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期间以靺鞨训练黑熊欲杀皇亲一事,派遣行军总管调动东北各地府兵,对靺鞨出战。”
崔季明大概明白,是殷邛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借着这个事情对靺鞨发兵。去往波斯一事,既然是有人拦着贺拔庆元,他便要派精兵与贺拔庆元同行。凉州大营,那都是贺拔庆元一手带出来的,行在西域,如臂使指,定是能查出背后之人。
这点,贺拔庆元估计也是心里有数,才要将崔季明留在播仙镇,而不是随他一直到波斯去。
而崔季明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殷邛要派行军总管,集合各地府兵去打仗。
崔季明道:“这府兵,虽然有些跟靺鞨接壤也打过些仗,可大部分都基本算得上毫无经验,阿公以前带大营哪些经验丰富的募兵都没能大胜靺鞨,这……”
这不就是送人头么?怎么可能打得赢!
她开了口,又觉得自己多嘴,刁宿白怎么会来解答她。
却不料,刁宿白脸上露出一份笑意,一点都没让他那张僵硬的脸变温柔起来,笑的脸上几道法令纹如同被刀划上去的:“府兵不用朝廷供太多兵马粮食,让他们打去便是。总是大邺的军人,哪里有不上前线不打仗一说。至于说打赢还是打不赢,圣人下了旨意,调动了人数乃是之前几倍的府兵,这打不赢的话,也是罪行了……圣人做事,总不会是面上的样子。”
崔季明猛的明白过来。殷邛根本就不忌惮靺鞨人,若是真忌惮,绝不会将出征计划随意的延后到明年。
他恐怕是要借此机会,对北地的府兵下手改制!
崔季明有些惊愕,在她印象里,觉得殷邛登基十几年,没本事没功绩,就是个整天一亩三分地斗来斗去的,按部就班慢慢腾腾的修通了高祖显宗在世时搁置的几条运河,然后磨磨唧唧的压了压各姓世家。他在军武方面表现的稍显软弱,大邺版图一缩再缩,再此状况下还不断裁军……
简单来说,崔季明觉得殷邛不算昏君,也不是什么明君。
可他竟然要野心勃勃的改革府兵制?
府兵制准确来说是南北朝的遗留产物,南北时期,北地大开军府,南地都督盛行,地方领军已经各成规模,甚至有些力量直逼南北各政权的中央统军。
高祖殷允安纵然平定南北,也不敢对这些地方领军压制太狠,便将军制一分为三。
一是中军,也就是驻守在长安洛阳的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中央统军,部分改为羽林,剩余则称十六卫,兵强马壮,是大邺兵权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一般不会派遣至地方,是皇帝手中的王牌。
二则是由当年的地方都督演变而来的府军,基本沿袭了北魏时候的府军制度,各地统领高度自治,对于地方的将领有直接的任命废免权,所以几乎府军都在当地府军将军的完全掌控之下。
但兵马粮草,征兵训练全部需要府军将军自行解决,朝廷只会每年拨出一笔微薄的费用,进行定期的兵马人数汇报。
这也就使得府兵是兵制中唯一一个兵农不分家的类型。不编入民籍,免除赋税,使得当地乡民纷纷加入,可这些乡兵们农忙的时候还要在当地种地,农闲的时候才入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自给自足。府兵又大多很少参与前线对外战争,多数都是为了当地自治,年年种地,渐生惫懒,战斗力也因此逐年削弱。
三,则是外军。
外军,与地方军队和中央军队区分开,是分别是六座由高祖立下的大营,为的就是大邺与周边各国频繁的战争与扩张。大营三座位于战争频发的北地,两座位于西南部应对南夷部落,一座位于江南沿海地带。
中宗时期,贺拔庆元显赫一时,又是袁太后相当重要的助力,袁太后便赐予贺拔庆元一枚三军虎符,贺拔庆元如今便是北地三座大营的主帅,同时也是最兵强马壮的凉州大营的领军将军。
作为三军主帅,他派遣军队、任命将领上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但对于高级将领的任命罢免以及全军行军的派遣上,都需要上达圣听,得到皇帝批准。可一面作为其中凉州大营的直接领军将军,他又对凉州大营自身有极大的管控力,几乎可以说连皇帝也不能绕过他直接掌控凉州大营。
袁太后或许对于谋权一事,也是有相当的天赋,可这一招,却是将部分军权从政权下头剥离出来。或许是为了西北更加随机而变,她有用人不疑的魄力;或许是为了拉拢贺拔家的权势,让她的上位有军武上的支撑,但这枚虎符却给继任的殷邛埋下了一根扎人的刺。
这三座外军大营在中宗时期,几乎都曾经过贺拔庆元的手带出来过,每一座大营的强盛都与他密不可分,他如今也知道自己树大招风,只管凉州大营,三军虎符也大多是个象征,他从军快四十年了,也甚少用过。
但握在手里,就是个殷邛永远也咽不下去的刺。
大营募兵统称为外军,外军为兵籍,募兵制使得层层选拔,入军条件就优于府兵,外加兵农分家,常年训练战役频繁,大营外军的战斗力大都十分强悍。只是外军的兵马粮草完全依赖朝廷,北部外军骑兵比重极大,一骑兵怎么也要配两马,养这些骁勇善战的骑兵,都是哗啦啦的钱啊!
