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罗双儿虑到宁雪的痴傻,只怕她一时走错了倒不好。
宁婉和春玲就问她,“你不带宁雪了,你奶怎么答应的?”
罗双就说:“我现在每天交家里四十个钱。”原本罗双儿在宁家做事,每天也要将一半的钱交给郭老太太的,现在又多交了十五个钱。
宁婉十分替她不平,“宁雪不过是你弟媳妇,怎么也不应该你管着,现在你忙了一天也不过落下十个钱,也太公平了。”
罗双儿倒是想开了,“不管怎么样还是能攒下十个钱,要是我奶不让我出来,我还一个钱也没有呢。”事实也是这样的,如果郭老太太不许罗双儿出来,她还只能留在家里呢。然后她就一笑,“等到盖好了新房子分了家就好了。”
自罗双儿知道可以请大夫看不生孩子的病之后,又恢复了往事的欢快,想到了分家后不必在向郭家交钱,攒够了钱去虎台县或安平卫看病,她就又有了希望。
宁梁自有了儿子,人逢喜事精神爽,每天干活儿时都笑着,就是宁婉小心地将娘不能再生了事儿告诉他都没有让他的笑容变淡,“你娘已经四十了,我原也想未必能再生,现在有了你们姐仨儿,再加上这个小的,爹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因此他也笑哈哈地根本不向于氏提,每天一早起来先逗小儿子一会儿然后就去做干活儿了,“到儿子说亲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要翻新,还要备下聘礼、接亲的钱、酒席的钱……现在就要开始攒起来。”
如今他在院子一角砌了一个炉台,又买了一口新锅,专门炒山货用,这样就炒山货和做月子饭就分成了两处,免得相互耽误。又在炉台上搭了一个棚子,这样下雨天也不影响干活儿了。又抽了时间把秋菜下窖。
三家村每家都有储菜的地窖,从地面向下挖出一个方形的洞,到了五六尺深的地方再向侧面挖进几尺成一个半人多高的深洞,秋菜下来晒去了多余的水分,便可以放到窖里,这就是下窖了。
下窖并不是胡乱将菜堆下去就行的,菜到了窖里的摆放很重要,既要能通风,还要能多装,到了一定时候还要倒窖,也就是将所有的菜都重新摆上一回。所有的这一切为的都是让秋菜能放上一冬,整个辽东的冬天真是大雪封山,田里再没有一点生机的,一家人冬天的菜就全指着窖藏的呢。
总之,整个秋天宁家就是一个字,“忙”!就连中秋节白天大家也都在做事儿,只是到了晚上宁婉发了赏钱,又每人送了两块从虎台县里买的月饼,然后她和爹在院子里看了看圆圆的月亮便都进了屋,娘和小弟弟还不能出门呢,所以就在月子房里一起吃的团圆饭。
小弟弟出生已经有十几天了,不再是最初时红皱皱瘦巴巴的,渐渐白胖起来,不必说爹怎么也看不够,就是宁婉也喜欢看他。不论是他是睡觉,还是睁大眼睛东张西望,还是哇哇大哭,落在大家眼里都是那样可爱。
可是宁婉喜欢着他,却又不免要酸,“爹娘有了小弟弟,就只喜欢他了,再不喜欢我了。”她原是幺女,就算经历了那个梦境,但在娘家也是要撒娇的。
爹娘就赶紧说:“哪里呢,就是有了你小弟弟,我们也都一样喜欢的!”娘又补充,“你爹给你小弟弟买拨浪鼓时不是也没忘给你也买了一盒粉吗?”
宁婉的歪话就派不下去了,便又说:“爹娘也应该给小弟弟先起个小名了,总小弟弟的叫着,多不方便啊!”在三家村,男孩子生下来先起小名,家里随意叫着,到到大些时或是请老辈或是请有名望的人帮忙起大名,不比女孩直接起了名字就成。
其实宁梁和于氏早商量了许久了,但是就是一直商量不出来,二房的长孙叫狗剩,三房的叫拴儿,自家的叫什么好呢?三家村这边都相信贱名儿才能养得住孩子,因此他们想到的自然都是“猫剩”、“小狗子”之类的,还有一个是“四丫头”,故意叫女孩的名儿,为的是骗阎王爷家里生个女孩儿,这样就不能被小鬼带走了。
这样的名儿宁婉听了都不满意,她虽读过书,也能帮弟弟取一个文雅大气的字,但是又不合三家村这边的规矩,想也知道爹娘一定不会同意的,因此想了半日倒有一上主意,“不如叫石头吧,哪有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还长久的呢?”
爹娘一听便相视一笑,“果然不错,又是个贱名儿,听着也不差。”然后就叫小弟弟,“石头,你三姐帮你起名了!”
