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震响,李渊等人都知道今日是道家佛家辩法,却不聊会以这样的一个方式开始,三僧身披袈裟,缓缓上台,吕仲明又回身道:“行善,行恶,俱是天性所趋,顺应天性,无为无不为,是以人之常性。”
“也就是说。”吉藏最先站出来,说:“不必加以规范,也不必劝人向善?”
吕仲明笑道:“不管是行善还是行恶,只需顺应天性,明辨本心,自可行之。也就是说……”
说毕吕仲明朝着台下众人解释道:“想作恶就作恶,想行善就行善,只要你们觉得对得起自己就行了。”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哗然,连李渊也不禁微微蹙眉,吕仲明以善恶之分开场,吉藏便笑道:“国师此言大谬,若众生皆行恶,世道沦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义,民何以堪?”
吕仲明莞尔道:“且慢,吉藏大师,本座只是说顺应天性,而非众生行恶,不要偷换概念哟。”
数人哭笑不得,满场肃静,正午的太阳下,人越来越多,从大兴善寺到长安街道,尽数站满了人,就连围墙上也扒了不少人,好奇地张望,台上道家,佛家两道真言术作用,距离再远也听得一清二楚。
“阴阳相伴相生,而凡人置身生之中,是以趋生畏死。”吕仲明又道:“万物生之勃发,谓之阳,人的本性,一如山川树木本性,既在生中,是以喜阳。我问诸位一句,为何看到美好之物,会心生欢喜,望见丑恶之物,会心存排斥?”
“此乃人之本性。”吕仲明微微一笑,手指一撮,登时漫天花瓣飘落,紧接着手中又变戏法般出现了一朵花。
吕仲明身穿明黄道袍,指间繁花绽放,国师讲道,天花乱坠,当真是做足了排场与风头,一时间百姓都笑了起来,听到这处,忍不住纷纷叫好。
“人心本性为善为光。”吕仲明道:“待人以和融善宽,是为大道。老君言‘大道废,有仁义’,正因如此。”
玄奘不会变戏法,没有吕仲明这么多花样,然而转念一想,便道:“那么请问国师,依足本性后,众生之苦,又要如何消弭?”
吕仲明沉吟不语,吉藏朝台下诸人看了一眼,又看李渊,认真道:“陛下,人生之苦,与生俱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为八苦。”
李渊点头道:“请教诸位大师,八苦如何化解?”
玄奘认真道:“世间之苦,应识而生,无常无我,我们所讲述的是假我,乃是一副皮囊的遭遇,求佛修行,正是为了令这假我随风而散,不再受皮囊的束缚。”
“烦恼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烦恼促使一个人为了解脱烦恼,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劫化为尘。”
李渊看着吕仲明,吕仲明微微一笑,朝下面百姓道:“辩知苦,感知苦,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受病痛,怎能知健康的可贵?不因爱而分离,何来长相厮守之福?正因知道我们终有一日将死,方知生之可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生,是以为恒。”
“苦难无须摒弃,修道,不是让你最终摒弃苦难,正因万物有始有终,死生相随,生生不息,一切方有了意义。”吕仲明诚恳道:“没有人会一辈子痛苦,也没有人能一辈子事事顺遂,总是相伴相生,令我等明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至理。”
吉藏道:“那么请教国师,先前国师才说,人的本性是向着善与美的一面,此处又说,应对苦难逆来顺受,却是何故?”
吕仲明从容答道:“人之初,一如置身漠漠长夜,毕生修行,正是为了从苦难中发芽,去寻找光照。有光就有影,一如你拿着一盏灯去照耀黑夜,不管灯放在何处,始终会有一块黑影,这就是苦难与人心的阴暗,阴与阳轮转,生生不息,是为大道,二者是为一,方是人之所以为人,何必硬生生将它剥离,达到无欲之境?”
“修行。”吕仲明道:“是人的修行,贪嗔爱欲痴,喜怒哀乐,都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摒弃了任一点,人还是人么?修佛就须出家,出家就须放下红尘,不可婚娶,不能婚配,戒欲戒本性,有何意思?”
吉藏:“国师此言明显自相矛盾了,道家不也有言清心寡欲?”
