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里里外外的炮仗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震耳欲聋。
李子昌更是大起兴头,亲自站到院中,看李锵和李铨带着李承铭,由下人护着放烟火,姨娘们见李子昌兴致好,没有不上前凑趣的。
谢氏却无心理会这些,惦记着李英歌忙乱了一天,就招来杨妈妈和谢妈妈交待道,“回头杨妈妈写几个软和好克化的膳食单子给东跨院,这阵子别让英哥儿吃油腻上火的东西,先清淡一阵子再说。
谢妈妈这就回东跨院,备好炭炉热水,今晚你就辛苦些,和常青一块给英哥儿值夜。等用过饺子,我就让常福和常缘先送英哥儿回屋歇下。”
女儿越发懂事机敏,谢氏却怕李英歌心智刚刚恢复,经了五皇子的事面上瞧着没事,内里可不好说,夜里万一梦魇了可了不得。
谢氏保险起见,也不管吉利不吉利,打定主意让李英歌免去守岁。
谢妈妈不知内情,只是喜笑颜开。
她想到太后身边的元姑姑亲自帮李英歌将换下的牙丢到床下,还是萧寒潜留宿万寿宫之处的床下,一时欣喜李英歌又大了一岁,一时又替李英歌得太后欢喜而高兴。
就和杨妈妈恭声应下,说说笑笑的先行退下。
李妙听着,却觉得李英歌不过是换牙,谢氏却连守岁都免了,不免有些反常,就示意李娟上前搭话。
不等李娟开口,李承铭小小的身影就窜进屋里来。
李承铭总归是个才五岁的孩子,满府欢庆新年的气氛下,那副小学究的做派也不见了,倚在谢氏身边,笑得眼睛亮亮的。
李英歌就逗他,“小承铭,新年新气象,你要不要多学一样本事?我院里的常青会拳脚,你要不要跟着她学些把式?”
她喜欢李承铭,将他当亲弟弟看,就想着带李承铭一起强身健体。
看李子昌和谢氏对李承铭的管教,李承铭将来定是要走科举的,但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谢氏见她不忘李承铭,心想到底是血脉相连,这才处了几天感情就这样好,心里欢喜,面上就笑道,“这倒不用你操心。承铭上的官学是京中有名的,六艺一样不缺,开蒙班也是要上骑射课的。”
李英歌讶然,没想到李承铭刚开蒙不到一年,就已经开始学骑射了。
她也就不再多说,一时又觉得李承铭小小年纪,不声不响的倒是能吃苦,心头不禁发软,搂着他重重的亲了一口。
李承铭羞红了脸,谢氏看得抚掌大笑。
他们其乐融融,李娟找不到搭话的机会。
又有下人送上热腾腾的饺子。
等用过饺子,人人都毫不意外的吃出吉利铜钱,谢氏就喊来常福和常缘,送李英歌回东跨院。
李子昌想着李英歌年幼,今日进宫一趟到底折腾,也就没拘着她尊习俗守岁,略问了几句吃喝,就放李英歌先行离开正院。
谢氏是个闲不住的,不愿干坐着,就让人抬来账册,自顾理起过年的事宜来。
李娟哪里好硬生生的上前搭话,没得讨人嫌,就撅着嘴看一眼李妙,表示谢氏不给机会不怪她无能,低头专心对付起桌上精巧的美味点心来。
李妙又好气又好笑,想着谢氏和李英歌这里行不通也就罢了,一心留意起刘婆子的动静来。
这边姨娘们用过饺子正式给李子昌和谢氏磕头拜过年后,就被打发回了各自的院子。
李子昌嫌待在屋子里无趣,又不好撇下正妻去姨娘们的院子,就带着李承铭、李锵、李铨三个儿子,煮酒论诗书。
待换过两盏茶,李子昌就让人送犯困的李承铭去谢氏身边,回头见李锵和李铨低声说着官学的事,就满意点头,自去院子里透气。
李妙就发现,刘婆子不知从哪里窜出来,整了整衣袖,凑到了李子昌跟前。
也不知二人说了什么,只见李子昌神色满不在乎,刘婆子的面上却飞快的闪过一丝惊讶。
能让刘婆子惊讶的事,只有那副护膝的去向!
看李子昌和刘婆子的反应,那副护膝定然已不在李子昌手中了
想到护膝可能的去向,李妙的心头不由急跳起来。
看来她所料不错,李子昌没有让她失望!
这是不是说明,连老天爷都在帮她!
