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一道二僧
日落时分,夕阳在峰峦起伏的天际轮廓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辉,轻云飘荡远逝长江外,洁白的云朵也染上了落日的颜色,金言格所建筑的庄园,在群山环抱的幽谷中,呈现一片云蒸霞蔚。
离渊与方文正站在兴恶桥前,正在谈论着,左边是镀上落日金驿的葱翠山峦,右边是映染夕阳霞光的飘云幽谷,离渊方文二人虽然谈论行恶桥的事情,不过二者皆非寻常人,思绪仍是分出来注意着前方的来客。
以二人的能力,不出任何意外的话,二人自然可以发现有人靠近,此时听到前方略显幼稚的回答声音,离渊与那方文脸上尽皆表现出一种惊异,说话之人竟然可以在二人不知觉间,走到眼前的三人之间。
那么这说话之人的能力一定在离渊方文二人之上,至少秘法修为远远比离渊更为卓越。
迟疑之下,离渊顺着声音望去,之间不远处的河堤下,走来三个人影,细看之下离渊不由得脸上苦笑,来者并非一人,而是三个风尘仆仆的人影,正是两僧一道,
站在左边的道士,高冠紫面,一身淡青色长袍及第,背后则是背负着一把紫金色的金符短剑,正是丰虚道长本人,而那把紫金色短剑离渊也并不陌生,曾经在于岩修对敌时,丰虚道长斩杀岩修的成名法器----紫蚨剑。
而站在最中间的僧人最引人注目,竟是一名小和尚,这和尚看上去也就十六、七岁,与夏达的年龄看上去也相差无几,和尚小圆脸红扑扑粉嘟嘟,神情稚气未脱,然而头上却有十二个戒疤,竟是个已受俱足戒的僧人,在佛教之中更是德行崇高的和尚。
方文方才说,丰虚道长会带高人赶来,难道就是指这个小和尚吗?
至于站在小和尚右边的僧人,则是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老法师,面容如珠玉一般,略显黑幽,眉毛尽皆须白,铮青的头皮同样是十二个戒疤,胸前挂着一串新月菩提念珠,被把摩的已经相当光润。老僧人身上穿的灰色僧衣倒是挺干净,颜色灰不溜丢发青发白,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当真属于苦行僧一类!
年轻小和尚背后挎着一个大大的布袋,年老和尚走路时则是左手托钵,是三个套在一起的铜钵,傍晚时分天气也多少有点冷,老和尚不戴手套,空手托着金属器物,看着也是挺冻人的,如此这般。
不过方文似乎早已知晓贵客是谁?离渊斜瞥了一眼方文,却见到他仍站在那里望着行恶桥毫无反应。
刚才说话的人,听语气清俊幼稚,显然是最中央的小和尚,此刻那小和尚已经走上高坡,大步迈过行恶桥,没有半分犹豫,而丰虚道长以及那老和尚则是落后小和尚一步,脸带笑意的跟在后边。
那小和尚赶路时,显然走的有些热,还伸手擦了擦光头上的汗,傍晚的夕阳映照着见小和尚的脑袋,显出一份另外的色彩,夕阳斜照,看在外人眼中恐怕,恰如一道道菩萨背后的光圈一般,平白添了几许神秘。
离渊初见这小和尚实在是好奇万分,只以为这小和尚是年纪大的高僧徒弟,见他天真模样,忍不住起了玩笑试探之心,问道:“小师父,立寺弘扬佛法,为人心之桥,是功德之举。但南朝万寺,为何治不了乱世呢?”
这句话问的很刁钻,小和尚摸了摸光脑门想了半天,这才指着那行恶桥反问:“这座青石桥,就治得了乱世吗?”
