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蔡琰讲述给郭嘉的道理,放在后世也同样如此,许多胸怀大志立誓要有一番作为的青年俊彦,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大多都是憧憬着美好前程,国家栋梁,开拓未来,建设家园,功成名就时流芳百世,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磨灭了他们的雄心壮志,不得不向权势低头,满腔热血与才华最终也只用在了追名逐利上面。
士族子弟虽不少都是飞鹰走狗,横行霸道之徒,可总有饱读诗书,满腹才华之辈,这些人不会天生就为了家族利益而生存,圣贤之言让他们在屈服权势之前,也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谁又不想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国士呢?
只要郭嘉能够让有真才实学并志存高远的士族子弟有用武之地,不但能够给天下士族竖立一个榜样,更可以分化士族内部,只是这美好的蓝图实施起来,恐怕还要再三斟酌,草率不得。
翌日清晨,郭嘉召集手下谋士们在府中议事,他刚想开口将压制士族的对策与谋士们商议时,姗姗来迟的甄俨皱眉不已地跨入堂中,朝郭嘉一行礼后,先禀报了一个最新得到的消息。
“主公,董卓迁都长安之后,昭告天下,号令十八路诸侯攻伐益州。”
满堂谋士垂首露出暗笑,并未有丝毫惊慌之色,郭嘉坐在主位上摇头轻笑不已。
实际上半个月前董卓的招安使者已经来过一回,被郭嘉拒之门外。
董卓是想和郭嘉联手抵挡关东联军,所以入长安后先招安郭嘉,却没有得逞,现在是气急攻心,反倒号令十八路诸侯攻伐益州。
“董太师这道假天子名义的诏令,肯定没有和幕僚们商量过就发了出来。看来董太师是对我恨之入骨,头脑都不清醒了。”
从主位上站起来的郭嘉开怀大笑,在谋士中间来回踱步,笑声就是止不住。
谋士们各个心照不宣地露出淡笑,郭修敞手笑言道:“想必董太师冷静下来,肯定也追悔莫及了。关东联军与董太师鏖战半年,兵疲马乏,粮草消耗严重,各个心中早有离意,主公拿下益州,诸侯们拍手称快还说得过去,因为他们更有理由返回属地壮大自己以图剿贼平乱,可董太师一道号令诸侯们攻伐益州的诏令,诸侯们若从,必然以此为借口借道关中,董太师若不放行,等同出尔反尔,董太师借道给关东诸侯的话,呵呵,首先被剿灭的,就是董太师自己,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原本郭嘉还有些顾虑,没想到董卓帮了他一个大忙啊。
“我要谢谢董卓啊,面对这道天子名义的诏令,关东诸侯从的话,就是认可董卓窃据龙庭足可号令天下,关东诸侯不从的话,自然也就不会来益州了。十八路诸侯号称数十万众,车马劳顿,粮草供给都是头等大事,现在就算关东诸侯真想要讨伐益州,也是有心无力了。”
堂内一片欢笑声,戏志才摇头道:“这个董太师还真是荒唐事一件接一件,先封了自己一个相国,后又自称太师,现在又在长安西面开始建郿坞,据说是要将家室移居其中,囤积数十年粮草和数不尽的财宝,竟然还大言不惭,若不能称雄天下,就在郿坞里安享天年。这,这,这不就是给自己挖坟墓吗?”
众人大笑不已,一个枭雄竟然走到这个地步,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郭嘉渐渐收起笑容,换上一副淡漠的神色,负手望着门外,问:“元直,依你之见,如今我是否已经稳居益州了?”
徐庶背对着郭嘉出列,朗声道:“益州之北有苟延残喘的董卓,既然董太师已经为自己开始挖掘陵墓,自然不会南下攻伐益州,在董卓败亡之前,益州北面安枕无忧。益州之东,荆州仍处混乱之中,袁术虽盘踞南阳,但他还在招兵买马,实力未成之前,荆州于益州无患,即便有枭雄借道荆州攻伐益州,张辽六万兵马坐镇汉中,与巴东涪陵两郡成犄角之势,若有大敌来犯,进可攻,退可守。关东联盟即将解散,有实力的诸侯都在北方,益州外境无大敌。但是,益州有内忧,士族豪族若不及早提防,迟早必生祸端。”
郭嘉面色不变,继续问道:“那我该如何防微杜渐?或断绝此患?”
