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王静辉的心目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算这次他在楚州失败,他也会一个人来单干,现在大宋的高利贷水平是在是让他心惊胆战:最低便是四成,高的可以达到百分之二百,这样恐怖的利率远远超过了他的常识,在他的眼中这也是一项暴利行业,自己定在最低利率,其回报也是十分惊人的。况且银行的作用在王静辉的印象中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还可以对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要想使大宋富强兴盛,王静辉还需要很多工具和平台,而银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凭借着银行这个平台,尽量的隔绝官吏和百姓之间的经济来往。虽然在现在看来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利率似乎让商人阶层有些吃亏,但从长远看将利率维持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其实也在为保护商人自己。
王静辉曾经仔细研究过历史上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居然已经懂得用信用贷款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成长。这在他的眼中是十分惊奇的,要不是自己来自一千年后的时空,有着现代社会的经验,要不然在这方面还是赶不上王安石那超前的经济理论的,就更不用说司马光等保守派了。
司马光虽然在经济理论上的水平赶不上王安石,但司马光的一部《资治通鉴》几乎确立了中国人对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见解,他在历史上反对王安石变法正是建立在对帝国历史脉动地精确理解和把握之上地,所以他的反对代表了大多数。具有令人敬畏地力量。若不是神宗赵顼对王安石有着不一般的信任,王安石早就完蛋了。
颖王赵顼给自己的来信中提及司马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他地青苗法摇旗呐喊。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王静辉至少能够肯定司马光对自己的“试点”策略还是非常赞成的。对于这个将会在二十年之内叱咤大宋政坛的风云人物,虽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但其领导的史学派却是让王静辉从心底就非常敬重。况且司马光本人也是非常同意对大宋进行改革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开始的时候王安石,但对大局的把握和结果的预测使得司马光最终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对于这样地人,王静辉肯定是要结交的,以便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才是更加接近自己思路的人,相比王安石那个倔强的老头儿,司马光更适合跟自己合作,而王安石这个偏执狂还是尽量减少他的杀伤力,尽可能的让他做他的唐宋八大家更合适些。”王静辉心中默默地想到。
王静辉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历史的变化。他记得王安石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很快便由江宁府升任到翰林学士,然后到参知政事。而现在老丈人赵曙并没有像他儿子那样这么急躁,没有因为王安石滔天的声望和众多大臣的推荐而快速将他调入汴都开封的中枢机构,看样子王安石还要在江宁府待上一段时间了。
王静辉把赵顼最近地来信都在书房中整理了一下,分析了一下最近汴都开封最高层的动向后,除了自己那个便宜义夫宰辅韩琦的处境似乎不是很妙,其他的都还属于正常范围,不会影响英宗赵曙对他在楚州的信心。王静辉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取得成功。把楚州的政绩搞上去,便可以保持英宗赵曙和朝中重臣对自己的信心。王静辉现在的奢望很小,他知道王安石当年做不好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也不见得能够强到哪里去,对于青苗法能否在全国推广,他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他现在的目标便是发展新行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给大宋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并且为帝国庞大的厢军找饭碗,为财政节流。
“开源与节流并举才是王道,只要财政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才能更加温和。”想到这里王静辉心中也不禁叹了口气,自从参与改变历史进程后,他的心就一直很疲惫不堪,每天都尽心竭力的思考大宋的未来,但他的能力实在是很有限,面对历史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庞然大物,他已经不止一次在心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很不错,至少自己提供的各种方法一起上,居然能够缓解了大宋国内和国外的紧张气氛,历史到现在虽然还有些依稀的模样,但已经改变了太多,谁也没有办法预知下一步历史会走向何方。
在接到英宗赵曙批准王静辉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第四天,徐氏的李管事来到楚州拜访了王静辉。对于李管事的到来,王静辉十分惊讶:本来他写信给刘账房带上他培养的十八个会计人员和五十万贯资金南下楚州,准备用这些资金和人才作为成立银行的骨干,但没有想到刘账房没有来,倒是李管事替刘账房带着资金和人员到了楚州。
“珍泉兄,你怎么来了?刘先生呢?”在给李管事倒上一杯茶后,王静辉不解的问道。
李管事喝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改之,刘账房已经接到你的来信了,他一切都好,不过我们看过信后觉得你提到‘银行’的生意大有可为,现在徐氏有大量的资金无处使用,与其在那里堆放着发霉,还不如拿出来跟着你发财。在和徐老商议后,徐氏决定也跟进一把,刘账房年纪大了,所以便由我过来了!”