一语成诘,离渊顿时口无话语,看来这些和尚当真是口参佛经,张口结语,愚弄不得。
丰虚道长见此,干笑一声,则是上前帮离渊插口,道:“元智禅师,你这反诘于他,所言虽然不错,但未必显得高明,离渊这孩子算是你的后辈,为人实诚无比,你还是莫要与他辩禅机了。”
听到丰虚道长这话,离渊脸色大变,这小和尚看样子极其年轻,竟然被丰虚道长称之为前辈,看来当初此人能够躲避离渊风水神识查探,进入离渊的身周,乃是真才始料,并非偶然而已,想到这里,离渊不由得放下心中的轻放之心,以后辈之礼对待。
那小和尚叹了一口气,他地样子有些故作老成之态,看上去让人不禁莞尔。
只听他叹息道:“立寺未必是渡人道场,有僧假托于佛门,不事劳作修行,专事圈占世间供奉,即使万寺,弘法场少,贪占圆多。佛法只能渡人心到彼岸,却治不了未渡之人在世间乱象,此乃世人之过、僧人之过,非佛法之过,譬如此桥,功德过于功利,都是人心太过于虚浮了,与表象无关,那桥那寺本是一物。”
丰虚道长听了此处,不由得点了点头,向离渊问道:“离渊你懂了么?懂了多少!“
离渊凝眉思索道,稍一片刻道:
“恰如片刻,宇宙的理与我们人类的理是反的。人想的都是享受、舒适、如何过的好,为此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勾心斗角,甚至犯下伤天害理的罪恶。而对于修炼人,吃苦、魔难、还业则是大好事。只有舍弃才能得到。不修炼的人在迷中,看事物只能看到一个点,一条线,引申下去也只能是一个面,看到的全是假相、表相。而不同境界的修炼者,则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去体悟和观察事物,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阿弥托福!”站在最后的老和尚宣扬了一声佛号,与此同时老僧人上前,站定脚步立单掌行礼道:“小施主,得道有望!”
丰虚道长听到那老和尚的声音,就算可以深沉,脸上也露出一丝喜意,替离渊回礼道:“普法禅师客气了!”
离渊敬佩之余,脸上却是震惊异常,心中暗叹此人好快的身法,刚才他回身时还没看见他,这老和尚还在一丈之外,片刻之间却到了离渊身前,步履稳健不急不缓,几步就到了近前这才放缓了身法,特意说出这番佛号,应该是觉得离渊回答不错。
那小和尚先是点了点头,后来却是摇了摇头,兀自向庄园前行而去,前走没几步,身后传来有个清清朗朗的声音说道:“功德利禄?佛塔渡桥?你我之叹息正如佛之叹息,但观山似笑,以空相观照苦谛,苦何尝是苦?佛菩萨多情,此为深爱大爱,所以才有普度众生的誓愿。”
丰虚道长哈哈一笑,领着在场几人,边走边说道:“已到庄园,两位高僧可以好好的休息一番,方文你也算是半个东道主,就做个领路人吧!”方文点头一应,率先走到最前方,离渊则是跟在丰虚道长身边。
借着这会功夫,丰虚道长向离渊方文二人,将这两位僧人介绍道:“我这次在金陵真是幸运,正遇到元智普法两位禅师在金陵,正巧也是为了那宗门大典观礼,就把两位请到了这里一住,离渊,两位禅师可是五台山的高僧,这些日子你可要好好照顾。“
离渊向那两位和尚抱拳还礼,道:“自当如此!“
不过离渊口中虽然这般说道,眼中却是带着及其吃惊的神色,那小和尚的法号乃“元智禅师“,老僧人的法号乃”普法禅师“,丰虚道长叙述二人的时候,元智禅师小和尚的法号竟然排在老僧人之前,单从此方面,小和尚地位竟比那老僧人还要高上一份。
况且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在众多菩萨之中主智慧佛,而那小和尚竟然以元智禅师为法号,单名一个智,这就比那老僧人地位要高上一筹了。
