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权衡利弊
的确,安森两世为人,拥有超前知识,看得更高也看得更远,他能够看到索尼哥伦比亚和威廉-莫里斯都无法确定的未来。
但同时,安森也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他对电影市场的了解都来自2023,所有观念已经超前地发展到二十年以后,稍稍不注意就容易忽略现在不是2023年。
安森忽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2000年,为什么票房分红没有成为演员和经纪人的首选?
难道是因为他们不想提高收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正确答案是电影市场容量。
十年十五年后,北美电影市场全面进入繁荣时代,北美地区三亿美元、全球地区十亿美元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在当下,北美电影市场依旧是“一亿美元时代”,一部电影北美票房破亿就是巨大的成功。
考虑到如此背景,票房分红也就没有那么诱人了。
首先,海外市场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段才逐渐挖掘,即使是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也没有完善的海外发行渠道,所以电影在海外市场上映,往往都是和当地发行公司合作,这一部分票房需要分红出去。
于是,当演员和制作人讨论票房分红的时候,不包括海外市场,只是以北美票房为准。一直到后来也不例外,只有非常非常罕见的少数情况,电影公司愿意把海外票房的蛋糕分割出一点点边角利益——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
其次,因为北美票房市场的量级依旧以“一亿美元”位置,演员和制片人的票房分红数字也就一目了然。
即使票房分红的基数是北美票房数字而不是票房利润,那么10%的分红也只有区区一千万美元而已。
剩下的就是一道数学题:
到底是选择一口价的“两千万俱乐部”,还是选择承担巨大票房压力风险的最后“基本片酬再加一千万美元”?
选择,并不困难。
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演员和制片人的票房分红,最高就是10%了吗?
一般来说,的确如此。
原因也非常直观,一部电影的上映票房往往需要分蛋糕,制片公司40%、发行公司30%、院线30%。
当然,具体数字具体情况可能波动,不同项目不同作品,三方之间的谈判也可能出现诸多不同的结果,但整体而言大概就是如此;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往往是兼顾制片和发行,利润收入就会更高一些。
在这里,给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分红的部分,就是来自制片公司的40%,自然不可能超过一定限度。
不过,也有例外。
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他拒绝大牌导演大牌配角、自己担任制片人,确保自己就是整个剧组的绝对核心,没有其他人能够分摊他的票房分红,以此展开谈判,尽管他基本没有拿什么片酬,但最后票房分红却几乎拿走40%。
后来,派拉蒙发现,自己拍摄制作并发行“碟中谍4”,赚得还没有汤姆-克鲁斯多,简直就是电影公司为演员打工,派拉蒙一怒之下就关闭整个项目,拒绝和汤姆-克鲁斯合作,汤姆-克鲁斯自己也硬气地拂袖而出。
一直到整整三年后,汤姆-克鲁斯事业陷入低谷,连续扑了四部电影,而且是票房和口碑全方位扑街;同时派拉蒙也陷入绝境,连续盈利赤字,这才促使“碟中谍”系列重启,双方重新做坐到了谈判桌前。
视线,拉回来。
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几乎没有经纪公司在积极主动地推动自己的演员争取票房分红,“两千万俱乐部”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包括演员、媒体、电影公司、业内人士也全部以“两千万俱乐部”来衡量行业位置。
在埃德加看来,他不认为能够为安森争取到10%的票房分红,甚至5%都困难,而且这一笔交易并不划算。
不仅片酬数字可能不高,而且还需要承担风险与压力。
安森是一位新人,埃德加看好他的前景是一回事,好莱坞行业眼里安森依旧没有证明自己的票房能力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他们追求票房分红,不要说电影失败了,即使电影成功,但北美没有突破两亿、没有打破预期的惊人成功,安森这样一个粉嫩新人在行业内的位置就会变得尴尬起来,对后续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安森能够察觉到埃德加的担忧。
他略微想了想,特别是“两亿票房”这个关键词,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不由哑然失笑。
但安森又不能告诉埃德加:嘿,伙计,相信我,电影百分之百会成功——
如同疯子一样,没由来地盲目自信。
而且,安森和埃德加还是刚刚开始合作,信任需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否则这段合作关系在绝对利益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想了想,安森才开口说道,“船长,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切入。”
“不应该说我们争取票房分红,而应该说我们和项目共进退。”
“看,我对项目充满信心,百分之百投入项目,我愿意降低片酬,尽管不多,但也能够确保每一分制作成本都用在刀刃上;取而代之的是,以票房分红的方式与项目共同进退,一起承担风险一起面对困难。”
“我愿意和剧组共进退。”
目的和立意稍稍调整一下,安森的立场与姿态也就截然不同起来。
不管电影成败,安森在好莱坞的形象口碑也就建立起来:
如果电影成功,说明安森具有独到的眼光;如果电影失败,至少他们能够运作一下,表示安森已经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减轻安森作为男主角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如此一来,整个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埃德加眼睛一亮,“就和约翰-特拉沃尔塔出演‘低俗小说’一样。”
安森轻轻点头。
但是……埃德加再次看向安森,“所以,我们真的不争取片酬数字吗?”
“安森,在好莱坞,片酬门槛是非常重要的,你是三百万级别还是八百万级别,那些制片人和导演看待你的目光就是截然不同。”
“我想着,也许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即使你只是首次担纲主角,也应该通过片酬确立伱的位置。”
经纪人,终究有经纪人的考量。
安森表示赞同,但观点稍稍不同,“就如同你所说的,这是我第一次独挑大梁担任主角,就算我们争取到五百万乃至于八百万的片酬,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电影失败,那么再高的片酬数字都没有意义,一切从零开始。”
“但如果电影成功呢?”
