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归纳的这四条,还没来得及说完,朝堂上被他的语气甚至带出一片群情激昂,殷胥忽然冷冷开口:“既然心有方针,又想着利民惠民,你身为舍人,为何不向上提出?你身为舍人,既可以向政事堂提出政见,也可以递交给事中、递交给太后,甚至直接可以将这番话在朝堂上说出口。却没想到这么多大臣知道了你的政见,你作为朕身边的舍人,却唯有朕与太后不知,这几个高官不知啊。你这是自结盟党,觉得众人发言朕才能听得到?”
殷胥这是进了场,头一回提着盟党二字。
场面一下子冷了。
朋党之诟病,议论了至少千年,每一个士子都知晓朋党的危害,甚至以结朋党之名来攻击自己的政敌,议论朋党的危害。然而人们因同德或同利结党,却在这个斥责的伴随下常年不断。
说着说着改政,圣人忽然一块大板砖对头扔来,论谁也要懵了。
宋晏缓缓道:“若要改革变法,自然不是一人之事。圣人重用钱尚书,但变革并非一人所能完成,需要这一个先头人的身边有能协助改政变法进行下去的众臣。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努力就能变成的法。臣心知这一点,更知晓官场倾轧,知晓改政当急。若臣只有一人,没有信任的臣子可以帮忙贯彻配合,没有有德之士赞同,怎可能进行下去!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言下之意:若说我是朋党,那圣人就是不辨小人君子!天下能否太平,看的就是圣人您能不能慧眼识珠,英明辨别!
他这句话猛地撂下,若不是知道守旧派私下的动作,这番话多么像诤言。
殷胥的心思,群臣看不懂也不是头一回了。
一瞬间,大部分浑水摸鱼的人也懵了。圣人这是赞同宋晏,还是不赞同?这是要一棒子下去打死,还是要有褒有贬?
若不是崔季明闲聊得了几句关于宋晏的事情,她怕是也要被宋晏如今气宇轩昂、掷地有声的样子给搞懵了。
殷胥起身:“人君能否辨君子小人,本就是个难事。并非君子不做小人之举,也并非小人就无君子之思。朕自小愚钝,看不懂人心,只看得清楚做过些什么。”
他忽然这样起身,似乎字字都有所指,一些守旧派官员看不清宋晏的脸,却一个个觉得浑身汗毛倒立,冷汗顺着脖子往下淌去。
宋晏也是一霎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炸开了似的,心中惊异圣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殷胥两手拢住,又道:“朕一向允许众臣公议国政,无论地位官职。你既然能提出这些想法,自然也会有人不同意。新政时立时废,只会让众臣不知风向四处乱倒,让百姓疲于奔波更无法安定。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然而朕登基便是变了法,你说的改政,朕怎么听来都像是改回旧度。”
他行事利索,说话却喜欢一句句顿开来,每一个停顿,都听的群臣一片窒息,永远猜不出他下一句想说什么。
殷胥慢吞吞又坐下了,道:“从肃宗末年开始改政至今,天下百姓刚刚适应,若不是你有充足的理由,朕也不可能允许再度大变。不过公议政事,不是朕跟你们争。既然有支持你的,想来也有不支持你的,朕想听听崔宰的意见。崔宰,你是群臣之首,这改政你没听过?你觉得合适?”
崔南邦在朝堂上一直属于不太显露,不太铁腕的角色。他像是群臣与皇帝之间的中间人,政见不明朗,态度不尖锐,但又揉着朝堂这个面团子,慢悠悠搓成圣人需要的模样。
这次崔南邦站出来,眯眼一笑,跟吃了五石散似的晃晃悠悠迈出去一步,躬身道:“臣认为宋舍人的看法,是以小错否大局,以小利忘长远。这些还都是能力不足带来的局限,重要的是,宋舍人否认大邺的变化,想要回到先汉时期的风貌。”
这话说的够狠,简直不是酒仙崔南邦能说出来的话,字字都是不吐脏字的骂人,最后一句却蹊跷了。
先汉。汉时可是中原曾经最强盛的一大帝国,回到汉时有什么不对?