自古佛教中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译为觉有情,即有情的觉悟者,是除了对众生留有凡情外其他方面都达到觉悟的,也就是差一步就达到佛(佛是根本觉悟者)的境界,不知道这两个和尚到底是何种关系。
一时之间离渊倒不敢造次了。
第203章 一道二僧在线阅读
日落时分,夕阳在峰峦起伏的天际轮廓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辉,轻云飘荡远逝长江外,洁白的云朵也染上了落日的颜色,金言格所建筑的庄园,在群山环抱的幽谷中,呈现一片云蒸霞蔚。
离渊与方文正站在兴恶桥前,正在谈论着,左边是镀上落日金驿的葱翠山峦,右边是映染夕阳霞光的飘云幽谷,离渊方文二人虽然谈论行恶桥的事情,不过二者皆非寻常人,思绪仍是分出来注意着前方的来客。
以二人的能力,不出任何意外的话,二人自然可以发现有人靠近,此时听到前方略显幼稚的回答声音,离渊与那方文脸上尽皆表现出一种惊异,说话之人竟然可以在二人不知觉间,走到眼前的三人之间。
那么这说话之人的能力一定在离渊方文二人之上,至少秘法修为远远比离渊更为卓越。
迟疑之下,离渊顺着声音望去,之间不远处的河堤下,走来三个人影,细看之下离渊不由得脸上苦笑,来者并非一人,而是三个风尘仆仆的人影,正是两僧一道,
站在左边的道士,高冠紫面,一身淡青色长袍及第,背后则是背负着一把紫金色的金符短剑,正是丰虚道长本人,而那把紫金色短剑离渊也并不陌生,曾经在于岩修对敌时,丰虚道长斩杀岩修的成名法器----紫蚨剑。
而站在最中间的僧人最引人注目,竟是一名小和尚,这和尚看上去也就十六、七岁,与夏达的年龄看上去也相差无几,和尚小圆脸红扑扑粉嘟嘟,神情稚气未脱,然而头上却有十二个戒疤,竟是个已受俱足戒的僧人,在佛教之中更是德行崇高的和尚。
方文方才说,丰虚道长会带高人赶来,难道就是指这个小和尚吗?
至于站在小和尚右边的僧人,则是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老法师,面容如珠玉一般,略显黑幽,眉毛尽皆须白,铮青的头皮同样是十二个戒疤,胸前挂着一串新月菩提念珠,被把摩的已经相当光润。老僧人身上穿的灰色僧衣倒是挺干净,颜色灰不溜丢发青发白,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当真属于苦行僧一类!
年轻小和尚背后挎着一个大大的布袋,年老和尚走路时则是左手托钵,是三个套在一起的铜钵,傍晚时分天气也多少有点冷,老和尚不戴手套,空手托着金属器物,看着也是挺冻人的,如此这般。
不过方文似乎早已知晓贵客是谁?离渊斜瞥了一眼方文,却见到他仍站在那里望着行恶桥毫无反应。
刚才说话的人,听语气清俊幼稚,显然是最中央的小和尚,此刻那小和尚已经走上高坡,大步迈过行恶桥,没有半分犹豫,而丰虚道长以及那老和尚则是落后小和尚一步,脸带笑意的跟在后边。
那小和尚赶路时,显然走的有些热,还伸手擦了擦光头上的汗,傍晚的夕阳映照着见小和尚的脑袋,显出一份另外的色彩,夕阳斜照,看在外人眼中恐怕,恰如一道道菩萨背后的光圈一般,平白添了几许神秘。
离渊初见这小和尚实在是好奇万分,只以为这小和尚是年纪大的高僧徒弟,见他天真模样,忍不住起了玩笑试探之心,问道:“小师父,立寺弘扬佛法,为人心之桥,是功德之举。但南朝万寺,为何治不了乱世呢?”
这句话问的很刁钻,小和尚摸了摸光脑门想了半天,这才指着那行恶桥反问:“这座青石桥,就治得了乱世吗?”