王静辉坐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银行’的生意可不好做啊!珍泉兄就不怕赔本吗?”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做生意会亏本?呵呵,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和徐老商量过了,徐氏这次出三十五万贯,如果可以往上加的话我这里就给徐老写信让他追加!”
李管事的话倒是让王静辉很纳闷:说是“银行”地生意。不如说成高利贷。两者之间现在还没有什么本质上地区别,但自己成立银行的利率可要比高利贷低多了。就这样地生意徐老还要插上一脚?如果说是加强两家的联盟,出个十万贯也够意思了,没有必要出这么多啊?!
看着王静辉那有些疑惑的神色,李管事说道:“改之。你可记得两家合办的粮店生意?现在已经发展成有十三家分店了,我们需要更多地粮食。当初在蔡、许两州买的土地所产的粮食已经渐渐的跟不上供应的速度,如果向别的粮商购进粮食,所花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前段日子你写的信中说成立银行吗?我们可以贷款给那些农民,如果他们到时候换不起债务的时候,就采用在蔡、许两州我们用过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耕种土地,多会儿还完贷款地本息再归还土地,这样既能按照你的意思来救助灾民,还可以让自己盈利了。那十五家粮店现在每个月都能够带来三万贯的收入。楚州这里的地可要比蔡、许两州好多了,到时候生意开展起来后,我们赚的钱更多!”
王静辉听后一时脑袋短路了,等他醒过味来后不禁大声赞道:“好!珍泉兄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他没有想到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还贷问题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解决,这样一来虽然谋利虽然少,但却避过了还贷难的问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很久前提出来地,自己居然没有想到。心中不禁赞叹李管事他们不愧为商场好手,居然联想这么丰富,自己空有领先他们千年的见识,但在这方面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他们的。
随即王静辉根据李管事的提醒,逐渐的完善了他心中“银行”的架构,它如果要胜任自己提出青苗法地要求。不仅要有充足的放贷基金,而且还要有粮食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银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像李管事那样把购买来的田地和粮店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担心粮食会积压在自己的手里。
“还积压呢?可以说整个北宋后期都是年年有灾,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现在便是国家的基础!尤其是历史上那次导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的那场大旱灾和蝗灾,如果搞不好便由自己承担了,所以粮食问题刻不容缓,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把农业银行的架构给确立起来,这对发展大宋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能够限制土地兼并……这么多好处就算没有人来愿意和自己成立银行,那自己也必须办起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王静辉现在最担心的便是天灾了,这个时代一场接一场的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降临在大宋的土地上,不断的削弱这个国家的根基,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问题,把粮价降下来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正如王静辉先前设想的那样,要那些高利贷和富商集资或独资建立银行的做法太困难了,除非运用行政手段,否则谁也不肯放弃这么大的利益,毕竟他们现在借贷出去的钱的利息是银行的两倍,更何况所得的三成中还要有一成归国家所有,他们当然不愿意吃这么大的亏。
