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印钞机
赵顼把《太平御览》交给王静辉的第二天,王静辉起了个大早,对于他来说面对宋朝衰落的宿命虽然使他感到无奈、痛苦,但通过昨天晚上的思考后,王静辉觉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过于有些纠缠不清了:无论明天会怎样,做好今天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王静辉很早就来到位于郊外的商务印书馆,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了,灰白相间的水泥建筑错落有致的坐落期间,这让王静辉不禁大开眼界:原来冰冷的水泥建筑到了宋朝人手中也变得多少有些艺术特色了。
由于《太平御览》毕竟是太宗皇帝亲自御览过的书籍,还是手抄本,如果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生了什么损毁丢失的事件,那自己这能拿着自己的脑袋去谢罪了。所以昨天书刚刚送到这里后,王静辉便特意为这套书找了个干净的房间来存放它,还给同行的那两个身挂银鱼袋的官员也找了个专门的住处好生款待。
既然书已经到手了就要正式进入印刷流程了,王静辉今天来到这里就是专门为了印制《太平御览》而来的,虽然现在是在宋朝,印刷中出现个别的错误倒不至于像清朝那样抄家灭族,但终归会使朝堂上那个皇帝老儿颜面上不太好看,那些穿的像乌鸦一样的御史台官员少不了要参他一本大不敬的罪名,所以在排版的过程中要慎重些。王静辉为此特意组织了作坊中极富经验的老师傅和那两个官员组成了豪华监制队伍,专门负责排版和校对。对于这样的书,王静辉还不至于敢把那些还没有受到承认的标点符号给加上去,虽然那会使书籍的阅读更加容易,但也会受到御史台的弹劾,所以王静辉对所有的人都严格要求整部书的印刷要绝对和手抄本一致。
至于书的销路也是王静辉要仔细安排的,今天他还把开封比较有名气的书商全都叫了过来,这些书商都是冲着商务印书馆廉价的图书而来的,前一段日子从这里进货使他们结结实实的大赚了一笔,所以一见商务印书馆的后台老板的帖子后,都抛下满身的俗事跑到这里来开会。不过他们一听说这次是为了卖《太平御览》而来都纷纷的打起了退堂鼓:这种书可不是《论语》、《春秋》这么好卖的,这一套可是上千卷,都要用箱子来装,这可怎么卖的出去啊?!
王静辉看到满屋子的书商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对《太平御览》并不看好,但他可不这么看此书的销量,这本书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估计所有的书商会为经销权而打破头的!这倒不是说后人比这些眼前的古人多么爱读书,而是凭借着这套书深厚的背景,那可真是过节送礼的绝佳礼物,这还不算上国家采购。王静辉也没有强求这些眼中满是孔方兄的书商来强行认购,他只是要求所有的书商在柜台上发布预卖广告,收取定金,这也是为了确定第一版印制的数量。
《太平御览》的售价被王静辉定在了三百贯一套的价位上,这样高的价位着实把所有的书商都给吓退了,只有两三个实力雄厚的书商抱着与商务印书馆打好关系的目的象征性的在这里订购了一百套,书商预定只需要二百四十贯就可以了,以后订购可就是三百贯了。王静辉看着台下这些奸商的嘴脸不仅嘴边流露出一丝微笑:开玩笑,凭借着太宗皇帝的号召力,不算上朝廷国家采购的一百套,在民间至少也能卖出去一千套!想想这部书的成本只有五十贯,这下他可赚大发了!
通过这些书商,第二天开封的读书人和官员们都知道商务印书馆承接了《太平御览》的印制了,与书商原来设想商务印书馆这次要大赔特赔的状况不一样,很快就有很多人跑来交付定金要求订购《太平御览》,仅头三天的订单就有五百份之多,这让那些奸商们后悔的捶胸顿足:就是以进价卖出一份至少可以白赚五十贯啊!可是王静辉已经事先声明书商提前订购就这一天,除了那当场拍板订购的两三家书商外,其他的书商都被挡在门外。
王静辉根据订单再次加大了第一版的印制数目:三千套!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被王静辉吓了一跳:“东家,这三千套是不是有点儿多了?还是卖卖在看吧!”
王静辉对他摆摆手说道:“曾掌柜,要我看这三千套还是有些少了!你想想开封有多少官员,整个大宋有多少官员,还有那些发家致富还想装饰一下自己门面的富商有多少?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这套书就是他们在过年过节当中他们走亲访友、拜访上级的绝佳礼品,要不是咱们生产能力有限,我还想往上加呢!”王静辉的思绪又不知不觉的飘回到二十一世纪过年互赠礼品的时候,那满街的挂历,高档精品书,虽然价格昂贵,但人们还是对此趋之若鹜,他挣的就是这帮人的钱!