吕仲明笑道:“清心寡欲,乃是顺应自然的意思,老子说不争谓之争,是与万物相合,复归天地之意,并非让人断子绝孙。”
吉藏:“……”
吕仲明又朝李渊道:“试想若大家都出家修佛的话,想必过不了几百年,天下就都没人了,众生也都成佛了,剩下个空空荡荡的中原大地,倒是有趣。”
这话登时令人哄笑起来,吉藏眉毛微蹙,左右看看,朝法朗作了个动作,示意他上,法朗便笑了起来,仿佛觉得吕仲明甚是有趣。
“国师高见。”法朗温和笑道:“但修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吕仲明微微一笑,知道正主儿终于出场了,玄奘未成佛不必放心上,吉藏乃是普贤托生,主“行”,而法朗才是主智慧。
“愿洗耳恭听。”吕仲明客气道。
法朗又道:“修佛,是因为众生俱有佛性,按国师的话说来,也可认为是‘道’,长存于每人心中。”
“求佛拜佛,不一定要出家,而是遵从于自身的愿望而行。”法朗朝诸人道:“修行若是表面上的求解脱,求长生,佛门渡不了你。只有许下自身大愿,籍由修行的过程,令此愿趋于大圆满,才是功德。”
“譬如说参拜普贤菩萨,世人都道得普贤庇佑,事半功倍,实际上普贤菩萨并不会因你前来上三炷香,便令你心想事成。”法朗莞尔道:“修佛学佛,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数人又是一阵笑声,吕仲明微笑不语,静静看着法朗。
法朗左手持花,右手手指拈起一枚花瓣,花瓣随风而去。
“参拜文殊,普贤,观自在……乃至参拜佛陀。”法朗道:“都是为人一心向佛的佐证,你需要智慧,便朝着自身心中那点佛性向前,你需要知行之勇,便前来参拜主事理行的普贤菩萨,坚定内心的那点愿望,籍由这一过程,令自己仔细思考,拨开凡世迷雾,最终迈出你想走的那一步。”
“在扬州时,曾有不少应考文人来寻我。”法朗亲切道:“问我说‘法师,拜文殊菩萨,能让我科举高中么?’”
台下听法朗说得有趣,纷纷笑了起来。
法朗道:“国师觉得能么?”
“不能。”吕仲明道:“纵是拜文曲星,也无法令人高中,何况天底下这么多应考举子,金榜又只有一个,人人都来拜,状元给谁?”
台下哄笑起来,李世民也笑得打跌,无奈摇头。
法朗温和道:“正
“也就是说。”吉藏最先站出来,说:“不必加以规范,也不必劝人向善?”
吕仲明笑道:“不管是行善还是行恶,只需顺应天性,明辨本心,自可行之。也就是说……”
说毕吕仲明朝着台下众人解释道:“想作恶就作恶,想行善就行善,只要你们觉得对得起自己就行了。”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哗然,连李渊也不禁微微蹙眉,吕仲明以善恶之分开场,吉藏便笑道:“国师此言大谬,若众生皆行恶,世道沦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义,民何以堪?”
吕仲明莞尔道:“且慢,吉藏大师,本座只是说顺应天性,而非众生行恶,不要偷换概念哟。”
数人哭笑不得,满场肃静,正午的太阳下,人越来越多,从大兴善寺到长安街道,尽数站满了人,就连围墙上也扒了不少人,好奇地张望,台上道家,佛家两道真言术作用,距离再远也听得一清二楚。
“阴阳相伴相生,而凡人置身生之中,是以趋生畏死。”吕仲明又道:“万物生之勃发,谓之阳,人的本性,一如山川树木本性,既在生中,是以喜阳。我问诸位一句,为何看到美好之物,会心生欢喜,望见丑恶之物,会心存排斥?”
“此乃人之本性。”吕仲明微微一笑,手指一撮,登时漫天花瓣飘落,紧接着手中又变戏法般出现了一朵花。
吕仲明身穿明黄道袍,指间繁花绽放,国师讲道,天花乱坠,当真是做足了排场与风头,一时间百姓都笑了起来,听到这处,忍不住纷纷叫好。
“人心本性为善为光。”吕仲明道:“待人以和融善宽,是为大道。老君言‘大道废,有仁义’,正因如此。”
玄奘不会变戏法,没有吕仲明这么多花样,然而转念一想,便道:“那么请问国师,依足本性后,众生之苦,又要如何消弭?”
吕仲明沉吟不语,吉藏朝台下诸人看了一眼,又看李渊,认真道:“陛下,人生之苦,与生俱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为八苦。”
李渊点头道:“请教诸位大师,八苦如何化解?”