石头哪里能听得懂,嘴里吐个小泡泡睡着了,大家便哈哈笑了起来,“石头吐小泡泡的样子最好看了!”
没两天大姑与爹一起来家了,原来中秋节时宁贤因孩子小不能回娘家,大姑去了赵家庄子上帮忙也不得空儿,大姐夫和大姑夫都忙着家里的农活儿,因此便没有来三家村,眼下赵家回了县城,大姑便过来看娘,也将大姐的节礼捎来了。
大姑是个爽快人,与娘笑着说:“那天二郎给我送了红蛋,知道你生了儿子,我喜得晚上都没睡好。如今你们两个将来就有靠了。”在她心里,固然也觉得宁婉能干,但是毕竟比不得儿子能当家立户,传承血脉。
于氏就笑,又悄悄向姑姐说:“还是麻烦姐姐帮着婉儿相看相看亲事,家里有了石头,她便如两个姐姐一样好好嫁出去,我和也爹自然也要多给她备嫁妆的。”
大姑就笑,“这事儿包在我身上!”可是又说:“我看婉儿长得越来越俊,也越来越能干,倒是不想把她说在我们村里,最好也像她二姐姐一样嫁到镇里去,只是我们那边的双台镇上我认得的人家不多。”
于氏也深以为然,“我听她爹说,就是虎台县里的人看了婉儿都说她不像山村里的姑娘呢,望远楼的掌柜一直念叨家里没有年岁差不多的儿孙,否则一定要我们家结亲的,所以我想着婉要是能嫁到镇上也不差什么。好在她现在还小,倒不急,只慢慢打听就行。”见宁婉端着茶进来,就不言语了。
宁婉其实听到了,家里才多大?她的耳朵又灵,就连先前娘小声说的话也听得七七八八,只是不好直接反驳,她固然是要嫁的,但是断然不能嫁太早,家里只剩下爹娘和弟弟恐怕很难撑得起家业的,她总要多帮扶几年。
大姑便又与于氏和宁婉说起了家常,“你们道我中秋节为什么没回娘家?是到一旁赵家的庄子上帮忙去了。赵太太请了十分重要的客人,管事一下子点了二十多个人过去帮忙,厨房里每天都不停地做各种吃食:除了一日三餐还有点心、奶酪、果盘……流水般地送上去,时常送上去什么样就什么样端了回来,全赏了大家,我
宁婉和春玲就问她,“你不带宁雪了,你奶怎么答应的?”
罗双就说:“我现在每天交家里四十个钱。”原本罗双儿在宁家做事,每天也要将一半的钱交给郭老太太的,现在又多交了十五个钱。
宁婉十分替她不平,“宁雪不过是你弟媳妇,怎么也不应该你管着,现在你忙了一天也不过落下十个钱,也太公平了。”
罗双儿倒是想开了,“不管怎么样还是能攒下十个钱,要是我奶不让我出来,我还一个钱也没有呢。”事实也是这样的,如果郭老太太不许罗双儿出来,她还只能留在家里呢。然后她就一笑,“等到盖好了新房子分了家就好了。”
自罗双儿知道可以请大夫看不生孩子的病之后,又恢复了往事的欢快,想到了分家后不必在向郭家交钱,攒够了钱去虎台县或安平卫看病,她就又有了希望。
宁梁自有了儿子,人逢喜事精神爽,每天干活儿时都笑着,就是宁婉小心地将娘不能再生了事儿告诉他都没有让他的笑容变淡,“你娘已经四十了,我原也想未必能再生,现在有了你们姐仨儿,再加上这个小的,爹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因此他也笑哈哈地根本不向于氏提,每天一早起来先逗小儿子一会儿然后就去做干活儿了,“到儿子说亲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要翻新,还要备下聘礼、接亲的钱、酒席的钱……现在就要开始攒起来。”
如今他在院子一角砌了一个炉台,又买了一口新锅,专门炒山货用,这样就炒山货和做月子饭就分成了两处,免得相互耽误。又在炉台上搭了一个棚子,这样下雨天也不影响干活儿了。又抽了时间把秋菜下窖。
三家村每家都有储菜的地窖,从地面向下挖出一个方形的洞,到了五六尺深的地方再向侧面挖进几尺成一个半人多高的深洞,秋菜下来晒去了多余的水分,便可以放到窖里,这就是下窖了。
下窖并不是胡乱将菜堆下去就行的,菜到了窖里的摆放很重要,既要能通风,还要能多装,到了一定时候还要倒窖,也就是将所有的菜都重新摆上一回。所有的这一切为的都是让秋菜能放上一冬,整个辽东的冬天真是大雪封山,田里再没有一点生机的,一家人冬天的菜就全指着窖藏的呢。
总之,整个秋天宁家就是一个字,“忙”!就连中秋节白天大家也都在做事儿,只是到了晚上宁婉发了赏钱,又每人送了两块从虎台县里买的月饼,然后她和爹在院子里看了看圆圆的月亮便都进了屋,娘和小弟弟还不能出门呢,所以就在月子房里一起吃的团圆饭。
小弟弟出生已经有十几天了,不再是最初时红皱皱瘦巴巴的,渐渐白胖起来,不必说爹怎么也看不够,就是宁婉也喜欢看他。不论是他是睡觉,还是睁大眼睛东张西望,还是哇哇大哭,落在大家眼里都是那样可爱。
可是宁婉喜欢着他,却又不免要酸,“爹娘有了小弟弟,就只喜欢他了,再不喜欢我了。”她原是幺女,就算经历了那个梦境,但在娘家也是要撒娇的。
爹娘就赶紧说:“哪里呢,就是有了你小弟弟,我们也都一样喜欢的!”娘又补充,“你爹给你小弟弟买拨浪鼓时不是也没忘给你也买了一盒粉吗?”
