眯眯地看崔明德,她竟难得地红了脸,虽只是极快极薄地一下,稍不留神还以为是天热所致,独孤绍也瞥见了这一下,忽地也红了脸,她回都已有些时候,多做文职,肌肤已白回去一大半,这一下便甚醒目,自额至颐,都变作晶莹的粉,粉中还透出一股小小的油色,我才注意到这厮竟搽了脂粉,再回头看崔明德时,她也淡淡地化了妆,不过化了与不化几乎没什么差别,出过汗的地方甚而比未出汗的地方更白。
我生出一股微妙的感觉,笑向独孤绍道:“看来上回蹴鞠,十六娘和二娘都甚尽兴。”
独孤绍不解道:“你不是也在么?”崔明德将她手一搭,她便明白过来,露出些耐人寻味的笑:“尽兴,尽兴,下回还要蹴鞠,或是打球,只管叫我,我一定去。”
崔明德抿嘴道:“先谈正事罢——独孤祭酒久在西疆,于吐蕃之事想必十分熟稔,不知于契丹又如何?”
独孤绍说正事时便正经了:“我虽在西疆,诸胡、夷之部,却也多有留心。契丹本是东胡族人,其祖先被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在今之营州附近居处。内有部族,大小不一,并无极严的尊卑长上之分,每一定期,部族间公推强有力者为尊,领导诸部,曰大贺氏。先唐太宗时大贺窟哥内附,是为李尽忠之祖父,孙万荣之祖孙敖曹亦为一部酋长,受朝廷封赐。万荣以祖荫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爵永乐县公。”
今日前来的人,于军事多少都有涉猎,这解释其实纯是说给我听的,我亦知此理,正色凝神,见独孤绍又随手取了一张纸来,随手便画出了边疆地形:“部族其大者有八部,居峭落、弹汗等九州,营州、辽州等地亦有内附之民。此次举兵之李尽忠,主要督此八部军事,然前往归附之民,远胜此八部,军报中号为十万,以我观之,当在五、六万间,能力战之兵,恐怕又未及此数——不过我军一败,只恐贼酋声势益大,归附之人益多。”
说话间崔秀等人亦依次前来,崔秀与骆逢春已是相熟,见我们在此商讨,略一招呼,便自然而然围在独孤绍所画之图侧,郑元一年纪其实比我还大几岁,只因辈分低,所以略有些拘束,他本是郑博再从祖父之曾孙,郑休远之再从侄,郑博丧礼时,诸族人要么避而不至、至则讳莫如深,要么虚情假意、攀缘未已,唯有他不但依礼前来,且举止得体、不卑不亢,因此入了宋佛佑的眼,次后筑造坟茔等事,我意在属托郑氏族人,宋佛佑便向我举荐了他,我见他办事一板一眼、绝有条理,常以府中细务委之,待他制科出来,又荐给母亲,先做到了考功郎,现今迁入春官,选了一部郎中,与柳厚德同僚——崔秀和骆逢春因崔明德和独孤绍之故,已有些相熟,郑元一与他们并无来往,崔明德提议商榷时并未提到他,是我将他加在里面的,此刻亦格外和蔼:“这两位是鸾台崔玉甫,是崔尚宫之族叔,夏官骆新恩,独孤祭酒之妹婿。”又向他们道:“这是郑三十七郎元一。”
彼此介绍一番,再议起此事时便自在许多,因只有独孤绍和骆逢春曾上过沙场,尤其独孤绍独领过一军,便以她为主:“吐蕃历次入寇,多掠数州,甚而攻城克镇,此次却只至凉州城外,未攻城而走,我观其中,必有隐情。”
崔秀与崔明德对视一眼,同时道:“突厥。”
独孤绍点头:“朝廷在西、北经营多年,边贸既盛,又有常备精兵,突厥止息,吐蕃蛰伏,突然入寇,且又在契丹作乱之时,若是出于偶然倒还罢了,若是这些胡夷之间各有联络…”
崔秀眯了眼道:“东有契丹,西有吐蕃,东西之间,乃是…突厥。”
骆逢春悚然道:“突厥自先帝之后,十数年间一蹶不振,若是复起,再与吐蕃、契丹联合,必成大患。”
崔明德道:“然则正如十六娘所说,朝廷在西北已经营多年,吐蕃亦未曾大举攻城,首要之患,还在契丹。”
独孤绍颦蹙颔首:“此次败于契丹,虽是因诸将贪功冒进,朝廷委任也有所失,区区数万部民,据一州之地,若专任一将,将数万人马,趁契丹兵疲马乏,或剿或围,轻而易举。然而朝廷却派出了二十八员将领,彼此品级仿佛,资历相近,还涉右金吾卫、左鹰扬卫、左威卫等数卫之兵…此将不相统属,令不出一心,如何能不明争暗斗、贪功冒进?”