徐庶回列,默然不语,甄尧面无表情地出列,沉声道:“主公眼下局面有两个选择,治或伐。先治则要拔除士族根基,免绝后患。先伐则手握兵马钱粮,与士族虚与委蛇,待平定天下后再行大治。”
摆在面前的选择实际上众人心里都明白,但不是谁都敢开口献策,轻重缓急,稍有不慎,适得其反,郭嘉好不容易有了的资本恐怕就会荡然无存。
“先治或先伐,利弊何在?”郭嘉闭目沉声再问。
甄尧昂首挺胸,表情淡漠地继续回答道:“先治,可将益州完全掌控在手中,境内再无隐患,但却树敌天下,对主公进取天下不利。先伐,主公可缓和与士族关系,向外攻伐受到阻力减少,但有腹背受敌之忧。两者利弊难以权衡,皆看主公如何决断。”
这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两害取其轻,可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做法的害处最轻?权衡不过来。
让众谋士不敢贸然献策的原因也在这里。
声音有些发冷的郭嘉语速轻缓地问道:“诸位,谁能告诉我,我郭嘉如何做,能够让士族真心投效我?”
众人欲言又止,却又化作一声叹息。
他们想开口说放权给士族,给足他们利益就行,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但是转念一想,大家都沉默了,因为面对郭嘉,士族不会有真心实意投效的一天,无论郭嘉怎么做。
鸦雀无声的议事堂中,郭嘉忽然自嘲地笑了笑,转过身环视众位谋士,缓步朝主位上走去,边走边说。
“他们眼中我郭嘉是叛逆贼子,出身卑贱,地位低等,就算我将整个益州全部交给士族来治理,让他们位高权重,让他们以权谋私,让他们为所欲为,可他们还是不会感激我,还是会想方设法除掉我。不管士族是远虑还是近忧,是内患还是外敌,他们终究都不会臣服于我。”
这就是身份的差距,倘若是曹操或袁绍,甚至袁术,陶谦等等诸侯,他们把特权交给士族,恐怕士族会欢天喜地地拥戴他们,同样的做法,郭嘉来实行,士族也会欣喜若狂,可仍然会处心积虑除掉郭嘉,永远不会拥戴他。
众人默然,也都明白了郭嘉做出的决定,已经晋身为统治者的郭嘉与被统治的士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程度不可调和,那么两者必然爆发一场生死存亡的博弈。
戏志才出列垂首淡淡道:“主公欲打压士族,首重是善后,毕竟益州地方政务,都是士族在治理,先要做好稳定地方政务不乱的准备,再考虑用何方式打压士族。”
这就是一个谋士该做的事情。
出谋划策先从结果入手,将态势的走向拿捏精准后,想出万全之策保证最终结果是有利于主公,至于打压的手段,那并不重要。
反观许多诸侯行事,面对敌人首先想的是怎么打击对方,手段层出不穷,伎俩高深莫测,可是最终却手忙脚乱地不知如何收场。
“元直,乡亲子弟可都接来成都了?”
郭嘉忽然问起了这么一件事。
徐庶心领神会,有点猜到郭嘉的意思了,出列回道:“已从各郡接入成都,由郭平在城中妥善安置了。”
将目光投向其貌不扬的郭平,郭嘉继而问道:“郭平,乡亲子弟中,不论武艺,文才小成者,有多少?”
一脸沉静之色的郭平出列后平淡道:“一百七十余人。”
十年以前郭嘉只收留了些许难民,教导不过百名贫寒子弟,十年积善积德之后,能有一百七十多人脱颖而出,已是难得,这些人不可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肯定要比太多举孝廉的士子要文才高超,德行优良。
郭嘉还在深思,郭平又继续说道:“主公,甄家也在数年以来教导了一些贫寒子弟,他们在主公筹谋的两年中秘密迁入益州,如果主公需要他们,一个月内定可全部招入成都。”
诧异之色一闪而过,郭嘉想起了甄姜曾对他说过效仿他教导贫寒子弟读书明理,以甄家实力,定然能够教导出更多的人才。
“主公是想从这些贫寒子弟中甄选出有才能者接替益州士族治理地方?”
甄俨蹙眉地问道。
郭嘉点点头,也不隐瞒,说:“的确有此想法,可问题的关键不是摘掉如今益州的士族官吏,而是如何断绝士族的生存之道。”
治标不治本的话,犹如隔靴搔痒,士族总会死而复燃。
堂内众谋士猛然抬头,震惊地望着郭嘉,心底都明白郭嘉话中意思。
难道要废除举孝廉这个官吏选拔的制度吗?
