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想的不是图海这个人,而是图海搞出来的那支包衣大军。
前世历史由于吴军的步步进逼迫使清廷将手头能够调动的野战力量全部投入南方战场,结果蒙古一支部落万余骑兵突然南下,想趁清廷老巢空虚把满洲人的江山一锅端。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不仅是京师乃至整个京畿地区都没几个清兵。
就在康熙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时,图海出主意把京师王公大臣府上的包衣奴才组织起来披甲御敌,由此凭空得到一支数万人的大军。
且这支由包衣组成的大军极其善战,于战场上的表现比八旗、绿营还要抢眼,不仅歼灭了强悍的蒙古骑兵,稳定了清廷北方边疆,还在图海指挥下成为清廷平定吴三桂叛乱的主力兵马。
几万临时集结,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瞬间变身为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的确是罕见奇迹。
然而这個“奇迹”的发生不是统帅图海治军有方,而是其祭出了屠城劫掠的法宝。
就是允许包衣出战后大抢特抢,女人、银子、孩子
只要是值钱的东西,图海都允许包衣抢。
不仅敌占区可以抢,行军途中自己家的地盘也可以抢!
总之,只要是汉人的就行。
同清军刚入关那会不发军饷,只允许明朝降军屠城劫掠以战养战一个性质。
在这个手段刺激下,原本在清军面前一触即溃的明朝降军竟一个个摇身变成了猛张飞,打的明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包括高峰时拥兵二十余万的忠贞营也无力抗衡那些降军,直到大西军出滇抗清,局面才稍微改观。
由此可见此策之毒,之厉害,之有效!
足够利益面前,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不可能的事。
王五敢肯定,图海能想到的主意肯定也会有别人想到,眼下清廷同样兵力短缺,不出意外的话,中原战场不久后就将迎来一支以屠杀抢掠为乐的包衣大军。
根本不用怀疑满洲人的道德下限。
他们本就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能够征服中国占领汉人的江山,在满洲人眼中完全是捡的天大便宜。
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走。
每当关内出现重大危机时,满洲高层总是会下意识想到退守关外。
早年的济尔哈朗,后来的顺治,包括现在的小皇帝康熙,于王五前世历史上都这么干过。
既然中国不是满洲的,那汉人的死活跟他们自然没有关系。
可以预见吴军一旦进入河南,清廷为了存亡必然会疯狂无所不用其极。
更不要高估包衣奴才的道德下限。
当年投降的明军都敢大肆屠城,况这些以奴才为傲的包衣。
达素集团现有兵力不到五万人,其中八旗只有几千人,因此吴周集团制定的战略是要王五在襄阳发起牵制达素集团的攻势,吴军主力则快速迂回包抄达素退路。
一旦达素集团被围,面临南北两个方向的同时猛攻,覆没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达素现在得到几千关外八旗骑兵增援,鳌拜再弄出包衣大军派来河南支援,那达素集团总兵力就将突破十万人,甚至还要多。
总共动员了十万人北伐的吴三桂能否如愿击败达素,真就不好说。
毕竟这十万北伐军中,吴军的老底子也就一半,余下一半是土司兵和新降的营兵,战斗力不说有多高,忠诚度肯定不如吴军老底子。
万一吴军战败,新降的绿营兵肯定会反水,“抗清联盟”也会跟多米诺骨牌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去。
想到这里,王五没由来的就出了一身冷汗。
吴军战略是既定的,大军一旦启动根本不可能临时更改用兵方略,这个时代的通讯手段又太过落后,王五这边的消息传到吴三桂那里最快也得三到四天,吴三桂再将消息转发到前线将领处,一来一去又是几天。
所以即便王五将关外八旗和包衣大军的情报送到吴三桂那里,已经出发的吴军也不可能临时调整策略,只会继续按原先制定的策略进军。
那么,现在唯一能取胜的办法就是争取时间。
按之前定的计划,王五要在二十五日对达素集团发起攻势,现在看来进攻时间得提前至少三天,并且攻势一定要猛,让达素以为吴军主力得到了忠贞营配合在襄阳方向对他发起猛攻。
如此,才能让达素将其它方向的兵马抽调到南阳一线,从而让吴军主力能轻松突破,抢在包衣大军赶到前抢占关键城池,形成有力局面将南阳的达素集团同包衣大军一分为二,使之不能合兵一处,成为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北府这边虽然招募扩充了不少兵马,加上王五拨给的差不多有一万四五千人,但单靠北府这一万多人肯定不可能造成吴军主力大举进攻的假象,王五必须将手头的忠武、忠勇两镇全投上才能堪堪迷惑住达素。
忠武镇最快也要五天才能赶到襄阳,忠勇镇就在离襄阳不远的荆门,该镇轻装出发两天就能赶到,但轻装意味着火炮、辎重无法跟随大部队行动,攻击火力也会为之削弱,即使北府全力支持也未必能造成吴军大举进攻假象。
这让王五颇是头疼。
这边郝摇旗不知王五担心局面恶化,在那询问吴军北上的具体部署,王五忙一一说了。
说话间韩王他们已经进厅,待韩王、洪部院他们落座后,李来亨即开口对先前痛骂王五背叛大明的将领们道:“你们刚才说的我和韩王、部院、监军在外面都听到了,”
不等李来亨说完,曹一虎就气愤撑着拐杖站起:“虎帅!”