幸好大邺早些年吞并了许多北魏的马场,马还不算太贵,可兵甲、衣服,这都是大开销啊!显宗初期连年对外扩张,外军人数极多,每年光核对外军兵甲衣服马匹的钱,还没算上粮草,都占了朝廷开销的一半还多!
当今圣人单字邛,日子也是穷啊。
殷邛登基也是真养不起这么多外军,显宗中宗时期都是连年降低赋税,朝廷真是穷的叮当响,只得连年裁军,裁下来的那些精兵,又都被各地有野心的府兵吸纳——
得了,这么多年削弱府兵又像是白干了。
大营外军人数连年走低,东突厥吞并各小国日益强大,打不赢仗也是情理之中,版图龟缩,丧失了马场、商路,朝廷的收入又跟着减少,简直成了噩梦一般的循环。
殷邛当个皇帝也挺不容易的,他是削尖了脑袋的想赚钱。
只有朝廷先有钱了,才能破除这个死循环啊。
本想增加赋税,可崔季明七岁那年的洪灾闹的川地民不聊生,修缮工事后还要几年休养生息,殷邛也只得暂搁此事,幸好他算是有商业头脑,与西域各国不断贸易,以外军护送商队的名义,抽取商队高额利润,又实行了贸易税,暂时给财政紧张的朝廷一点喘息的机会。
那些商队,也是知道东突厥的大军如同流氓,西域各小国局
崔季明大概明白,是殷邛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借着这个事情对靺鞨发兵。去往波斯一事,既然是有人拦着贺拔庆元,他便要派精兵与贺拔庆元同行。凉州大营,那都是贺拔庆元一手带出来的,行在西域,如臂使指,定是能查出背后之人。
这点,贺拔庆元估计也是心里有数,才要将崔季明留在播仙镇,而不是随他一直到波斯去。
而崔季明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殷邛要派行军总管,集合各地府兵去打仗。
崔季明道:“这府兵,虽然有些跟靺鞨接壤也打过些仗,可大部分都基本算得上毫无经验,阿公以前带大营哪些经验丰富的募兵都没能大胜靺鞨,这……”
这不就是送人头么?怎么可能打得赢!
她开了口,又觉得自己多嘴,刁宿白怎么会来解答她。
却不料,刁宿白脸上露出一份笑意,一点都没让他那张僵硬的脸变温柔起来,笑的脸上几道法令纹如同被刀划上去的:“府兵不用朝廷供太多兵马粮食,让他们打去便是。总是大邺的军人,哪里有不上前线不打仗一说。至于说打赢还是打不赢,圣人下了旨意,调动了人数乃是之前几倍的府兵,这打不赢的话,也是罪行了……圣人做事,总不会是面上的样子。”
崔季明猛的明白过来。殷邛根本就不忌惮靺鞨人,若是真忌惮,绝不会将出征计划随意的延后到明年。
他恐怕是要借此机会,对北地的府兵下手改制!
崔季明有些惊愕,在她印象里,觉得殷邛登基十几年,没本事没功绩,就是个整天一亩三分地斗来斗去的,按部就班慢慢腾腾的修通了高祖显宗在世时搁置的几条运河,然后磨磨唧唧的压了压各姓世家。他在军武方面表现的稍显软弱,大邺版图一缩再缩,再此状况下还不断裁军……
简单来说,崔季明觉得殷邛不算昏君,也不是什么明君。
可他竟然要野心勃勃的改革府兵制?