我不自觉地与崔明德对视一眼,我们二人自然知道为何会派出这么多将领——朝中派系争斗日烈,如剿平契丹这样“唾手可得”的军功,当然人人争夺,而母亲两面都不放心,自然也要安排自己信重之人,一场单纯的行军变成了复杂的平衡游戏,结果导致了此次大败。若果如柳厚德所言,恐怕这行军的后果也足以成为一项政治筹码,我很怀疑朝臣们到底关心疆土、域民更多一些,还是派系荣辱更多一些——崔明德垂下眼,淡淡道:“事已至此,我们当思来日之应对,以免陛下问起时对答不及,至于往日之功罪,自有陛下圣断。”
独孤绍蹙眉道:“来日之应对,无非是再举兵克之。”
崔明德道:“以诸君之见,当以何人为将呢?”
这问题其实不难,前次行军,因众人都以为易事,派遣的都是资历一般的将军,甚而有许多从未领过兵的士人相随,与其说是征讨,不如说是一场镀金大会,这次行军,必当更加慎重,最好派出有资历的名将,朝中名将就那么几位,除去年老的、生病的、不能令母亲安心的,剩下的可想而知,其实特地为这事将这么多人叫来商讨,本身有些多余,毕竟而今我所与者,还是以政事为多,我的目的,一是想形成议事的定例,使更多的人能与我商讨大事,而非仅限于崔明德和独孤绍,二则是想将郑元一引入核心。
说来讽刺,于我而言,郑博活着的时候是个困扰,死了之后,却反而是个极好的招牌。只要我一日还以为郑博守节的名义守着寡,荥阳郑氏便是我的亲戚,我可以名正言顺地与郑氏族人来往,他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上门来打秋风、求官职。
我默默地转头去看郑元一,他蹙眉想了半天,甚是谨慎地道:“元一以为,可推左卫大将军王公?”
左卫大将军王孝杰熟知边事,与唐休璟一道收复安西,卓有功勋,他的确是个好选择。我微微颔首,又看骆逢春,他是武人,并不甚通朝事,只道:“征讨契丹的大将为谁,某不敢说,然右卫中郎将薛鼎,为人沉稳有韬略,可为子将,往边疆效力。归德郎将敬永业,亦是骁勇善战之人,某以为此二人可随军出征。某亦愿为国效力。”
敬永业这名字有些熟悉,我想了一想,不觉一怔:“他曾任…冀王府队正。”
骆逢春
我生出一股微妙的感觉,笑向独孤绍道:“看来上回蹴鞠,十六娘和二娘都甚尽兴。”
独孤绍不解道:“你不是也在么?”崔明德将她手一搭,她便明白过来,露出些耐人寻味的笑:“尽兴,尽兴,下回还要蹴鞠,或是打球,只管叫我,我一定去。”
崔明德抿嘴道:“先谈正事罢——独孤祭酒久在西疆,于吐蕃之事想必十分熟稔,不知于契丹又如何?”
独孤绍说正事时便正经了:“我虽在西疆,诸胡、夷之部,却也多有留心。契丹本是东胡族人,其祖先被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在今之营州附近居处。内有部族,大小不一,并无极严的尊卑长上之分,每一定期,部族间公推强有力者为尊,领导诸部,曰大贺氏。先唐太宗时大贺窟哥内附,是为李尽忠之祖父,孙万荣之祖孙敖曹亦为一部酋长,受朝廷封赐。万荣以祖荫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爵永乐县公。”
今日前来的人,于军事多少都有涉猎,这解释其实纯是说给我听的,我亦知此理,正色凝神,见独孤绍又随手取了一张纸来,随手便画出了边疆地形:“部族其大者有八部,居峭落、弹汗等九州,营州、辽州等地亦有内附之民。此次举兵之李尽忠,主要督此八部军事,然前往归附之民,远胜此八部,军报中号为十万,以我观之,当在五、六万间,能力战之兵,恐怕又未及此数——不过我军一败,只恐贼酋声势益大,归附之人益多。”
