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无道,即令入宗,克承先帝之祧,昭绪祖宗之嗣,更名为旦。宣长乐公主往紫宸殿觐见。”
作者有话要说: 你们没有看错,独孤绍说的是“克承先帝之祧”,也就是以孙为子,是唐人受胡俗(待考)影响下而颇风行的一种习俗,但是如同封父亲的女人为皇后一样,是一种士大夫不大认同的行为。
然而历史上王皇后出身士族,却主动把先帝的女人从寺庙里接出来送给皇帝。则天直到一步一步封为昭仪,都几乎没有受到大臣反对,直到皇帝想要以废后为突破口打破大臣独揽朝政的局面才引发强烈争议,其中关键乃们可以自己想~
总之唐无节臣,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公允。
第176章 所求
母亲初设木兰骑时,队伍正骑不过数十人,选骑百余人,如今却已有了整整什队一百名正骑,三百余选骑。独孤绍带了一队正骑来,又与斛律多宝的一队汇合,其中四人穿着绢布衣裙,抬了一顶腰舆,余人皆是内穿胡服,外披绢甲,配长刀,着短靴,赳赳而立,气势竟不输千牛卫。
独孤绍让我坐上腰舆,自己按了刀,带人护卫在侧,临走时似是不经意地回头瞥了崔明德一眼,问她:“崔二去么?”
崔明德没有回答,却径自起身,小步快走到队伍后面,独孤绍便挥挥手,人从抬起腰舆,快步向紫宸殿去,她自己则落后几步,缀在腰舆之后、崔明德之前。
承香殿与紫宸殿相去不甚远,然而此刻宫中处处岗哨,严防警戒,独孤绍一行又都带着刀,因此我们一路走走停停,颇费了些时间。
我趁着这时间想了许多许多:如今的形势、母亲的心思、宰臣的立场、朝中的风向……自我想起韦欢留京的事以来,这些情势便已被我琢磨过无数遍,到如今立的虽是奉节而非守礼,然而母亲的盘算,总是一般。
可惜正是因这些事已被我琢磨过无数遍,思虑太多,反倒更显得千丝万缕,漫无头绪。
眼看紫宸殿就在近前,我不由自主地便捏紧了拳,转头看了崔明德一眼,下舆时慢慢靠过去,又问了她一遍:“若无万全之法,那么…搏一搏的法子呢?”已是绝望到了极处,人反倒冷静下来,想了想,又道:“我并非要照着去做,只是万一阿欢也愿意留下来…”
崔明德看了我一眼,低声道:“你觉得以她的性子,会甘冒大险留在京中,还是远走避祸以图将来?”
我知道她的意思,以韦欢这样趋利避害的天性,若真让她自己选,十之八九会选择随李睿之国,可是想起那一日她答应与我天长地久,我却又不由自主地生出些许希冀——既然那日她愿意冒风险答应同我在一起,那今日她会不会也愿意……冒险和我在一起呢?
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很自私。可是我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人。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我所想的,竟不是怎样才是为她好,而是…她到底愿意为我做到什么地步。幸而我竟还未自私到底,未等崔明德回话,便咬牙忍心地阻止她:“不要告诉我了,让她…走罢。”
已有内侍出来引我,我闭了闭眼,刚要提裙入内,崔明德扯住我,待我回头,轻轻开口,吐出“制衡”二字。
我如醍醐灌顶,骤然省悟,然而省悟过后,反倒觉此中抉择,越是艰难了。心不在焉地随人入内,但见裴炎、刘祎之、刘懿之、元万顷等几位近臣在帘外,婉儿、团儿、阿青、贺娄氏等几位尚宫及数名乳母在内,母亲则抱着奉节高坐在御座之上。
大臣们见我进来,都躬身向母亲告辞,母亲点点头,吩咐高延福送他们出去,再转头时才将奉节举高一些:“太平,来见过三郎。”
我一瞬间便明白母亲重排了先帝皇子的齿序,这事祖母也做过,父亲本是排行第九,因是祖母第三子,所以一直被唤作“三郎”,现在母亲也有样学样,将新认的儿子奉节,或者说李旦,认作了三郎。
历史兜兜转转,无论开始扭曲到了何处,现在到底又转了回来,若是如此,我这穿越的长乐公主,与从前那个太平公主,是不是…也有一样的下场?韦欢这位韦皇后,是不是也会如从前那个历史里的韦皇后一样?老天莫名其妙地让我穿越,到底是为了什么?我重新活着这一世,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到这里,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公主,看上自己的嫂子,与她发展一段畸恋,最后两人都不得善终么?