不过好在在王静辉的号召下,楚州几个富商念在他发明榨油机和织布机让他们发家致富的情分上,还是筹资十万贯,与李管事带来的五十万贯合资建立了大宋第一家农业银行。这家银行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外,还有六个股东,每年按照股本分红利,管理主要由徐氏来做,其他股东派出查账人员来共同管理。
“虽然非常原始,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日子就看它自己慢慢走了。”王静辉看着兴国银行的牌匾,心中默默的想到。不过这是他第二次作弊了,第一次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产业来兴修水利,这次虽然主导资金不是王静辉的,但徐氏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次也算是作弊吧。
对于自己的“作弊”问题,王静辉心中也是颇为无奈。但产业是需要扶植地。单纯地高利贷虽说可以没收告贷者的产业。但能不能收回这还很难说,也不乏碰上血本无归或者逃债地。这也不是新鲜事。但王静辉和李管事的银行架构外表更像一家慈善机构,但其实有流通渠道的,没有亏本儿的风险,告贷者如果借钱后地第一年碰上灾害无力偿还。还可以继续告贷一次,如果不幸无力偿还,地产产权暂时归银行所有,还可以继续在土地上耕种,相当于银行的长工,直到可以还贷后,地产产权还可以赎回,这就相当于给农民一个盼头,除非点背到极点连续几年碰到大灾,否则没有可能还不了贷款的。而银行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平价粮食供应,通过流通系统来获得进一步的利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高利贷毕竟是有些有损阴德,朝廷肯定不会,甚至还会遭到打击;而银行相比之下更符合“圣人之道”,肯定会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如果在经营上能够取得很好的综合效益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榜样作用,会促使更多的商人选择银行而不是高利贷。从而步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王静辉相信自己可以等到获得理想结果地那一天。
兴国银行建立后,王静辉便开始着手在楚州境内推广青苗法了。事实上集中六十万贯资金在楚州这个鱼米之乡来实行青苗法,确实是有些过了,李管事甚至有些在埋怨王静辉为什么一上来便把楚州的水利工程搞得那么好,现在楚州的农民根本不用担心有旱灾和水灾的侵袭。所以单靠农民来贷款,有三十万贯就足矣了。
必须给剩下的三十万贯寻找资金出口,否则便形成浪费了。王静辉便把这些钱用在发展楚州经济上,这个时候由于他推行楚州进出“一税制”,使得过往楚州的商人大为增加,楚州境内各处主要城市都是各地来往的客商,所以客栈、酒楼的生意也就日益兴旺。王静辉便把这三十万贯投入到这方面,从厢军中再次选出一千人,由兴国银行提供贷款沿陆路主干道和运河修建客栈,这些厢军便转行做了客栈店小二。剩下没有贷出去地十五万贯留作镇库钱,以备不时之需。
大宋治平四年七月,身在皇宫内院的英宗赵曙和他的帝国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接到了一封令他们惊讶的掉下巴的信:启禀圣上,自臣出任楚州军州事以十个月有余,现在楚州被分流的厢军已达八千之余,现在余下地一万两千名厢军将会开垦兴修水利工程时所得的五万顷淤田,但由于淤田面积广阔,所以楚州厢军入不敷出。为了保证臣在楚州所实施的政策能够顺利进行,现臣恳请圣上能够从其他州县向楚州增添一万三千名厢军,每名厢军可开垦二十亩淤田,合计五十万亩,剩余二十五万余亩淤田可以或是就地出售,或是可以作为容纳厢军所用。另外臣建议能否让这些厢军去其额头刺字,准其转为百姓,也可以使他们变成真正的百姓以便安居乐业!
自驸马王静辉去年十月到楚州赴任后到现在近十个月来,这道奏章是他写给英宗赵曙最短的奏章,头一次在千字以内便解决问题,但这道驸马最短的奏章却是让英宗赵曙等人心中甚为吃惊。
大宋统治高层早就知道驸马王静辉到楚州赴任后,几乎不遗余力的裁汰厢军,两万厢军在半年内几乎让他裁掉一半,每年节省的军费粗略一算便以达七十万贯之巨,虽然相对大宋近五千万贯的巨额军费相比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这一次太让英宗赵曙高兴了,王静辉居然一下子便用水利工程的副产品——淤田一次便给两万五千厢军找到了新的饭碗。韩琦和富弼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是飞快的计算出最直接的好处——每年节约军费二百万贯!