果然宋晏也这么开口了。
崔南邦笑了:“宋舍人自然这么想,国家富足,军力强盛那便是盛世了。对于几百年前,先汉之辉煌确实是值得追忆,然而除了那光芒四射的朝廷与军队之外——百姓各自居于土地之上,日出而伴,日落而息,封闭而宁静,贫穷而平均。”
他笑道:“似乎听来没什么不好,然而如今的大邺已经回不去了。不封闭自然少了平静,不贫穷自然少了平均,大邺从立国之时就显露出了不一般的模样,如今历经四帝到了圣人手中,一个与往前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天下出现了!不论旧时代如何,总有一些人想缅怀,总有一些人想回溯,然而睁开眼睛看看吧!如今的大邺,纵然问题重重,然各项工商业产量,朝廷年税量,州县人口的比例,粮食田产量,早就是前朝的三五倍有余!”
“群臣以治天下为己任,然大禹治水也不能封堵河流,天下百姓自要奔流到海,已经不是你我在这儿说说就能回去的了!”
第347章 327.0327.$
总有一批人意识到了时代的洪流, 纵然是天子也无法管控,唯有努力的搭建堤岸,理顺方向, 才能让这洪流不至于泛滥。
而让长河逆流?让江水阻绝?
除非再来一场没有胜者,谁也无法掌控的常年战争, 将这片土地炸烂推平, 才有可能暂时退回当年。然而南伐战争刚刚结束,大邺正是兵力强盛,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再有这般的全国战争了。
殷胥跪坐在高堂之上, 手指敲了敲臂搁的边缘,道:“不过宋舍人所说的担忧也算属实,大邺民间的弊端也并不少,新的事物太多, 朝臣了解并规范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新事物诞生的速度。崔宰,你怎么看?”
殷胥又恢复了语气平静事不关己的样子。
崔南邦刚刚一番话已经震得群臣哑口无言,心潮澎湃了。连崔季明也惊诧, 虽然她知道这位流氓堂叔确实有本事,却没想到散漫的样子下居然也有这一面。
宋晏也没有想到崔南邦会开口这样说,他发现自己的确是小瞧了这个并不锋芒毕露的酒仙宰相。大邺挂宰相之名的大臣并不是一人,大抵有四到五人左右,但与皇帝的亲疏关系不同,在政事堂的地位也稍有差别;崔南邦算是宰相之首,平日里跟圣人接触最频繁。圣人一向以善于识人励精图治为名,怎么可能会随随便便任用宰
殷胥这是进了场,头一回提着盟党二字。
场面一下子冷了。
朋党之诟病,议论了至少千年,每一个士子都知晓朋党的危害,甚至以结朋党之名来攻击自己的政敌,议论朋党的危害。然而人们因同德或同利结党,却在这个斥责的伴随下常年不断。
说着说着改政,圣人忽然一块大板砖对头扔来,论谁也要懵了。
宋晏缓缓道:“若要改革变法,自然不是一人之事。圣人重用钱尚书,但变革并非一人所能完成,需要这一个先头人的身边有能协助改政变法进行下去的众臣。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努力就能变成的法。臣心知这一点,更知晓官场倾轧,知晓改政当急。若臣只有一人,没有信任的臣子可以帮忙贯彻配合,没有有德之士赞同,怎可能进行下去!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言下之意:若说我是朋党,那圣人就是不辨小人君子!天下能否太平,看的就是圣人您能不能慧眼识珠,英明辨别!
他这句话猛地撂下,若不是知道守旧派私下的动作,这番话多么像诤言。
殷胥的心思,群臣看不懂也不是头一回了。
一瞬间,大部分浑水摸鱼的人也懵了。圣人这是赞同宋晏,还是不赞同?这是要一棒子下去打死,还是要有褒有贬?