“一虎,你行动不便,坐下说话。”
看着这个跟随李家祖孙三代三十余年的老将变成如今模样,李来亨心中很是心疼。
曹一虎却是倔犟撑起,一脸愤愤不平道:“虎帅,难道咱们真要承认吴三桂个大汉奸当皇帝不成!真这么做了,老弟兄们哪个不寒心啊!”
“对,天下人哪个不知道吴三桂乃一反复小人,这等人妄自称尊,试问天下人哪个服他!”
“先前吴三桂以威宗后人为名起兵,多少有些人心,现在这小人公然称帝,人心早已尽丧,败亡不远矣!”
“人心思明,他吴三桂却倒行逆施”
不愿奉吴三桂为帝的几名将领也是纷纷出声表达心中不满。
又是人心!
本不想争论的王五听着终是忍不住道:“昔年我们于西山为明朝苦苦支撑,结果天下人却皆视我们为贼,放眼四方无一人响应,无一人臂援!那时人心难道在它满清不成!
今吴三桂起兵,大江南北无不相从,转眼长江以南半壁易帜,若说吴三桂不得人心,敢问诸问如今局面为何这般?
这人心到底是在朱,还是在吴?!”
前世历史由于吴军的步步进逼迫使清廷将手头能够调动的野战力量全部投入南方战场,结果蒙古一支部落万余骑兵突然南下,想趁清廷老巢空虚把满洲人的江山一锅端。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不仅是京师乃至整个京畿地区都没几个清兵。
就在康熙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时,图海出主意把京师王公大臣府上的包衣奴才组织起来披甲御敌,由此凭空得到一支数万人的大军。
且这支由包衣组成的大军极其善战,于战场上的表现比八旗、绿营还要抢眼,不仅歼灭了强悍的蒙古骑兵,稳定了清廷北方边疆,还在图海指挥下成为清廷平定吴三桂叛乱的主力兵马。
几万临时集结,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瞬间变身为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的确是罕见奇迹。
然而这個“奇迹”的发生不是统帅图海治军有方,而是其祭出了屠城劫掠的法宝。
就是允许包衣出战后大抢特抢,女人、银子、孩子
只要是值钱的东西,图海都允许包衣抢。
不仅敌占区可以抢,行军途中自己家的地盘也可以抢!
总之,只要是汉人的就行。
同清军刚入关那会不发军饷,只允许明朝降军屠城劫掠以战养战一个性质。
在这个手段刺激下,原本在清军面前一触即溃的明朝降军竟一个个摇身变成了猛张飞,打的明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包括高峰时拥兵二十余万的忠贞营也无力抗衡那些降军,直到大西军出滇抗清,局面才稍微改观。
由此可见此策之毒,之厉害,之有效!