宁婉的歪话就派不下去了,便又说:“爹娘也应该给小弟弟先起个小名了,总小弟弟的叫着,多不方便啊!”在三家村,男孩子生下来先起小名,家里随意叫着,到到大些时或是请老辈或是请有名望的人帮忙起大名,不比女孩直接起了名字就成。
其实宁梁和于氏早商量了许久了,但是就是一直商量不出来,二房的长孙叫狗剩,三房的叫拴儿,自家的叫什么好呢?三家村这边都相信贱名儿才能养得住孩子,因此他们想到的自然都是“猫剩”、“小狗子”之类的,还有一个是“四丫头”,故意叫女孩的名儿,为的是骗阎王爷家里生个女孩儿,这样就不能被小鬼带走了。
这样的名儿宁婉听了都不满意,她虽读过书,也能帮弟弟取一个文雅大气的字,但是又不合三家村这边的规矩,想也知道爹娘一定不会同意的,因此想了半日倒有一上主意,“不如叫石头吧,哪有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还长久的呢?”
爹娘一听便相视一笑,“果然不错,又是个贱名儿,听着也不差。”然后就叫小弟弟,“石头,你三姐帮你起名了!”
石头哪里能听得懂,嘴里吐个小泡泡睡着了,大家便哈哈笑了起来,“石头吐小泡泡的样子最好看了!”
没两天大姑与爹一起来家了,原来中秋节时宁贤因孩子小不能回娘家,大姑去了赵家庄子上帮忙也不得空儿,大姐夫和大姑夫都忙着家里的农活儿,因此便没有来三家村,眼下赵家回了县城,大姑便过来看娘,也将大姐的节礼捎来了。
大姑是个爽快人,与娘笑着说:“那天二郎给我送了红蛋,知道你生了儿子,我喜得晚上都没睡好。如今你们两个将来就有靠了。”在她心里,固然也觉得宁婉能干,但是毕竟比不得儿子能当家立户,传承血脉。
于氏就笑,又悄悄向姑姐说:“还是麻烦姐姐帮着婉儿相看相看亲事,家里有了石头,她便如两个姐姐一样好好嫁出去,我和也爹自然也要多给她备嫁妆的。”
大姑就笑,“这事儿包在我身上!”可是又说:“我看婉儿长得越来越俊,也越来越能干,倒是不想把她说在我们村里,最好也像她二姐姐一样嫁到镇里去,只是我们那边的双台镇上我认得的人家不多。”
于氏也深以为然,“我听她爹说,就是虎台县里的人看了婉儿都说她不像山村里的姑娘呢,望远楼的掌柜一直念叨家里没有年岁差不多的儿孙,否则一定要我们家结亲的,所以我想着婉要是能嫁到镇上也不差什么。好在她现在还小,倒不急,只慢慢打听就行。”见宁婉端着茶进来,就不言语了。
宁婉其实听到了,家里才多大?她的耳朵又灵,就连先前娘小声说的话也听得七七八八,只是不好直接反驳,她固然是要嫁的,但是断然不能嫁太早,家里只剩下爹娘和弟弟恐怕很难撑得起家业的,她总要多帮扶几年。
大姑便又与于氏和宁婉说起了家常,“你们道我中秋节为什么没回娘家?是到一旁赵家的庄子上帮忙去了。赵太太请了十分重要的客人,管事一下子点了二十多个人过去帮忙,厨房里每天都不停地做各种吃食:除了一日三餐还有点心、奶酪、果盘……流水般地送上去,时常送上去什么样就什么样端了回来,全赏了大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