在王静辉组织的豪华监制队伍的帮助下,排版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有了水利铅活字印刷机这件攻坚利器,只要排版一旦完成,它的印刷速度在这个时代人的眼中其效率是骇人听闻的,不到一个月王静辉就将用黄色绸缎包裹好的第一套连同剩下的九十九套朝廷订购的《太平御览》交给了颍王赵顼。
虽然王静辉曾经给赵顼介绍过水力铅活字印刷机并且还去过印刷作坊,但赵顼原本以为他说能在一个月之内将《太平御览》的印制只是一句夸大之言,现在那一千刚刚装订好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太平御览》就放在眼前,这还是让他对这个用水力驱动的大家伙的工作效率感到大吃一惊。连亲身见过印刷机的赵顼都感到吃惊,那英宗皇帝赵曙的内心则是感到震惊了,自从听了儿子颍王赵顼对王静辉的评价后,通过各种渠道的了解后也对王静辉产生了兴趣,看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太平御览》也不禁赞叹他是个奇人。英宗赵曙当下就赏赐王静辉二十匹绸缎,并且将《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两部大部头的书籍也交给商务印书馆刊印发行。
现在最高兴的就要数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了,第一批印刷好的三千套《太平御览》虽然还没有全部卖完,但其销售火爆极大的刺激了他的神经。现在整个开封的书商都要瞧曾掌柜的脸色,《太平御览》销售的火爆气氛让他们的下巴都砸在了地上:售价高达三百五十贯一套的《太平御览》被开封府的达官贵人所疯狂追捧,现在各个店内原本试探购进的少量书籍全被他们抢购一空。一开始就到各个书商那里预付定金的人最开心,他们只需要三百二十贯就可以卖到,但现在一些人竟然出价四百贯来求购《太平御览》,这能不让他们开心吗?
现在这些受到刺激的书商前来订购的脚步都要把曾掌柜的门槛给踏破了,除了东家嘱咐要留下二十套以外,剩下的存货全都被这些书商扫荡一空。曾掌柜高兴的嘴都合不拢,准备再次加紧印刷的时候,那个年轻的东家王静辉带了上次的那两个“银鱼袋”监工指着外面的两口楠木箱子告诉他:“那是《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两部书,朝廷打算派这两位大人来到商务印书馆负责它们的印刷,和上次印刷《太平御览》一样,原班人马来负责这两部书的校对,千万不能出错,知道了吗?!”
曾掌柜对王静辉的话一时间还转不过弯儿来,“天啊!一部《太平御览》就给商务印书馆带来至少不下五十万贯的利润,我还想在加印两千册呢,那这两部书如果要印刷出来,那所获得的收益将是难以想象的!”曾掌柜活了四十岁,干印刷也至少有二十年了,但还没有见过像东家这样能够凭印书挣大钱的。以前在大宋印刷行业中的首富是江浙的钱、燕两家,照这个年轻的新东家这么干法,印刷机开上一个月便可以赚上钱家四分之一的家产,如果开上几个月……
看到曾掌柜还在那里呈痴呆状的yy,王静辉忍不住拍拍曾掌柜的肩膀说道:“这两部书同样也是太宗皇帝御览过的,所以在印刷过程中千万不能出什么差子,否则不要说你我,恐怕还要连累两位大人一起到岭南去捕象!朝廷从咱们这里订购两部书各两百套,印刷作坊就照着两千册印吧!”