李妙映着烟火余光的眼中,也如点燃了炮仗一般,骤然亮起来。
她看了眼不理外事的谢氏,不动声色的离座起身,慢慢踱出了上房堂屋。
☆、第72章 动静
正院里除了守门看炉子的三两下人外,大半人都不当值,由谢氏放了假。
供应茶水的耳房里,也只有一个看炭火的小丫鬟。
李妙掀帘进去,轻言细语道,“这位姐姐也出去松快松快吧,这里我替你看着。”
小丫鬟正坐在矮凳上打瞌睡,闻言吓了一跳,忙站起来摆手道,“不敢当妙小姐这一声姐姐,您折煞奴婢了。哪敢劳烦您做这些粗活计!”
正院里有头脸的妈妈大丫鬟都换了班,出府归家过除夕去了,谢氏按照旧例重新调派人手排班,这小丫鬟是临时调来正院当差的,只有正经主子身边的大丫鬟才当得人喊一声姐姐,小丫鬟受宠若惊,慌得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
李妙心里暗笑,面上却露出难言的模样。
小丫鬟就想到李姝出嫁了,李英歌回了东跨院,正院里只有李妙和李娟这两个堂小姐跟着谢氏守岁,又想到关于清风院的那些传言,就以为李妙是想亲自煮水奉茶,讨谢氏欢心。
小丫鬟不过才留头的年纪,一没城府二有玩性,不由同情起寄居李府的李妙,又想着出去看看热闹提提神也好,就善解人意道,“那就劳烦您帮我看这这里,这水快烧好了,待会儿夫人身边的姐姐会过来添茶的。”
谢氏还留着个大丫鬟在屋里当值。
李妙巴不得小丫鬟快点离开,就抓了把铜钱塞给小丫鬟,笑道,“多谢姐姐了。”
小丫鬟红着脸说不敢当,喜滋滋的出了耳房。
李妙哪里是来看什么茶水的,心里无聊的数着数儿,不过一会儿就听见一阵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李妙勾唇一笑,偏头就见耳房的帘子掀起一角,刘婆子满脸活泛的钻了进来。
李妙的脸上,先是露出惊讶,随后露出不自在来,扎着手道,“妈妈还没回清风院吗?我,我过来看看水烧好了没有,一会儿好给四叔母送去。”
刘婆子顿时撇了撇嘴。
讨好那个臭脾气的谢氏有什么用!
她不察李妙故意作态,心里有事急着确认,就没像以往先摆威风再说正事,急急拉着李妙小声道,“妙小姐,我问你,你让秋月给四老爷送的那副护膝是不是亲手做的?”
李妙面色一红,忙解释道,“我记着祖母的话,凡事
李子昌更是大起兴头,亲自站到院中,看李锵和李铨带着李承铭,由下人护着放烟火,姨娘们见李子昌兴致好,没有不上前凑趣的。
谢氏却无心理会这些,惦记着李英歌忙乱了一天,就招来杨妈妈和谢妈妈交待道,“回头杨妈妈写几个软和好克化的膳食单子给东跨院,这阵子别让英哥儿吃油腻上火的东西,先清淡一阵子再说。
谢妈妈这就回东跨院,备好炭炉热水,今晚你就辛苦些,和常青一块给英哥儿值夜。等用过饺子,我就让常福和常缘先送英哥儿回屋歇下。”
女儿越发懂事机敏,谢氏却怕李英歌心智刚刚恢复,经了五皇子的事面上瞧着没事,内里可不好说,夜里万一梦魇了可了不得。
谢氏保险起见,也不管吉利不吉利,打定主意让李英歌免去守岁。
谢妈妈不知内情,只是喜笑颜开。
她想到太后身边的元姑姑亲自帮李英歌将换下的牙丢到床下,还是萧寒潜留宿万寿宫之处的床下,一时欣喜李英歌又大了一岁,一时又替李英歌得太后欢喜而高兴。
就和杨妈妈恭声应下,说说笑笑的先行退下。
李妙听着,却觉得李英歌不过是换牙,谢氏却连守岁都免了,不免有些反常,就示意李娟上前搭话。
不等李娟开口,李承铭小小的身影就窜进屋里来。
李承铭总归是个才五岁的孩子,满府欢庆新年的气氛下,那副小学究的做派也不见了,倚在谢氏身边,笑得眼睛亮亮的。
李英歌就逗他,“小承铭,新年新气象,你要不要多学一样本事?我院里的常青会拳脚,你要不要跟着她学些把式?”