两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大宋现在的茶税也不过才两百七十万贯而已,王静辉在楚州折腾了大半年,几乎给大宋财政又送了一个茶税,这怎能不让英宗赵曙等人欣喜若狂。现在大宋财政哪怕多出一百万贯,韩琦都可以好过上许多,现在王静辉在他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韩琦和英宗赵曙都在心中赞叹自己当初看对了人,不然自己现在恐怕会被大宋糟糕的财政逼得要跳河的。尤其是现在的韩琦虽然还是宰辅,但最近的日子实在是有些不好过,御史中丞王陶似乎阴魂不散一般老是挑他的刺,王静辉正是他最佳的外援。
要想使大宋富强兴盛,王静辉还需要很多工具和平台,而银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凭借着银行这个平台,尽量的隔绝官吏和百姓之间的经济来往。虽然在现在看来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利率似乎让商人阶层有些吃亏,但从长远看将利率维持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其实也在为保护商人自己。
王静辉曾经仔细研究过历史上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居然已经懂得用信用贷款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成长。这在他的眼中是十分惊奇的,要不是自己来自一千年后的时空,有着现代社会的经验,要不然在这方面还是赶不上王安石那超前的经济理论的,就更不用说司马光等保守派了。
司马光虽然在经济理论上的水平赶不上王安石,但司马光的一部《资治通鉴》几乎确立了中国人对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见解,他在历史上反对王安石变法正是建立在对帝国历史脉动地精确理解和把握之上地,所以他的反对代表了大多数。具有令人敬畏地力量。若不是神宗赵顼对王安石有着不一般的信任,王安石早就完蛋了。
颖王赵顼给自己的来信中提及司马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他地青苗法摇旗呐喊。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王静辉至少能够肯定司马光对自己的“试点”策略还是非常赞成的。对于这个将会在二十年之内叱咤大宋政坛的风云人物,虽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但其领导的史学派却是让王静辉从心底就非常敬重。况且司马光本人也是非常同意对大宋进行改革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开始的时候王安石,但对大局的把握和结果的预测使得司马光最终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对于这样地人,王静辉肯定是要结交的,以便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才是更加接近自己思路的人,相比王安石那个倔强的老头儿,司马光更适合跟自己合作,而王安石这个偏执狂还是尽量减少他的杀伤力,尽可能的让他做他的唐宋八大家更合适些。”王静辉心中默默地想到。
王静辉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历史的变化。他记得王安石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很快便由江宁府升任到翰林学士,然后到参知政事。而现在老丈人赵曙并没有像他儿子那样这么急躁,没有因为王安石滔天的声望和众多大臣的推荐而快速将他调入汴都开封的中枢机构,看样子王安石还要在江宁府待上一段时间了。
王静辉把赵顼最近地来信都在书房中整理了一下,分析了一下最近汴都开封最高层的动向后,除了自己那个便宜义夫宰辅韩琦的处境似乎不是很妙,其他的都还属于正常范围,不会影响英宗赵曙对他在楚州的信心。王静辉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取得成功。把楚州的政绩搞上去,便可以保持英宗赵曙和朝中重臣对自己的信心。王静辉现在的奢望很小,他知道王安石当年做不好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也不见得能够强到哪里去,对于青苗法能否在全国推广,他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他现在的目标便是发展新行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给大宋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并且为帝国庞大的厢军找饭碗,为财政节流。
“开源与节流并举才是王道,只要财政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才能更加温和。”想到这里王静辉心中也不禁叹了口气,自从参与改变历史进程后,他的心就一直很疲惫不堪,每天都尽心竭力的思考大宋的未来,但他的能力实在是很有限,面对历史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庞然大物,他已经不止一次在心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很不错,至少自己提供的各种方法一起上,居然能够缓解了大宋国内和国外的紧张气氛,历史到现在虽然还有些依稀的模样,但已经改变了太多,谁也没有办法预知下一步历史会走向何方。
在接到英宗赵曙批准王静辉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第四天,徐氏的李管事来到楚州拜访了王静辉。对于李管事的到来,王静辉十分惊讶:本来他写信给刘账房带上他培养的十八个会计人员和五十万贯资金南下楚州,准备用这些资金和人才作为成立银行的骨干,但没有想到刘账房没有来,倒是李管事替刘账房带着资金和人员到了楚州。
“珍泉兄,你怎么来了?刘先生呢?”在给李管事倒上一杯茶后,王静辉不解的问道。
李管事喝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改之,刘账房已经接到你的来信了,他一切都好,不过我们看过信后觉得你提到‘银行’的生意大有可为,现在徐氏有大量的资金无处使用,与其在那里堆放着发霉,还不如拿出来跟着你发财。在和徐老商议后,徐氏决定也跟进一把,刘账房年纪大了,所以便由我过来了!”