王静辉之所以当着两个朝廷派出来的“高级监工”的面这么说也是给他们打打预防针,这太宗皇帝曾经御览过的三部书的印制如果除了问题可大可小,虽然不至于砍头抄家,但发送到荒蛮的地方去种地充军的可能性也是非常高的。王静辉也知道一部《太平御览》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从排版到摆放到书商的柜台上售卖,并且如旋风般的卷走高达近七十万贯的财富,这样的战绩已经让眼前在印刷行业中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的曾掌柜有些飘飘然了,用发配充军的话来威胁他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很重要的,而且对旁边的这两个“高级监工”也是一番敲打。王静辉不怕他们严格要求处处吹毛求疵,商务印书馆经过《太平御览》这一役后最不缺的就是钱,大不了多花钱提高印刷质量来避免今后的牢狱之灾,这样一笔简单的帐他王静辉心中算得也是极为划算的,况且现在就是傻子也知道在两部书上他又要数钱数到手发软了,恐怕把消息一发散出去,开封府书商们的订单就要把眼前这个两眼冒金光的家伙给活埋了。
本来这次奉命来商务印书馆的两个“银鱼袋”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第一次来的时候还不敢马虎,但这次来的时候警惕性已经放的很低了,听了王静辉对曾掌柜的话后,他们也有点不自然的摸摸自己的“银鱼袋”了。至于曾掌柜除了被泼盆凉水把已经膨胀到极点的自信心给浇了回去之外,他对王静辉说要减少第一版印刷的数量感到十分不解,所以忙问道:“东家,《太平御览》第一版印出来的三千套除了你留下来的二十套已经全部卖出外,我还想和你商量再加印一千套呢,怎么这两部书第一版要减少呢?”
王静辉对曾掌柜说道:“开封府的买家已经被《太平御览》消耗的差不多了,再加印《太平御览》或者提高《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的第一版数量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除非咱们能够往南边卖,否则就砸在自己手里了!商务印书馆现在刚刚建成才两个月,和各地的书商还都不熟悉,所以现在把书往南边贩运还有些困难,等把皇帝陛下交给咱们印制的书籍都印完了,那咱们商务印书馆的名头也就出去了,到时候南边那些书商都会自己跑到咱们这里等咱们随便出价,那个时候才是往南边卖书的最好时机,现在嘛我们还要忍忍!”
其实王静辉当初打算印制这种大部头书籍的时候,早就把购买对象定位在那些大宋官员和富商身上,三百贯一套的书籍可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买的起的,也只有那些富得流油的大宋官员才能舍得话这么多钱去买这样的书来孝敬自己的上司,这种“软贿赂”对于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王静辉来说简直就是司空见怪,王静辉的“精品书”策略对于二十一世纪能把月饼卖到几十万的价格来说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那些富商也是王静辉所要关注的重点客户,俗话说得好:仓禀足然后才知礼仪。这些暴发户手中有的是钱,卖些能壮门面的书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太理所当然了,送上门来的肥猪要是不去宰,那王静辉连自己都要对不起的,所以大手一挥,三百贯的“高价精品书”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曾掌柜听了他的话后心下就在想:“恐怕江浙的钱、燕两家如果知道开封的商务印书馆后,就要坐不住了,等着改行吧!”
王静辉和曾掌柜还有朝廷派来的那两个“银鱼袋”高级监工一起在房中商量了一下《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这两部书的印制准备工作后,他就起身告辞了。快入冬了,这段时间王静辉变得格外繁忙起来,由于季节因素,各种中药材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以前收购的药材已经很多了,但他为了满足制药作坊的生产能力和预防明年的雨涝灾害还是不断的购入各种中药材。
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王静辉还要购买供医馆、制药作坊、商务印书馆、仓库等地过冬所需要的燃料,账房先生也跑到他这里来请示过冬的燃料是购买木炭还是泥炭(煤)来取暖,木炭烟小但价格高昂,富贵人家才购买木炭过冬;泥炭虽然便宜但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比较大,一般贫苦人家才会使用。账房先生也给出了参考意见:医馆使用木炭,其他地方统一使用泥炭。
王静辉在原来那个时代所知道的宋朝使用煤的情况是整个儿汴都开封都是使用煤做燃料的,而且宋朝此时开采煤矿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大量供给像汴都这样百万人口城市的燃料所需,如果还是使用木材为燃料,很难想象开封周围还能剩下多少绿色。
王静辉略微沉吟了一会儿告诉正在等待他命令的刘账房要全部采购泥炭,而且还要多多的采购,如果城内地方不够就把多余的泥炭存放在城外郊区的商务印书馆和仓库那里。刘账房对于王静辉的命令感到很纳闷:这么有钱的人了,怎么还在乎这点儿燃薪钱?