府兵制准确来说是南北朝的遗留产物,南北时期,北地大开军府,南地都督盛行,地方领军已经各成规模,甚至有些力量直逼南北各政权的中央统军。
高祖殷允安纵然平定南北,也不敢对这些地方领军压制太狠,便将军制一分为三。
一是中军,也就是驻守在长安洛阳的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中央统军,部分改为羽林,剩余则称十六卫,兵强马壮,是大邺兵权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一般不会派遣至地方,是皇帝手中的王牌。
二则是由当年的地方都督演变而来的府军,基本沿袭了北魏时候的府军制度,各地统领高度自治,对于地方的将领有直接的任命废免权,所以几乎府军都在当地府军将军的完全掌控之下。
但兵马粮草,征兵训练全部需要府军将军自行解决,朝廷只会每年拨出一笔微薄的费用,进行定期的兵马人数汇报。
这也就使得府兵是兵制中唯一一个兵农不分家的类型。不编入民籍,免除赋税,使得当地乡民纷纷加入,可这些乡兵们农忙的时候还要在当地种地,农闲的时候才入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自给自足。府兵又大多很少参与前线对外战争,多数都是为了当地自治,年年种地,渐生惫懒,战斗力也因此逐年削弱。
三,则是外军。
外军,与地方军队和中央军队区分开,是分别是六座由高祖立下的大营,为的就是大邺与周边各国频繁的战争与扩张。大营三座位于战争频发的北地,两座位于西南部应对南夷部落,一座位于江南沿海地带。
中宗时期,贺拔庆元显赫一时,又是袁太后相当重要的助力,袁太后便赐予贺拔庆元一枚三军虎符,贺拔庆元如今便是北地三座大营的主帅,同时也是最兵强马壮的凉州大营的领军将军。
作为三军主帅,他派遣军队、任命将领上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但对于高级将领的任命罢免以及全军行军的派遣上,都需要上达圣听,得到皇帝批准。可一面作为其中凉州大营的直接领军将军,他又对凉州大营自身有极大的管控力,几乎可以说连皇帝也不能绕过他直接掌控凉州大营。
袁太后或许对于谋权一事,也是有相当的天赋,可这一招,却是将部分军权从政权下头剥离出来。或许是为了西北更加随机而变,她有用人不疑的魄力;或许是为了拉拢贺拔家的权势,让她的上位有军武上的支撑,但这枚虎符却给继任的殷邛埋下了一根扎人的刺。
这三座外军大营在中宗时期,几乎都曾经过贺拔庆元的手带出来过,每一座大营的强盛都与他密不可分,他如今也知道自己树大招风,只管凉州大营,三军虎符也大多是个象征,他从军快四十年了,也甚少用过。
但握在手里,就是个殷邛永远也咽不下去的刺。
大营募兵统称为外军,外军为兵籍,募兵制使得层层选拔,入军条件就优于府兵,外加兵农分家,常年训练战役频繁,大营外军的战斗力大都十分强悍。只是外军的兵马粮草完全依赖朝廷,北部外军骑兵比重极大,一骑兵怎么也要配两马,养这些骁勇善战的骑兵,都是哗啦啦的钱啊!
幸好大邺早些年吞并了许多北魏的马场,马还不算太贵,可兵甲、衣服,这都是大开销啊!显宗初期连年对外扩张,外军人数极多,每年光核对外军兵甲衣服马匹的钱,还没算上粮草,都占了朝廷开销的一半还多!
当今圣人单字邛,日子也是穷啊。
殷邛登基也是真养不起这么多外军,显宗中宗时期都是连年降低赋税,朝廷真是穷的叮当响,只得连年裁军,裁下来的那些精兵,又都被各地有野心的府兵吸纳——
得了,这么多年削弱府兵又像是白干了。
大营外军人数连年走低,东突厥吞并各小国日益强大,打不赢仗也是情理之中,版图龟缩,丧失了马场、商路,朝廷的收入又跟着减少,简直成了噩梦一般的循环。
殷邛当个皇帝也挺不容易的,他是削尖了脑袋的想赚钱。
只有朝廷先有钱了,才能破除这个死循环啊。
本想增加赋税,可崔季明七岁那年的洪灾闹的川地民不聊生,修缮工事后还要几年休养生息,殷邛也只得暂搁此事,幸好他算是有商业头脑,与西域各国不断贸易,以外军护送商队的名义,抽取商队高额利润,又实行了贸易税,暂时给财政紧张的朝廷一点喘息的机会。
那些商队,也是知道东突厥的大军如同流氓,西域各小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