王静辉坐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银行’的生意可不好做啊!珍泉兄就不怕赔本吗?”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做生意会亏本?呵呵,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和徐老商量过了,徐氏这次出三十五万贯,如果可以往上加的话我这里就给徐老写信让他追加!”
李管事的话倒是让王静辉很纳闷:说是“银行”地生意。不如说成高利贷。两者之间现在还没有什么本质上地区别,但自己成立银行的利率可要比高利贷低多了。就这样地生意徐老还要插上一脚?如果说是加强两家的联盟,出个十万贯也够意思了,没有必要出这么多啊?!
看着王静辉那有些疑惑的神色,李管事说道:“改之。你可记得两家合办的粮店生意?现在已经发展成有十三家分店了,我们需要更多地粮食。当初在蔡、许两州买的土地所产的粮食已经渐渐的跟不上供应的速度,如果向别的粮商购进粮食,所花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前段日子你写的信中说成立银行吗?我们可以贷款给那些农民,如果他们到时候换不起债务的时候,就采用在蔡、许两州我们用过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耕种土地,多会儿还完贷款地本息再归还土地,这样既能按照你的意思来救助灾民,还可以让自己盈利了。那十五家粮店现在每个月都能够带来三万贯的收入。楚州这里的地可要比蔡、许两州好多了,到时候生意开展起来后,我们赚的钱更多!”
王静辉听后一时脑袋短路了,等他醒过味来后不禁大声赞道:“好!珍泉兄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他没有想到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还贷问题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解决,这样一来虽然谋利虽然少,但却避过了还贷难的问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很久前提出来地,自己居然没有想到。心中不禁赞叹李管事他们不愧为商场好手,居然联想这么丰富,自己空有领先他们千年的见识,但在这方面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他们的。
随即王静辉根据李管事的提醒,逐渐的完善了他心中“银行”的架构,它如果要胜任自己提出青苗法地要求。不仅要有充足的放贷基金,而且还要有粮食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银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像李管事那样把购买来的田地和粮店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担心粮食会积压在自己的手里。
“还积压呢?可以说整个北宋后期都是年年有灾,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现在便是国家的基础!尤其是历史上那次导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的那场大旱灾和蝗灾,如果搞不好便由自己承担了,所以粮食问题刻不容缓,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把农业银行的架构给确立起来,这对发展大宋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能够限制土地兼并……这么多好处就算没有人来愿意和自己成立银行,那自己也必须办起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王静辉现在最担心的便是天灾了,这个时代一场接一场的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降临在大宋的土地上,不断的削弱这个国家的根基,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问题,把粮价降下来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正如王静辉先前设想的那样,要那些高利贷和富商集资或独资建立银行的做法太困难了,除非运用行政手段,否则谁也不肯放弃这么大的利益,毕竟他们现在借贷出去的钱的利息是银行的两倍,更何况所得的三成中还要有一成归国家所有,他们当然不愿意吃这么大的亏。
不过好在在王静辉的号召下,楚州几个富商念在他发明榨油机和织布机让他们发家致富的情分上,还是筹资十万贯,与李管事带来的五十万贯合资建立了大宋第一家农业银行。这家银行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外,还有六个股东,每年按照股本分红利,管理主要由徐氏来做,其他股东派出查账人员来共同管理。