以现在王静辉的财力来说,开封首富还差得很远,但每个月从玻璃上的获利就超过十万贯,近期刊印热卖《太平御览》又使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如龙卷风一样狂赚七十万贯,估计朝廷指定在这里印刷的那两部书还会给王静辉带来近八十万贯的收入,这已使他提前进入身家百万贯的富豪行列了。王静辉心中暗自盘算了一番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按照米价来计算的话,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千万富翁了,就算他全部买木炭过冬所花的钱也不会使他有财政紧张的感觉,因为他越看那水力铅活字印刷机越是像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印钞机。
赵顼把《太平御览》交给王静辉的第二天,王静辉起了个大早,对于他来说面对宋朝衰落的宿命虽然使他感到无奈、痛苦,但通过昨天晚上的思考后,王静辉觉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过于有些纠缠不清了:无论明天会怎样,做好今天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王静辉很早就来到位于郊外的商务印书馆,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了,灰白相间的水泥建筑错落有致的坐落期间,这让王静辉不禁大开眼界:原来冰冷的水泥建筑到了宋朝人手中也变得多少有些艺术特色了。
由于《太平御览》毕竟是太宗皇帝亲自御览过的书籍,还是手抄本,如果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生了什么损毁丢失的事件,那自己这能拿着自己的脑袋去谢罪了。所以昨天书刚刚送到这里后,王静辉便特意为这套书找了个干净的房间来存放它,还给同行的那两个身挂银鱼袋的官员也找了个专门的住处好生款待。
既然书已经到手了就要正式进入印刷流程了,王静辉今天来到这里就是专门为了印制《太平御览》而来的,虽然现在是在宋朝,印刷中出现个别的错误倒不至于像清朝那样抄家灭族,但终归会使朝堂上那个皇帝老儿颜面上不太好看,那些穿的像乌鸦一样的御史台官员少不了要参他一本大不敬的罪名,所以在排版的过程中要慎重些。王静辉为此特意组织了作坊中极富经验的老师傅和那两个官员组成了豪华监制队伍,专门负责排版和校对。对于这样的书,王静辉还不至于敢把那些还没有受到承认的标点符号给加上去,虽然那会使书籍的阅读更加容易,但也会受到御史台的弹劾,所以王静辉对所有的人都严格要求整部书的印刷要绝对和手抄本一致。
至于书的销路也是王静辉要仔细安排的,今天他还把开封比较有名气的书商全都叫了过来,这些书商都是冲着商务印书馆廉价的图书而来的,前一段日子从这里进货使他们结结实实的大赚了一笔,所以一见商务印书馆的后台老板的帖子后,都抛下满身的俗事跑到这里来开会。不过他们一听说这次是为了卖《太平御览》而来都纷纷的打起了退堂鼓:这种书可不是《论语》、《春秋》这么好卖的,这一套可是上千卷,都要用箱子来装,这可怎么卖的出去啊?!
王静辉看到满屋子的书商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对《太平御览》并不看好,但他可不这么看此书的销量,这本书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估计所有的书商会为经销权而打破头的!这倒不是说后人比这些眼前的古人多么爱读书,而是凭借着这套书深厚的背景,那可真是过节送礼的绝佳礼物,这还不算上国家采购。王静辉也没有强求这些眼中满是孔方兄的书商来强行认购,他只是要求所有的书商在柜台上发布预卖广告,收取定金,这也是为了确定第一版印制的数量。
《太平御览》的售价被王静辉定在了三百贯一套的价位上,这样高的价位着实把所有的书商都给吓退了,只有两三个实力雄厚的书商抱着与商务印书馆打好关系的目的象征性的在这里订购了一百套,书商预定只需要二百四十贯就可以了,以后订购可就是三百贯了。王静辉看着台下这些奸商的嘴脸不仅嘴边流露出一丝微笑:开玩笑,凭借着太宗皇帝的号召力,不算上朝廷国家采购的一百套,在民间至少也能卖出去一千套!想想这部书的成本只有五十贯,这下他可赚大发了!
通过这些书商,第二天开封的读书人和官员们都知道商务印书馆承接了《太平御览》的印制了,与书商原来设想商务印书馆这次要大赔特赔的状况不一样,很快就有很多人跑来交付定金要求订购《太平御览》,仅头三天的订单就有五百份之多,这让那些奸商们后悔的捶胸顿足:就是以进价卖出一份至少可以白赚五十贯啊!可是王静辉已经事先声明书商提前订购就这一天,除了那当场拍板订购的两三家书商外,其他的书商都被挡在门外。
王静辉根据订单再次加大了第一版的印制数目:三千套!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被王静辉吓了一跳:“东家,这三千套是不是有点儿多了?还是卖卖在看吧!”
王静辉对他摆摆手说道:“曾掌柜,要我看这三千套还是有些少了!你想想开封有多少官员,整个大宋有多少官员,还有那些发家致富还想装饰一下自己门面的富商有多少?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这套书就是他们在过年过节当中他们走亲访友、拜访上级的绝佳礼品,要不是咱们生产能力有限,我还想往上加呢!”王静辉的思绪又不知不觉的飘回到二十一世纪过年互赠礼品的时候,那满街的挂历,高档精品书,虽然价格昂贵,但人们还是对此趋之若鹜,他挣的就是这帮人的钱!
