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便会到太后所居住的永乐宫中见见老母、幼子。
也算是刘辩运气好,何皇后满心不愿地带着他去见董太后的时候,没过一会儿,天子刘宏的车驾就来了。
其时正值中平五年二月,黄巾余孽死灰复燃,一直到年底,全国各地都会传来黄巾余孽的消息。
被黄巾起义震慑的天子刘宏逐渐从西园的享乐之中醒过来,因此眉宇间萦绕着从前不常见的忧色。
他似乎很意外在这里见到何皇后和刘辩,索性他虽然偏爱幼子,但是刘辩也是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况且皇后何氏一向有宠,于是天子和颜悦色地道:“皇儿的身体可是已经大好了?”
刘辩恭敬地行礼,回道:“蒙父皇不弃,儿已大安了。”
“皇儿病了这一回,倒是知礼了许多,再过不久,你阿弟该是要和你学学了。”刘宏这么说着,听到他的话,何皇后面上还是微笑的模样,手上已经悄悄拧紧了帕子。
何皇后是屠户之女出身,当年可是和天子大吵大闹还不够,还要开打的猛人。
刘宏从前训斥刘辩,说他没有皇子的样子,让他好好与弟弟学习一下礼仪,这回他虽是赞赏刘辩,但听起来总让人不舒服。
刘辩笑答:“儿痴长阿弟五岁,只是长于民间,礼仪有失,还当与阿弟好好学学才是。”
刘辩这样自谦的言语,在何皇后听来,近于“自贬”,当即娥眉冷竖,一副不悦的样子。
刘辩微微垂首,他的母后,自恃颜色姣好,有个做大将军的兄长,又长于屠户之家,心计一向不深,想的什么,倒是很容易让人看出来。
刘宏没管自家皇后现在的模样,在对待刘协的问题上,他们两个人总是谈不拢,不知吵过多少次了。
“是了,你也大了……朕听你母亲提过几句,道是已经在给你选妻了。”刘宏近似于喃喃自语,刘辩默默地低下了头。
自中平五年的二月开始,黄巾余孽又开始大规模活动,全国各地皆有响应,这个时候,只有两位皇子且身体欠安的天子刘宏,想求稳妥的话,让帝位继续在他这一脉传下去的话,就只能选择刘辩这个比刘协年长了五岁的皇子。
当然,前提是,刘辩从现在开始要让刘宏改观,不要让比他年幼五岁的刘协,继续踩着他的名声扬名,被人夸赞为“天资聪颖”。
告退前,刘宏嘱咐刘辩,道:“你如今也已经大了,要选妃了,当明理知事,东观、兰台藏书不少,你当多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朝中的老大人问问。若实在有不明之处,就来找朕。”
刘辩连声应是。
何皇后也晓得儿子这回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错,但是回到自己的长秋宫,还是数落了刘辩一番:“纵是做戏,显得与那小子这般亲厚作甚?你把他当亲兄弟看,小心你的储位被人抢了咧!没有我和你舅舅,别说太子你当不上,就是这个史侯的尊称,你也难保!”
刘辩晓得不管她私心如何,此时总是为自己着想,便回道:“母后放心,儿晓得自己在做甚么。你且看着,儿定会让父皇下旨,让儿移居承光殿的!”
宫中谁人不晓,承光殿是作为太子宫存在的?
纵是最近几代皇位动荡,承光殿久未住人,这也是太子的象征啊!
作者有话要说: 想想刘辩同学,他也挺坑的。
“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什么的,他从小在民间道士家寄居,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肯定没有刘协好,而且刘协是董太后养育,作为汉灵帝这个不管怎么说还算孝子的皇帝的亲妈,董太后会喜欢哪个孙子简直一目了然。
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付给心腹太监蹇硕,然后这哥们想着干脆弄死何进和刘辩扶刘协上位,话说刘辩登上皇位以后没整死这个弟弟,反而封王照看已经挺不容易了。
而且献帝知道他哥死讯以后让人塞到太监墓里去……你爹的陵墓那么大,一个陪葬的地方都找不着了还是怎的?
第66章 对食
何皇后虽然出身屠户之家, 但是也晓得给儿子选妃首重家世。
不看重家世不行啊,就因为她的出身, 多少年了,刘辩一直被人诟病, 不如母家是名门王氏的刘协。
何氏如今发了狠,要给儿子找一个足够好的名门淑女。
当然,前提是年龄要合适,要不然,再名门淑女也没用啊!