我突然觉得,自己两辈子的人生都只不过是老天随手开的一个玩笑。李太平这个人,前世便轻若鸿毛,今世亦不过可有可无。
历史需要武则天有一个女儿,于是她就有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可以是我,可以是别人,可以是另一个时空的太平公主,也可以是这个时空的长乐公主,至于这位公主的性情样貌,志向理想,则根本不重要。
历史也需要大唐有一位韦皇后,不管是前世那位唐中宗的皇后,还是这一世李睿的正妻,于是就有了韦玄贞之女韦氏,不管这韦氏到底排行第几,叫什么名字,只要她是一位韦氏,随着武则天那位同样符号化的儿子远去外地、历经苦难,苦尽甘来后又专恣弄权、自取灭亡的韦氏。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憎怨恨,根本就不重要。连我们到底是去是留,是死是活,也根本就不重要。
我木然地跪下去,缓慢地对着母亲和李旦一礼。母亲没有马上叫我起身,而是抱着李旦一步一步地走到我身前,蹲身下来,让一岁的李旦站在我面前:“叫阿姊。”
李旦发出一阵含糊不清的叫声,随即咯咯地笑起来,伸手去拔我头上的珠钗,母亲赶紧阻止他,:“不要欺负你阿姊。”将李旦交到乳母手里,牵着我的手让我起来,摸了摸我的脸,温和地问:“吓坏了罢?如今没事了。”
我摇摇头,又点点头,轻声问她:“六…二郎今日便走?”
母亲转头看着乳母逗弄李旦,好一会才道:“已叫人收拾准备,日落之前,便送他出城。”
至少李睿还封了个郡王,有行李可收,有妻儿相随,比起去年李晟走时实在要好多了。阿欢的处境,比她在京中所能有的,也要好多了。
我垂了眼看自己的手,恍惚中掌心和指尖都似发起了热,像是握着另一人的手一般——我曾朝夕不离地握过她的手,在短短的、不到一年之前。记忆中她手的触感还新,她身上的香气也似未远去,连我周身未彻底消散的酸痛中都还留着她的味道,可她已要离我而去了,在远远的千里之外,不知是偏僻还是繁华的地方。
她会受着当地官府的监视,和她并不喜欢的丈夫朝夕相对,养育着并非她自己亲生的儿子,或许还有她丈夫在当地新纳的
作者有话要说: 你们没有看错,独孤绍说的是“克承先帝之祧”,也就是以孙为子,是唐人受胡俗(待考)影响下而颇风行的一种习俗,但是如同封父亲的女人为皇后一样,是一种士大夫不大认同的行为。
然而历史上王皇后出身士族,却主动把先帝的女人从寺庙里接出来送给皇帝。则天直到一步一步封为昭仪,都几乎没有受到大臣反对,直到皇帝想要以废后为突破口打破大臣独揽朝政的局面才引发强烈争议,其中关键乃们可以自己想~
总之唐无节臣,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公允。
第176章 所求
母亲初设木兰骑时,队伍正骑不过数十人,选骑百余人,如今却已有了整整什队一百名正骑,三百余选骑。独孤绍带了一队正骑来,又与斛律多宝的一队汇合,其中四人穿着绢布衣裙,抬了一顶腰舆,余人皆是内穿胡服,外披绢甲,配长刀,着短靴,赳赳而立,气势竟不输千牛卫。
独孤绍让我坐上腰舆,自己按了刀,带人护卫在侧,临走时似是不经意地回头瞥了崔明德一眼,问她:“崔二去么?”
崔明德没有回答,却径自起身,小步快走到队伍后面,独孤绍便挥挥手,人从抬起腰舆,快步向紫宸殿去,她自己则落后几步,缀在腰舆之后、崔明德之前。
承香殿与紫宸殿相去不甚远,然而此刻宫中处处岗哨,严防警戒,独孤绍一行又都带着刀,因此我们一路走走停停,颇费了些时间。
我趁着这时间想了许多许多:如今的形势、母亲的心思、宰臣的立场、朝中的风向……自我想起韦欢留京的事以来,这些情势便已被我琢磨过无数遍,到如今立的虽是奉节而非守礼,然而母亲的盘算,总是一般。
可惜正是因这些事已被我琢磨过无数遍,思虑太多,反倒更显得千丝万缕,漫无头绪。
眼看紫宸殿就在近前,我不由自主地便捏紧了拳,转头看了崔明德一眼,下舆时慢慢靠过去,又问了她一遍:“若无万全之法,那么…搏一搏的法子呢?”已是绝望到了极处,人反倒冷静下来,想了想,又道:“我并非要照着去做,只是万一阿欢也愿意留下来…”
崔明德看了我一眼,低声道:“你觉得以她的性子,会甘冒大险留在京中,还是远走避祸以图将来?”
