”伯固有些精神恍惚地喃喃自语,身体微微颤抖着。
“大王,咱们投降吧?”一名大臣直接战战兢兢地进谏道,眼神中满是惶恐不安。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如捣蒜般表示赞同。反正投降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而且自己国家又是一片穷山恶水,汉人根本看不上。
认个错、服个软,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在心里默默想着,试图寻找一丝安慰和逃避的借口。
“不宣而战,不太像汉室以往的作风,此前耿临进犯也没有这么大的阵势。这次汉室怕是要奔着灭国而来的吧。”一名稍有远见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眉头紧锁,满脸的愁容。
闻言,一些大臣也纷纷附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谁都知道,咬人的狗不叫。
不怕大汉趾高气扬地兴师问罪,因为那只需要弯腰低头、摆出恭顺姿态便能平息大半。
就怕大汉把话说绝,以及这种悄无声息地大规模动兵。因为这样多半是真正起了灭国之心。
“不能这么轻易就投降。我们占据着山河之险,国都周围又有无数坚固的堡垒围护,一定能赢!”
“王上,末将这些年一直牢记当初之耻,一刻不停的在训练兵马。”
“如今我高句丽有精锐步骑两万,完全足可破敌,末将愿领兵对战汉贼!”
作为伯固绝对心腹、高句丽军队第一人的齐位慷慨激昂地开口说道。他的眼神坚定,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伯固闻言,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眼神顿时一亮,燃起了一丝希望。
“齐位将军所言在理。我堂堂高句丽,总不能一仗不打就投降,必须要让汉人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
“命令各县村的部队尽数集结前来国都,全部交由齐位将军统帅。我要与汉人决一死战,让汉人见识一下我们高句丽人的血性!”
“诺!”
听到伯固热血沸腾、信誓旦旦的宣战之语,在场的许多文武官员却是心中暗自冷笑。
他们太清楚这个大王是什么性格,十多年前正值青壮时期,和玄菟太守耿临对战时就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类似的豪言壮语,结果死伤了数百士卒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跪地投降。
如今已经年迈,胆气全无,说出这番场面话,他们要是再相信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估计多半就是抵抗不过便逃跑或投降,等汉人消气了之后再回来,继续当自己的国王。
大不了之后在国内宣扬“修饰”一下,就说是自己打败了汉军,顺道“修一修”史册,如此便可掩盖这次的失败。
历来如此。
只要我不承认我输过,我便没有输。
这就是高句丽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强国之名不仅要看实力,还得看手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