第二十四章 治标治本在线阅读
士族子弟虽不少都是飞鹰走狗,横行霸道之徒,可总有饱读诗书,满腹才华之辈,这些人不会天生就为了家族利益而生存,圣贤之言让他们在屈服权势之前,也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谁又不想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国士呢?
只要郭嘉能够让有真才实学并志存高远的士族子弟有用武之地,不但能够给天下士族竖立一个榜样,更可以分化士族内部,只是这美好的蓝图实施起来,恐怕还要再三斟酌,草率不得。
翌日清晨,郭嘉召集手下谋士们在府中议事,他刚想开口将压制士族的对策与谋士们商议时,姗姗来迟的甄俨皱眉不已地跨入堂中,朝郭嘉一行礼后,先禀报了一个最新得到的消息。
“主公,董卓迁都长安之后,昭告天下,号令十八路诸侯攻伐益州。”
满堂谋士垂首露出暗笑,并未有丝毫惊慌之色,郭嘉坐在主位上摇头轻笑不已。
实际上半个月前董卓的招安使者已经来过一回,被郭嘉拒之门外。
董卓是想和郭嘉联手抵挡关东联军,所以入长安后先招安郭嘉,却没有得逞,现在是气急攻心,反倒号令十八路诸侯攻伐益州。
“董太师这道假天子名义的诏令,肯定没有和幕僚们商量过就发了出来。看来董太师是对我恨之入骨,头脑都不清醒了。”
从主位上站起来的郭嘉开怀大笑,在谋士中间来回踱步,笑声就是止不住。
谋士们各个心照不宣地露出淡笑,郭修敞手笑言道:“想必董太师冷静下来,肯定也追悔莫及了。关东联军与董太师鏖战半年,兵疲马乏,粮草消耗严重,各个心中早有离意,主公拿下益州,诸侯们拍手称快还说得过去,因为他们更有理由返回属地壮大自己以图剿贼平乱,可董太师一道号令诸侯们攻伐益州的诏令,诸侯们若从,必然以此为借口借道关中,董太师若不放行,等同出尔反尔,董太师借道给关东诸侯的话,呵呵,首先被剿灭的,就是董太师自己,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原本郭嘉还有些顾虑,没想到董卓帮了他一个大忙啊。
“我要谢谢董卓啊,面对这道天子名义的诏令,关东诸侯从的话,就是认可董卓窃据龙庭足可号令天下,关东诸侯不从的话,自然也就不会来益州了。十八路诸侯号称数十万众,车马劳顿,粮草供给都是头等大事,现在就算关东诸侯真想要讨伐益州,也是有心无力了。”
堂内一片欢笑声,戏志才摇头道:“这个董太师还真是荒唐事一件接一件,先封了自己一个相国,后又自称太师,现在又在长安西面开始建郿坞,据说是要将家室移居其中,囤积数十年粮草和数不尽的财宝,竟然还大言不惭,若不能称雄天下,就在郿坞里安享天年。这,这,这不就是给自己挖坟墓吗?”
众人大笑不已,一个枭雄竟然走到这个地步,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郭嘉渐渐收起笑容,换上一副淡漠的神色,负手望着门外,问:“元直,依你之见,如今我是否已经稳居益州了?”
徐庶背对着郭嘉出列,朗声道:“益州之北有苟延残喘的董卓,既然董太师已经为自己开始挖掘陵墓,自然不会南下攻伐益州,在董卓败亡之前,益州北面安枕无忧。益州之东,荆州仍处混乱之中,袁术虽盘踞南阳,但他还在招兵买马,实力未成之前,荆州于益州无患,即便有枭雄借道荆州攻伐益州,张辽六万兵马坐镇汉中,与巴东涪陵两郡成犄角之势,若有大敌来犯,进可攻,退可守。关东联盟即将解散,有实力的诸侯都在北方,益州外境无大敌。但是,益州有内忧,士族豪族若不及早提防,迟早必生祸端。”
郭嘉面色不变,继续问道:“那我该如何防微杜渐?或断绝此患?”
