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大明》座谈会
第97章 《大明》座谈会
交代完奖金的事情,刘红民就扔下三人,去和蓝杰英约会去了。
很快,明天三巨头商量好了奖金的发放额度。
刘红民看到自己也有十万港币,顿时惊讶起来,“还有我的。”
邹世芳说道:“你可是编剧,没有你的话,其他人怎么好拿奖金呢?”
刘红民看向邹世芳,这话听着怎么有点熟悉呢?
不过他看到许晓明、何嘉晋两人拿了十万港币,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三巨头还是挺公正,双子星和蓝杰英都拿了五万港币,周星星这样的配角也拿到了三万港币。明天公司这边的职工,也都有大笔奖金,王耀威和邹世芳拿五万港币,销售员能拿两到三万港币,其他人也都分到一到两万港币。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明天公司都沸腾了起来。
他们才工作了半年,工资本来就已经很高了。没想到《笑林小子》盈利之后,他们还能拿到两三个月工资的奖金。
趁着员工士气高涨,刘红民趁机宣布,将会在4月份,再拍摄一部电影。不过,这一次将以双子星为主角,周星星和蓝杰英将出演反派。
新电影暂时没有何嘉晋的角色,不过他也没有闲着,长城和新联合并而成的中原电影公司,找到当主角,拍摄新片。
有了长城和新联的老底,在加上《少林寺》的热映,中原电影公司风头正劲。
《少林寺》的票房已经超过了《笑林小子》,仅次于《龙少爷》,暂居1982年香江票房排行榜第二位。
不过,这并不影响明天电影公司的地位。第一部电影就获得一千两百多万票房,足以说明明天电影公司潜力无穷。
随着东南亚院线方面将款项打过来,明天电影公司在15日这天就将奖金发了下去,并没有等到月末发工资的时候。
发了奖金,蓝杰英立即带着刘红民去海边玩,由她消费。
刘红民不想让她钱,但是她却说这是香江的传统,之前一直都是刘红民钱,现在她发了奖金,自然要由她来钱。
蓝杰英的要强,让刘红民很怜惜。他有提过给蓝杰英钱,或者以她的名义买一套房子。但是蓝杰英拒绝了,不想因为金钱致使两人的关系变了味道。
自此之后,刘红民非常尊重蓝杰英的意见,不再想着直接给予她金钱上的帮助。
明天电影公司发奖金的时候,京城那边也是热闹非凡,因为这天是《当代》今年第一期发行的日子。
等了两个月,读者终于可以看到《大明》的后半部分,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第一时间看到后面的内容。他们一大早就到书店门口排队,书店刚开门,就卖出了几十本《当代》。有的书店,还没到中午就已经售罄了。
书店是知道这一期的《当代》会很受欢迎的,但是没想到会如此的受欢迎。
《当代》编辑部的电话都要快被打爆了,贺启智立即找到了魏君怡,“主编,很多书店都打电话过来想要加购。”
魏君怡诧异的说道:“我们这次印刷了二百万册,竟然连一上午都没有挺住?”
“也不是,只有个别的书店卖光了。不过打电话过来的大多数书店,基本上卖的差不多了,存货可能顶不过今天。”贺启智说道:“我们为了照顾离得远的城市,所以售罄的基本上都是京城和附近的城市的书店。”
魏怡君想了想,“先加印二十万册,印出来就给他们送过去。”
“好!”魏怡君看到贺启智没有动,不由得说道:“还有事?”
贺启智点头,“是关于座谈会的事情,前天我去找过刘红民一次,他在香江还没有回来,可能无法参加这次的座谈会了。”
魏怡君微微皱眉,缺少了原著作者,座谈会就显得不是很圆满。不过,她也没有什么办法,刘红民和其他作者不一样。
“来不了就来不了吧!座谈会按期举行,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
贺启智信誓旦旦的说道:“主编放心,肯定没问题。”
虽然刘红民没参加,但是座谈会如期举行。
当天,很多在《当代》上投过稿的作家都出席了座谈会。也有很多在京城的作家,慕名而来,通过关系要到了邀请函。
这些人中,很多都想见见刘红民。
对他们来说,刘红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家。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刘红民是一个商业作家,因为他写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思想内涵,既不反省也不教育,他的书看着很有意思,看过之后又很难记住。
少包和《我的兄弟姐妹》如此,《大宋》亦是如此。两者不同的是,《大宋》有了一些内涵,所以更受这些作家们喜欢一些。
当然,也仅仅是一些。说实话,如果不是西苑那边发话,《大宋》绝对不会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刘红民也不会因此出现在全国人们的视野之中。
就在作家们认为刘红民徒有虚表的时候,刘红民连续两部小说,改变了他们的印象。
不管是《大唐》还是《大明》都是作家们追捧的好作品,所以他们才会自己讨要邀请函,来见一见刘红民。
只是没想到,刘红民并没有来。
好在这次座谈会召开的很成功,有很多人都精心研究过《大明》,将里面很多隐喻都解读了出来。要知道《大明》的后半部分才刚刚发表十天,读的慢能看完就不错了。
大家你解读一些,我解读一些,如此集思广益之下,刘振云最后提议,“不如我们将这些解读汇集成一本书,送到出版社出版如何?”
众人听到这话,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
有人举手说道:“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了,要知道刘红民同志还是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呢!”
贺启智笑着说道:“有志不在年高,我们不讨论红民的年龄,只说《大明》值不值得这么做。”
有人点头,有人摇头,众人也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陈健功举手说道:“不如我们先整理一部分,发在《当代》上,看看反响如何?”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权当发表评论文章了。评论文章是我们评论《大明》,如果专门出书解读,就相当于在捧刘红民的“臭脚”,不是所有人都能拉的下来这个面子的。
(本章完)
交代完奖金的事情,刘红民就扔下三人,去和蓝杰英约会去了。
很快,明天三巨头商量好了奖金的发放额度。
刘红民看到自己也有十万港币,顿时惊讶起来,“还有我的。”
邹世芳说道:“你可是编剧,没有你的话,其他人怎么好拿奖金呢?”