若不是崔季明闲聊得了几句关于宋晏的事情,她怕是也要被宋晏如今气宇轩昂、掷地有声的样子给搞懵了。
殷胥起身:“人君能否辨君子小人,本就是个难事。并非君子不做小人之举,也并非小人就无君子之思。朕自小愚钝,看不懂人心,只看得清楚做过些什么。”
他忽然这样起身,似乎字字都有所指,一些守旧派官员看不清宋晏的脸,却一个个觉得浑身汗毛倒立,冷汗顺着脖子往下淌去。
宋晏也是一霎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炸开了似的,心中惊异圣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殷胥两手拢住,又道:“朕一向允许众臣公议国政,无论地位官职。你既然能提出这些想法,自然也会有人不同意。新政时立时废,只会让众臣不知风向四处乱倒,让百姓疲于奔波更无法安定。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然而朕登基便是变了法,你说的改政,朕怎么听来都像是改回旧度。”
他行事利索,说话却喜欢一句句顿开来,每一个停顿,都听的群臣一片窒息,永远猜不出他下一句想说什么。
殷胥慢吞吞又坐下了,道:“从肃宗末年开始改政至今,天下百姓刚刚适应,若不是你有充足的理由,朕也不可能允许再度大变。不过公议政事,不是朕跟你们争。既然有支持你的,想来也有不支持你的,朕想听听崔宰的意见。崔宰,你是群臣之首,这改政你没听过?你觉得合适?”
崔南邦在朝堂上一直属于不太显露,不太铁腕的角色。他像是群臣与皇帝之间的中间人,政见不明朗,态度不尖锐,但又揉着朝堂这个面团子,慢悠悠搓成圣人需要的模样。
这次崔南邦站出来,眯眼一笑,跟吃了五石散似的晃晃悠悠迈出去一步,躬身道:“臣认为宋舍人的看法,是以小错否大局,以小利忘长远。这些还都是能力不足带来的局限,重要的是,宋舍人否认大邺的变化,想要回到先汉时期的风貌。”
这话说的够狠,简直不是酒仙崔南邦能说出来的话,字字都是不吐脏字的骂人,最后一句却蹊跷了。
先汉。汉时可是中原曾经最强盛的一大帝国,回到汉时有什么不对?
果然宋晏也这么开口了。
崔南邦笑了:“宋舍人自然这么想,国家富足,军力强盛那便是盛世了。对于几百年前,先汉之辉煌确实是值得追忆,然而除了那光芒四射的朝廷与军队之外——百姓各自居于土地之上,日出而伴,日落而息,封闭而宁静,贫穷而平均。”
他笑道:“似乎听来没什么不好,然而如今的大邺已经回不去了。不封闭自然少了平静,不贫穷自然少了平均,大邺从立国之时就显露出了不一般的模样,如今历经四帝到了圣人手中,一个与往前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天下出现了!不论旧时代如何,总有一些人想缅怀,总有一些人想回溯,然而睁开眼睛看看吧!如今的大邺,纵然问题重重,然各项工商业产量,朝廷年税量,州县人口的比例,粮食田产量,早就是前朝的三五倍有余!”
“群臣以治天下为己任,然大禹治水也不能封堵河流,天下百姓自要奔流到海,已经不是你我在这儿说说就能回去的了!”
第347章 327.0327.$
总有一批人意识到了时代的洪流, 纵然是天子也无法管控,唯有努力的搭建堤岸,理顺方向, 才能让这洪流不至于泛滥。
而让长河逆流?让江水阻绝?
除非再来一场没有胜者,谁也无法掌控的常年战争, 将这片土地炸烂推平, 才有可能暂时退回当年。然而南伐战争刚刚结束,大邺正是兵力强盛,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再有这般的全国战争了。
殷胥跪坐在高堂之上, 手指敲了敲臂搁的边缘,道:“不过宋舍人所说的担忧也算属实,大邺民间的弊端也并不少,新的事物太多, 朝臣了解并规范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新事物诞生的速度。崔宰,你怎么看?”
殷胥又恢复了语气平静事不关己的样子。
崔南邦刚刚一番话已经震得群臣哑口无言,心潮澎湃了。连崔季明也惊诧, 虽然她知道这位流氓堂叔确实有本事,却没想到散漫的样子下居然也有这一面。
宋晏也没有想到崔南邦会开口这样说,他发现自己的确是小瞧了这个并不锋芒毕露的酒仙宰相。大邺挂宰相之名的大臣并不是一人,大抵有四到五人左右,但与皇帝的亲疏关系不同,在政事堂的地位也稍有差别;崔南邦算是宰相之首,平日里跟圣人接触最频繁。圣人一向以善于识人励精图治为名,怎么可能会随随便便任用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