徐庶回列,默然不语,甄尧面无表情地出列,沉声道:“主公眼下局面有两个选择,治或伐。先治则要拔除士族根基,免绝后患。先伐则手握兵马钱粮,与士族虚与委蛇,待平定天下后再行大治。”
摆在面前的选择实际上众人心里都明白,但不是谁都敢开口献策,轻重缓急,稍有不慎,适得其反,郭嘉好不容易有了的资本恐怕就会荡然无存。
“先治或先伐,利弊何在?”郭嘉闭目沉声再问。
甄尧昂首挺胸,表情淡漠地继续回答道:“先治,可将益州完全掌控在手中,境内再无隐患,但却树敌天下,对主公进取天下不利。先伐,主公可缓和与士族关系,向外攻伐受到阻力减少,但有腹背受敌之忧。两者利弊难以权衡,皆看主公如何决断。”
这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两害取其轻,可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做法的害处最轻?权衡不过来。
让众谋士不敢贸然献策的原因也在这里。
声音有些发冷的郭嘉语速轻缓地问道:“诸位,谁能告诉我,我郭嘉如何做,能够让士族真心投效我?”
众人欲言又止,却又化作一声叹息。
他们想开口说放权给士族,给足他们利益就行,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但是转念一想,大家都沉默了,因为面对郭嘉,士族不会有真心实意投效的一天,无论郭嘉怎么做。
鸦雀无声的议事堂中,郭嘉忽然自嘲地笑了笑,转过身环视众位谋士,缓步朝主位上走去,边走边说。
“他们眼中我郭嘉是叛逆贼子,出身卑贱,地位低等,就算我将整个益州全部交给士族来治理,让他们位高权重,让他们以权谋私,让他们为所欲为,可他们还是不会感激我,还是会想方设法除掉我。不管士族是远虑还是近忧,是内患还是外敌,他们终究都不会臣服于我。”
这就是身份的差距,倘若是曹操或袁绍,甚至袁术,陶谦等等诸侯,他们把特权交给士族,恐怕士族会欢天喜地地拥戴他们,同样的做法,郭嘉来实行,士族也会欣喜若狂,可仍然会处心积虑除掉郭嘉,永远不会拥戴他。
众人默然,也都明白了郭嘉做出的决定,已经晋身为统治者的郭嘉与被统治的士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程度不可调和,那么两者必然爆发一场生死存亡的博弈。
戏志才出列垂首淡淡道:“主公欲打压士族,首重是善后,毕竟益州地方政务,都是士族在治理,先要做好稳定地方政务不乱的准备,再考虑用何方式打压士族。”
这就是一个谋士该做的事情。
出谋划策先从结果入手,将态势的走向拿捏精准后,想出万全之策保证最终结果是有利于主公,至于打压的手段,那并不重要。
反观许多诸侯行事,面对敌人首先想的是怎么打击对方,手段层出不穷,伎俩高深莫测,可是最终却手忙脚乱地不知如何收场。
“元直,乡亲子弟可都接来成都了?”
郭嘉忽然问起了这么一件事。
徐庶心领神会,有点猜到郭嘉的意思了,出列回道:“已从各郡接入成都,由郭平在城中妥善安置了。”
将目光投向其貌不扬的郭平,郭嘉继而问道:“郭平,乡亲子弟中,不论武艺,文才小成者,有多少?”
一脸沉静之色的郭平出列后平淡道:“一百七十余人。”
十年以前郭嘉只收留了些许难民,教导不过百名贫寒子弟,十年积善积德之后,能有一百七十多人脱颖而出,已是难得,这些人不可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肯定要比太多举孝廉的士子要文才高超,德行优良。
郭嘉还在深思,郭平又继续说道:“主公,甄家也在数年以来教导了一些贫寒子弟,他们在主公筹谋的两年中秘密迁入益州,如果主公需要他们,一个月内定可全部招入成都。”
诧异之色一闪而过,郭嘉想起了甄姜曾对他说过效仿他教导贫寒子弟读书明理,以甄家实力,定然能够教导出更多的人才。
“主公是想从这些贫寒子弟中甄选出有才能者接替益州士族治理地方?”
甄俨蹙眉地问道。
郭嘉点点头,也不隐瞒,说:“的确有此想法,可问题的关键不是摘掉如今益州的士族官吏,而是如何断绝士族的生存之道。”
治标不治本的话,犹如隔靴搔痒,士族总会死而复燃。
堂内众谋士猛然抬头,震惊地望着郭嘉,心底都明白郭嘉话中意思。
难道要废除举孝廉这个官吏选拔的制度吗?
第二十四章 治标治本在线阅读