说话间崔秀等人亦依次前来,崔秀与骆逢春已是相熟,见我们在此商讨,略一招呼,便自然而然围在独孤绍所画之图侧,郑元一年纪其实比我还大几岁,只因辈分低,所以略有些拘束,他本是郑博再从祖父之曾孙,郑休远之再从侄,郑博丧礼时,诸族人要么避而不至、至则讳莫如深,要么虚情假意、攀缘未已,唯有他不但依礼前来,且举止得体、不卑不亢,因此入了宋佛佑的眼,次后筑造坟茔等事,我意在属托郑氏族人,宋佛佑便向我举荐了他,我见他办事一板一眼、绝有条理,常以府中细务委之,待他制科出来,又荐给母亲,先做到了考功郎,现今迁入春官,选了一部郎中,与柳厚德同僚——崔秀和骆逢春因崔明德和独孤绍之故,已有些相熟,郑元一与他们并无来往,崔明德提议商榷时并未提到他,是我将他加在里面的,此刻亦格外和蔼:“这两位是鸾台崔玉甫,是崔尚宫之族叔,夏官骆新恩,独孤祭酒之妹婿。”又向他们道:“这是郑三十七郎元一。”
彼此介绍一番,再议起此事时便自在许多,因只有独孤绍和骆逢春曾上过沙场,尤其独孤绍独领过一军,便以她为主:“吐蕃历次入寇,多掠数州,甚而攻城克镇,此次却只至凉州城外,未攻城而走,我观其中,必有隐情。”
崔秀与崔明德对视一眼,同时道:“突厥。”
独孤绍点头:“朝廷在西、北经营多年,边贸既盛,又有常备精兵,突厥止息,吐蕃蛰伏,突然入寇,且又在契丹作乱之时,若是出于偶然倒还罢了,若是这些胡夷之间各有联络…”
崔秀眯了眼道:“东有契丹,西有吐蕃,东西之间,乃是…突厥。”
骆逢春悚然道:“突厥自先帝之后,十数年间一蹶不振,若是复起,再与吐蕃、契丹联合,必成大患。”
崔明德道:“然则正如十六娘所说,朝廷在西北已经营多年,吐蕃亦未曾大举攻城,首要之患,还在契丹。”
独孤绍颦蹙颔首:“此次败于契丹,虽是因诸将贪功冒进,朝廷委任也有所失,区区数万部民,据一州之地,若专任一将,将数万人马,趁契丹兵疲马乏,或剿或围,轻而易举。然而朝廷却派出了二十八员将领,彼此品级仿佛,资历相近,还涉右金吾卫、左鹰扬卫、左威卫等数卫之兵…此将不相统属,令不出一心,如何能不明争暗斗、贪功冒进?”
我不自觉地与崔明德对视一眼,我们二人自然知道为何会派出这么多将领——朝中派系争斗日烈,如剿平契丹这样“唾手可得”的军功,当然人人争夺,而母亲两面都不放心,自然也要安排自己信重之人,一场单纯的行军变成了复杂的平衡游戏,结果导致了此次大败。若果如柳厚德所言,恐怕这行军的后果也足以成为一项政治筹码,我很怀疑朝臣们到底关心疆土、域民更多一些,还是派系荣辱更多一些——崔明德垂下眼,淡淡道:“事已至此,我们当思来日之应对,以免陛下问起时对答不及,至于往日之功罪,自有陛下圣断。”
独孤绍蹙眉道:“来日之应对,无非是再举兵克之。”
崔明德道:“以诸君之见,当以何人为将呢?”
这问题其实不难,前次行军,因众人都以为易事,派遣的都是资历一般的将军,甚而有许多从未领过兵的士人相随,与其说是征讨,不如说是一场镀金大会,这次行军,必当更加慎重,最好派出有资历的名将,朝中名将就那么几位,除去年老的、生病的、不能令母亲安心的,剩下的可想而知,其实特地为这事将这么多人叫来商讨,本身有些多余,毕竟而今我所与者,还是以政事为多,我的目的,一是想形成议事的定例,使更多的人能与我商讨大事,而非仅限于崔明德和独孤绍,二则是想将郑元一引入核心。
说来讽刺,于我而言,郑博活着的时候是个困扰,死了之后,却反而是个极好的招牌。只要我一日还以为郑博守节的名义守着寡,荥阳郑氏便是我的亲戚,我可以名正言顺地与郑氏族人来往,他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上门来打秋风、求官职。
我默默地转头去看郑元一,他蹙眉想了半天,甚是谨慎地道:“元一以为,可推左卫大将军王公?”
左卫大将军王孝杰熟知边事,与唐休璟一道收复安西,卓有功勋,他的确是个好选择。我微微颔首,又看骆逢春,他是武人,并不甚通朝事,只道:“征讨契丹的大将为谁,某不敢说,然右卫中郎将薛鼎,为人沉稳有韬略,可为子将,往边疆效力。归德郎将敬永业,亦是骁勇善战之人,某以为此二人可随军出征。某亦愿为国效力。”
敬永业这名字有些熟悉,我想了一想,不觉一怔:“他曾任…冀王府队正。”
骆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