足够利益面前,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不可能的事。
王五敢肯定,图海能想到的主意肯定也会有别人想到,眼下清廷同样兵力短缺,不出意外的话,中原战场不久后就将迎来一支以屠杀抢掠为乐的包衣大军。
根本不用怀疑满洲人的道德下限。
他们本就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能够征服中国占领汉人的江山,在满洲人眼中完全是捡的天大便宜。
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走。
每当关内出现重大危机时,满洲高层总是会下意识想到退守关外。
早年的济尔哈朗,后来的顺治,包括现在的小皇帝康熙,于王五前世历史上都这么干过。
既然中国不是满洲的,那汉人的死活跟他们自然没有关系。
可以预见吴军一旦进入河南,清廷为了存亡必然会疯狂无所不用其极。
更不要高估包衣奴才的道德下限。
当年投降的明军都敢大肆屠城,况这些以奴才为傲的包衣。
达素集团现有兵力不到五万人,其中八旗只有几千人,因此吴周集团制定的战略是要王五在襄阳发起牵制达素集团的攻势,吴军主力则快速迂回包抄达素退路。
一旦达素集团被围,面临南北两个方向的同时猛攻,覆没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达素现在得到几千关外八旗骑兵增援,鳌拜再弄出包衣大军派来河南支援,那达素集团总兵力就将突破十万人,甚至还要多。
总共动员了十万人北伐的吴三桂能否如愿击败达素,真就不好说。
毕竟这十万北伐军中,吴军的老底子也就一半,余下一半是土司兵和新降的营兵,战斗力不说有多高,忠诚度肯定不如吴军老底子。
万一吴军战败,新降的绿营兵肯定会反水,“抗清联盟”也会跟多米诺骨牌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去。
想到这里,王五没由来的就出了一身冷汗。
吴军战略是既定的,大军一旦启动根本不可能临时更改用兵方略,这个时代的通讯手段又太过落后,王五这边的消息传到吴三桂那里最快也得三到四天,吴三桂再将消息转发到前线将领处,一来一去又是几天。
所以即便王五将关外八旗和包衣大军的情报送到吴三桂那里,已经出发的吴军也不可能临时调整策略,只会继续按原先制定的策略进军。
那么,现在唯一能取胜的办法就是争取时间。
按之前定的计划,王五要在二十五日对达素集团发起攻势,现在看来进攻时间得提前至少三天,并且攻势一定要猛,让达素以为吴军主力得到了忠贞营配合在襄阳方向对他发起猛攻。
如此,才能让达素将其它方向的兵马抽调到南阳一线,从而让吴军主力能轻松突破,抢在包衣大军赶到前抢占关键城池,形成有力局面将南阳的达素集团同包衣大军一分为二,使之不能合兵一处,成为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北府这边虽然招募扩充了不少兵马,加上王五拨给的差不多有一万四五千人,但单靠北府这一万多人肯定不可能造成吴军主力大举进攻的假象,王五必须将手头的忠武、忠勇两镇全投上才能堪堪迷惑住达素。
忠武镇最快也要五天才能赶到襄阳,忠勇镇就在离襄阳不远的荆门,该镇轻装出发两天就能赶到,但轻装意味着火炮、辎重无法跟随大部队行动,攻击火力也会为之削弱,即使北府全力支持也未必能造成吴军大举进攻假象。
这让王五颇是头疼。
这边郝摇旗不知王五担心局面恶化,在那询问吴军北上的具体部署,王五忙一一说了。
说话间韩王他们已经进厅,待韩王、洪部院他们落座后,李来亨即开口对先前痛骂王五背叛大明的将领们道:“你们刚才说的我和韩王、部院、监军在外面都听到了,”
不等李来亨说完,曹一虎就气愤撑着拐杖站起:“虎帅!”
“一虎,你行动不便,坐下说话。”
看着这个跟随李家祖孙三代三十余年的老将变成如今模样,李来亨心中很是心疼。
曹一虎却是倔犟撑起,一脸愤愤不平道:“虎帅,难道咱们真要承认吴三桂个大汉奸当皇帝不成!真这么做了,老弟兄们哪个不寒心啊!”
“对,天下人哪个不知道吴三桂乃一反复小人,这等人妄自称尊,试问天下人哪个服他!”
“先前吴三桂以威宗后人为名起兵,多少有些人心,现在这小人公然称帝,人心早已尽丧,败亡不远矣!”
“人心思明,他吴三桂却倒行逆施”
不愿奉吴三桂为帝的几名将领也是纷纷出声表达心中不满。
又是人心!
本不想争论的王五听着终是忍不住道:“昔年我们于西山为明朝苦苦支撑,结果天下人却皆视我们为贼,放眼四方无一人响应,无一人臂援!那时人心难道在它满清不成!
今吴三桂起兵,大江南北无不相从,转眼长江以南半壁易帜,若说吴三桂不得人心,敢问诸问如今局面为何这般?
这人心到底是在朱,还是在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