第一更。
(本章完)
的确,安森两世为人,拥有超前知识,看得更高也看得更远,他能够看到索尼哥伦比亚和威廉-莫里斯都无法确定的未来。
但同时,安森也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他对电影市场的了解都来自2023,所有观念已经超前地发展到二十年以后,稍稍不注意就容易忽略现在不是2023年。
安森忽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2000年,为什么票房分红没有成为演员和经纪人的首选?
难道是因为他们不想提高收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正确答案是电影市场容量。
十年十五年后,北美电影市场全面进入繁荣时代,北美地区三亿美元、全球地区十亿美元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在当下,北美电影市场依旧是“一亿美元时代”,一部电影北美票房破亿就是巨大的成功。
考虑到如此背景,票房分红也就没有那么诱人了。
首先,海外市场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段才逐渐挖掘,即使是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也没有完善的海外发行渠道,所以电影在海外市场上映,往往都是和当地发行公司合作,这一部分票房需要分红出去。
于是,当演员和制作人讨论票房分红的时候,不包括海外市场,只是以北美票房为准。一直到后来也不例外,只有非常非常罕见的少数情况,电影公司愿意把海外票房的蛋糕分割出一点点边角利益——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
其次,因为北美票房市场的量级依旧以“一亿美元”位置,演员和制片人的票房分红数字也就一目了然。
即使票房分红的基数是北美票房数字而不是票房利润,那么10%的分红也只有区区一千万美元而已。
剩下的就是一道数学题:
到底是选择一口价的“两千万俱乐部”,还是选择承担巨大票房压力风险的最后“基本片酬再加一千万美元”?
选择,并不困难。
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演员和制片人的票房分红,最高就是10%了吗?
一般来说,的确如此。
原因也非常直观,一部电影的上映票房往往需要分蛋糕,制片公司40%、发行公司30%、院线30%。
当然,具体数字具体情况可能波动,不同项目不同作品,三方之间的谈判也可能出现诸多不同的结果,但整体而言大概就是如此;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往往是兼顾制片和发行,利润收入就会更高一些。
在这里,给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分红的部分,就是来自制片公司的40%,自然不可能超过一定限度。
不过,也有例外。
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他拒绝大牌导演大牌配角、自己担任制片人,确保自己就是整个剧组的绝对核心,没有其他人能够分摊他的票房分红,以此展开谈判,尽管他基本没有拿什么片酬,但最后票房分红却几乎拿走40%。
后来,派拉蒙发现,自己拍摄制作并发行“碟中谍4”,赚得还没有汤姆-克鲁斯多,简直就是电影公司为演员打工,派拉蒙一怒之下就关闭整个项目,拒绝和汤姆-克鲁斯合作,汤姆-克鲁斯自己也硬气地拂袖而出。
一直到整整三年后,汤姆-克鲁斯事业陷入低谷,连续扑了四部电影,而且是票房和口碑全方位扑街;同时派拉蒙也陷入绝境,连续盈利赤字,这才促使“碟中谍”系列重启,双方重新做坐到了谈判桌前。
视线,拉回来。
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几乎没有经纪公司在积极主动地推动自己的演员争取票房分红,“两千万俱乐部”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包括演员、媒体、电影公司、业内人士也全部以“两千万俱乐部”来衡量行业位置。
在埃德加看来,他不认为能够为安森争取到10%的票房分红,甚至5%都困难,而且这一笔交易并不划算。
不仅片酬数字可能不高,而且还需要承担风险与压力。
安森是一位新人,埃德加看好他的前景是一回事,好莱坞行业眼里安森依旧没有证明自己的票房能力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他们追求票房分红,不要说电影失败了,即使电影成功,但北美没有突破两亿、没有打破预期的惊人成功,安森这样一个粉嫩新人在行业内的位置就会变得尴尬起来,对后续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安森能够察觉到埃德加的担忧。
他略微想了想,特别是“两亿票房”这个关键词,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不由哑然失笑。
但安森又不能告诉埃德加:嘿,伙计,相信我,电影百分之百会成功——
如同疯子一样,没由来地盲目自信。
而且,安森和埃德加还是刚刚开始合作,信任需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否则这段合作关系在绝对利益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想了想,安森才开口说道,“船长,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切入。”
“不应该说我们争取票房分红,而应该说我们和项目共进退。”
“看,我对项目充满信心,百分之百投入项目,我愿意降低片酬,尽管不多,但也能够确保每一分制作成本都用在刀刃上;取而代之的是,以票房分红的方式与项目共同进退,一起承担风险一起面对困难。”
“我愿意和剧组共进退。”
目的和立意稍稍调整一下,安森的立场与姿态也就截然不同起来。
不管电影成败,安森在好莱坞的形象口碑也就建立起来:
如果电影成功,说明安森具有独到的眼光;如果电影失败,至少他们能够运作一下,表示安森已经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减轻安森作为男主角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如此一来,整个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埃德加眼睛一亮,“就和约翰-特拉沃尔塔出演‘低俗小说’一样。”
安森轻轻点头。
但是……埃德加再次看向安森,“所以,我们真的不争取片酬数字吗?”
“安森,在好莱坞,片酬门槛是非常重要的,你是三百万级别还是八百万级别,那些制片人和导演看待你的目光就是截然不同。”
“我想着,也许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即使你只是首次担纲主角,也应该通过片酬确立伱的位置。”
经纪人,终究有经纪人的考量。
安森表示赞同,但观点稍稍不同,“就如同你所说的,这是我第一次独挑大梁担任主角,就算我们争取到五百万乃至于八百万的片酬,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电影失败,那么再高的片酬数字都没有意义,一切从零开始。”
“但如果电影成功呢?”
第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