在王静辉组织的豪华监制队伍的帮助下,排版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有了水利铅活字印刷机这件攻坚利器,只要排版一旦完成,它的印刷速度在这个时代人的眼中其效率是骇人听闻的,不到一个月王静辉就将用黄色绸缎包裹好的第一套连同剩下的九十九套朝廷订购的《太平御览》交给了颍王赵顼。
虽然王静辉曾经给赵顼介绍过水力铅活字印刷机并且还去过印刷作坊,但赵顼原本以为他说能在一个月之内将《太平御览》的印制只是一句夸大之言,现在那一千刚刚装订好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太平御览》就放在眼前,这还是让他对这个用水力驱动的大家伙的工作效率感到大吃一惊。连亲身见过印刷机的赵顼都感到吃惊,那英宗皇帝赵曙的内心则是感到震惊了,自从听了儿子颍王赵顼对王静辉的评价后,通过各种渠道的了解后也对王静辉产生了兴趣,看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太平御览》也不禁赞叹他是个奇人。英宗赵曙当下就赏赐王静辉二十匹绸缎,并且将《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两部大部头的书籍也交给商务印书馆刊印发行。
现在最高兴的就要数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了,第一批印刷好的三千套《太平御览》虽然还没有全部卖完,但其销售火爆极大的刺激了他的神经。现在整个开封的书商都要瞧曾掌柜的脸色,《太平御览》销售的火爆气氛让他们的下巴都砸在了地上:售价高达三百五十贯一套的《太平御览》被开封府的达官贵人所疯狂追捧,现在各个店内原本试探购进的少量书籍全被他们抢购一空。一开始就到各个书商那里预付定金的人最开心,他们只需要三百二十贯就可以卖到,但现在一些人竟然出价四百贯来求购《太平御览》,这能不让他们开心吗?
现在这些受到刺激的书商前来订购的脚步都要把曾掌柜的门槛给踏破了,除了东家嘱咐要留下二十套以外,剩下的存货全都被这些书商扫荡一空。曾掌柜高兴的嘴都合不拢,准备再次加紧印刷的时候,那个年轻的东家王静辉带了上次的那两个“银鱼袋”监工指着外面的两口楠木箱子告诉他:“那是《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两部书,朝廷打算派这两位大人来到商务印书馆负责它们的印刷,和上次印刷《太平御览》一样,原班人马来负责这两部书的校对,千万不能出错,知道了吗?!”
曾掌柜对王静辉的话一时间还转不过弯儿来,“天啊!一部《太平御览》就给商务印书馆带来至少不下五十万贯的利润,我还想在加印两千册呢,那这两部书如果要印刷出来,那所获得的收益将是难以想象的!”曾掌柜活了四十岁,干印刷也至少有二十年了,但还没有见过像东家这样能够凭印书挣大钱的。以前在大宋印刷行业中的首富是江浙的钱、燕两家,照这个年轻的新东家这么干法,印刷机开上一个月便可以赚上钱家四分之一的家产,如果开上几个月……
看到曾掌柜还在那里呈痴呆状的yy,王静辉忍不住拍拍曾掌柜的肩膀说道:“这两部书同样也是太宗皇帝御览过的,所以在印刷过程中千万不能出什么差子,否则不要说你我,恐怕还要连累两位大人一起到岭南去捕象!朝廷从咱们这里订购两部书各两百套,印刷作坊就照着两千册印吧!”