“虽然非常原始,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日子就看它自己慢慢走了。”王静辉看着兴国银行的牌匾,心中默默的想到。不过这是他第二次作弊了,第一次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产业来兴修水利,这次虽然主导资金不是王静辉的,但徐氏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次也算是作弊吧。
对于自己的“作弊”问题,王静辉心中也是颇为无奈。但产业是需要扶植地。单纯地高利贷虽说可以没收告贷者的产业。但能不能收回这还很难说,也不乏碰上血本无归或者逃债地。这也不是新鲜事。但王静辉和李管事的银行架构外表更像一家慈善机构,但其实有流通渠道的,没有亏本儿的风险,告贷者如果借钱后地第一年碰上灾害无力偿还。还可以继续告贷一次,如果不幸无力偿还,地产产权暂时归银行所有,还可以继续在土地上耕种,相当于银行的长工,直到可以还贷后,地产产权还可以赎回,这就相当于给农民一个盼头,除非点背到极点连续几年碰到大灾,否则没有可能还不了贷款的。而银行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平价粮食供应,通过流通系统来获得进一步的利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高利贷毕竟是有些有损阴德,朝廷肯定不会,甚至还会遭到打击;而银行相比之下更符合“圣人之道”,肯定会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如果在经营上能够取得很好的综合效益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榜样作用,会促使更多的商人选择银行而不是高利贷。从而步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王静辉相信自己可以等到获得理想结果地那一天。
兴国银行建立后,王静辉便开始着手在楚州境内推广青苗法了。事实上集中六十万贯资金在楚州这个鱼米之乡来实行青苗法,确实是有些过了,李管事甚至有些在埋怨王静辉为什么一上来便把楚州的水利工程搞得那么好,现在楚州的农民根本不用担心有旱灾和水灾的侵袭。所以单靠农民来贷款,有三十万贯就足矣了。
必须给剩下的三十万贯寻找资金出口,否则便形成浪费了。王静辉便把这些钱用在发展楚州经济上,这个时候由于他推行楚州进出“一税制”,使得过往楚州的商人大为增加,楚州境内各处主要城市都是各地来往的客商,所以客栈、酒楼的生意也就日益兴旺。王静辉便把这三十万贯投入到这方面,从厢军中再次选出一千人,由兴国银行提供贷款沿陆路主干道和运河修建客栈,这些厢军便转行做了客栈店小二。剩下没有贷出去地十五万贯留作镇库钱,以备不时之需。
大宋治平四年七月,身在皇宫内院的英宗赵曙和他的帝国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接到了一封令他们惊讶的掉下巴的信:启禀圣上,自臣出任楚州军州事以十个月有余,现在楚州被分流的厢军已达八千之余,现在余下地一万两千名厢军将会开垦兴修水利工程时所得的五万顷淤田,但由于淤田面积广阔,所以楚州厢军入不敷出。为了保证臣在楚州所实施的政策能够顺利进行,现臣恳请圣上能够从其他州县向楚州增添一万三千名厢军,每名厢军可开垦二十亩淤田,合计五十万亩,剩余二十五万余亩淤田可以或是就地出售,或是可以作为容纳厢军所用。另外臣建议能否让这些厢军去其额头刺字,准其转为百姓,也可以使他们变成真正的百姓以便安居乐业!
自驸马王静辉去年十月到楚州赴任后到现在近十个月来,这道奏章是他写给英宗赵曙最短的奏章,头一次在千字以内便解决问题,但这道驸马最短的奏章却是让英宗赵曙等人心中甚为吃惊。
大宋统治高层早就知道驸马王静辉到楚州赴任后,几乎不遗余力的裁汰厢军,两万厢军在半年内几乎让他裁掉一半,每年节省的军费粗略一算便以达七十万贯之巨,虽然相对大宋近五千万贯的巨额军费相比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这一次太让英宗赵曙高兴了,王静辉居然一下子便用水利工程的副产品——淤田一次便给两万五千厢军找到了新的饭碗。韩琦和富弼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是飞快的计算出最直接的好处——每年节约军费二百万贯!
两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大宋现在的茶税也不过才两百七十万贯而已,王静辉在楚州折腾了大半年,几乎给大宋财政又送了一个茶税,这怎能不让英宗赵曙等人欣喜若狂。现在大宋财政哪怕多出一百万贯,韩琦都可以好过上许多,现在王静辉在他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韩琦和英宗赵曙都在心中赞叹自己当初看对了人,不然自己现在恐怕会被大宋糟糕的财政逼得要跳河的。尤其是现在的韩琦虽然还是宰辅,但最近的日子实在是有些不好过,御史中丞王陶似乎阴魂不散一般老是挑他的刺,王静辉正是他最佳的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