她喜欢李承铭,将他当亲弟弟看,就想着带李承铭一起强身健体。
看李子昌和谢氏对李承铭的管教,李承铭将来定是要走科举的,但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谢氏见她不忘李承铭,心想到底是血脉相连,这才处了几天感情就这样好,心里欢喜,面上就笑道,“这倒不用你操心。承铭上的官学是京中有名的,六艺一样不缺,开蒙班也是要上骑射课的。”
李英歌讶然,没想到李承铭刚开蒙不到一年,就已经开始学骑射了。
她也就不再多说,一时又觉得李承铭小小年纪,不声不响的倒是能吃苦,心头不禁发软,搂着他重重的亲了一口。
李承铭羞红了脸,谢氏看得抚掌大笑。
他们其乐融融,李娟找不到搭话的机会。
又有下人送上热腾腾的饺子。
等用过饺子,人人都毫不意外的吃出吉利铜钱,谢氏就喊来常福和常缘,送李英歌回东跨院。
李子昌想着李英歌年幼,今日进宫一趟到底折腾,也就没拘着她尊习俗守岁,略问了几句吃喝,就放李英歌先行离开正院。
谢氏是个闲不住的,不愿干坐着,就让人抬来账册,自顾理起过年的事宜来。
李娟哪里好硬生生的上前搭话,没得讨人嫌,就撅着嘴看一眼李妙,表示谢氏不给机会不怪她无能,低头专心对付起桌上精巧的美味点心来。
李妙又好气又好笑,想着谢氏和李英歌这里行不通也就罢了,一心留意起刘婆子的动静来。
这边姨娘们用过饺子正式给李子昌和谢氏磕头拜过年后,就被打发回了各自的院子。
李子昌嫌待在屋子里无趣,又不好撇下正妻去姨娘们的院子,就带着李承铭、李锵、李铨三个儿子,煮酒论诗书。
待换过两盏茶,李子昌就让人送犯困的李承铭去谢氏身边,回头见李锵和李铨低声说着官学的事,就满意点头,自去院子里透气。
李妙就发现,刘婆子不知从哪里窜出来,整了整衣袖,凑到了李子昌跟前。
也不知二人说了什么,只见李子昌神色满不在乎,刘婆子的面上却飞快的闪过一丝惊讶。
能让刘婆子惊讶的事,只有那副护膝的去向!
看李子昌和刘婆子的反应,那副护膝定然已不在李子昌手中了
想到护膝可能的去向,李妙的心头不由急跳起来。
看来她所料不错,李子昌没有让她失望!
这是不是说明,连老天爷都在帮她!
李妙映着烟火余光的眼中,也如点燃了炮仗一般,骤然亮起来。
她看了眼不理外事的谢氏,不动声色的离座起身,慢慢踱出了上房堂屋。
☆、第72章 动静
正院里除了守门看炉子的三两下人外,大半人都不当值,由谢氏放了假。
供应茶水的耳房里,也只有一个看炭火的小丫鬟。
李妙掀帘进去,轻言细语道,“这位姐姐也出去松快松快吧,这里我替你看着。”
小丫鬟正坐在矮凳上打瞌睡,闻言吓了一跳,忙站起来摆手道,“不敢当妙小姐这一声姐姐,您折煞奴婢了。哪敢劳烦您做这些粗活计!”
正院里有头脸的妈妈大丫鬟都换了班,出府归家过除夕去了,谢氏按照旧例重新调派人手排班,这小丫鬟是临时调来正院当差的,只有正经主子身边的大丫鬟才当得人喊一声姐姐,小丫鬟受宠若惊,慌得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
李妙心里暗笑,面上却露出难言的模样。
小丫鬟就想到李姝出嫁了,李英歌回了东跨院,正院里只有李妙和李娟这两个堂小姐跟着谢氏守岁,又想到关于清风院的那些传言,就以为李妙是想亲自煮水奉茶,讨谢氏欢心。
小丫鬟不过才留头的年纪,一没城府二有玩性,不由同情起寄居李府的李妙,又想着出去看看热闹提提神也好,就善解人意道,“那就劳烦您帮我看这这里,这水快烧好了,待会儿夫人身边的姐姐会过来添茶的。”
谢氏还留着个大丫鬟在屋里当值。
李妙巴不得小丫鬟快点离开,就抓了把铜钱塞给小丫鬟,笑道,“多谢姐姐了。”
小丫鬟红着脸说不敢当,喜滋滋的出了耳房。
李妙哪里是来看什么茶水的,心里无聊的数着数儿,不过一会儿就听见一阵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李妙勾唇一笑,偏头就见耳房的帘子掀起一角,刘婆子满脸活泛的钻了进来。
李妙的脸上,先是露出惊讶,随后露出不自在来,扎着手道,“妈妈还没回清风院吗?我,我过来看看水烧好了没有,一会儿好给四叔母送去。”
刘婆子顿时撇了撇嘴。
讨好那个臭脾气的谢氏有什么用!
她不察李妙故意作态,心里有事急着确认,就没像以往先摆威风再说正事,急急拉着李妙小声道,“妙小姐,我问你,你让秋月给四老爷送的那副护膝是不是亲手做的?”
李妙面色一红,忙解释道,“我记着祖母的话,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