刘辩对此其实不是很在意, 如果母后这辈子给他选的还是上辈子陪伴他的唐姬, 他就好好对人家, 必不辜负;若是唐姬这辈子没有选上, 其实对她来说, 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天子没有安排刘辩上朝听政, 他和刘协一样, 还是在接受师傅的教导。
当然,他们的课业非常轻松, 一天之中有大部分的时间能自主安排。
刘协和刘辩的关系算不得好, 但也算不得不好。
刘辩的年龄比刘协要年长, 课业也比他的要重一些, 但是他平常学习却不经心, 今番重生,虽也有心再压刘协一头,但对课业, 也不是十分看重。
诗文做得好,治国却不一定好;至于大臣们教授的治国之道嘛,难道他们才是皇帝不成?
刘辩心中有数,相比于他记忆中许多偏向于刘协的大臣——包括教授他们文章、教导课业的师傅——他更相信后世科研、考古得出的一些结论。
而皇朝兴衰,以及如何力挽狂澜,后人总归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法的。
再怎么不确定,总比现在无头苍蝇一样束手无策要好。
因为黄巾之乱,再加上太常刘焉进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最终导致天子下达了一个葬送大汉王朝的决定——改刺史为州牧,将军权下放,致使地方拥兵甚众,各自为政,最终群雄势大,逐鹿中原,由光武帝再兴的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当然了,这个可怕的提议将在中平五年的三月被太常刘焉提出,之后快速被采纳。
或许天子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是他真的在乎吗?
开创了卖官鬻爵这种敛财手段的天子,即使他是刘辩的父皇,刘辩也不能违背事实去夸赞他。
天子刘宏晚年最信任、最放心的心腹是蹇硕,那个要杀了刘辩让刘协继位的人,蹇硕的想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刘宏的呢?
刘辩不能想象。
或许刘协最得刘宏喜爱,但是,刘辩才是嫡长子,朝中有许多支持嫡长继承制的大臣。
虽然上辈子被董卓废黜之后,刘辩就看清了在两次党锢之祸以后朝中大臣的真面目,朝中已经没有多少敢于直言的忠义之士了,但是,在这种能用嘴皮子解决的问题上,刘辩相信,朝堂诸公不会让
也算是刘辩运气好,何皇后满心不愿地带着他去见董太后的时候,没过一会儿,天子刘宏的车驾就来了。
其时正值中平五年二月,黄巾余孽死灰复燃,一直到年底,全国各地都会传来黄巾余孽的消息。
被黄巾起义震慑的天子刘宏逐渐从西园的享乐之中醒过来,因此眉宇间萦绕着从前不常见的忧色。
他似乎很意外在这里见到何皇后和刘辩,索性他虽然偏爱幼子,但是刘辩也是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况且皇后何氏一向有宠,于是天子和颜悦色地道:“皇儿的身体可是已经大好了?”
刘辩恭敬地行礼,回道:“蒙父皇不弃,儿已大安了。”
“皇儿病了这一回,倒是知礼了许多,再过不久,你阿弟该是要和你学学了。”刘宏这么说着,听到他的话,何皇后面上还是微笑的模样,手上已经悄悄拧紧了帕子。
何皇后是屠户之女出身,当年可是和天子大吵大闹还不够,还要开打的猛人。
刘宏从前训斥刘辩,说他没有皇子的样子,让他好好与弟弟学习一下礼仪,这回他虽是赞赏刘辩,但听起来总让人不舒服。
刘辩笑答:“儿痴长阿弟五岁,只是长于民间,礼仪有失,还当与阿弟好好学学才是。”
刘辩这样自谦的言语,在何皇后听来,近于“自贬”,当即娥眉冷竖,一副不悦的样子。
刘辩微微垂首,他的母后,自恃颜色姣好,有个做大将军的兄长,又长于屠户之家,心计一向不深,想的什么,倒是很容易让人看出来。
刘宏没管自家皇后现在的模样,在对待刘协的问题上,他们两个人总是谈不拢,不知吵过多少次了。
“是了,你也大了……朕听你母亲提过几句,道是已经在给你选妻了。”刘宏近似于喃喃自语,刘辩默默地低下了头。
自中平五年的二月开始,黄巾余孽又开始大规模活动,全国各地皆有响应,这个时候,只有两位皇子且身体欠安的天子刘宏,想求稳妥的话,让帝位继续在他这一脉传下去的话,就只能选择刘辩这个比刘协年长了五岁的皇子。
当然,前提是,刘辩从现在开始要让刘宏改观,不要让比他年幼五岁的刘协,继续踩着他的名声扬名,被人夸赞为“天资聪颖”。
告退前,刘宏嘱咐刘辩,道:“你如今也已经大了,要选妃了,当明理知事,东观、兰台藏书不少,你当多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朝中的老大人问问。若实在有不明之处,就来找朕。”
刘辩连声应是。
何皇后也晓得儿子这回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错,但是回到自己的长秋宫,还是数落了刘辩一番:“纵是做戏,显得与那小子这般亲厚作甚?你把他当亲兄弟看,小心你的储位被人抢了咧!没有我和你舅舅,别说太子你当不上,就是这个史侯的尊称,你也难保!”