一语成诘,离渊顿时口无话语,看来这些和尚当真是口参佛经,张口结语,愚弄不得。
丰虚道长见此,干笑一声,则是上前帮离渊插口,道:“元智禅师,你这反诘于他,所言虽然不错,但未必显得高明,离渊这孩子算是你的后辈,为人实诚无比,你还是莫要与他辩禅机了。”
听到丰虚道长这话,离渊脸色大变,这小和尚看样子极其年轻,竟然被丰虚道长称之为前辈,看来当初此人能够躲避离渊风水神识查探,进入离渊的身周,乃是真才始料,并非偶然而已,想到这里,离渊不由得放下心中的轻放之心,以后辈之礼对待。
那小和尚叹了一口气,他地样子有些故作老成之态,看上去让人不禁莞尔。
只听他叹息道:“立寺未必是渡人道场,有僧假托于佛门,不事劳作修行,专事圈占世间供奉,即使万寺,弘法场少,贪占圆多。佛法只能渡人心到彼岸,却治不了未渡之人在世间乱象,此乃世人之过、僧人之过,非佛法之过,譬如此桥,功德过于功利,都是人心太过于虚浮了,与表象无关,那桥那寺本是一物。”
丰虚道长听了此处,不由得点了点头,向离渊问道:“离渊你懂了么?懂了多少!“
离渊凝眉思索道,稍一片刻道:
“恰如片刻,宇宙的理与我们人类的理是反的。人想的都是享受、舒适、如何过的好,为此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勾心斗角,甚至犯下伤天害理的罪恶。而对于修炼人,吃苦、魔难、还业则是大好事。只有舍弃才能得到。不修炼的人在迷中,看事物只能看到一个点,一条线,引申下去也只能是一个面,看到的全是假相、表相。而不同境界的修炼者,则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去体悟和观察事物,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阿弥托福!”站在最后的老和尚宣扬了一声佛号,与此同时老僧人上前,站定脚步立单掌行礼道:“小施主,得道有望!”
丰虚道长听到那老和尚的声音,就算可以深沉,脸上也露出一丝喜意,替离渊回礼道:“普法禅师客气了!”
离渊敬佩之余,脸上却是震惊异常,心中暗叹此人好快的身法,刚才他回身时还没看见他,这老和尚还在一丈之外,片刻之间却到了离渊身前,步履稳健不急不缓,几步就到了近前这才放缓了身法,特意说出这番佛号,应该是觉得离渊回答不错。
那小和尚先是点了点头,后来却是摇了摇头,兀自向庄园前行而去,前走没几步,身后传来有个清清朗朗的声音说道:“功德利禄?佛塔渡桥?你我之叹息正如佛之叹息,但观山似笑,以空相观照苦谛,苦何尝是苦?佛菩萨多情,此为深爱大爱,所以才有普度众生的誓愿。”
丰虚道长哈哈一笑,领着在场几人,边走边说道:“已到庄园,两位高僧可以好好的休息一番,方文你也算是半个东道主,就做个领路人吧!”方文点头一应,率先走到最前方,离渊则是跟在丰虚道长身边。
借着这会功夫,丰虚道长向离渊方文二人,将这两位僧人介绍道:“我这次在金陵真是幸运,正遇到元智普法两位禅师在金陵,正巧也是为了那宗门大典观礼,就把两位请到了这里一住,离渊,两位禅师可是五台山的高僧,这些日子你可要好好照顾。“
离渊向那两位和尚抱拳还礼,道:“自当如此!“
不过离渊口中虽然这般说道,眼中却是带着及其吃惊的神色,那小和尚的法号乃“元智禅师“,老僧人的法号乃”普法禅师“,丰虚道长叙述二人的时候,元智禅师小和尚的法号竟然排在老僧人之前,单从此方面,小和尚地位竟比那老僧人还要高上一份。
况且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在众多菩萨之中主智慧佛,而那小和尚竟然以元智禅师为法号,单名一个智,这就比那老僧人地位要高上一筹了。
自古佛教中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译为觉有情,即有情的觉悟者,是除了对众生留有凡情外其他方面都达到觉悟的,也就是差一步就达到佛(佛是根本觉悟者)的境界,不知道这两个和尚到底是何种关系。
一时之间离渊倒不敢造次了。
第203章 一道二僧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