我知道她的意思,以韦欢这样趋利避害的天性,若真让她自己选,十之八九会选择随李睿之国,可是想起那一日她答应与我天长地久,我却又不由自主地生出些许希冀——既然那日她愿意冒风险答应同我在一起,那今日她会不会也愿意……冒险和我在一起呢?
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很自私。可是我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人。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我所想的,竟不是怎样才是为她好,而是…她到底愿意为我做到什么地步。幸而我竟还未自私到底,未等崔明德回话,便咬牙忍心地阻止她:“不要告诉我了,让她…走罢。”
已有内侍出来引我,我闭了闭眼,刚要提裙入内,崔明德扯住我,待我回头,轻轻开口,吐出“制衡”二字。
我如醍醐灌顶,骤然省悟,然而省悟过后,反倒觉此中抉择,越是艰难了。心不在焉地随人入内,但见裴炎、刘祎之、刘懿之、元万顷等几位近臣在帘外,婉儿、团儿、阿青、贺娄氏等几位尚宫及数名乳母在内,母亲则抱着奉节高坐在御座之上。
大臣们见我进来,都躬身向母亲告辞,母亲点点头,吩咐高延福送他们出去,再转头时才将奉节举高一些:“太平,来见过三郎。”
我一瞬间便明白母亲重排了先帝皇子的齿序,这事祖母也做过,父亲本是排行第九,因是祖母第三子,所以一直被唤作“三郎”,现在母亲也有样学样,将新认的儿子奉节,或者说李旦,认作了三郎。
历史兜兜转转,无论开始扭曲到了何处,现在到底又转了回来,若是如此,我这穿越的长乐公主,与从前那个太平公主,是不是…也有一样的下场?韦欢这位韦皇后,是不是也会如从前那个历史里的韦皇后一样?老天莫名其妙地让我穿越,到底是为了什么?我重新活着这一世,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到这里,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公主,看上自己的嫂子,与她发展一段畸恋,最后两人都不得善终么?
我突然觉得,自己两辈子的人生都只不过是老天随手开的一个玩笑。李太平这个人,前世便轻若鸿毛,今世亦不过可有可无。
历史需要武则天有一个女儿,于是她就有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可以是我,可以是别人,可以是另一个时空的太平公主,也可以是这个时空的长乐公主,至于这位公主的性情样貌,志向理想,则根本不重要。
历史也需要大唐有一位韦皇后,不管是前世那位唐中宗的皇后,还是这一世李睿的正妻,于是就有了韦玄贞之女韦氏,不管这韦氏到底排行第几,叫什么名字,只要她是一位韦氏,随着武则天那位同样符号化的儿子远去外地、历经苦难,苦尽甘来后又专恣弄权、自取灭亡的韦氏。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憎怨恨,根本就不重要。连我们到底是去是留,是死是活,也根本就不重要。
我木然地跪下去,缓慢地对着母亲和李旦一礼。母亲没有马上叫我起身,而是抱着李旦一步一步地走到我身前,蹲身下来,让一岁的李旦站在我面前:“叫阿姊。”
李旦发出一阵含糊不清的叫声,随即咯咯地笑起来,伸手去拔我头上的珠钗,母亲赶紧阻止他,:“不要欺负你阿姊。”将李旦交到乳母手里,牵着我的手让我起来,摸了摸我的脸,温和地问:“吓坏了罢?如今没事了。”
我摇摇头,又点点头,轻声问她:“六…二郎今日便走?”
母亲转头看着乳母逗弄李旦,好一会才道:“已叫人收拾准备,日落之前,便送他出城。”
至少李睿还封了个郡王,有行李可收,有妻儿相随,比起去年李晟走时实在要好多了。阿欢的处境,比她在京中所能有的,也要好多了。
我垂了眼看自己的手,恍惚中掌心和指尖都似发起了热,像是握着另一人的手一般——我曾朝夕不离地握过她的手,在短短的、不到一年之前。记忆中她手的触感还新,她身上的香气也似未远去,连我周身未彻底消散的酸痛中都还留着她的味道,可她已要离我而去了,在远远的千里之外,不知是偏僻还是繁华的地方。
她会受着当地官府的监视,和她并不喜欢的丈夫朝夕相对,养育着并非她自己亲生的儿子,或许还有她丈夫在当地新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