王静辉之所以当着两个朝廷派出来的“高级监工”的面这么说也是给他们打打预防针,这太宗皇帝曾经御览过的三部书的印制如果除了问题可大可小,虽然不至于砍头抄家,但发送到荒蛮的地方去种地充军的可能性也是非常高的。王静辉也知道一部《太平御览》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从排版到摆放到书商的柜台上售卖,并且如旋风般的卷走高达近七十万贯的财富,这样的战绩已经让眼前在印刷行业中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的曾掌柜有些飘飘然了,用发配充军的话来威胁他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很重要的,而且对旁边的这两个“高级监工”也是一番敲打。王静辉不怕他们严格要求处处吹毛求疵,商务印书馆经过《太平御览》这一役后最不缺的就是钱,大不了多花钱提高印刷质量来避免今后的牢狱之灾,这样一笔简单的帐他王静辉心中算得也是极为划算的,况且现在就是傻子也知道在两部书上他又要数钱数到手发软了,恐怕把消息一发散出去,开封府书商们的订单就要把眼前这个两眼冒金光的家伙给活埋了。
本来这次奉命来商务印书馆的两个“银鱼袋”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第一次来的时候还不敢马虎,但这次来的时候警惕性已经放的很低了,听了王静辉对曾掌柜的话后,他们也有点不自然的摸摸自己的“银鱼袋”了。至于曾掌柜除了被泼盆凉水把已经膨胀到极点的自信心给浇了回去之外,他对王静辉说要减少第一版印刷的数量感到十分不解,所以忙问道:“东家,《太平御览》第一版印出来的三千套除了你留下来的二十套已经全部卖出外,我还想和你商量再加印一千套呢,怎么这两部书第一版要减少呢?”
王静辉对曾掌柜说道:“开封府的买家已经被《太平御览》消耗的差不多了,再加印《太平御览》或者提高《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的第一版数量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除非咱们能够往南边卖,否则就砸在自己手里了!商务印书馆现在刚刚建成才两个月,和各地的书商还都不熟悉,所以现在把书往南边贩运还有些困难,等把皇帝陛下交给咱们印制的书籍都印完了,那咱们商务印书馆的名头也就出去了,到时候南边那些书商都会自己跑到咱们这里等咱们随便出价,那个时候才是往南边卖书的最好时机,现在嘛我们还要忍忍!”
其实王静辉当初打算印制这种大部头书籍的时候,早就把购买对象定位在那些大宋官员和富商身上,三百贯一套的书籍可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买的起的,也只有那些富得流油的大宋官员才能舍得话这么多钱去买这样的书来孝敬自己的上司,这种“软贿赂”对于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王静辉来说简直就是司空见怪,王静辉的“精品书”策略对于二十一世纪能把月饼卖到几十万的价格来说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那些富商也是王静辉所要关注的重点客户,俗话说得好:仓禀足然后才知礼仪。这些暴发户手中有的是钱,卖些能壮门面的书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太理所当然了,送上门来的肥猪要是不去宰,那王静辉连自己都要对不起的,所以大手一挥,三百贯的“高价精品书”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曾掌柜听了他的话后心下就在想:“恐怕江浙的钱、燕两家如果知道开封的商务印书馆后,就要坐不住了,等着改行吧!”
王静辉和曾掌柜还有朝廷派来的那两个“银鱼袋”高级监工一起在房中商量了一下《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这两部书的印制准备工作后,他就起身告辞了。快入冬了,这段时间王静辉变得格外繁忙起来,由于季节因素,各种中药材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以前收购的药材已经很多了,但他为了满足制药作坊的生产能力和预防明年的雨涝灾害还是不断的购入各种中药材。
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王静辉还要购买供医馆、制药作坊、商务印书馆、仓库等地过冬所需要的燃料,账房先生也跑到他这里来请示过冬的燃料是购买木炭还是泥炭(煤)来取暖,木炭烟小但价格高昂,富贵人家才购买木炭过冬;泥炭虽然便宜但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比较大,一般贫苦人家才会使用。账房先生也给出了参考意见:医馆使用木炭,其他地方统一使用泥炭。
王静辉在原来那个时代所知道的宋朝使用煤的情况是整个儿汴都开封都是使用煤做燃料的,而且宋朝此时开采煤矿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大量供给像汴都这样百万人口城市的燃料所需,如果还是使用木材为燃料,很难想象开封周围还能剩下多少绿色。
王静辉略微沉吟了一会儿告诉正在等待他命令的刘账房要全部采购泥炭,而且还要多多的采购,如果城内地方不够就把多余的泥炭存放在城外郊区的商务印书馆和仓库那里。刘账房对于王静辉的命令感到很纳闷:这么有钱的人了,怎么还在乎这点儿燃薪钱?
以现在王静辉的财力来说,开封首富还差得很远,但每个月从玻璃上的获利就超过十万贯,近期刊印热卖《太平御览》又使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如龙卷风一样狂赚七十万贯,估计朝廷指定在这里印刷的那两部书还会给王静辉带来近八十万贯的收入,这已使他提前进入身家百万贯的富豪行列了。王静辉心中暗自盘算了一番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按照米价来计算的话,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千万富翁了,就算他全部买木炭过冬所花的钱也不会使他有财政紧张的感觉,因为他越看那水力铅活字印刷机越是像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