刘红民看向邹世芳,这话听着怎么有点熟悉呢?
不过他看到许晓明、何嘉晋两人拿了十万港币,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三巨头还是挺公正,双子星和蓝杰英都拿了五万港币,周星星这样的配角也拿到了三万港币。明天公司这边的职工,也都有大笔奖金,王耀威和邹世芳拿五万港币,销售员能拿两到三万港币,其他人也都分到一到两万港币。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明天公司都沸腾了起来。
他们才工作了半年,工资本来就已经很高了。没想到《笑林小子》盈利之后,他们还能拿到两三个月工资的奖金。
趁着员工士气高涨,刘红民趁机宣布,将会在4月份,再拍摄一部电影。不过,这一次将以双子星为主角,周星星和蓝杰英将出演反派。
新电影暂时没有何嘉晋的角色,不过他也没有闲着,长城和新联合并而成的中原电影公司,找到当主角,拍摄新片。
有了长城和新联的老底,在加上《少林寺》的热映,中原电影公司风头正劲。
《少林寺》的票房已经超过了《笑林小子》,仅次于《龙少爷》,暂居1982年香江票房排行榜第二位。
不过,这并不影响明天电影公司的地位。第一部电影就获得一千两百多万票房,足以说明明天电影公司潜力无穷。
随着东南亚院线方面将款项打过来,明天电影公司在15日这天就将奖金发了下去,并没有等到月末发工资的时候。
发了奖金,蓝杰英立即带着刘红民去海边玩,由她消费。
刘红民不想让她钱,但是她却说这是香江的传统,之前一直都是刘红民钱,现在她发了奖金,自然要由她来钱。
蓝杰英的要强,让刘红民很怜惜。他有提过给蓝杰英钱,或者以她的名义买一套房子。但是蓝杰英拒绝了,不想因为金钱致使两人的关系变了味道。
自此之后,刘红民非常尊重蓝杰英的意见,不再想着直接给予她金钱上的帮助。
明天电影公司发奖金的时候,京城那边也是热闹非凡,因为这天是《当代》今年第一期发行的日子。
等了两个月,读者终于可以看到《大明》的后半部分,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第一时间看到后面的内容。他们一大早就到书店门口排队,书店刚开门,就卖出了几十本《当代》。有的书店,还没到中午就已经售罄了。
书店是知道这一期的《当代》会很受欢迎的,但是没想到会如此的受欢迎。
《当代》编辑部的电话都要快被打爆了,贺启智立即找到了魏君怡,“主编,很多书店都打电话过来想要加购。”
魏君怡诧异的说道:“我们这次印刷了二百万册,竟然连一上午都没有挺住?”
“也不是,只有个别的书店卖光了。不过打电话过来的大多数书店,基本上卖的差不多了,存货可能顶不过今天。”贺启智说道:“我们为了照顾离得远的城市,所以售罄的基本上都是京城和附近的城市的书店。”
魏怡君想了想,“先加印二十万册,印出来就给他们送过去。”
“好!”魏怡君看到贺启智没有动,不由得说道:“还有事?”
贺启智点头,“是关于座谈会的事情,前天我去找过刘红民一次,他在香江还没有回来,可能无法参加这次的座谈会了。”
魏怡君微微皱眉,缺少了原著作者,座谈会就显得不是很圆满。不过,她也没有什么办法,刘红民和其他作者不一样。
“来不了就来不了吧!座谈会按期举行,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
贺启智信誓旦旦的说道:“主编放心,肯定没问题。”
虽然刘红民没参加,但是座谈会如期举行。
当天,很多在《当代》上投过稿的作家都出席了座谈会。也有很多在京城的作家,慕名而来,通过关系要到了邀请函。
这些人中,很多都想见见刘红民。
对他们来说,刘红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家。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刘红民是一个商业作家,因为他写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思想内涵,既不反省也不教育,他的书看着很有意思,看过之后又很难记住。
少包和《我的兄弟姐妹》如此,《大宋》亦是如此。两者不同的是,《大宋》有了一些内涵,所以更受这些作家们喜欢一些。
当然,也仅仅是一些。说实话,如果不是西苑那边发话,《大宋》绝对不会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刘红民也不会因此出现在全国人们的视野之中。
就在作家们认为刘红民徒有虚表的时候,刘红民连续两部小说,改变了他们的印象。
不管是《大唐》还是《大明》都是作家们追捧的好作品,所以他们才会自己讨要邀请函,来见一见刘红民。
只是没想到,刘红民并没有来。
好在这次座谈会召开的很成功,有很多人都精心研究过《大明》,将里面很多隐喻都解读了出来。要知道《大明》的后半部分才刚刚发表十天,读的慢能看完就不错了。
大家你解读一些,我解读一些,如此集思广益之下,刘振云最后提议,“不如我们将这些解读汇集成一本书,送到出版社出版如何?”
众人听到这话,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
有人举手说道:“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了,要知道刘红民同志还是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呢!”
贺启智笑着说道:“有志不在年高,我们不讨论红民的年龄,只说《大明》值不值得这么做。”
有人点头,有人摇头,众人也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陈健功举手说道:“不如我们先整理一部分,发在《当代》上,看看反响如何?”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权当发表评论文章了。评论文章是我们评论《大明》,如果专门出书解读,就相当于在捧刘红民的“臭脚”,不是所有人都能拉的下来这个面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