刘辩晓得不管她私心如何,此时总是为自己着想,便回道:“母后放心,儿晓得自己在做甚么。你且看着,儿定会让父皇下旨,让儿移居承光殿的!”
宫中谁人不晓,承光殿是作为太子宫存在的?
纵是最近几代皇位动荡,承光殿久未住人,这也是太子的象征啊!
作者有话要说: 想想刘辩同学,他也挺坑的。
“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什么的,他从小在民间道士家寄居,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肯定没有刘协好,而且刘协是董太后养育,作为汉灵帝这个不管怎么说还算孝子的皇帝的亲妈,董太后会喜欢哪个孙子简直一目了然。
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付给心腹太监蹇硕,然后这哥们想着干脆弄死何进和刘辩扶刘协上位,话说刘辩登上皇位以后没整死这个弟弟,反而封王照看已经挺不容易了。
而且献帝知道他哥死讯以后让人塞到太监墓里去……你爹的陵墓那么大,一个陪葬的地方都找不着了还是怎的?
第66章 对食
何皇后虽然出身屠户之家, 但是也晓得给儿子选妃首重家世。
不看重家世不行啊,就因为她的出身, 多少年了,刘辩一直被人诟病, 不如母家是名门王氏的刘协。
何氏如今发了狠,要给儿子找一个足够好的名门淑女。
当然,前提是年龄要合适,要不然,再名门淑女也没用啊!
刘辩对此其实不是很在意, 如果母后这辈子给他选的还是上辈子陪伴他的唐姬, 他就好好对人家, 必不辜负;若是唐姬这辈子没有选上, 其实对她来说, 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天子没有安排刘辩上朝听政, 他和刘协一样, 还是在接受师傅的教导。
当然,他们的课业非常轻松, 一天之中有大部分的时间能自主安排。
刘协和刘辩的关系算不得好, 但也算不得不好。
刘辩的年龄比刘协要年长, 课业也比他的要重一些, 但是他平常学习却不经心, 今番重生,虽也有心再压刘协一头,但对课业, 也不是十分看重。
诗文做得好,治国却不一定好;至于大臣们教授的治国之道嘛,难道他们才是皇帝不成?
刘辩心中有数,相比于他记忆中许多偏向于刘协的大臣——包括教授他们文章、教导课业的师傅——他更相信后世科研、考古得出的一些结论。
而皇朝兴衰,以及如何力挽狂澜,后人总归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法的。
再怎么不确定,总比现在无头苍蝇一样束手无策要好。
因为黄巾之乱,再加上太常刘焉进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最终导致天子下达了一个葬送大汉王朝的决定——改刺史为州牧,将军权下放,致使地方拥兵甚众,各自为政,最终群雄势大,逐鹿中原,由光武帝再兴的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当然了,这个可怕的提议将在中平五年的三月被太常刘焉提出,之后快速被采纳。
或许天子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是他真的在乎吗?
开创了卖官鬻爵这种敛财手段的天子,即使他是刘辩的父皇,刘辩也不能违背事实去夸赞他。
天子刘宏晚年最信任、最放心的心腹是蹇硕,那个要杀了刘辩让刘协继位的人,蹇硕的想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刘宏的呢?
刘辩不能想象。
或许刘协最得刘宏喜爱,但是,刘辩才是嫡长子,朝中有许多支持嫡长继承制的大臣。
虽然上辈子被董卓废黜之后,刘辩就看清了在两次党锢之祸以后朝中大臣的真面目,朝中已经没有多少敢于直言的忠义之士了,但是,在这种能用嘴皮子解决的问题上,刘辩相信,朝堂诸公不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