玄奘认真道:“世间之苦,应识而生,无常无我,我们所讲述的是假我,乃是一副皮囊的遭遇,求佛修行,正是为了令这假我随风而散,不再受皮囊的束缚。”
“烦恼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烦恼促使一个人为了解脱烦恼,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劫化为尘。”
李渊看着吕仲明,吕仲明微微一笑,朝下面百姓道:“辩知苦,感知苦,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受病痛,怎能知健康的可贵?不因爱而分离,何来长相厮守之福?正因知道我们终有一日将死,方知生之可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生,是以为恒。”
“苦难无须摒弃,修道,不是让你最终摒弃苦难,正因万物有始有终,死生相随,生生不息,一切方有了意义。”吕仲明诚恳道:“没有人会一辈子痛苦,也没有人能一辈子事事顺遂,总是相伴相生,令我等明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至理。”
吉藏道:“那么请教国师,先前国师才说,人的本性是向着善与美的一面,此处又说,应对苦难逆来顺受,却是何故?”
吕仲明从容答道:“人之初,一如置身漠漠长夜,毕生修行,正是为了从苦难中发芽,去寻找光照。有光就有影,一如你拿着一盏灯去照耀黑夜,不管灯放在何处,始终会有一块黑影,这就是苦难与人心的阴暗,阴与阳轮转,生生不息,是为大道,二者是为一,方是人之所以为人,何必硬生生将它剥离,达到无欲之境?”
“修行。”吕仲明道:“是人的修行,贪嗔爱欲痴,喜怒哀乐,都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摒弃了任一点,人还是人么?修佛就须出家,出家就须放下红尘,不可婚娶,不能婚配,戒欲戒本性,有何意思?”
吉藏:“国师此言明显自相矛盾了,道家不也有言清心寡欲?”
吕仲明笑道:“清心寡欲,乃是顺应自然的意思,老子说不争谓之争,是与万物相合,复归天地之意,并非让人断子绝孙。”
吉藏:“……”
吕仲明又朝李渊道:“试想若大家都出家修佛的话,想必过不了几百年,天下就都没人了,众生也都成佛了,剩下个空空荡荡的中原大地,倒是有趣。”
这话登时令人哄笑起来,吉藏眉毛微蹙,左右看看,朝法朗作了个动作,示意他上,法朗便笑了起来,仿佛觉得吕仲明甚是有趣。
“国师高见。”法朗温和笑道:“但修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吕仲明微微一笑,知道正主儿终于出场了,玄奘未成佛不必放心上,吉藏乃是普贤托生,主“行”,而法朗才是主智慧。
“愿洗耳恭听。”吕仲明客气道。
法朗又道:“修佛,是因为众生俱有佛性,按国师的话说来,也可认为是‘道’,长存于每人心中。”
“求佛拜佛,不一定要出家,而是遵从于自身的愿望而行。”法朗朝诸人道:“修行若是表面上的求解脱,求长生,佛门渡不了你。只有许下自身大愿,籍由修行的过程,令此愿趋于大圆满,才是功德。”
“譬如说参拜普贤菩萨,世人都道得普贤庇佑,事半功倍,实际上普贤菩萨并不会因你前来上三炷香,便令你心想事成。”法朗莞尔道:“修佛学佛,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数人又是一阵笑声,吕仲明微笑不语,静静看着法朗。
法朗左手持花,右手手指拈起一枚花瓣,花瓣随风而去。
“参拜文殊,普贤,观自在……乃至参拜佛陀。”法朗道:“都是为人一心向佛的佐证,你需要智慧,便朝着自身心中那点佛性向前,你需要知行之勇,便前来参拜主事理行的普贤菩萨,坚定内心的那点愿望,籍由这一过程,令自己仔细思考,拨开凡世迷雾,最终迈出你想走的那一步。”
“在扬州时,曾有不少应考文人来寻我。”法朗亲切道:“问我说‘法师,拜文殊菩萨,能让我科举高中么?’”
台下听法朗说得有趣,纷纷笑了起来。
法朗道:“国师觉得能么?”
“不能。”吕仲明道:“纵是拜文曲星,也无法令人高中,何况天底下这么多应考举子,金榜又只有一个,人人都来拜,状元给谁?”
台下哄笑起来,李世民也笑得打跌,无奈摇头。
法朗温和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